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

引言

本章从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建立的基本原则入手,从投入分析的目标性、投入维度建构的多维性及投入表征的整体性入手来建立分析框架。最终,协作学习投入分析基本框架包含行为参与、社会关系、观点建构和共享调节四个维度,并包含细化的维度内涵及观测指标描述,为后续投入分析与刻画奠定了基础条件。

第一节 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建立的原则

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构建首先考虑学习投入研究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确立框架构建的目标性原则,考虑投入概念的历史演化与基本内涵,从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多维度来考察其基本内涵;考虑投入表征的整体性原则,采用任务关注、关系维护、观点加工和过程调控四个维度的整体概念体系来表征协作学习投入。这一节将对分析框架建立的原则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目标性原则

在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建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哪些投入活动对小组内部的“生产性”互动是有价值的。小组内部“生产性”互动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协同知识建构。如维果茨基认为:知识是依靠共同体内部的社会性对话与协商来建构的。合作/协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同时指出有效的协作学习需要个体承担责任,更需要成员之间具备积极的相互依赖。 [1] 可见,每位小组成员需要以群体知识建构为目标,承担起促进知识分享、建构、创新的集体责任,并建立和维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最终实现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协同知识建构。 [2] 进一步说,协作学习投入是一个认知与社会性双重互动的过程,学习者需要通过社会性参与来确立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通过对话交流促使知识生成与转化,并发展共同体的公共知识。 [3] [4] [5] 上述“生产性”互动过程包含问题触发、公开陈述、质疑论辩、意义协商、生成制品、评价反思等基本环节 [6] ,如图2-1所示。

图2-1 协作学习的“生产性”互动过程

第一阶段提出共同探究的任务,触发共同体的探究意识,明确协作任务的目标,引起思考;第二阶段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或转述他人观点,提供相关的事实和线索,以相互了解观点并进行讨论;第三阶段学习者之间进一步分析观点、论证与完善观点;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的观点,对不一致的观点相互协商,个体之间逐渐形成共同理解;第五阶段综合已有观点,形成认知制品;并对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具体来说,协作知识建构过程通常始于一个共同探讨的主题或问题,学习者探索主题的信息,并详细阐述论点、观点。学习者需要对同伴的想法进行批判和整合,同时也关联、扩展更多的想法,推动小组知识共建的过程,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的达成。 [7] 此外,小组成员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人际关系。综上所述,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互动过程的目标在于建立并维系共同体,通过观点共享与协商来实现小组内部的知识建构。

二 多维性原则

协作学习投入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体系,应当从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与考察。其中,认知投入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深层认知策略以及自我监控与调节的元认知策略的应用。情感投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社区、活动等的认同感,涉及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情绪反应,包含兴趣、厌倦、快乐、悲伤和焦虑等。具体来讲,情感投入反映了学习者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以及对学习形成的兴趣,它能产生依赖感,并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意愿。行为投入可以理解为学习者的专注努力与坚持不懈,通常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参与和沉浸程度,包括他们的努力、坚持和专心程度,以及出席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等外显行为指标。如弗雷德里克森等将行为投入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课堂参与行为,如遵守学校规章和课堂规范,没有逃课和各种影响班级纪律的行为;二是对学习任务的卷入程度,包括努力、坚持性、专心、注意、提问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三是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 [8] 综上所述,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的建立需要考虑学习投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体系,能够同时反映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多维度的积极参与状态,是综合表征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隐认知与情感以及外显行为状态的综合概念体系。

三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的基本内涵是指协作学习投入需要从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外显行为以及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来整体表征协作学习的互动参与状态。其中,认知参与是指学习者对观点的认知加工以及对加工过程的调控;外显行为则是指对协作任务或目标的持续关注与努力;社会交往涉及共同体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结构体现出来的成员身份、关系或权力。

