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现实的误区:流行观点反思

在碎片化的信息社会中,无限的时空消解了历史的意义,主观的瞬间感受取代了生活的意义世界,社会的主导价值在数字化、符号化的信息世界里逐渐模糊,以无中心、不确定、强调多元价值取向的后现代文化正符合了信息时代下的碎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但是这种只解构不建构的文化形态,从一开始就让婚姻失去了方向,让婚姻陷入无主导目标的价值虚空境地,社会主导的婚姻伦理观逐步呈现出模糊状态,出现了隐婚、闪婚闪离、慈善婚、奉子成婚等后现代新型婚姻状态。这些无主体、无价值的婚姻行为,消解了社会原有的婚姻伦理观,加剧了青年一代在婚姻过程中的矛盾和不确定性。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婚姻不抱希望的时候,也往往不会看好别人的婚姻。

一 误区一:80后不是离婚完成时,就是离婚进行时

在媒体的渲染下,“今天你离婚了吗?”已成为大家打招呼的问候语,就像过去问“你吃了吗?”一样平常,可以看出,大家慢慢对离婚的习以为常,尤其是80、90后,感觉勉强维系婚姻,不离婚都“落伍”于时代了。给大家造成的印象就是80后离婚现象特别普遍,离婚率特别高,婚姻家庭关系极其脆弱。

婚姻是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重要一环。婚姻的幸福或不幸福与个人生活关系密切,男女两性交往过程的顺利与否更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如今的80后留下了转型期时代背景的印记,这将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80后这一代,既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物质富裕、科技进步,享受着比上一辈更多的现代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同时面临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城乡流动加速、价值观重塑等困境。

较之其他代群体,80后是一个内在矛盾凸显的群体。年纪轻时被阻止早恋,工作后却被催促婚姻。“中国的特殊情况是,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大学都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的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 这是网上流传着80后作家韩寒的一段话。不得不承认,80后是缺乏情感经验、婚姻教育的一代。“与之前几代相比,他们是改革之后的第一代;而与后一代相比,他们则成长于改革尚未全面推开的初期。”“两种体制的并存、纠缠与渐变,口号与实践的矛盾与断裂,内在地撕裂着这一代人,使他们总处于一个尴尬且自我矛盾的境地。” 80后比上一代甚至几代人更加崇尚恋爱自由以及婚姻自由,对婚姻质量有着强烈的追求,他们的性观念更加开放,对待离婚行为更为宽容。但是,80后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趋于物质化、轻浮化,家庭责任意识淡化,对于婚姻没有形成系统认识,缺乏用爱情和责任经营婚姻家庭的意识,等等。性格、感情不和成为80后离婚的主要原因。

二 误区二:90后登上了“离婚”的历史舞台

在某些80后尚处在单身的时候,第一批离婚的90后已经出现了。早在2012年,90后才出步入婚龄不久,较高的离婚率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据广州市海珠区法院的统计,2012年1月至9月上旬,该院共受理625件离婚案中,有11件的当事人为90后。 2015年,郑州市年度婚姻登记数据显示,90后离婚人数占到当年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有很多90后小两口常常因为叫外卖还是在家做饭、谁洗碗、谁拖地这样的事闹得不可开交。

1.90后的成长背景

90后较之80后,在社会全面繁荣、开放、流动、网络虚拟空间大发展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活得极其入世,把生活跟梦想分得很开。比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能改变什么,旅行结束就回来上班,诗与远方都需要路费”“知道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对它抱有过高幻想,只要不拉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城市里周围能相处得比较久的情侣,多半是家境、见识都差不多,门当户对,等到结婚双方父母买房子、车子鼎力支持。

90后对潮流非常敏锐。全球化时代、互联网给90后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很多90后“网红”带货、直播,工作别出心裁,收入早已领跑时代,他明白20来岁的自己没什么竞争优势,但是网络给人提供了无限可能。“爱情”是成功人生中最稳妥的跳板,而不是虚幻的梦境。

90后青年离婚多具有“三无”“优势”,即无子女、无财产、无债务,因此离婚因财产纠纷的不多,而性格不合及生活琐事较多,情感因素在婚姻中所占的比例增大,婚姻质量是其不懈的追求。对90后这一代人来说,生活、情感都是“小康社会”的标准,这些90后的婚姻里,你会发现更多“自我”的觉醒,崇尚个性、自由,有更照顾自己感受的年轻女性,有在家庭暴力下不再为孩子委曲求全的妈妈,有对背叛婚姻勇敢说不的职业女性。

