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第一节 传统媒体

一 报刊——最理性的新闻媒体

1.报与刊

报纸是有一定刊名的连续出版物,一般定期出版,出版周期在一星期或以内。大多以新闻和时事评论为重要内容。散页不装订。出版周期在一星期以上的被称为刊,如周刊、旬刊、月刊等,其中有的也是报纸,尤其是周刊,其他则为期刊。

期刊又被称为杂志,有一定的刊名,连续出版。出版周期一般在一周或以上、一年以下。由于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成为新闻媒体的期刊基本只有周刊。

报纸与期刊最初没有区分,就像啤酒和白酒。当初许多刊登新闻性信息的“报”也是本册状的,如中国清朝的“京报”;许多以议论为主的“报”其实是“刊”,如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是旬刊、同盟会的《民报》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刊。随着报刊市场的发展,报与刊日益发挥各自的特长,其不同的特点也逐步明显起来。

报刊曾经是新闻媒体的全部,因而报刊界曾经是新闻界、舆论界的代名词,英语中的Press由“压”延伸为出版、报刊、新闻界。Freedom of the press,过去被译为出版自由,现在被译为新闻出版自由。

报刊成为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工具后,受到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高度关注。许多领袖人物都对报刊高度重视,或直接从报刊起家。共产党领导国家,过去主要通过报纸。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报纸的厚报化吃掉了许多期刊,现在报和刊又都被合到新媒体里面去了。

2.报纸的种类

报纸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综合报,面向全社会。如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机关报,各地的晚报,综合性信息报,服务报,文摘报等。

二是专门报。其中又可分为专门对象报,如工人报、农民报、青年报、少儿报、老年报、妇女报、军队报、侨报等;专门事业报,如经济报、科技报、教育报、文化报、政法报、体育报;专门行业报和企事业单位报,如化工报、电子报、汽车报、计算机报、宝钢报、上海交大报等。

报纸又可分为收费的和免费的。现在卖报的收入对报社总收入一般影响不大,例如本世纪初,《纽约时报》售价1美元,而平均每份报纸带来的广告收入达900以上美元。然而免费对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却影响很大。本世纪以来,主要由于新媒体的免费内容对收费报纸的冲击,免费报纸的总发行量大幅增长,而收费报纸则由盛转衰。

3.长处和短处

与其他印刷媒体相比,报纸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价格低、发行量大、广告多。因而报纸可及时刊登新闻和时事评论,报纸的保存问题也让位于速度和经济性,至今仍主要采用粗糙的新闻纸和散页折叠不装订。

与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相比,报纸在通俗性、逼真性、感染力、冲击力和获取的方便性上都远远不如,然而仍有相对优势:可随身挟带、随时随地阅读;可方便迅速地、跳跃式地选择性阅读;可反复阅读、从容品味思考和做标记,因而内容可以深入、复杂、思想性理论性强,因而受众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较高。

4.新闻期刊

当今世界上公开出版的期刊有10万多种,中国大陆2014年近一万种,其中自然科学类的近一半,另一半中学术类的近一半。

期刊印刷质量好,又便于保存和查考。作为新闻媒介的一般为周刊,时效性上不如报纸,但可利用采写时间的相对充裕,更充分地收集、核对材料和分析、撰写、修改。美国《时代》周刊关于中国的报道,一般是由三个记者编辑花三周左右炮制一篇。

5.发展趋势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世界报业从2004年起由盛转衰。报纸调整内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开新媒体的锋芒,如加强长篇、深度报道。报社则相继转型,成为多媒体内容提供者,而不只是报纸供应者。

在报纸进入“厚报时代”以后,期刊的主要长处日益被厚报吸纳,现又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媒体取代。但期刊仍有内容精深、画面精致的相对优势。

活着,还是不活,现在成了许多报刊共同面临的问题。报纸的形态有可能消亡,但报纸的实质不会,或者说躯体不再,灵魂不死,涅槃为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等其他形态。

二 广播——最能一心二用的新闻媒体

广义上的广播(Broadcasting)包括电视,数字化广播抗干扰、高保真、可储存,正成为主流。狭义上的广播(Radio)仅指电台广播。

电台广播和电视相反,先有有线的,后有无线的。无线广播有调频和调幅的,调幅有短波、中波和长波的。广播曾经很辉煌,令报纸存亡成为问题。电视大行其道后,又令广播的存亡成为问题。

不过报纸和广播并没有死,而是扬长避短,东山又起。这并不等于说,是媒介就长生不老。电报传真今安在?唱片磁盘也已寝。报纸正在寒风中渐渐倒下,广播电视的今天和明天,也取决于它们自身的长短优劣。

1.基本特点

(1)范围广,速度快。广播的范围广一是内容范围广,除了语言,还可兼容音乐、戏曲、广播剧等;二是地域范围广,可传至交通不达的地方,或边境以外;三是对象范围广,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限制。

广播的速度快一是处理速度快,从采写到传送出去可很快完成,还可做现场直播;二是传播速度快。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每秒钟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周半,与光波相同,比声波快90万倍,听众几乎在播出的同时收到。

(2)可“一心二用”,即非专注地接收。这大大节省了受众的时间,也使广播成为许多场合下唯一能用的大众媒体,如厨房里、车间里、商店里,散步时、开车时、做家务时。这是新媒体时代广播的最大优势。有个博士请裁缝来家做衣,令博士惊讶的是这个中年裁缝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比博士还博士,原来他总是边做衣边听广播。