鉴于上述理解,传统行为投入可以扩展为小组协作学习参与者对共同任务的专注努力和坚持不懈,强调了参与者致力于共同任务的行为参与的表现,体现了参与者对小组共同体规则的认同程度。参与者在共同体中需要努力去感知任务的进程,从而调动自身对知识建构过程的参与和监控,是基础的投入状态。传统情感投入表现为共同体参与者的身份以及存在感等社会关系的体现,强调了成员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会影响到交互氛围以及协作绩效。 [9] 社会关系是协作学习过程的重要中介,对于保障协作学习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传统认知投入在原有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基础上,扩展为共同体参与者对观点的加工以及对观点加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程度。具体来讲,观点加工表现为参与者在群体交互中分享观点、协商讨论、达成共识的能力与策略,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体现。观点加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表现为参与者有意识地监控任务目标、策略性地运用工具与方法,监控知识建构过程和进展,即共享调节的体现。 [10] 协作学习中的共享调节以目标为导向,建立在参与者对任务的理解之上,根据对协作任务的条件、情境和目标结果等方面的共享理解来共同制订协作学习的计划、策略与方法。 [11] 综上所述,整体原则为协作学习的概念演化提供了基础支撑,为后续概念框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的基本维度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可以将协作学习投入概念聚焦小组学习者在参与知识共建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任务关注、关系维护、观点加工以及过程调控四个方面,形成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BSOR),包含四个基本维度:行为参与(B)、社会关系(S)、观点建构(O)和共享调节(R),如图2-2所示。

图2-2 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BSOR)

一 行为参与投入

行为参与投入主要表征协作学习参与者对任务的关注,重点考察参与者对协作任务的注意力集中度、沉浸度以及与同伴的协调度。注意力集中程度表明参与者对协作任务的专注水平,当个体专注于某项活动时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如果说集中程度更多反映了学习者的瞬时状态,那么沉浸度则反映了学习者持续关注任务的程度。与同伴的协调度反映了参与者关注到同伴行为并随之协调配合的程度,体现出参与者之间行为的同步性。相互依赖、互相配合的参与者之间可能会表现出高水平的同步行为,这是衡量高质量协作互动的重要指标。 [12] [13] 综上所述,行为参与投入反映了协作学习参与者在完成小组任务中体现出集中、沉浸于小组任务,并相互配合的行为。

二 社会关系投入

社会关系投入主要表征协作学习参与者对小组关系的维护,重点考察参与者对维系与发展组内社会关系的投入水平。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能够反映参与者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地位或权力,如对领导者的支持、吸引其他成员以及帮助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14] [15] 中介度、受欢迎度和影响度是考察社会关系投入的重要指标。中介度表示参与者保持小组凝聚力的程度,关注参与者对组内紧张关系的调节与处理的程度,中介度高的参与者是在社交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的人,能够对组内成员起到凝合的作用。受欢迎度表示参与者在小组内部获得其他同伴认可的程度。影响度表示参与者主动发出的交互请求的程度。综合上述来看,社会关系投入反映了协作学习参与者对于构建有凝聚力的小组、维系组内相互依赖关系、影响他人的投入水平。

三 观点建构投入

观点建构投入主要表征参与者在小组认知加工过程中对观点的分享与加工,同时考察参与者贡献观点的质量。协作学习中的认知投入主要通过分析参与者在知识加工过程中对观点分享、观点协商以及观点共建来判断成员是否积极参与知识共建。个体要通过交流来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质疑他人的观点、澄清或协商观点,以推动共同体知识的发展。观点分享能够反映参与者是否积极引用相关知识或经验来分享自己的观点。观点协商反映参与者在面临复杂问题时,不断解释、描述或争论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辩驳程度。观点共建反映共同体参与者在多大程度上引用和深化同伴的观点来促成新知识的产生。综上所述,协作学习的观点建构投入的核心内涵是对小组认知过程和成果的投入,考察参与者对观点的分享、协商、共建等关键环节,借此来表征整个观点建构过程的认知策略。

四 共享调节投入

共享调节投入主要关注学习者对小组任务执行过程、认知加工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调节。任务调节反映了参与者在协作活动中对任务进程的跟踪与调整策略。 [16] 参与者需要集体协商对任务的理解,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任务执行进度并优化任务执行策略。此外,共享调节还有一层含义是对小组认知与社交过程的调节。小组协作过程中的知识建构过程需要参与者不断监控群体的认知状态,调节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同时,社会交往过程也需要成员之间彼此监控、调节社会关系,以促进相互依赖关系的达成。因此,如果共享调节的过程与行为参与、观点建构以及社会关系的投入密切相关,就可能对上述投入起到调节作用。

综合来说,四类投入维度彼此关联,行为参与投入反映了参与者对共同任务的专注度、沉浸度与协调度;社会关系投入考察小组成员维护并发展社会关系的投入;观点建构投入反映了参与者认知加工过程对观点的加工;共享调节则侧重于考察参与者对小组任务执行、认知加工以及社会交往过程的调节。