2.闪婚导致闪离

都市化的加深,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80、90后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无心在婚恋上花费更多精力。传统的婚恋模式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还需大量的物资投入,并且这些付出不一定就有回报。80、90后应时代之变,果断放弃爱情长跑的辛劳,转而选择“闪婚”式快餐,实在不合适再“离”,冲动、随意的婚恋观普遍蔓延。

工作的繁忙让80、90后们基本不可能有时间去工作圈或朋友圈外寻找另一半,选择面因此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相亲不失为不错的方法。相亲一般情况第一次见面的直觉尤为关键,跟着感觉走,合适就试着交往,没有意外短时间内先同居,两人之间并无太多问题,就迅速领证结婚。“闪婚”下的男女双方不是太过理性就是极度不理性。理性的那部分人不要求婚姻中一定要有爱情,为了结婚而结婚,当双方长久的相处后,就像两个陌生人一样,那么“婚外恋”和“一夜情”也就随之而来,婚姻往往就会在这种激情的刺激下结束。极度不理性的那部分人以为有了爱情,其他的什么都不是问题,所以他们迫不及待的用结婚来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但是婚后当爱情败给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那些被爱情迷了眼看不到的缺点,在这一刻就暴露了出来,不满、争吵接踵而来,逐渐觉得感情上受伤害,双方之间的疏离越来越大,最后陷入陌生感,甚至解散。

三 误区三:无理由离婚时代来临,离婚无理由却有成本

《南方周末》一篇文章说,“一场说离就离的婚姻似乎比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为容易” 。爱情没有枷锁,当爱消失,婚姻的基础就不存在,离婚成为寻找幸福路途上失败的尝试。

不知不觉中丢了爱情。第一,“审美反差”让爱失落。恋爱时爱得死去活来,结婚几年后,生活尤其是孩子彻底磨去了激情,彼此的形象在心中也变得越来越可恶。第二,“彼此沉默”让家解体。大多经历了从一开始亲亲密密,继而吵吵闹闹,到对彼此失望的过程。第三,“同‘性’相斥”,让爱停顿。日子久了,彼此太了解了,相互间的吸引力随之消失,手拉手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中渐行渐远。

家庭与爱情不同步。青年婚姻将爱的感觉置于家庭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是家庭成员进行所有事情的主要理由,爱情、婚姻与家庭在不同步中撞击,熟悉与陌生、亲近与遥远在家庭空间里交会,婚姻的潜在危机渐渐清晰,家庭的纽带不断弱化。

无理由离婚中的“不可言说的理由”。出于房屋限购、拆迁、新政落户、孩子入学等政策规避钻政策漏洞,获取实际利益的快速方法,增加了某些地区政策性的离婚数量。离婚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人们能够做的只是设法减少离婚过程中的痛苦和伤害,却不能扭转离婚率增高的总趋势。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将增强和完善社区系统功能,最终取代家庭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家庭角色就会发生变化,婚姻更为自由,婚姻主体受家庭功能限制幅度下降,离婚倾向于以感情为判断标准,离婚率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我们关注婚姻问题应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判断标准,找出解决离婚问题的有效途径。

离婚应该是婚姻主体从不幸婚姻中解脱出来的办法,它破坏的是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就是要求人们持价值中立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婚姻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善后问题。一方面设法减轻婚姻主体在离婚过程中的痛苦和伤害;另一方面为破碎家庭的成员创造良好的生活、发展条件。既不能阻止也不能鼓动离婚行为,对于不负责任的离婚行为应从法律、道德等多角度进行规范,倡导文明健康的婚姻家庭模式。离婚率增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传统家庭的功能减弱,社区的功能增强,妇女角色地位的变化。家庭的进化和变异表明传统的婚姻家庭向现代的婚姻家庭转变,愚昧的婚姻家庭向文明的婚姻家庭转变。

四 误区四:有没有法律认可的婚姻的形式都无所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的婚姻生活无论从结构、观念上,还是形式、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率的社会变迁,正更替着人们的行动价值。家庭在由丈夫、妻子、孩子所组成的核心家庭的基础上,演变出很多如同居、试婚、丁克等新的形式。

1.同居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未婚同居在欧洲开始出现,后来发展遍及全世界。在美国,1997年的统计表明,未婚同居的男女有400万人;据估计,在25至39岁的未婚妇女中,有1/4左右正在与一个伙伴同居;一半左右的第一次婚姻是经过同居的。1997年的统计还显示,36%的未婚同居户有一个18岁以下的孩子;1987年只有21%;而25至34岁的年轻同居户中,有孩子的占50%。据1999年的一项估计,几乎有一半的孩子在其16岁以前要在同居家庭中生活一段时间。

