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新闻价值

一 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是新闻中所含的、对于使信息成为新闻有价值的东西,也即新闻的真实、新鲜和传播对象需要。新闻价值应是报道者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否则就不是选择新闻,而是选择宣传材料之类,因而新闻价值也是新闻作品及其传播媒介的重要质量标准。

价值可以指事物或人物的有用性,如欣赏价值、学习价值,实用价值;也可以指事物或人物的“含金量”,即所含的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如“价值规律”“价值形式”中的“价值”——蕴含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新闻价值是指后一种价值,而新闻的价值则是指前一种价值。两者经常被混淆,产生出严重偏误。

1.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使信息具有新闻性、能成为新闻的东西,由信息的真实、新鲜和传播对象需要所构成。 [3] 其中,真实和新鲜是新闻价值的基础。只有既真实又新鲜的信息,才有新闻价值、能成为新闻,才能产生新闻的价值。否则就只能是文学、宣传、广告作品或其他什么东西,就只能产生宣传价值、广告价值、欺骗价值、游戏价值或其他什么价值。而只要是既真实又新鲜的,一般就也是传播对象(或受众)需要的,于是就有新闻价值了。

然而,仅有真实和新鲜,其新闻价值可能并不大,例如一些明星趣事。如果又是重要的,而且还与传播对象有很大关系,其新闻价值就大了。正是传播对象需要的大小,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大小。

传播对象需要是指客观上对他们有知晓意义。虽然一般表现为他们主观上想要,或者说感兴趣,但并不完全如此。例如感官刺激性强的信息,是许多人特别感兴趣的,但不一定是对他们特别有知晓意义的,也就不一定是特别有新闻价值的。

新闻价值应是报道者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也是新闻作品及其传播媒介的主要质量标准。

2.新闻的价值

新闻的价值就是新闻的使用所产生的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区别就是价值与使用价值之别。新闻价值与新闻的质量相对应,新闻的价值与新闻的作用相对应。

新闻价值是使信息成为新闻的素质,这是从新闻的构成来看的,其“价值”是指含金量。而新闻的价值,则是从新闻的使用来看的,其“价值”是指有用性,即新闻经过传播后可产生的作用,包括沟通信息的信息价值,产生宣传教育作用的宣传教育价值,集散文化和提供娱乐的文化娱乐价值;帮助政治活动的政治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价值等等。

从功能与作用来看,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告知,它源于新闻价值;告知后可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舆论等各种作用,产生新闻的使用价值。某个新闻可以有某种使用价值,而没有另一种使用价值,甚至与另一种相冲突。

可见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虽仅一字之差,却有霄壤之别。区分两者有助于避免在新闻工作中混淆标准,以新闻的使用价值排挤、取代新闻价值,把新闻的宣传价值或经济价值作为新闻选择和加工制作的唯一标准,使新闻报道缺乏新闻性,有违新闻规律,也有损于新闻的使用价值,有损于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

霄壤也是有一定联系的。新闻价值是产生新闻的各种使用价值的基础,没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果也有使用价值,那可能是宣传、广告、文学或其他什么的价值,而不是新闻的价值。一般说来,新闻价值较大的信息,其使用价值也会相应较大,至少关注的人会多些,关注的程度会深些,影响面和影响力会大些。

反过来,创造新闻的价值,例如用新闻做宣传,也选用了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扩大了新闻传播。新闻的使用价值也会关系到新闻的重要性、接近性,影响到新闻价值的大小。

二 新闻的真实

新闻真实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态度和行为,包括从个人到国家的各种决策。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对事实的反映和认定,就是对真理还是谬误的判定。在当今移动传播、社交媒体时代,许多信息由非专业的用户提供到网络空间,一些专业机构为了抢新闻,也匆匆在网上发布或转发,其中不乏零星片段的乃至片面、虚假的内容。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关注新闻真实的实现问题,包括移动传播带来的新问题。

1.新闻真实的基本问题

新闻源于事实。事实可有三个层次的信息:局部的,整体的,深层的、即与内外部联系的。这是由事实直接发出的信息。其中新鲜的、传播对象需要的部分,即能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就会被选择、加工、传送到新闻媒介上,成为新闻。

事实的真实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而新闻中呈现的真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 [4] 是主观认识基础上的反映与客观存在的吻合。认识与存在、反映与事实的一致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因而新闻报道中有三对不同的真实:表象真实和真相真实,局部真实和整体、全面真实,浅层真实和深层真实。

