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社群团结是检验国家社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它本身却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信仰、民心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在微观操控层面上,消解群际冲突是实现各社群大团结的必然要求。但事实上,群际冲突从未沉寂过,局部或地区性群体性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成为和平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不和谐、不合调的刺耳音符。为了有效预防和管控这类非常规突发性群体事件,各国的政府和学者都予以极大的关注热情,纷纷以群际冲突成因及其处置管理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考虑到群际冲突从来都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研究者主要将其成因归结为“社会、心理和行为”三大方面。不可否认,这些研究增进了人们对群际冲突实质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对它的有效管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但从当今群际冲突此起彼伏的现实情势看,这种线性思维的因果决定论研究方式有其固有缺陷,为此,我们试图整合社会-心理-生理-行为因素,进行复杂性分析,通过对群际互动情境中的“神经生理因素、社会认知因素、行为动力模式和行为反应特性”评估,找出群际冲突的微观检测指标,为客观监测和预警潜在冲突者及其暴力行为倾向提供可操作的程序和方法。下面分别对这些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展望。

本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对群际关系和群体过程相关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文献综述,由第一章、第二章组成,内容概述如下:

在第一章,着力梳理群际冲突的社会归因。为了科学地把握和界定“群际冲突”概念,本研究首先梳理和比较了“冲突”一词的辞典释义与学科定义,指出词典释义仅规定了它的内在特征,以及心理学和文学创作意义上的表征模式,而不同学者的定义则是为其研究目的和理论取向服务的。基于这两方面的内涵解析,本研究将冲突界定为发生在个体或群体之间对立的、互不相容的目标,认识、情感或行为,并由此引起不和谐或不一致的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心理和行为状态。冲突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差异,其核心要素包括不一致、对立、不和谐、不相容、对抗互斥。然后,为准确解释各种冲突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冲突理论进行了回顾。环状冲突模型把冲突驱动因素区分为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外因/情绪、数据信息、结构性因素五大类,它们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冲突的成因连环,既可以单独引发特定冲突,也能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导致冲突。边界冲突模型将冲突归因于行为主体间的社会边界及其规范受到了挑战、威胁和违反,也即行动者之间边界的不一致、破裂或者对立。冲突动力学模型将冲突界定为行动者使用冲突行为相互争斗以实现不相容目标或表达敌意的情境,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资源目标不兼容、角色不兼容、价值观不相容3个方面,而冲突群体和触发事件则是冲突爆发的两个条件要素,一旦爆发后,其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升级、僵持、调停3个时期。综合来看,这些理论所述及的各因素及其效应路径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尚需后续研究进行检验、修正,以确证它们的冲突风险预警效应。

其三,本研究将群际冲突界定为不同民族行动者之间对立的、互不相容的目标、认识、情感或行为,并由此引起对立或不一致的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状态,包括行为表现上的不一致、对抗、争斗,以及行动者内在的各种心理特质及其功能的不相容、不和谐。从社会归因看,民族类属理论将群际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人们所持有的民族范畴心理本质观,经由它造成了群际间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本质差异感,这种差异感是群际冲突的前提条件和决定性因素,因而是不可避免的。群体冲突理论把群际冲突归因于群体间资源利益目标的不兼容,即为争夺稀缺资源和消除主观危机感而采取的敌意行为或暴力对抗。安全困境理论认为群际冲突起因于族群双方对彼此的未决不确定性的动机、意图和能力的解释困境,及其衍生的最合理反应的回应困境,为消解由此双重困境引起的恐惧和焦虑,确保民族安全,便需采取冲突行为来获取自身民族利益最大化。理性选择理论把群际冲突视为一个族群基于行为效用的理性“成本-收益”计算,采用暴力手段和攻击性行为来追求特定利益目标而有意选择的产物。发生阶段理论从个体发生学角度,对群际冲突的阶段特征和时相变化进行了构建。但学者们未深究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也就无法利用它们有效预警和干预管理。