(3)成本低,可小众化。一是接受成本低,受众省钱省时。广播是大众媒体中接受成本最低的。一是经营成本低,利润率高。几个人就可以办一个电台,无需印刷发行或摄制。美国约有14000家电台,其中商业性的11100多家,平均每家不到10人,90%以上都赚钱。中国所有媒体中,人均创利最高的是交通广播电台。成本低使广播可以免费和“窄播”——多频幅、小众化。

2.与报刊相比

广播比报刊快速,逼真,传、受成本低,接受门槛低——文盲也行,可“一心二用”。但仍有短处:

(1)易逝。受众使用时难以仔细识记、推敲和思考,用后难以查考和保存。

(2)浅显,不便于表达数字性的和太复杂的内容。声音、画面的易逝,以及语音的模糊、一音多字,使广播电视在传播数字性和抽象、深刻、理论性内容方面不如报刊。

(3)被动。一方面,节目按顺序播,受众按顺序收,难以自主选择、跳过不想收的内容。另一方面,接受时比较消极,不如文字更能调动受众的主动思维和想象。

相对而言,电视的这些短处比广播更甚。不过数字化传播使广播电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短处。

3.与电视相比

广播的信息量、逼真性、冲击力、感染力都不如电视。但仍有长处:

(1)成本低。制作、传播和获取节目的代价都比电视低得多。

(2)便捷。传者器材轻,录制简便,“出活”快,便于现场、即时报道。受者能随身挟带(现在3G手机可以上网看电视了,但画面太小,且收看费用高)。“越境”传播和接受也比电视方便。

(3)“杂波”少,可使受众更集中注意力。电视中,传者不打算传播的一些信息也传出去了,有时会干扰主体信息,犹如“杂波”,例如播音员的形象影响收听新闻。

(4)留给受众的想象余地大。电视图像往往限制了受众的想象空间,听音乐一般用广播而不是电视。

(5)更能“一心二用”——非专注地接收。电视也可只听不看,被当作广播,然而电视中的许多语言、声音是与画面配合的,不看到画面会难以理解。

三 电视——最感性的新闻媒体

电视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取代报纸和广播的老大地位,成为受众最多的新闻媒体。现已形成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无线电视、网络电视交叉覆盖,天上、地面、地下立体传输。每年11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电视日”。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现在新媒体又令电视也步报纸和广播的后尘,自2011年起,中国主要城市的电视机开机率下降。

1.优点

(1)电视也如广播的速度快、范围广、获取成本低。画面使电视的信息量更大。

(2)电视的真实感、艺术性、感染力更强。不仅由于多了画面,还由于通过声、像、文字的组合,可产生特殊的效果。

与电脑和手机相比,屏幕大使电视有更强的现场感。现场直播,让受众参与节目过程,是电视在新媒体时代的制胜法宝。

2.缺点

(1)电视也如广播的易逝、浅显、被动接受。而画面又使电视比广播离文字的长处更远,更难于传播抽象、深刻的内容,并且把受众更深地卷入表象之中,在接受时也更消极,不利于思考习惯、批判精神的养成。因此,一些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电视台努力以新闻调查、纪录片等节目增加深度。

(2)虚假、片面、不良、误导性内容的影响力也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画面带来的真实感强使欺骗性也更强,感染力强使煽动性也更强。

(3)画面还使电视的“杂波”——冗余信息较多,留给受众的想象余地又较小。

(4)电视器材多,设备重,录制繁,“出活”慢,现场传播、即时插播都不容易。且制作和传播成本高,难以小众化“窄播”。

不过数字技术、智能电视的开发利用正在改变电视的一些缺点。

3.大众化

电视观众的平均文化程度较低,与之相应,电视内容的大众化程度比其他新闻媒体更高。这也是利弊相间。

有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较低者,看电视的时间多于文化程度较高者,这与其他新闻媒体正相反。与之相辅相成的是,电视的成本较高,需满足文化程度较低的多数观众,以获得一定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其内容自然趋于大众化。

这一方面服务了大众,另一方面会在趣味格调上降格以求,排挤精英文化,思想观念上趋于传统、保守、符合流行,缺乏批判性、前卫性,甚至以低俗、血腥等吸引眼球。我们看到许多电视台按收视率末位淘汰的,正是《读书》等较为高雅的栏目。有人甚至称收视率为电视的万恶之源。这当引起电视人的高度关注。 [1]

4.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广播当充分开发特殊场合广播——如汽车内、车间里、随身听,特殊用途广播——如国际广播,以及专门化的“窄播”。西方中等大小的国家就有几千个广播电台,大的国家有一万多个,仅音乐电台,就有古典乐、流行乐、摇滚乐、爵士乐、乡村乐等各种专门电台。

电视在传送上更趋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接受上则趋于大屏幕、移动化(包括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公交车等)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用智能电视机或电脑、手机,从互联网上选看节目。他们可方便地在N多个节目源选择,因而节目竞争也将更趋激烈。

内容上,电视继续分众化和现场化,包括采用“公民记者”提供的现场内容和传媒机构的现场直播。同时利用智能电视,开展购物、会议等多种服务,提高开机率。

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在逐步转向新媒体机构和各种制作公司,电视台的制作优势将仅限于即时性、大场面内容,如新闻、即时评论和现场直播。

广播电视台仍会有品牌优势、公信力优势,在当今中国还有政策优势。这可使他们继续以时事类节目称雄,并向新媒体领域反攻。 U6HSitLKtXe7Xmnpg9W1sBby2Lw1Avels1MKT4Vs99qLnXCxOBU+qEFMlq/9e36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