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群际信息加工机制

在社会属性上,人是社交关系的总和。在群体互动水平,虽然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群际行为可以由单一或多重外在社会结构性因素所激发,也可通过个体心理、群际认知和群体动力因素来诱发。但从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些群体性冲突依旧时有发生,并具规模的实情看,若仅满足于在探寻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的行为影响效应基础上,来设计应对潜在社会群体冲突的具体管理策略,则是远远不够的。此举的逻辑预设就是只要找到了群际行为的起因及其作用路径模式,就能对各种群际关系和群体行为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消解。鉴于这种因果决定论思维的困境,为避免群际关系的结构性分析方法的固有缺陷,我们可以考虑同时纳入社会—心理—行为3方面的因素进行联合分析,考察群际关系和行为的发生机制问题,以此来尝试建立一种核心的和系统的解释模式。

一 群际信息加工理论模型

事实上,单纯地探讨群际关系的社会结构机制,难以满足群际关系风险预警需求,而单一考察群际关系的群体心理效应则无法廓清群际冲突的社会管控问题。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社会—心理”联动模型,聚焦于群际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行为动力模式对群际关系的建构作用。在该联结动力学模型中,我们假定一个群际关系的形成有其特异的生理成因,并且这种生理因素是联结群际关系中“社会—心理”因素动力机制的公共纽带。由此可以推断,群际冲突的发生机制是由“生理—社会—心理”三大因素协同效应的结果。具体而言,它们的观测指标及其主要内容构设如下:

生理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与人的认知过程、攻击性及其行为表型密切相关的神经生物生化因素。这些因素成分包括表征人的自主神经活动模式的心率、心率变异性、血压、皮电、指温等生理指标,以及皮质醇、睾酮、淀粉酶、多巴胺等神经内分泌活性水平。它们可作为理解群际行为的必要生物基础,在群际互动信息的加工机制中起着调节作用。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与群际交往、互动有关的情境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社会生态环境、群体类属意识、群际利益目标相容性、群体权利性质,以及群际资源争夺方式、群际历史知识及群际情感关系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一定社会区域或地缘内不同社会群体的群际关系、群际认知、群际情感、群际态度和群际行为模式,构成诱发群际行为的充分条件。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分析水平上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动力因素。此类变量主要包括社会表征、社会分类、认知偏向、群际偏向、社会认同、强化敏感性、奖惩敏感性等。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在群际行为中起着缓冲器和触发器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具备了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群际冲突的发生与否还将受到社会认知因素和行为动力因素的监控与调节。

此外,从群体性暴力本质看,一个群际冲突的社会破坏性主要在于群际暴力和攻击行为。因此,与暴力和攻击行为相关联的各种变量也将是群际冲突的重要成因。鉴于上述的理论假定与观点分解,我们从信息加工与心理传播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群际信息加工机制的理论模型。根据此模型,我们的主要观点是,群际冲突的逻辑基点被预设为社群交往互动中的冲突线索或信息得到了有效加工及行为反应;群际冲突有其特殊的认知神经生理特点,它的发生与否或者表现出何种效价的群际行为,往往受群际冲突信息的认知加工和个体行为动力特性的影响,且这3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群际冲突的核心系统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表述为如下图2-1所示的非线性动力模式。

图2-1 群际冲突的信息加工模式

二 群际关系预警路径设计

基于上述群际信息加工理论模型,在“社会—心理”因素联动机制的思维框架下,我们认为群际冲突是由社群互动中的“刺激(stimulus)—反应(response)”和“动作(action)—回应(reaction)”两个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们的协同效应既受制于互动情境下社会群体的生理活动模式及其神经生物特性的调节,也与一个群体的人格特质因素有关。具体来说,可以将这个联动机制进一步详解为如下图2-2所示的群际冲突信息加工模式。

在图2-2的群际互动信息加工理论模型中,社群交往互动是产生群际行为的理论源点或逻辑起点,它为各社会群体提供了两类输入刺激变量:静态信号和动态信号。这两种信号在人格特质变量的调节作用下构成群际行为的起始原因,它们的传播及其刺激作用主要通过生理唤醒反应、社会认知加工和行为动力模态3个反应通路来实现。

