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移动新闻媒介的主要形态

一 微博

微博就是微型博客,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传播互动,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大陆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

微博有很大的便捷性、平民性、传播性乃至原创性,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微博方便了官民沟通、公益推广、公民参与、信息公开和辟谣,还产生了一大批很有影响的博主。即时交流工具如Facebook、微信兴起后,微薄一度式微,后来又有回升,主要由于每家微博有着比较相似的读者,便于精准传播和广告投放。

二 新闻客户端App

移动新闻传播的媒介中,又发展出微博、微信群、公众号、客户端App等传播媒介形式,对新闻传播而言,App的影响尤其大。

可分三类移动新闻客户端App。一是门户网站类,由网易、新浪等传统门户网站所办。他们有品牌、推广便利、拥有较可观的用户群、较强的创新动力等优势,因而最先推出。二是传统新闻机构转型类。他们在新闻内容、传播渠道、社会关系和政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如央视新闻。三是聚合类新闻app,以《今日头条》为代表。其个性化推荐开创了新的内容分发机制。

聚合类新闻app兴起最晚,但其人气后来居上,其他两类App也纷纷效仿。原因主要为注意力资源稀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严重冗余,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用最少的时间成本获取最有效的信息日益成为用户的痛点,注意力日益成为可带来现实财富的稀缺资源。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媒介和内容多样化,又加剧了注意的选择性——只关注某些信息或信息的某些方面。人们通常以自己原有的看法和兴趣为基础,选择性地接触媒介及其信息,聚合类新闻app一般就根据用户自选的兴趣范围和点击浏览记录——包括点击率、读完率,站外热度等信息,不断纠正对用户喜好的把握,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内容推荐。

聚合类新闻App的兴起也伴随着许多问题。首先是版权问题。这类App可以说是带着版权纠纷问题而生的。《今日头条》最初的口号是“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而事实上,其搬运的不仅是新闻,更是版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曾就腾讯网起诉《今日头条》的287宗侵权案做出判决,侵权全部成立。

基于用户兴趣的新闻推荐,采用机械的算法,使其他把关弱化、价值判断标准缺失,标题党与抄袭现象层出不穷。许多用户受到不良甚至虚假信息的侵扰。

追求这种推荐的精确性还会使内容的多样性降低,长此以往会导致用户接收信息结构单一,视野和知识窄化,形成“信息茧房”效应。

由于错误点击、一时猎奇等因素而关注的新闻可能并非用户的真实兴趣,基于此进行的推荐,可能使用户产生厌恶情绪。

和很多手机应用软件一样,聚合类新闻app通常也会读取手机其他应用信息,收集用户所处的时间空间等信息,通过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不同场景下用户的新闻需求,进行适时的新闻推送,从而提高用户的点击率和忠诚度,但又会带来侵犯隐私权问题。

三 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

微信、QQ、脸书等即时通信工具,带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公众号的“大众传播”、朋友圈的社交传播,以微信为例:

1.微信群和朋友圈

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新闻传播特点主要有:

(1)传、受者的关系较近,信息提供有分享和推荐性质,还往往伴有点评,较容易被相信、接受和转发,但又容易造成“沉默的螺旋”。

(2)传、受者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感较近。这使信息提供的针对性较强,传播较精准有效。例如基于一定的爱好及互助关系而建立的微信群,也让有关新闻得以精准化传播。在境外代购微信群中,大家都会更关注汇率和海关政策等新闻。但在封闭的圈群内又容易造成“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壁”,乃至形成极端舆论的聚合。一些可以随意进出和说话的群,例如同学群,信息和观点的差异会比较大,但也会随着群友的进出而趋同。

