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新媒体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媒体,可多媒体和双向互动传播。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的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网络媒体成为“第四媒体”。此后又出现了“第五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收发端的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既是网络媒体的终端,又可单独存取图文和音视频内容。

新媒体使新闻媒介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都日益增大。其信息沟通、意见交流功能都强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在反映民情民意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新媒体还有很强的议题设置功能。已有不少议题是由个人先传到网上,或在网上迅速得到大家的跟踪、扩展和深化,很快火暴起来,传统媒体再做出相应的呼应,形成网上网下互动。许多记者编辑经常从各种网站、博客等寻取报道和评论的线索。

新媒体的长处和短处也是相生相伴、对立统一的,新闻机构和社会管理部门都要重视,既利用又引导,公众也要有所了解,自觉把握。

一 网络媒体——规模最大的媒体

网络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媒体,不是互联网本身,就像广播电视媒体不是收音机和电视机。网络媒体是互联网上进行大众传播的部分,但由于网上的大众传播往往与其他传播融合在一起,如新闻网站上也有电子邮箱的链接,人们谈论时一般并不区分。

以新闻和时事评论为重要内容的网络媒体就是网络新闻媒体。它们又是整个网络媒体以及网络公司的支撑因素。搜狐网的掌门人张朝阳曾说:“新闻搭建的网站是一个多功能的平台,短信、游戏、商城这些消费者业务全以此为基础,而且媒体角色本身还能起到塑造公司品牌形象的作用。”

1.性能特点,主要为两个“无”,两个“多”:

(1)无限容量。总容量无限,单个网站的容量和单篇文章的容量通过链接、跟帖等,也几乎无限。

(2)无限时空。传播速度快,随时随地,可长期保存;传播空间广,无处不达,无远弗届。

(3)多媒体。文、图、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态可同时并存,相得益彰。

(4)多重方便。包括方便地搜索,链接,点播;复制,储存,转发;修改,发送,反馈。

2.应用特点,主要为四个“与”:

(1)综合与扩散。综合了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点对面、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既可高度个性化,又可高度扩散化。不仅传播范围广,而且接收者往往通过网络再传播,形成多级传播、立体式“病毒式”扩散。

(2)虚拟与多元。空间虚拟,传者虚拟,真里有假,假里有真。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在Web2.0时代就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传统的权威、主流媒体难以坐拥昔日地位,有的甚至被边缘化了,而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意见大量涌现,草根“意见领袖”层出不穷,有些个人博客拥有几百万粉丝,超过许多大报。

(3)自由与自主。较少受制于传媒的物理性能和传播的社会环境。这有利于网络传播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又会带来控制难,垃圾内容、不良内容、侵权内容多等问题。大量的商业性网站、个人网站比传统的、事业性的传媒有更大的自主性。网民在海量信息中自主地搜索、选择,既不受传统媒体把关人的限制,又不受广播电视线性传播的限制。

(4)方便与互动。由上述性能的方便性带来相应的应用方便性,几乎可随时、随地、随意地发送和接收信息。人们可方便地成为大众传播的传者,带来大量的“自媒体”,草根参与,山寨内容,P to P或C to C传播。传者和受者经常互动,许多传播成为信息反馈之反馈。

3.功能特点

从上述特点可看出网络媒体的强大优势,由此也带来传播功能的强大,并产生传统媒体没有的许多新功能。

(1)个性化带来新功能。网络上的大众传播也可进行微内容传播,满足个别化需求,产生“长尾效应” [2] 。这使信息和广告等宣传可更加分群化、精准化。

(2)远程化带来新功能。可进行远程群体传播,开展网络调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3)自由和自主带来新功能。如带来传播多元化、平等化、平民化,使公民新闻、公民评论大量涌现。如带来网络监督和传谣。通过媒体进行监督或传谣,这在有些地方并不新鲜,在另一些地方则还较新。在中国,网络监督特别火爆,2010—2012年,反腐案件首次曝光于新媒体上的事件数量是传统媒体的2倍。这与传统媒体的不足也有关。同时,网上谣言在我国也特别流行。2012年中国100件微博热点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许多传谣者与事件并无利益关系,是信以为真,且不认为可从传统媒体核实。

