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传统的解读:主流经典理论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一直是主流社会学研究的议题之一。社会交换论、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风险社会理论、后现代理论等经典理论在探讨婚姻家庭的分析模式中有重要的启示。

一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其通过经济学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将人际传播重新概念化为一种社会交换现象。莱温格由社会交换理论引申出离婚交换理论,认为婚姻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双方内在吸引、障碍阻力、代替的吸引这三种要素的力量对比及因素群的消长。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夫妻之间相互转换与共享的资源无所不包,物质方面的交换是不可或缺的,夫妻之间的感受和性生活的沟通也不可忽视。人是理性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惠的关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如此,常常期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夫妻彼此之间可供互换的资源越多,夫妻一方得到的报酬也会越大,婚姻趋于稳定,反之,当夫妻间可供交换的物质资源和情感资源不足或者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时,一方得不到期待的回报,那么夫妻间的相互吸引力就会弱化,从而降低婚姻的稳定性,可能会导致离婚。那么,交换中所获得的报酬,即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都有哪些?金钱、实物、精力、时间、体贴、尊重、理解、赞美、分担家务等都算是。恋爱是一种交换关系,择偶是一种交换过程。交换中的每一方都力图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把“成本”降低到最小限度。我们具体分析几种重要的生理、心理、社会资源的交换关系。

第一,生理上的交换关系。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在婚姻关系里,性生活的和谐程度影响婚姻质量。第二,心理上的交换。心理上的交换关系主要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换,包含爱慕、理解、尊重、包容、信任等多种情感的相互给予,达成双方关系的亲密和情感的交流,是爱情与婚姻所构建的基础之一。第三,社会资源的交换。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人们在择偶的时候考虑配偶的性格、爱好、职业等因素之外,也会考虑配偶可能带来的其他资源,比如他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社交能力等。古时候讲究的“门当户对”实际上也含有一定的交换理论,既不高攀,也不低就,它就是双方家庭内涵的资源关系越接近于同类匹配,这样组合婚姻形式上会更对等。80、90后年轻群体活得越来越现实,有些女性甚至愿意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取所谓生活的富足,但是没有爱情为基础建立的婚姻幸福感会降低。

在夫妻间相互共享的众多资源中,经济资源是一种最重要的交换资源。当家庭就业面临挑战,一方或双方失业,夫妻之间交换就丧失了交换其他资源的物质基础,这时当夫妻之间出现摩擦,容忍度自然就会降低,久而久之使矛盾激化。现今社会全职妈妈就面临着这样的危机,一方面承担着养育孩子的保姆式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圈子变小,社交范围狭窄或者与社会脱节,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面临相互都可能出轨的风险。夫妻双方都是在理性地思考自己在资源交换中的得失,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资源的弱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夫妻之间相互吸引力的降低,乃至关系终止。随着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改变,人们尤其是80、90后青年对婚姻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人们对感情的需求和对配偶的期望提升,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比如生活中男性不讲卫生、不做家务、沉迷网络等可能给两个人的关系带来沉重负担,继而成为分手的导火索。和谐的婚姻关系仅强调单方的付出和无私奉献在当今社会不可能创造幸福家庭。夫妻之间只有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和交流,其内在活力才会被强化,婚姻质量才会提高;否则,其内在活力消退,婚姻质量降低,将会影响婚姻的可靠性,最终可能导致离婚。

二 功能主义理论

家庭的功能定义强调人在一起在做什么,尤其是为了互相支持做了什么,生产、生育、性生活、抚育、扶养、赡养、教育、消费、情感娱乐等都是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们认为家庭之所以存在,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够满足这些功能。

家庭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制度,其经历了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存在于每一个人类社会之中,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人们关于婚姻本质的看法是存在分歧的,有人认为是一种宗教神圣,有的认为是一种社会契约,有的则认为仅仅与个人的个性与独立性相联系。这些看法帮助我们得到以下关于婚姻本质的认识,婚姻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所谓家庭功能,就是在家庭中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各种需要,以及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效能。简单地说,就是家庭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家庭功能决定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反过来影响着家庭功能变化。家庭社会学研究家庭各种功能的消长及其原因,推动家庭的健康发展。家庭的功能具有多面性和多变性的特征,有以下七大方面。

其一,生产功能:是指家庭具有物质生产的功能和效用,并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对社会产生作用。家庭中的物质生产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社会生产,即面向社会、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即广义的家庭生产;另一种是面向家庭,为家庭成员的消费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即狭义的家庭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自身的物质生产机能不断消退。

