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闻

一 何谓新闻

1.新闻是一种信息

信息(information)从广义上说,是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所发出的各种讯号,包括观点、知识、经验等经过大脑处理的产物。各种声音、图像、语言、文字等,都是信息的形式。知识、经验和思想,音乐、电影和小说等,都是信息流。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因素。

狭义上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是减少、消除人们对事物了解、认识上不确定性的东西。例如关于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的报道,消除了人们对这方面的不了解、不确定。这种信息越是具体明确,就越能消除不确定性,质量就越高。

新闻属于狭义上的信息。因而新闻报道中,“日前”“闹市中心”“一个中年人”等,就不如“昨天”“南京路上”“一个中年男子”等来得信息质量高。

信息有事实性、观点(意见)性、情感性信息之分。事实性信息是关于事实的存在,观点性信息包括学术论著、理论文章、杂文时评、演讲报告等里面的各种观点,情感性信息包括感情、态度和情绪。

新闻是事实性信息。观点和情感作为一种事实也可进入新闻,但其本身不是新闻。新闻还必须完全符合事实,不能在事实的信息上添油加醋,不能有任何虚构,否则即使不完全是假新闻,也是虚的,也属虚假之列。

可见新闻的本源,即根本源头,就是事实。事实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而有真假之别,准确不准确之别。因而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真实准确,而不是正确。

新闻又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新闻价值是由信息中含有的“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素质所构成。由此可得出新闻的定义。

2.新闻的定义

广义上的新闻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或者说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这里的“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书信、文件、微信或大众传媒等各种媒介中的,演讲、新闻发布会、新闻公报、时事评论、报道作品等各种形式中的,经过或未经公开传播的。“火车相撞了!”“这里地震了!”这样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出时,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短信的还是视频的,不论是通过手机、互联网还是广播电视,都是新闻。许多人不看不听报刊和广播电视中的新闻,不是他们不要任何新闻,而是从其他渠道得到了获取成本(包括钱和时间精力)更低或令他们更感兴趣的新闻。

狭义上的新闻是指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包括标题新闻、图片新闻、一句话新闻及其他各种报道,如我们常说的头版头条新闻、新闻写作、新闻奖等。它们是广义新闻的一部分,但其传播对象不是很少、个别人,而是广大受众,因而其定义应该是:真实、新鲜、受众需要的信息。 [1]

移动传播的分群话、个性化、碎片化、“长尾效应”,使许多不为大众媒介所关注的信息也得到了传播,如知情者的揭秘,路人拍的现场视频。还有许多新闻性信息存在于新媒体、包括社交媒体上的评论中。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大众媒介中报道的新闻更关注,而在新媒体、移动传播时代,在社交媒介大行其道的当今,大众媒介以外的、报道以外的新闻传播十分方便,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犹如大众媒介以前的时代。这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新闻的概念,及时重视广义上的新闻,更好地搜集、发现、制作、研究、利用那些零散片段的新闻,长期存在、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新闻,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的新闻,聊天、演讲、评论等媒体报道以外的新闻。

二 新闻的种类和特点

1新闻的分类

按时间,新闻可分为突发新闻和日常新闻。前者如战争爆发、政变发生、交通事故、意外灾害等。这类新闻往往在新闻传播中被置于突出位置,对时间有精确的交代。后者如事件进展、要人动态、行业状况、气候物价、生活变化、社会问题等,这类新闻数量更多,对时间的交代一般只要准确,难以或无须精确。此外还可分出即时新闻、预告新闻、预测新闻等。

按地点,新闻可分为校园新闻、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或世界新闻等。许多新闻媒介正是以此来设立新闻版面或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

按内容,新闻首先可分为狭义上和广义上的新闻,具体又可分为政法、经济、文化、社会新闻,科技、教育、军事、环保、医疗卫生新闻,时尚、旅游、娱乐、体育新闻等等。许多新闻单位正是以此来设立各个采编部门和媒介版面、栏目的,有些大学的新闻系也据此设立相应的专业和课程。

按载体,可分为文字、图片、音视频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新闻。

按形式,可分为消息、特写、通讯等各种体裁的,即时报道、跟踪报道、综合报道、连续报道等各种类型的,客观报道、主观报道、深度报道预测性报道等各种方式的,以及电子媒体的专题报道、直播报道、实况转播、纪录片式等。