未婚同居以后生孩子的婚姻的顺序不再有规可循了,很多夫妻先有孩子,然后才确定自己关系的合法地位。四分之一的白人孩子、三分之二的黑人孩子出生在未婚家庭中。与此对应的是,在北欧这个比例是二分之一。有些夫妻最终会结婚,但另外一些不会。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怀孕了,青年人面临的选择就是如何处理?流产,送养,留下这个孩子并将其养大,这将成为另外的社会问题。

2.试婚

试婚,顾名思义是提前在一起生活,考察一下感情和性生活是否和谐,试婚也是没有法律确定的婚约关系共同居住在一起。与同居不同的是,试婚是为了结婚而尝试,结婚意愿很明确,一般都设置一定的时间周期。而同居者不同,双方的结婚意愿并不是非常明确。很多人之所以同居在一起,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份情感的慰藉而已,顶多有个模糊的承诺。随着离婚率急剧上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蔓延,基于对婚姻生活的不确定性,试婚这种正常而又特殊的现象在都市青年中较为流行。

3.丁克家庭

“丁克”主要是指“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结构,现在越来越多的夫妻结婚后选择了不生育的生活方式。美国未来社会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不生育文化”这个概念,表明未来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有意识地选择“不生育”的生活方式。 丁克的首要标准是不生育,同时对自己丁克身份和这种生活方式接纳和认可。数千年来,婚姻家庭不能没有孩子的传统观念在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丁克家庭”很难成为全社会的主潮流,但在夫妻文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家庭里,这一观念却大有市场。据调查,从90年代初到现在,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丁克家庭”的数量不断上升,真正成为部分人群追求的时尚,丁克家庭一般知识层次较高,经济收入也较稳定。

4.同性恋

同性恋是社会转型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随着社会开放度的增加,同性恋群体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同性恋者的数量有可能继续增加。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同性恋和同性结合也可看作一种婚恋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部分学者和同性恋者提出同性婚恋作为一种婚恋生活方式,也应该得到法律、道德、习俗和宗教的认可,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呼声可能会更高。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同性恋经历了一个由隐蔽到逐渐公开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主流社会对同性恋持有极强的偏见与歧视态度,同性恋人群普遍处于高度隐秘状态,绝大多数人自我认同感极差。90年代后,中国的同性恋亚文化得到发展,同性恋者有了属于自己的交际场所,纷纷走出隐秘状态。当前,中国更容易接受认同同性恋和同性结合的是高学历群体。他们由于知识面较广,信息更新快,对新事物的关注度高,对同性婚姻群体的认识更多,包容度也相对较大。

5.不婚不育

当今社会有少数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是“不婚不育主义”,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对婚姻的认知态度发生了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对“我为什么要结婚”的主动反思。在传统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奉为家庭延续的宗旨,长期以来在宗法制度下被强化。但是,现在的80、90后年轻人对结婚的价值提出反思,“结婚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反思的结果之一就是结婚不是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结婚是可以自我选择的,也不必付出多少代价。

二是对“结婚给自己带来什么”的主动反思。“结婚不会带来任何东西,也不会拿走任何东西”,这是现在80、90后的年轻人的宣言,甚至更多的年轻人认为结婚生子,可能为自己带来很多沉重的负担,不管是经济方面的还是对双方家庭的责任,不结婚是对结婚的抗争。

三是恐婚一族。当前媒体报道、影视剧片等有意无意宣传婚姻的负面影响,包括出轨、家庭暴力、婆媳关系等,造成80、90后对婚姻的不信任和恐惧心态,“不用操心和哪个女同事、男同事玩暧昧”“不用担心学区房超贵孩子上不了学”“不用担心生孩子身材走样”“不用忍气吞声因为有孩子不能离婚”“不用操心婆婆大姑子小姨子无聊的家长里短”“不用担心老了没人管,因为孩子也靠不住”。有日本媒体在一则关于日本国民结婚生子意愿的调查中,发现68%的人回答“不一定非要结婚”,60%的人回答“结了婚也不一定非得生孩子”,这为我们重塑婚姻的价值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6.虚拟婚姻

后现代主义大师们普遍将矛头指向了人的主体性,如福柯从语言文本出发,认为客观世界的意义和丰富性在于语言的表达和沟通,人只不过是语言借以表达客观世界意义的工具。“从被体验和经历为语言的内部,在其趋向于极点的可能性的游戏中,所显示出来的,就是人已终结了,并且在能够达到任何可能的言语的顶峰时,人所达到的并不是他自身的心脏,而是能限制人的界限的边缘。” 在文本和语言的世界里,人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转瞬即逝,正如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一样,终将被抹去,世界唯一不变的是语言文本。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凌乱的、碎片化的、不可认知的经由语言文本建构出来的存在,现代文化中以人为中心而建构出的总体性伦理规范和价值意义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这些是通过人在解读规范文本中的关系来获得的,这种价值和意义已经与规范本身没有任何关系。意义处于一种不断生成和不断流变的过程,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不断生成的。