对这些真实的认识和反映如果有误,都会造成新闻失真,直接原因主要有:

——信息来源的问题。包括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或故意提供虚假信息;

——缺乏核对的时间或其他条件;

——传者的不够严谨。如用词不当,搞错数字、名称,为了某种需要而把关不严;

——传者的认知问题。如观察不全面,理解不准确,认识有片面;

——传者故意为之。如为己或奉命夸大其词、弄虚作假。

2.表象真实和真相真实

表象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与真相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合之象。有的报道纯系杜撰,连表象真实也没有。有的报道确有其事,但可能并非真相,如某地粮仓满满,并非报道所言的抗洪救灾结果,而是从别处挪来粮食蒙骗领导和记者。近年来频频出现“反转新闻”,即与初始的新闻相反的新闻,且后者才是真相。究其原因,有的是见了表象就匆匆发布,没做细究;有的是故意造假,以表象惑众。

然而,表象是认识事物的门径,新闻报道者也只能先看到表象。所有表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相,有的反映比较直接、充分,有的反映比较曲折、稀少。假象也是实质的曲折反映,只是让人以为有某一种事实,而实际上是有另一种事实而已。上述粮仓对救灾的结果来说,是假象,而对造假的事实来说,就是真相。

新闻报道首先要保证表象的真实,包括每个细节的真实准确,不同于文学可以虚构想象,也不同于宣传可以摆布修饰。对真相尚不清楚的时候,新闻报道不应妄加推测。例如报道某人从楼上坠落,不能随意说是跳了下来或跌了下来,万一是被推下来或扔下来的呢?

即便只是为了使表达更生动些、使画面美观些而作修饰,也改变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虽不完全是假新闻,也是虚的,也属虚假之列。既破坏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会损坏有关媒介的声誉和公信力。

但是,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我们看见天上的星星在闪烁,其实星星并没有闪烁。孔子落难时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偷吃粥,其实是有一根草掉进了粥里,那弟子取出草,嘬去粘在草上和手指上的粥。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安全、利益和其他难言之隐,故意对记者说假话或示以假象。

可见新闻传播仅反映表象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反映、揭示真相,即表象背后的事实。如果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确认是否真相,也要让受众明白有关事实的可信程度,并给纠正失误留有空间。

3.局部和整体真实、浅层和深层真实

事物的局部可以是整体的代表,因而可以管窥——以一斑窥全豹。然而局部不仅不等于整体,甚至还会与整体大相径庭,应在需要时尽可能反映整体全面。

堆集起再多的负面新闻,也不能反映社会的整体真实,把所有局部真实的正面新闻堆集起来同样如此。单个新闻报道的片面与全面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某个人群的生活很困难、而新闻里只有他们中的幸运者,某件事有利有弊、而新闻里只有其利或弊的一面,某个情况引起了人们的不同看法、而新闻里只有赞同或反对的看法,这样就是以局部带整体,以偏概全,就会误导受众。对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机构、一个地方等等的报道都有局部与整体、全面的问题。

新闻传者和受传者都经常会把局部当整体,以偏概全。有些传者还刻意为之。许多假象,正是通过以局部真实说事而产生。

浅层真实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真实,如许多简单的消息所反映的。深层真实是事物之间关系的真实,包括因果、意义、影响、趋势的真实。

不仅深度报道涉及深层真实问题,其他报道在新闻选择和处理的过程中,也会受制于对深层真实的认识。深层的真实还很容易受到“把关人”的故意掩盖和弄虚作假。因此新闻传者要努力提高对深层真实的把握和反映水平,传媒体制也要给予相应的保障。

三 新闻真实的实现

人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真实,犹如“罗生门”事件中。新闻采访对象和报道者自己都可能如此。此外,报道者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都可能使新闻报道被表象所惑,背离真相。报道者配合造假就更糟糕了。

失真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报道者粗心大意,为报道生动而加入“合理想象”,为赶时髦而牵强附会,为达到某种宣传(包括广告)目的而不做细究或以偏概全、甚至故意造假,受各种“把关人”的牵掣或受工作关系、人情关系的影响,为贪图私利而眼开眼闭。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为“争夺眼球”也造成许多不客观、不真实,包括对网上出现的材料不加核实,以讹传讹。