第二章阐述了群际心理过程,即从社会认知、群体过程、强化敏感性、群际信息加工机制、群际行为反应5个方面综述了群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其机制。尽管心理驱动因素得到了广泛描述和解释,但它们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却长期被忽视,其社会-心理联动机制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鉴于此,我们认为一个群际冲突事件是个体或群体的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协同作用的产物,继而提出了群际互动信息加工机制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预警路径设计和行为动力量具修订。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书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中的突变论思维模式,分别围绕生理应答模式、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动力模式三大主题,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系列研究来检验它们在群际冲突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甄选出了一些核心的关键预测指标。这些研究大致涉及群际冲突的生理应答、社会表征、注意加工、冲突监控、行为决策以及认知神经机制等内容,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构成。具体而言,在第三章中,采用美国BIOPAC MPl50和NeuroFlight系统,记录和测量了在视频刺激作用下的自主生理反应、EEG脑电参数及行为效应,结论认为在群际冲突的信息加工中,人们所表现出的特异性生理唤醒反应与特质攻击性和特质冲动性相关联,表明群际冲突信息的刺激作用会改变个体的生理唤醒状态,进而激活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模式。

第四章采用词汇联想测试,收集“群际冲突”激发词的自由联想反应,借助可视化网络图、K-核解析的复杂网络分析技术,解析了群际冲突的社会表征及其核心要素,结论认为群际冲突的社会表征是一个多层级网络结构,包括3个子网络:一个4-核中心核、一个3-核边缘系统和一个2-核外周系统,构成一个“中心核—边缘系统—外周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式以“战争(矛盾、和谐)”为中心内核来组织整个表征结构,其整体意义产生于“战争、斗争、和平、矛盾、冲突”5个共享关键元素。在社会表征过程中,不同社群的“群际冲突”社会表征模式是不一样的,存在社群差异。

第五章相继应用经典的点探测和“启动(S1)-目标(S2)”实验范式,考察了冲突线索的注意加工及认知监控机制,发现人们倾向于无意识地优先选择注意加工群际冲突信息,这种注意偏向有两个来源,一是无意识或前注意加工,二是策略性控制加工,易使人们把相关的社会环境解释为具有危险性,进而增强行为的奖惩敏感性,激活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行为模式。

群际线索的认知加工包括线索感知和冲突评价两个过程,信息监测可诱发明显的N1、P1、N2和P300 EEG脑电成分,其中P300是冲突监测的标记性神经认知成分。群际信息监测过程包括早期注意定向、刺激冲突评估、行为反应调控和认知资源分配4个连贯一体的信息处理阶段。此外,群际信息监测诱发的一些电生理学指标与行为动力的强化敏感性存在关联性。

在第六章中,创设了族群安全困境和群际事件,采用实验法考察了安全困境下群际事件的行为动力模式。结论认为总体上,人们处理群际事件时,支持行为的选用频次最高,反对行为次之,防御行为使用频次最少。群际熟悉度、决策一致性、理性选择变量是影响安全困境中群际行为动力模式的重要因素,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另外,在群际偏向情境下,人们处理群际事件时反击行为使用频次明显多于接受行为。收益反馈信息、奖惩敏感人格因素是影响群际偏向情境中群际行为动力模式的重要因素,起着促进群际行为差异化的作用。

第七章运用基于突变理论与模糊集的复杂系统多准则决策技术,建构了基于遴选核心预测指标的群际关系心理预警模型,并检验了实效性。主要结论认为群际冲突心理预警模型是由生理应答模式、社会认知、行为动力、攻击行为4个准则层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生理唤醒反应、注意偏向效应、冲突检测敏感性、冲突检测效应、行为动力模态、群际行为表型等。它们构成群际关系心理预警系统中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以非线性动力学的方式相互作用,形成反应回路,具有突变形态的动力学特征和演化进程。随后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概括和展望。 ZXKWUms4Iyjhyf747ckYXYiZmlySzPIIkI+KsotPE8t39YZIQ+8Gjy4Y5ulcC4w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