按性质,可分为公益性、宣传性和商业性新闻。公益性的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其主要特征是注重新闻价值;宣传性的是以宣传影响为目的,其主要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商业性的是以盈利为目的,其主要特征是令人感兴趣。这三种新闻有交叉关系。

还可按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按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分为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按新闻来源,分为官方新闻、民间新闻、公民新闻;按新闻媒体,分为报刊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手机新闻。

2.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

我们一般把物体的向上、向阳的一面称为正面,把向下、背阴的一面称为负面,延伸到对其他事物的指称,如把新闻分为正面新闻、负面新闻,前者指工作成果、发展成就、先进事迹等“好消息”,后者指天灾人祸、危机冲突、社会阴暗面等“坏消息”。

许多人认为,正面新闻有正能量,能产生正面作用,负面新闻则相反。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

正面新闻也会有粉饰掩盖、麻痹误导等负面作用,成为负能量。如片面的、夸大的、极端化的新闻宣传,会有失于新闻的真实、全面和客观,形成错误认知,还会令人有被骗之感,对整个宣传产生怀疑。一定时期内过量的新闻宣传又会引起人们的腻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正面内容的报道也会传播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如对急功近利、不中规律、盲目蛮干的宣传,对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的宣传,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宣传,把工作成绩归功于错误路线的宣传。负面新闻则也会有认知、警示、教育、监督等正面作用,构成正能量。

在任何社会中,都有负面的和正面的情况,只有全面地报道,才能让人们对环境有全面的认识,准确的把握,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这并不等于说,正面新闻与负面新闻的比例,一定要按现实社会中的那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新闻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通过微博、微信转发的新闻,负面的远远多于正面的。西谚云:“Good news is bad news.”(坏消息是好新闻。)另有言:“No news is good news.”(没新闻就是好消息。因为没有坏消息)。西方媒介中,负面新闻占很大比重,在美国往往达一半以上,许多受众也习以为常。知道媒介中的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差异,是媒介素养的一种表现。

当然,我们在具体处理负面新闻时,也应考虑传播效果,进行适当的安排。如果在一个时期内对某一个地方的大量报道都是负面新闻,人们对这一地方就会产生负面的总体印象,尤其是接触负面新闻较少、还不太习惯的受众。

3.新闻的信息特点

新闻是信息的一种,首先有信息的基本特点:

(1)客观性。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新闻信息源于客观事实。

(2)多样性。同一种信息可有多样的表现。比如“我高兴”这一信息,可通过我的笑容或笑声、我的说或写、我的照片或录像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传播出去。

(3)扩缩性。信息可以被不断增加、丰富、扩充、发展,也可以被减少、提炼、压缩、简化。

新闻还有信息的使用特点

(1)相对性。信息在不同的地方、时间,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质量、价值和用途。上海的天气预报在北京没多少用。今天的新闻到明天就会成了历史记录。报刊上的新闻对许多人是新鲜的,而对经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人往往就只是旧闻了。正是由于信息的这种相对性,新闻价值也就有了相对性。

(2)共享性。信息可以被众人共享,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或降低质量。一般来说共享者越多,效用越大。但也有例外,如魔术诀窍。

4.新闻的自身特点

新闻性信息首先由新闻价值,即真实、新鲜、传播对象(或受众)需要。狭义上的新闻还有其他特点:

(1)时效性。仅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越及时效果越大。因而新闻报道要迅速及时,越快越好。既不同于宣传要讲究时机、选择适当的时候进行传播,也不同于文学可以隽永,值得反复修改提炼,“十年磨一剑”。因而新闻报道、新闻媒介的制作和更新周期较短,并尽可能快速地送达受众。

(2)公开性。非公开的新闻如内部参考、情况简报中的,不属于狭义上的新闻。公开不仅能冲破阻挠封锁,迅速广泛地传播,还能产生特别的效果,如公之于众后产生公论,如对被揭露者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当然公开也会扩大负面影响。

(3)主客观统一。好的新闻报道应客观反映事实,但仍会带有主观性。材料的选择,内容的加工制作,包括角度、主次等安排,词语、编辑手段等使用,都不免带有主观的影响。深度报道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新闻的传者,要尽可能排除自己的观点、态度、情绪等产生不适当的干扰,避免自己的主观性损及新闻的客观性。而作为新闻的受传者,要了解即使是看起来很客观的报道,也可能暗藏主观玄机。