4.问题和趋势

优点与缺点往往形影相随。网络媒体的无限容量带来信息泛滥,有价值的信息和意见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关注;综合性会令使用者分心,闲聊、娱乐过度,甚至陷入网瘾;扩散性使不该传播的内容也迅速流传难以收拾,如“艳照门事件”(某些香港影星的裸照被传到网上);虚拟与自由也方便了虚假、不良、有害、侵权内容的传播。甚至自主也会有负面影响。如果选择时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所选媒介和内容就会同质化,造成因“偏食”而“营养不良”;如果选择者能力有限,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就不如遵从别人给做的选择。

网络媒体还有其他相对劣势,包括:①操作复杂。②电脑不易携带。③手机屏幕太小,其中信息的质和量都不理想,上网费用又较高。④接收终端会染上“病毒”,发作时无法使用。⑤长时间、近距离地使用电脑和手机,有损于眼睛乃至身体健康。

随着科技、经济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以上优势会更加扩大,劣势会大幅度缩小。如上网费用占个人收入的比例不断降低,上网操作不断简化,乃至通过人—机语音对话。

这些都使网络媒体趋于更加随时、随地、和随意。同时,网络媒体还有最优化和多样化的趋势。网民能方便地从网上找到最优的媒介和内容,于是有关媒体和内容在自己的目标市场上要就好到数一数二,要救沦为不三不四,于是不能做到最好的只能重新定位,另寻目标市场,形成差异化、多样化。

二 手机媒体——最方便的媒体

手机不仅是人的延伸,而且是媒体的延伸,使各种媒体都能通过手机而随时随地、随心随意地传播,使媒体的服务延伸到贴身。于是手机成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媒体。 [3]

手机不仅融入了其他各种媒体,还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融合在一起,于是手机还带来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媒介的融合,以及传媒业与通讯、娱乐、商业、金融等行业的融合。

新闻机构纷纷将内容进行分类、浓缩,制作成适合手机传播。其他机构和个人也可通过手机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有些内容被随时纳入其他媒体。其他媒体的许多内容又被手机向社交圈等转发,进入二级、多级传播。新闻报道也在更多地采用手机+网络、实时+滚动、业余+专业、微博微信+报道。

1.传播特点

作为网络媒体的收发终端,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的各种特点。同时,手机媒体又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优点是小,最大的缺点也是小,加上智能化,产生了一系列传播上的特点,主要为:

(1)便捷。可随身携带,接受贴身服务;可随时随地传播,及时收发信息;可方便地采集制作信息和选择、检索、储存、转发、评论。于是大大增加了传播的自由度、自主性和实时性、互动性,也增加了随意性和扩散性。

(2)综合。手机综合了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综合了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综合使手机成为媒体的延伸,成为功能最多、使用最多的媒体,使传播交流的覆盖面既广又密,并呈现群体化倾向。

(3)碎片。手机常用于碎片时间,同时把许多整块时间也碎片化了——不断被手机打断、切碎。与之相应的传播也往往是断断续续、零零碎碎的。

2.内容特点

上述传播上的特点必然带来内容上的特点,主要为:

(1)来源多。于是信息和意见快而新、广而全。许多内容没经过把关人的过滤,一方面鱼龙混杂,另一方面有许多反映民情民意的内容和突发事件现场、舆论监督对象等稀缺内容。

(2)短而小。碎片时间、小屏幕难以容纳长而大的内容。于是短小精炼,在一定的时间内能有更大的信息量。然而又有内容广而不深的问题。

(3)碎片化、肤浅化、娱乐化。传播的碎片化可利用碎片时间,但使其内容也相应碎片化。加上短而小,又容易肤浅化、娱乐化。许多人在碎片时间,也倾向于接受碎片、肤浅、娱乐内容。