其二,生育功能:又称人类自身的生产功能,是人类自身的繁衍功能,自有婚姻制度以来,家庭一直是繁衍后代的基本合法单位。男女两性通过婚姻组成家庭,承担着生育并抚育子女的职能。可是,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育观念的变化,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婚后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出现,以及遗传工程学、无性繁殖的方法的创造,都使家庭的生育功能受到挑战。

其三,性生活功能:夫妻之间的性生活,一方面满足和实现着人类生育、繁衍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满足和实现性需求的功能。由于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要求人的性行为必须通过婚姻和家庭这种形式来实现,家庭就成了法律和伦理所接纳的性生活处所。由于家庭这一功能的存在,为男女的性生活提供了健康、合法、自由的空间,成为男女结合婚姻组成家庭的一个强烈的心理动因。随着家庭生育功能的弱化,夫妻间性的满足、性的和谐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性生活将成为婚姻生活的重要指标,而夫妻性生活的不和谐,则成为许多夫妻离异的重要理由,因此,家庭的这一功能应当得到强化和重视。

其四,抚育、扶养、赡养功能:抚育功能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包括婴幼儿、儿童、少年、未自立的青年人的养育、教育、培养。扶养功能,主要是夫妻之间互尽供养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相互照料,物质上相互扶持,精神上相互支撑,特别是在其中一方生病、伤残、失业的时候,另一方要给予经济上的供给和精神上的支持。赡养功能主要是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赡养。在农业社会,赡养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养儿防老”更多体现的是男性的赡养责任。现代社会,社会化养老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五,教育功能:指家庭对其成员所起的教育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又是并列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到现代工业社会,社会教育的发达使家庭的教育功能相对减弱,但家庭教育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的道德培养和人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

其六,消费功能:家庭自产生以来,一直作为物质消费单位对社会发挥着作用。家庭不仅是社会的一个生产单位,也是最基本的消费单位。生活消费是城市家庭消费的主要形式,用于子女教育费、房屋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休闲消费比例日趋上升,其中教育支出成为市民家庭支出的重头。

其七,情感娱乐功能:家庭成为人类情感最密集的场所,人们对家庭中的感情依赖程度越来越重,夫妻之间的爱情指数升高,使家庭的情感功能变得愈加重要。休闲娱乐功能。指组织安排家庭成员的闲暇时间的文化娱乐,外出旅游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和休闲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增加,特别是一些节假日旅游黄金周的到来,家庭的休闲娱乐时间增多,功能变得突出和重要。

婚姻关系从表面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社会行为。《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短短数字,足以概括传统家庭的功能,一是孩子的生育与初级社会化,使孩子通过养育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二是使成年人完成再社会化的任务。但是在现代社会,家庭的功能在逐渐减弱。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推动中国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村落社会迅速向以业缘关系为核心的现代都市社会过渡。这一社会制度的变迁不可避免地对婚姻家庭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结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大家庭模式,主要表现在: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妇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标准家庭;直系家庭,即一对老年夫妇和子女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即一对夫妇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丁克家庭,不要孩子,只有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即由未婚或已婚的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独居家庭。

古代中国,婚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以传宗接代为责任,结婚成家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家族的人脉繁衍,是使家族人丁兴旺的主要途径。因此,传统家庭比较重视亲子关系。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四二一”家庭代际结构的普遍形成,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子女作为维系婚姻的强制性纽带的作用明显减弱,情感婚姻式的家庭将逐步成为主流婚姻模式。社会生活多元化使得现代社会男女在择偶标准上更多偏重和强调感情的融合、志趣的相投,当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预期不相匹配时,便会产生矛盾。一旦矛盾不可调和,离婚似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后现代婚姻状态下的“模范婚变”就是典型代表,子女一旦考上大学就离婚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 社会冲突论

离婚率持续上升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冲突带来机遇与风险,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经济因素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婚姻家庭变化一个重要信号。

社会冲突理论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其着眼于把冲突视作社会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集中探讨权力、不平等和斗争问题。社会冲突理论是相对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面所提出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着重于强调社会的整体稳定与整合,而冲突理论坚持社会冲突对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方代表社会的保守派,另一方代表激进派。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城市化程度较高,社会相对比较开放,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多元化,地域流动和职业变动比较频繁,导致家庭聚合力减弱,夫妻关系甚至夫妻双方和子女间关系都受到影响,离婚率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核心化家庭使得生育率下降,减少了亲属关系在夫妻冲突中的缓冲作用以及大家庭的凝聚力,弱化了社会聚合力,加大了夫妻关系破裂的风险,导致离婚率上升。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经济因素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婚姻家庭变化一个重要信号,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今天大家对离婚的习以为常。