5.新闻不是大海全貌,只是瞭望报告

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每个新闻媒介的容量也是有限的,新闻只能反映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不可能反映社会的全貌。不了解这一点,会造成很大的误解。

2013年中国发生了多起病人或其家属打伤、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有人怪罪媒体过多报道了医院的负面新闻,导致医患关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的关系)紧张,成为医闹泛滥乃至残害医生的“元凶”之一。

其实,如果那些报道是真实、新鲜、受众需要的,媒体的报道并没有错,对于引起社会关注,对于加强监督、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等,也是有好处的。然而又确实会使许多人过于看“黑”。这就需要公众对新闻和媒介的特点有所了解,同时新闻传者也要顾及其他的新闻传播要求,尽可能避免造成不利的社会影响。

要求新闻媒介中负面新闻所占比例,与社会中正面情况与负面情况的比例相当,也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许许多多飞机在正常飞行,安全到达,这些飞行信息成不了新闻,某一架飞机掉下来了,便成了新闻,许多人想了解怎么回事、什么原因等等。可见坏事更容易成为新闻,尽管他们在事物总数中的比例只占很小一部分。

更好的办法,应是让人们正确地认识新闻。如果把社会比喻为大海,那么新闻媒介只是瞭望塔,新闻只是瞭望报告,而不是大海全貌的反映。

如果把新闻报道中的人和事比喻为汪洋大海,新闻媒介仍只是瞭望塔,新闻仍只是瞭望报告,而不是人和事的全貌。并且也不是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环境、可由一斑窥全豹。

如果报告说,前面有条鲨鱼,或一块礁石,不要认为大海里到处都是鲨鱼或礁石。

如果报告的95%以上是风平浪静、阳光明媚之类,估计没人会一直关注。这也正是我们许多新闻媒体吸引力不强的原因之一。

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中,怀有敌意的确有之,但西方大多数新闻媒体是商业性的,吸引眼球、赚钱对他们更重要,他们对自己本国的报道,也是负面新闻占很大比例。

三 新闻的作用

新闻的作用主要有:

1.反映及相应作用

从新闻的本源(事实)来看,新闻可反映事实、反映环境、反映世界,反映问题、反映舆论、反映民情民意。进而带来沟通作用,瞭望社会作用,舆论监督作用,实现公民的知晓权、监督权,也是实现参与权、表达权的基础——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无法参与。可见新闻是民主政治、民主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通过反映,还可起到记录活的历史的作用。

2.告知及相应作用

从传者来看,新闻有广而告之的作用,可让人及时了解真相实情。进而可带来宣传作用,用事实来树立形象、证明观点、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态度和行为,如影响舆论。

“事实胜于雄辩”,新闻的事实性使宣传容易被接受,现在的受众已有很多的选择余地,很大的选择主动权,追逐受众的单纯宣传越来越难以追到受众,而新闻则是许多受众追逐的对象,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和选取,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日益成为重要的宣传方法。

然而也要防止为宣传而进行片面报道,甚至故意夸大或缩小、歪曲或颠倒、隐瞒或编造事实,损害反映作用,丧失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从而也丧失宣传的影响力。

3.了解及相应作用

从受传者来看,可通过新闻了解信息、获得知识和资讯。进而认识世界、让主观符合客观,以及得到消遣(尤其从软新闻)

移动传播中,受传者还通过了解后的转发,产生①个人表达作用——许多移动用户看到符合其看法的新闻,便产生转发的欲望,通过转发显示自己的态度或印证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种表达;②社交作用——许多用户把转发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交流,一种对他人的馈赠,接受者除了接受信息,也接受了传者的善意,增进了对传者的了解。

4.建构媒体及相应作用

从媒介来看,可通过新闻获得注意力,提高吸引力和公信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带来广告投放。中国最贵的日常广告发布机会,就是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节目后的时段。新闻媒介的许多其他作用,如瞭望社会、设置公众议题、授予报道对象地位等等作用,也主要是通过新闻实现的。

可从三个维度来看新闻媒介的作用:一般(普遍性)功能带来一般作用,具体(特殊性)功能带来具体作用、也即具体表现出来的作用,具体功能的发挥方式带来相应作用。 [2] 显然,新闻是新闻媒介许多作用的重要来源。 3CgMR+INegb8crcRniX1bVHxZAIBoP/ZIs8myr2ivGAMWOiKH2YXJ1tAXzymmL1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