(4)个性化。手机使其用户方便地进行个性化选择,传者方便地进行个性化推送,一方面使个性化的内容更符合受传者的需求,但也会带来信息的范围受限、内容片面的问题,“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壁”问题(详见本节第四目)。

上述特点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层的变化,包括实现移动办公、可视电话、远程监控、增加社交范围和频度、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等等。但人们在整块时间中的阅读、思考、活动也不断被打断。碎片知识再多的裁缝仍然是裁缝,而人们的大量碎片时间、甚至整块时间要是被手机的碎片、娱乐内容占用了,排挤了深度阅读、思考的时间和习惯。久而久之,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趋于宽泛有余而深入不足,有广度而缺深度,一字形的而非T字形的。甚至人际关系也大大增加广度减少深度,也被碎片化了,人与人之间遥远的距离已不是“我在长江头,君在长江尾”,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看手机。

3.受众特点

(1)主动性强。手机媒体的受众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性很强的选择、使用和发送者。

(2)随意性大。他们的选择余地和收发信息自由度都很大,传播时的随意性也较大。

(3)受传播环境影响大。他们往往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过程中,或在碎片时间中接收和发送信息,传播内容和效果都易于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时间短促的制约。

这些特点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注意和认知,思想和情感,态度和行为,包括后续的传播行为,形成良性的或恶性的循环,并对传者带来很大影响。提高他们的传媒素养成为提升传媒社会效益的关键。

三 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媒体——最民主自由的媒体

1.基本概念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指非专门传播机构的、主要由公众自主参与而形成的,以用户创造内容、可多对多传播交流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在线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内容社区以及个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它们不同于传媒机构化的媒体,然而有些个人参与者的背后也有个团队,组织机构也可办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些可属于广义的社会化媒体。

social media又被译为社交媒介,当指从古至今基于社交网络的各种传播媒介,除了电子的,还包括书信等。某些社交媒介被连续、广泛扩散,就有了公开、广泛传播的媒体性质。

社交媒体现在特指基于电子社交网络的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虽然微信的朋友圈、交流群大都不是公开、广泛传播的,但通过一再转发也可相当于公开广泛传播,具有媒体性质。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早于社交媒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相对于传播机构的媒体而言,主要从传者和内容生成来看,便于把握其内容特点;后者则不论是否传播机构所办,主要从传播渠道来看,便于把握其传播特点。

2.主要形态

(1)自媒体

社会化媒体中多数为自媒体,即由用户自然形成、自主打理的媒体,包括个人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博客起初都是由个人自主打理的在线刊物,后来又出现企业博客。微博即微博客,可用简短的文字与人分享正在干什么、想什么及所见所闻,便于手机传播。不仅朋友之间分享与交流,有的微博已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一些“大微”——有众多粉丝的微博,读者人数已远超许多大报刊。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免费即时通讯服务,2014年2月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花190亿美元购买的WhatsApp公司也是做类似业务。用户可通过手机和电脑,在线发送和接收语音和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可让用户共享内容,形成朋友圈、交流群和公众号平台,常被用于消息、评论和软广告推送。用户还可以通过搜索号码、扫二维码、摇一摇找附近的人等方式添加好友和进入公众号平台,转发内容给自己的微信社交圈。

(2)其他形态

网上论坛:用于在线讨论的平台,是最早出现的社会化媒体。

维基平台:维基站点就像一个公共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上面添加内容,或对现有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增补。最著名的维基站点是维基百科——在线的百科全书,仅英文资料就超过150万篇文章。国内做得较好的有百度百科、百度知道、互动百科、和讯百科、新浪爱问等。

播客网站:可由个人提供视频和音频内容的网站。如视频类的优酷、土豆、酷6等。

内容社区:组织和共享某个特定主题的内容,有文字、照片或视频为主的。

社交网:如腾讯网、MySpace,Facebook、Friendfeed等。可在这类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公众号、朋友圈、社交群,供分享内容和进行交流。