四 风险社会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以反思现代性作为基本理论支撑和理论目标,首先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把“风险”作为分析当代社会的重要概念。 之后以劳提出的“新风险”理论,拉什等的“风险文化”理论、卢曼的偶然性社会的不可知论等都被称为风险社会理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阐释现代社会的风险。

进入风险社会,风险意识已被普遍接受,因此进步意识原则上已被打破,人类一方面消解了既有的风险,同时可能也制造新的风险。以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发展空间以及人类的巨大进步。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现代社会比以往社会具有更多不确定性,更多难以控制的风险。贝克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主要为风险的“人化”和风险的“制度化”。 现代的风险更多是“人为的不确定”,吉登斯则更强调了制度性风险和风险社会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吉登斯明确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深深地进入了日常生活。 同时,这种风险是全球性的,“不由自主的负流通”超越了本土,在全球流动;对于风险的致因,超越了自然与文化的两分框架,“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明显界限的消失可以决定它的特性”,成为“人为的混合物”。 许多限制和控制风险的努力转化成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危险。因此,风险社会的风险具有人为性、全球性、持续性等基本特征。

当前风险社会大背景下,全球化婚姻家庭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关注点,从婚前同居到婚外恋情、同性恋、代孕母亲、婚姻移民、跨国婚姻等多种家庭与我们过去的家庭及其特征大不相同,但是每一种形式都承载了社会发展的部分矛盾,需要研究各种现象的意义和关系,探寻之间的共性和关联。

五 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其所关注的是,与联合行动中的其他人相比,个体对他们所处的环境的意义以及他们自身意义的界定方法。它特别关注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个体塑造自身形象的方法。每一个人对他(她)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感觉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

符号互动主义的研究有时考察的是作为一个群体的家庭成员所共享的意义体系,有时他们又考察特定个体对情境的不同定义。在任何一种情况中,符号互动主义更多地都是强调家庭团结,而不是家庭内部的冲突。例如,符号互动主义对家庭生活的经典研究之一是“婚姻调适”。研究者指出在长时间的持续互动过程中,为了确保与他人的合作关系,个体将对他们的意义进行调适,并且因此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调适。符号互动主义的研究通常并不认为家庭生活只有一种运作方式。他们认为可以有多种意义来支持不同群体中的人们进行有效的合作。因此,符号互动主义对家庭生活的研究包括了描述家庭成员在互动模式的变化中对行为进行协商和再协商的方法。比如再婚家庭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普遍,作为一种长期趋势,在婚姻和离婚中它成为了影响家庭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再婚者进入婚姻首先要从以前的婚姻关系中走出来。与离婚率增加趋势相伴随的是离婚者中再婚的增多。

六 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主义集中反映的是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道德与理性、爱心与理性的矛盾对立,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正如婚姻没有绝对的稳定与不稳定。

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是以现代主义作为社会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挖掘后现代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社会学观念,并直接运用到现实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社会学领域,对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改造的理论。该理论虽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但其依然具有大致共同的内容和主要特征,表现为消解传统社会学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的理解方式,对“客观的、可观察的、可触知的、可控制的空间提出了诘难” 。在对社会的微观分析中,强调差异、多元、片段、异质分裂;注重分析现代权力运作和制度的复杂性;对社会系统、社会概念加以拒斥,对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资本、国家、阶级、制度等社会因素进行重新理解。

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具体可归纳为:谴责现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在实现自己的各种承诺方面所遭遇的失败,排斥主流,主张将注意力转向社会的边缘地带,认为社会在发生各种分化,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在相互融合,发生进化。 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断增加的多样性和变迁的无方向感以及对发展进步的怀疑,都鼓励人们用后现代性理念来取得现代性理念。后现代性是一种概念化的文化类型,它认为急速的变迁产生了一些无法预计的后果,现代的社会制度丧失了许多对于事件进行控制的能力。后现代性是一种由许多相对的形象、经验和理念所组成的不连贯的系列。在家庭研究中对这种后现代方法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时这些应用还是互相对立的。其他一些关于后现代的概念更加强调那些对个人选择的、意想不到的开放,为新的享乐形式所提供的机会以及它们有时给人们所带来的一些两难困境。比如对婚姻有较高的期望,对个体幸福有较高的要求,但不愿意妥协、付出,更不能理解“和一个人结婚就是和他的全家结婚”的概念。如果年轻人感觉生活在一个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婚姻中,就会觉得爱情已经消失,离婚也便成了必然的事情。受这种思潮影响的年轻人一般可以与自己所爱的人“同甘”却未必能“共苦”。 sCfTFbuGIxm50/mt4CfN7z3vL7MeD1wjHbZxsFDVf1Fgx6roP9/Iz6Gj/94PaM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