要每篇报道都反映整体、全面和深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一个事实会由许多信息,新闻传播只选取其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受众对新闻也有不同的需要,如大多数人只需知道出门后会不会下雨,并不在意那雨的来龙去脉。新闻报道的篇幅容量有限,还要争抢时间,而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全面和深层,需要有较多的篇幅和时间。况且,对真相、整体全面和深层的认识一般只能以表象、局部和浅层为入口。更何况,又怎能保证新闻传者对整体全面和深层的认识一定是正确的呢?因此,决不能忽视对局部、浅层事物的真实反映,更不能以整体全面、深层、本质真实为借口,掩盖、歪曲事实,排挤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例如反映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的,有舆论监督作用的。

还有本质真实一说。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本质的真实,也是一种深层的真实。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反映了现象,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质,就连假象也是本质的曲折反应。认识本质要有一个过程,往往还要通过反复认识,其中会含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很大的失误可能。而新闻要快速反映,要尽可能客观。因此把反映本质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对新闻活动并无多大帮助,还会造成偏误,甚至被用来作为片面报道的借口。

但是一个记者、一个媒体、一个传媒集团、一个地方媒体群的所有相关报道,应大致符合总体和深层情况。这对社会影响很大,因此既可以、也有必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每次报道时,如有需要和可能,也应尽力全面和深刻。

可见强调新闻报道首先要“真”,不仅是要求避免粗枝大叶、杜绝弄虚作假,要求剔除那些虽有新鲜、重要、显著、有宣传价值等素质,但却不够真实的报道,而且要求不被表面、局部现象所惑,不满足于表象、局部和浅层的反映,努力挖掘真相,并追求整体全面和深层的真实,包括正反两面和多侧面的真实,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等。

这些都需要新闻传者认真负责、严守新闻工作规范,对报道内容具有必要的知识、对弄虚作假者有必要的防范,需要一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体制安排,保障各种真实的揭示,宽容难免的失误。

四 新闻的新鲜

新闻的新鲜是指能给人带来新的听闻或见闻,包括时间、角度、层面的新。

新鲜与新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近的事许多是新鲜的,但更多的并不是。“我刚才吃了饭。”这绝对新近,但不新鲜,不能是新闻。

新鲜的事大都是新近的,但也并不全是。“我有一天吃了5斤饭。”这就新鲜了,虽不新近。2009年有报道称:北京猿人比人们长期认为的存在年份“老”了20万岁,距今已有77万年。这是新鲜的,但并不是新近的事。此外,新鲜的事还有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

一般说来,事情越是新近,就越是新鲜,因此新闻报道要尽可能快速及时。然而即使是一件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或已经有过众多报道的事,也可以是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发掘出以前没有被注意、被认识的方面,令人感到新鲜,或还能有其他的新闻价值。

上海杨浦大桥建成时,许多传媒报道了该桥是当时世界上跨径最长的斜拉桥,《新民晚报》记者却另辟蹊径,以该桥的建设打造了质量的丰碑为视角,作了整版的长篇报道,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新鲜本身也能使信息为受众所需,可让人们产生新鲜感、满足好奇心,增长新见识、满足知新欲。因此信息只要是真实的和新鲜的,一般就会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虽然新鲜却对受众没多少意义的信息,或虽不很新鲜却十分值得关注的信息,也比比皆是。信息还有其他素质使其为受众所需。

五 新闻的传播对象需要

1.传播对象需要的必要性和相对性

新闻还必须是传播对象需要的,不论这种需要是关乎生死存亡,还是仅仅满足一下好奇心。“我买房了。”这信息当年对我的亲友来说,既真实,又新鲜,是个不小的新闻,但没有一家报社来采访,因为报纸的读者不需要。

有许多信息是传者需要传播的,而不是受众需要获得的,尽管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形式,也仍然不是新闻,而只是软性广告、虚假新闻之类。这种伪新闻与真新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受众一般不需要,不感兴趣,因而缺乏新闻性。

传播对象需要与否、感兴趣与否,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因此新闻价值也是相对的。报纸很快就成为废纸,因此不用纸张很好,也不用装订。北京房价上涨的消息可以上北京报纸的头版,也可能进上海报纸的第二版,而在伊拉克报纸上不会有。有些经济新闻对经济类报纸的读者是重要的,对生活类报纸的读者却未必。这和“美”相仿,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情人眼里出西施。

