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以80、90后青年婚恋观为切入点,围绕近年来离婚率增高的社会热点议题,分析青年婚姻稳定性问题。书中将80、90后青年离婚现象置于中国社会转型和全球化风险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将课题问卷调查数据,个案访谈质性资料以及网络、博客、微信等日常生活的文字记录与相关统计数据相结合,在宏观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基础上,结合家庭微观叙事来阐释青年的日常家庭生活,分析风险社会下婚姻主角解散婚姻关系的依据、特定利害关系和社会情境,理解婚姻稳定背后个体行为、家庭发展与整体性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建立婚姻家庭变化与稳定框架,探寻危机与压力下婚姻家庭在脆弱性和韧性、稳定与变化之间的内衡。在此视角下,本书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坐标:时代特征。80、90后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一起成长的新一代青年群体,总体上将包括独生子女、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80、90后青年人口,放置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们的婚姻问题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应全面客观地认识他们婚姻家庭发展的特点以及其婚姻稳定性面临的冲击与挑战。深入把握青年群体生存发展面临的社会背景,从中探析他们多元婚恋价值形态形成的根源。

第二,理解: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在开放、自由的全球化社会,成长起来的80、90后一代,价值取向多元、复杂、不确定,与下一代、上两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拥护变革,追求创新、成功,也崇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本身不是稳定的结构,世界格局也不断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不确定性、不明确性、文化的破裂和多样性。故青年价值观发展走向也是不确定的,择偶、婚恋、家庭中的个人价值实现受到不同程度的考验。要全面认识80、90后青年一代婚姻中的“现代亲密关系”问题,必须深入分析全球化、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在婚姻家庭领域的综合影响。

第三,张力:婚姻稳定与不稳定风险。80、90后群体多年来始终备受主流社会和媒体关注,因为他们不是被动成熟的群体,在面对风险社会的过程中,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新的规则和新的话语模式,并在行动中创造了自己的主体性,在公共话语与群体自我表达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张力。

对80、90后青年婚姻稳定性问题的理论探讨,基于传统经典理论:社会交换论、功能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风险理论、后现代理论等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又借鉴了家庭社会学、家庭生命周期、场域理论、个体化、日常生活世界的全球化等理论,阐释分析80、90后独具特色的婚恋观、多元的婚姻家庭形态以及各种婚姻问题的形成过程。本书认为离婚不是单一的建构,而是内在制度系统,由内部各个要素通过复杂的机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主流婚姻模式下,各种其他形态的生活模式,如同居、独居、同性恋、丁克、不婚等多元共存。社会急剧转型变革下青年婚姻稳定与不稳定矛盾统一,混合交织并存。

本书研究资料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官方统计数据,二是课题组问卷调查的定量资料,三是课题访谈收集的质性资料,四是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梳理。透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出80、90后青年婚姻失衡的风险和深层挑战,主要包括:自律婚姻伦理与守护婚姻能力之间的矛盾,多元婚姻形式与婚姻文化制度之间的矛盾,流动人口婚姻与社区治理滞后之间的矛盾,不婚主义与倡导主流婚姻观念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婚姻稳定运作的五大机制:婚姻家庭法律保障机制,公共政策的服务机制,青年婚恋体系的社会支持机制,青年流动人口的婚姻常态化指导机制,大众传媒正面导向机制。

通过研究提出婚姻稳定的五种理念:把握保障离婚自由的政策取向,尊重接纳婚姻家庭的多元性,倡导情感与婚姻价值互构,建构内衡的婚姻家庭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共识。在坚持自律、平等、协作与发展价值规范的原则上,提出和谐家庭建设背景下促进青年婚姻稳定的对策建议:第一,提升青年婚姻家庭建设国家战略定位;第二,坚守中华文化的主流婚姻家庭传统;第三,建构青年群体婚恋交友服务支持体系;第四,强化以家庭稳定为导向的登记制度和调解机制;第五,加强流动青年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促进婚姻稳定;第六,创造有利于婚姻高质量的两性新型伙伴关系。 V7ef6C2s9lytaUFVQ4iC9pzhnsceBVKY+ZCiFzRvfi0vJOAC1dQIpWCc/ES5Er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