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冲突的基本内涵

放眼全球,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然而,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1] 。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局部社会冲突呈现出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的态势,致使如何管理和消解冲突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热门话题。从群体性事件看,局部动荡从没休止,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间,世界上就有53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族群冲突,112个国家和地区中存在族群问题隐患 [2] 。21世纪之始的20年里,涉及全球性问题的局部暴力冲突、社会骚乱事件,如2011年发生在英、美等国的骚乱暴力事件,均有一触即发,迅速蔓延之势。在持续两个月多时间的“占领华尔街”抗议行动中,这种群众性社会运动就席卷了包括美国城市在内的全球800多个城市。在我国境内,西部一些民族地区由于“三股势力”的造谣滋事及预谋策划,几次发动恐怖袭击,制造暴力破坏事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焦虑,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突出问题。

对于此类群体性冲突的本质揭示、心理驱力探究和应对消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均表现出了长期的兴趣 [3] 。尽管这些负性群际冲突关系的社会归因和应对举措得到了广泛阐释,但来自社会心理学的证据表明,当事者的冲突经历也会在双方彼此的集体记忆中积累下相关仇恨和负面认知,这些认知、情绪和行为经验往往会转变成为再次触发冲突的心理驱动力量。事实上,尽管大多数群体性或族群冲突事件最终大都能得以有效管控和化解,但国家和人民却为之付出了惨痛代价、巨额处置成本。由此而论,拓展和深化群际关系的研究内容,探寻它的有效检测指标,构建消解负性群际关系的复杂预警系统及其干预管理机制,可能是预防和管控群际冲突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多民族和谐共处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进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tDAk/ETO0CpQP53KUdNJeyeg1L28TvTJdbP+TbJUAsta3qOCO0RvEMVp50/02V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