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群体过程

一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是研究群际关系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18 ,也是理解群际冲突和群体差异化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它假定社会环境由各种有意义的类别组织而成,人们依照群体同一性和差异性两个基本标准将各种社会群体分类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强调在心理水平上,个体只要把社会群体区分出内群体和外群体两个基本范畴,就会在态度、信念、情感和行为方面产生支持、认同内群体的强烈倾向,并采用更为积极的方式评价内群体成员,表现出明显的内群体偏好(ingroup bias)或对外群体的歧视行为和消极态度,此举可以维持积极的群际区别性,提升内群体成员的自尊感 19 。在该理论中,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一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来源于个体有关自身的特定社群成员资格的知识,以及对这种成员资格的价值意义和情感依附的认识。泰弗尔和特纳(Turner)把维护积极的自尊需要视为群际行为和个体行动的基本驱动因素 20 ,与人们的各种群际区分行动有直接关系 21 ,将驱使个体或者群体成员主动地归类自身的群体范畴,并归属和依附于该内群体,而后主观创建群际心理边界,负面评价外群体 22 。事实上,这种为维护积极自尊所诱发的群际区分过程经常会导致对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敌意和群际歧视,它的功能就在于增强一个社群成员的内群体认同感、提升自尊水平 23 。然而,在群体认同凸显条件下,外群歧视是内群认同的一个基本功能,人们往往依据有关的群体原型而不是个体特征来认知自我和他人 24 。当社会认同遭遇外界威胁时,可以激活三大应对策略,即:一是个体流动(individual mobility),表现为疏远内群体或者离开先前所属的群体;二是社会创造,意为重新界定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地位级差;三是社会竞争,通过采取改变内群体社会地位现状的行动,来重塑群际区别性,改善内群体的社会比较优势。然而,人的身份威胁可能是多种冲突的根源,因之,这些群际行为必须同时从社会结构变量和主观群体归属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尽管该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者理解各种群际关系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工具,但它立意强调的是人们的群体认同动机过程异化了群际间的认知取向、价值观念、情感联结、行为规范和社会地位,人为地在心理层面上建立起不同群体间的社会边界,并放大群际差异,忽视群体共性,继而采取差别对待或者偏差性认知、态度、行为来处理群际事务。这个过程将驱使人们做出对外群体的偏见与歧视行动,恶化群际关系,甚至引发群际敌意、群体冲突。克瑞斯伯格(Kriesberg)也曾指出存在价值观、文化规范、社会地位和阶层分化差异是社会冲突产生的先决条件 25 。因此,当一个社会成员通过某种社会认同来满足其自身对归属感、安全感、尊重、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基本心理需要时,就会将所认同群体的目标、价值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决策参照标准、行动指南。这种内化一方面有助于社会成员形塑新的社群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影响和调控不同社群成员间的社群预期、群际评价,以及群体态度与行为。综合而言,社会认同过程具有引发群际心理与行动的驱力作用,可以将它视为诱发群际互动行为的心理驱动因素,这为认知群际紧张关系的心理成因提供了分析框架。

二 群际偏向

群际偏向(intergroup bias)是群际互动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现象。一般而言,它是一个人在认知、评价或对待自身所属的群体(内群体)及其成员时,比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更为积极肯定的一种系统倾向 26 。这种群体偏向包含行为(歧视)、态度(偏见)、认知(刻板印象)、情感和物资分配多个方面的内容 27 28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社会范畴建构中,人们对内、外群体的信息选择、认知加工、评价判断是不对称的。例如,人们在注意加工内、外群体面部信息时,会产生对外群体刺激的优先快速反应,表现出前注意特性或者选择性注意偏向 29 。与内群体相比较,外群体常被知觉为具有更多的消极属性 30 ,且内部较为同质、单一 31 。新近的研究进一步显示,这种内—外群体非对称效应还有其关联的神经生物基础,如与辨别外群体成员的面孔相比,个体在加工内群体成员面孔时,外侧梭状回和后扣带回(PCC)两个脑区的激活度更大。达斯古普塔(Dasgupta)指出这些内隐或外显的群际偏向态度、信念,一方面起着维系一个群体的主观社会等级和集体自尊感,合理化社会不平等的效用,另一方面被广泛地扩散到人们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为领域 32 。因此,在心理学意义上,对外群体的敌意行为可以增强对内群体的归属感 33

然而,在民族范畴中,作为群体认知偏差的一个内在原因,内—外群体非对称效应却是形成族群态度的重要心理机制。布鲁尔(Brewer)把影响群际态度的因素主要归结为4个方面 34 :首先是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社会分类。这种分类会导致人们过分强调内群体的相似性,而夸大与外群体的差异性,在特定条件下,还会引发不同群体的评价性差异;其二是个人的内群体认同。对一个特定群体的认同意味着激励人们把自身看作为该群体的一个成员,并采取积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来维持这种内群体身份,正是此类自我主动与群体的同化过程激发了对内群体的积极态度,建立起区隔性社群边界;其三是社会比较。在认识到内群体比外群体更好时,通过这种社会比较可以增强对内群体的积极态度,强化内群体认同;最后是道德优越感和外群体威胁。在这些群际交往条件下,内群体与外群体会产生对抗,变得互不相容,双方还可能会为了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团体利益而相互明争暗斗。综上而言,依据群际偏向观点,当民族或族群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范畴时,在资源争夺或利益竞争的情况下,它的族属成员往往倾向于奉行群际偏向的行事准则,一旦感知到来自外族群的威胁时,内—外族群非对称效应就会变得更加突出和外显化,成为支配群际行为过程的核心力量。 FHPx1TYP1V6KG0iAgc7iRcv/oCVU7+oAKFTPhKa1w/uySHakAK3eaEfWgW7FNz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