在主体性消解的后现代文化的视阈中,婚姻主体逐步走上虚无之路,出现了网络婚姻、人与动物间的“婚姻”等主体缺失的虚拟婚姻。在网络虚拟婚姻中,双方无须认识,彼此间也无须了解,只需要敲击键盘和鼠标,就可以“结婚”和有“孩子”。虚拟婚姻让婚姻伦理和婚姻价值呈现出缺失状态,而且这种虚拟婚姻还受一部分年轻人的追捧,其中“网上人家”“爱情公寓”“第九城市”等虚拟婚姻网站人气最旺。据新浪网统计,爱情公寓虚拟婚姻网站开设一个月后,申请的人数达10万多。现今中国社会加入虚拟婚姻网站并享受网上婚姻的网民已超过百万。虚拟婚姻消解了婚姻的主体性,让婚姻伦理呈现缺失状态。在婚姻伦理主体的缺失下,甚至出现人与蛇、狗等动物结婚的极端婚姻行为。这些行为超出了人类社会的范畴,使得婚姻成为无关主体的率性行为。近来在网络上出现一些网站,通过认养“男人”或“女人”,“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角色扮演可以满足自己对伴侣的多样化、超现实需求。

五 对婚姻误区观点的反思

(一)离婚的外部环境日渐宽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的不断调整完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思想解放等,促使了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大众对待离婚的态度日渐宽容,从以前的完全否定、以此为耻,到近些年的逐渐接受、理性看待,社会舆论也不会再加以谴责。可是就是这种多元化和宽容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夫妻间一旦出现情感上或经济上的问题,较之以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去终结婚姻关系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离婚态度越来越随意,90后年轻离婚者越来越多,婚姻维系时间由七年之痒到一到三年,甚至部分闪离者只有数日,现在草率结婚冲动离婚的年轻人数持续增加。

(二)离婚成本其实很大

离婚的成本不能进行量化评判,它的很多创伤性后果无法计算。婚姻的解体常常比婚姻不幸带来的压力更大。离婚会导致生理和心理难关。离婚会对家庭所有成员带来影响,创伤性后果会因下列因素而减少:把离婚重新定义为正常的、可接受的行为;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力度;积极处理离婚带来的污名化。 [1]

1.财产与监护权

把一个家一分为二涉及很多财产分割问题,比如赡养费、扶养费、物业分摊及转让、其他投资等,还要处理债务、个人物件、交通工具。还有监护权接洽,离婚首先考虑的是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否与孩子共同生活,都要承担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引导孩子身心健康,使父母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这可能是离婚最高的成本之一。

2.社会成本

为什么不能酒驾,酒驾的社会成本有无法承受之重。离婚是同样的道理,会增加各种隐性的或显性的成本,离婚不但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也牵涉到社会问题。夫妻多年,圈子越来越窄,很多朋友是共同的,如果离婚,有一方可能会主动放弃这些朋友。

3.离婚可能给家庭成员带来持久的负担

所有的离婚都是痛苦的。不管夫妻和家庭关系多么令人不满意,离婚给家庭成员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生命周期、财务情况、个人幸福度、朋友和支持网络以及与扩大家庭的网络关系等。有学者认为,人们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才能适应离婚带来的各种问题。此外,离婚并非一个二元过程,不可能说两个人昨天还是夫妻,今天早上一起床就离婚不再是夫妻了。走到离婚这一步,或多或少彼此都有感情伤害,如果还有孩子的话,还有孩子的心理适应与身心健康发育问题。

4.离婚与和谐家庭建设的必要性

从婚姻的社会文化视角来看,如果社会中的大部分成人都选择结婚,那么不结婚或离婚状态就是偏离了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不能为社会所接受,但是当法律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社会也就习以为常,不以为怪了。马克思认为“在婚姻以及其他道德和法的制度中都没有理性”,说明婚姻实质上是道德和法律的制度,既包含法律的内容,也包含伦理道德的更高要求。离婚带来生活和情感的重新调整,我们尊重不违反道德、不破坏公序良俗的离婚行为,公民在婚姻家庭中,不仅要尊重和遵守婚姻家庭法,而且要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不良婚姻家庭现象,但忠实、专一、平等、互爱,依然是和谐家庭建设遵循的准则,对“婚外恋”“包二奶”等不道德行为,道德强化制约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法律制裁。 YPN8cWe7e88trQA734AfUzLD8xJqt7wDTM2A3o5SubOBGAm+wD+6Pt04dVghl6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