2.传播对象需要与想要的联系和区别

传播对象需要通常表现为他们想要、感兴趣。我们经常看到,人们越是需要的信息,就越令人感兴趣,如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反过来,人们越感兴趣的事,通常也越能成为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就是女人、金钱和犯罪”等等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但这只是“通常”如此,并非“全部”,传播对象需要的并不完全等于传播对象想要的、感兴趣的,而是客观上对传播对象有知晓意义的。传播对象需要的程度与想要的程度、感兴趣的程度也往往并不一致。

例如有些重要信息,传播对象并不知其重要,或不知其与自己有何关系,因而并不感兴趣,或并不很感兴趣。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许多人对此并无多少兴趣,许多新闻媒介也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然而历史证明,股权分置改革既带来市场经济体系的改进,又是当时中国股市由熊转牛的最大因素,让千千万万家庭获得财产性收入,这个《通知》应是许多人很需要的,很有新闻价值的。

反过来,并非人们越想要的、越感兴趣的信息,就是人们越需要的、新闻价值越大的。许多奇闻轶事令人很感兴趣,但一般只被编排在新闻栏目的末尾,就连CNN等商业性传媒也是如此。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提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其中,欲知的当属于想要的、感兴趣的;应知但又不是欲知的,当属于需要的但又不是已经感兴趣的;而未知的当属新鲜的。

六 使传播对象需要和感兴趣的元素

(1)真实和新鲜

新闻性信息中,使传播对象需要和感兴趣的元素(或曰特质)有很多,其中,真实和新鲜是要素——必要的元素,无此便不成为新闻,而只要有了它们,传播对象也就会需要,于是也就可成为新闻了。

(2)重要性,即对社会和个人会有重大影响。重要的信息往往最令人感兴趣,经常被放在新闻媒介的头条。

(3)显著性,即很突出。新闻中的人物、机构、事件、场所等越著名,新闻价值就越大。我家的房子在装修不是新闻,而天安门城楼装修,还没动工就已经是新闻。

显著与重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重要的也是显著的,但在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时,往往并不显著。有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马克思的有些重要论著在刚发表时,都是这样的。而许多显著的人和事也并不一定是重要的,如某明星的私生活等。

(4)接近性,即与受众的关系近。主要为空间关系上的近,对上海的事情,上海人远比北京人感兴趣。附近街上有汽车撞人了,会比万里之外有火车翻了更令我们关注。但还有许多其他关系上的近。对于有许多外汇存款的人来说,国际经济的变化、汇率市场的波动,会比本地二手货市场的价格更令他们关注,这是由于经济关系上的近。对于有子女在美国读书的父母,美国学费的涨落、打工机会的多少会比本地的学费和打工机会更令他们关注,这是由于心理或利益关系上的近。《足球报》在全国都有不错的销路,是与许多人兴趣上的近。此外还有文化、职业、年龄、需求、嗜好等关系上的近。

实用也是一种接近,如某地公交车降价,某银行卡异地存取款免费等。

(5)有味性,包括趣味、意味、人情味。“动物园猴山政变”,这是有趣味。“父亲捐肾给儿子”,这是有人情味。能引起人们好奇、惊异、喜爱、怜悯等等情绪、情感的大都有味。西方新闻传媒特别注重新闻的有味,英国广播公司连续多次在正点新闻中,把美国医院给一对连头婴儿作分头手术放在头条位置。西方新闻学还强调与性有关的事,如恋爱、婚姻、家庭,偷情、性骚扰、性暴力,都很有新闻价值,其实这些事大都也就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兴味而已。

此外,令人感兴趣的元素还有独特、反常、有悬念等。但这样的信息大都也具有上述元素。独特的,或能称为第一的人和事,一般也是新鲜的、或显著的、或有味的,反常的事也是令人感到新鲜的;有悬念往往也是因为与上述元素有关。

上述各种元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有些人和事既新鲜、又重要和显著,有些则既有接近性、又有趣味性,等等。这些素质越多、越强,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传播对象需要与否、感兴趣与否,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因此新闻价值也是相对的。北京房价上涨的消息可以上北京报纸的头版,也可能进上海报纸的第二版,而在伊拉克报纸上不会有。有些经济新闻对经济类报纸的读者是重要的,对生活类报纸的读者却未必。2001年9月12日《纽约时报》要闻版共28版,只有一个新闻,即9·11事件,而且仅最后一版为广告,平日广告占40%。同日其他国家的报纸不会如此。 dKRO11+GzJ2/YS3qdYJ8tHx0NkwjjA4RQsCyjiE8j1SnAaMa6H+PNFLDUoqJu4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