3.主要特点

与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主要有如下特点:

(1)开放。大部分社会化媒体让人们免费参与,感兴趣者都可提供内容和随时反馈。社交媒体更是高于所有其他媒体的自由度。用户创造内容,模糊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这使内容更广泛、全面、及时,同时空前地平民化,能够更充分地反映民情民意。同时,传者大都缺乏专业训练,且鱼龙混杂,因而内容质量、媒体公信力往往不高,且会有许多不当利用,有害、侵权内容,以及“后真相”问题。

(2)新方式。如社群化——人们可以很快形成一个个社群,分享、交流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多级化——许多传播内容经过了多道转发。多点对多点——可在一群用户之间方便、及时地交流信息和观点,改变以往只能一点对一点或一点对多点地远程传播。但也产生“意见回音壁”等问题。

各种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又因其用户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特点,如论坛的内容较为宏大,微信的内容较为个人,微博介于两者之间。

4.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的新闻传播

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也影响越来越大。它们有信息多元、直接反映民情民意和进行舆论监督等长处,也易于传播虚假、不良、有害、侵权内容,包括情绪化、过激性乃至别有用心的言论。

这些媒体的新闻传播更随时随地,多元化、广泛性更强,即时性、跟踪性传播更多。同时,用户的主动权和影响力很强,传者较容易倾向于迎合用户,而不是引导用户。

这些媒体中也有机构的传播,如政府微博、新闻微信公众号,同时又有大量内容来自个人用户,包括新闻和时事评论。这些个人大都为草根族,其内容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试点。这些内容在产生时没有经过组织机构的把关,具有原生态的直白和粗粝。许多内容来自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填补了新闻机构的空白,对我国尚无记者证的商业性新闻媒体尤为重要。

这些媒体中的许多新闻和时事评论是经过转发或层层再转发的,既会迅速扩散,又会有所走样。“掘井加了一个人”经过层层传话后会变成“掘井掘出了一个人”。

四 移动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1.移动媒介的种类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早已成为媒体——传播媒介的集合体。它们又有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等形态。

它们可分为机构媒体和自媒体。后者一般是个人传者的媒体,让个人能在互联网平台上自由发布社会热点、个人观点、评价建议等,并对感兴趣的新闻进行分享和转发。有些自媒体有一个小团队,一般不到10人,由于体量小,只能专注于某方面的内容。

它们还可分为内容生产型和内容聚合型,前者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后者如腾讯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等。

2.移动媒介的特点

移动媒介除了有传播媒介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其自己的一系列特点。

(1)便捷。可随身携带,接受贴身服务;可随时随地传播,及时收发信息;可方便地采集制作信息和选择、检索、储存、发送、转发、评论。于是大大增加了传播的自由度、自主性和实时性、互动性,也增加了随意性和扩散性。

(2)综合。综合了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综合了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成为媒体的延伸。是覆盖面最广、覆盖密度最高的媒介,是功能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媒介,是群体化、个人化传播的媒介。

(3)智能化。可搜索、储存、复制、转发等,大大延伸了人,解放了人。

(4)多功能。移动终端集社交、搜索、购物、媒体等等功能于一体,人们的媒体行为、新闻活动也因此而与这些其他活动相混合。传媒机构、传媒业的边界随之而模糊或消失,整个媒体的运作逻辑、管理模式正发生革命性变化。

(5)留痕。移动传播会留下受传者的痕迹,使传者能进行大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传播,乃至人工智能的内容筛选和推送。但这种留痕也会泄露隐私等。

中国的移动传播媒介中,又发展出微博、微信群、公众号、客户端App等传播媒介形式样态,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 57NdimuNjZeRO89kDOGbenPlwHNw6QfvZ0VkAWtL+QDGYDsvl0mH0UxPpOZTMA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