(3)缺乏把关。信息传播会有一些“把关人”,包括个人和组织机构,让符合一定规范或标准的信息通过筛选才被传播。

微信群以弱关系为主,强关系为辅;朋友圈则以强关系为主、弱关系为辅。在强关系的传播中,传者的自律有很强的把关作用。而在群友关系娇弱的微信群里,群友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差异较大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经验,接触的新闻来源丰富广泛,于是传播内容较为丰富多样。然而其中的群友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个人自我形象管理的倾向较弱。将不大确定的新闻发送在彼此互不相识的微信群中,比发送至有强关系、高认知度的圈群中,自我形象损伤的修复成本较低。于是信息传播可较随意,多种类的新闻和评论容易出现的同时,也更容易传播虚假新闻和偏激言论。而微信群主的管理权和精力有限,无法对海量的和已经传播的虚假新闻进行有效把关。 [4]

2.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可分为传统媒体新闻类、门户网站新闻类、机构公关广告类、个人经营类。以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公众号有传媒机构办的和个人办的,其传播优势有:

(1)即时,多为第一手信息。

(2)精准,因内容的细分程度高。

(3)多元多样。因创办主体众多,内容种类和形式众多。

四 移动视频

移动终端的视频传播包括电影电视、生活片段等,这里仅探讨由短视频发展起来的新闻性视频。

短视频符合移动传播碎片化特点和高效获取信息的需求,随着第四代移动网络4G迅速发展起来,很快走向主流。据《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已经达到6.09亿,占网民总数的76%。2019年中国颁发了5G商用牌照,又将大大推进短视频、长视频新闻传播和视频直播。

1。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特点

与电视报道、纪录片、专题片等相比,短视频有如下特点:

(1)内容简单化、碎片化、即时化

短视频新闻不需严格遵循传统视频的形式框架和叙事逻辑,删除了冗长多余的信息,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呈现简单化和高效率传播的特征。虽因时长原因,大多无法完整阐述事件,然而通过将若干短视频进行组接,可赋予新闻崭新的叙事空间。

同时,短视频以秒为单位,时长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与当代节奏同频,填补了人们的碎片时间。

此外,由于新闻生产者的广泛和生产流程的简化,短视频新闻有很强的即时性,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新闻,弥补了电视的不足,尤其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调查对象表示,时效性强、内容有趣和短小简洁是他们爱看短视频的主要原因。

(2)生产多元化,传播社交化、高效化

短视频内容单一,形式不拘一格,拍摄简单容易,谁都能轻易提供,因而能具有多元视角,还能提供很有价值的事实证据。

短视频基本在移动终端传播,可点赞、评论、转发,可在多个社交平台转发共享和实时互动,如连接微博、微信等。有研究发现,短视频平台在社交媒体上的播放量和评论数要远远高于自己的客户端上。

轻量化的视频传播促使生产者主动删减干扰和无用信息,抓取和发布重要而有吸引力的内容,从而增加信息传播强度。这种观点鲜明、内容集中、直奔主题、指向定位强的特征也符合了当前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工作下,多数人自由截取信息的生活习惯和追求短平快的消费方式,易被受众接受和认可,使得信息送达和接受度更高,从而形成有效而持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5]

(3)局限性

短视频的叙述能力和视觉冲击力叫有限。许多视频的内容和画面质量都很业余。碎片化的传播还容易以偏概全,有片面性,乃至被故意用来歪曲事实。匆忙的、业余的、随心所欲的视频往往事实不清、交代不明,甚至被移花接木、用来编造事实。加之其传播途径大都在缺乏把关人的社交媒体,其负面影响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在国际传播中,这种片面和别有用心的制作更容易被相信,更难得到纠正。

2.视频新闻直播

近年来,视频直播也迅速兴起。它们与电视直播相比有如下优缺点:

优点:视频直播的提供者众多,包括专业的和业余的;拍摄制作的条件限制少,内容丰富;播出不受时间段和长度的限制;受众可积极参与、随时互动。

缺点:有时信号不佳、卡顿甚至中断;画面质量也不是很好,包括清晰度、抖晃、取景角度等问题;内容同质化,低俗化。

随着5G的推广,将有更多的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入视频传播。有些问题会在优胜劣汰中逐步解决。视频很可能成为新闻的终极传播形式,也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最后机会。 5BTPkQdRsN1lr2nQNcwu4/SDKcjD19VB+UBNhuVE4DRkb1yrs5OWxnTPLTIsRn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