图2-2 群际互动信息加工模式详解

生理唤醒反应通路包括自主神经反应模式和神经内分泌激活两个路径。具体而言,这两个生物学路径的信号处理及效应机制假设如下:即一方面在面对相同的群际互动信息输入时,不同人格特质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个体可能产生相异的自主神经活动模式和神经内分泌活性,如导致心率、血压、皮质醇水平的生理改变;另一方面,这两种生理状态的唤醒既直接作用和反作用于一个人的社会信息加工,也为人们的行为动力模态提供着生理内驱力。

社会认知加工通路主要是对群际互动中的各类输入信号进行感知和处理,分为社会表征、认知偏向和冲突监控3种认知路径。它们的认知传播和行为输出效应可作如下界定:

首先,社会表征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广泛共享的关于群际关系的社会信念、价值观、信息、观点、规范和态度。它拥有符合群际沟通系统及其社群成员需要的结构化内容与功能,是群际双方用于解释和评价群际事件的社会认知系统。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表征要素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个方面,即它的结构要素是以无意识和意识两个水平组织起来的。借助词汇自由联想方法,可以激发出一个社会群体对“群际冲突”的社会表征要素,然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进一步描绘这些要素的整体网络组织结构,析解相应的核心要素。

其次,认知偏向主要是指对群际互动信息的选择性偏差处理,包括注意、知觉、记忆、归因、解释、推理、决策和问题解决等心智过程的加工偏向。这些认知变量使得人们易于对群际威胁信息产生过度敏感反应,表现出信息加工时间短,脑区活性度增强,脑电活动特异的性质。因此之故,社群交往情境中的认知过程偏向可被视作引发群际关系紧张和冲突行为的重要认知动力因素。而在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这些偏差性认知过程既能单独发挥群际行为动力效应,也可以相互融合形成行为驱动合力,同时激活行为动力模态,转化为群际行为势能。

最后,冲突监控是在群际信息加工过程中,人们对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或者成员个体之间相容和不一致信息的觉察与认知控制。在电神经生理学方面,冲突诱发刺激(conflict-evoking stimulus)可以驱使一些大脑区域释放某种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成分,表现出时间进程、电位峰值和平均波幅的差别。在群际互动中,那些冲突性、不一致的认识、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输入,容易被当事者理解为蓄意冒犯,不尊重,需要警觉地加以应对或者体面回击。一般而言,行为和情绪两方面的冲突信息检测容易触发群际交往互动中目的意图和态度行为的误解,二者的监测评估可以直接激化个体的行为动力模态,引发群际行为反应。实际上,在社会认知通路内部,群际关系的社会表征往往会对群际互动信息产生特异的认知偏向,进而衍化和发展出相应的信息监控能力,这些认知功能特性有驱动和启动群际行为的作用。

在行为回应过程中,行为动力模态作为一种群际传入信息的反应通路,是指行为系统中监控、评价与执行成分在内、外生变量刺激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它在群际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监察、引动的作用,包括强化敏感性、特质冲动性、奖惩敏感性3个主要行为意向指标。一般而言,它被用于测评个体的行为激活和控制能力,其中强化敏感性用于评估一个人在奖惩条件下行为的激活和抑制优势;特质冲动性主要从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性3个维度来综合衡量,评判的是个体行为的自我控制特性;奖惩敏感性包括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两个维度,分别用于测评一个人的奖励趋近倾向,以及对潜在惩罚、新奇事物、失败威胁的认知和被动回避反应特性。这些指标的动力响应强度与生理唤醒反应强度、群际信息加工特性密切关联。

综上而言,群际行为是一个对社群信息传入的反应加工及其行为输出的动力学过程,其结果输出可经由社群互动途径的扩散、传播转变成新一轮的群际信息输入部分。在行为预警水平,群际互动情境能够诱发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信号经由神经介质通路传至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精细化分析和综合性评价,转化成为一个行动观念,用于指导行为的决策和效用分析,并组织实施某种行为。因此,在操作层面上,可以通过对群际互动信号和事件所激发的“神经生物因素、社会认知因素、行为反应特性”进行评估,找出它们的心理传播效应的检测指标,作为监测和预警群际关系的微观要素。 oXwL2eizjnqOD0m8/Xotc25WWhbSKoTTfVofGCZ1kdg9g76/unC3c7SKSuymDx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