第三节 协作学习投入维度的观测指标

本节将基于行为参与、社会关系、观点建构和共享调节四个分析维度构成的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借鉴已有研究中的观测指标,建立11项一级观测指标,进一步对一级观测指标的各要素进行分析与解释,并从中提炼31项二级观测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分析模型的指标体系进行多轮次修改,在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分析模型中各观测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出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模型,如表2-1所示。

表2-1 协作学习投入分析维度及观测指标

续表

一 行为参与投入指标

行为参与投入主要观测参与者完成协作任务过程中投入显性的时间、精力及努力。已有研究主要从专注、坚持、同步等维度来分析参与者对协作任务的专注度、沉浸度以及小组成员协调一致的程度。其中,专注度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或任务上的程度。 [17] 也可以反映参与者在面对难题或挑战情境时依然努力寻求答案,集中精力以探求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沉浸度则指学习者面临困难、问题和压力时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表现的持续性努力,表现在学习者坚持完成学习任务、保持高水平参与的程度。持续性是行为投入产生的关键,也反映了参与者调节的结果,强调了学习任务、规划以及完成过程中的连续程度。 [18] 小组成员协调一致的程度主要考察小组成员行为协调一致的程度。 [19]

综上,行为参与投入反映了共同体参与者在协作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专注、沉浸以及协调一致的程度,其一级观测指标可以分为:A1专注度、A2同步度。专注度是指共同体参与者参与任务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主要表现为参与者对协作任务的注意水平,以及在遇到困难或冲突时,是否对任务继续保持关注。专注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A1-1对任务的注意水平、A1-2对任务注意的持续性。同步度是指参与者在参与任务时与同伴行为的协调配合程度,反映了参与者由于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完成协作任务而受到同伴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同伴发言时,参与者聆听同伴发言、记录同伴发言的内容,或者与同伴共同检索与查阅资料等相对一致性的行为动作。同步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A2-1发表言论、A2-2聆听同伴发言、A2-3记录同伴发言内容。

二 社会关系投入指标

社会关系投入主要观测参与者建立和维系社会性互赖关系的程度。目前,研究者通常采用社会网络的特征值来表征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个体建立关系网络的贡献程度。常见表征网络结构特征的指标有中心度、出入度和亲密度。中心度利用参与者之间直接交互的频次来反映参与者对交互关系的控制程度。出入度利用远离和指向参与者的信息数量来反映参与者主动参与度以及对其他同伴的影响度。亲密度利用参与者与同伴之间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效率来反映参与者与其他人之间的平均亲密度。如在范等人的研究中,根据共同体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中的出入度、中介性以及亲密度来表征参与者的参与水平、影响度和中介度。 [20] 金姆等利用流入中心性代表学习者的受欢迎度,即小组成员从他人处收到的反馈信息数量;利用出度代表影响力,即小组成员向其他同伴发送的消息数量;利用中介中心性可以表征在社会网络中个体与他人发生联系的程度,也可以表征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 [21] 此外,出度、入度与中间中心度也可以表征网络位置。出度可以表征参与者发起交互的次数,表现为参与者评价他人的观点内容、回答问题、咨询或寻求帮助;入度来表征参与者接收的交互行为,表现为提出的问题得到回答、咨询或帮助得到回应、收到他人的评价或他人与其讨论等;中间中心度用来分析参与者控制和引领其他参与者交互的程度,表现为通过回复、质疑或提问引起其他参与者的关注或积极建构知识,推动小组内部的积极交互讨论。 [22]

社会关系投入反映了参与者对维持共同体内部相互依赖、均衡发展关系的努力程度,其一级观测指标可以分为:B1协调度、B2引领度、B3响应度。协调度是指参与者控制同伴交互的程度,反映了参与者与其他人发展交互关系的努力,如参与者与很多同伴进行直接交互,将会处于共同体的中心地位,会表现出对共同体内部交互关系较高的控制度。协调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B1-1与同伴进行直接交互、B1-2连接同伴之间的交互。引领度是指参与者与同伴交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参与者发出的信息量来衡量,具体表现为主动向同伴发起交互,通过回复别人引导其他参与者积极建构知识,通过质疑、提问引起其他参与者关注,从而引导知识建构过程的深入推进。引领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B2-1对同伴发起提问或质疑、B2-2对同伴的问题进行回答、B2-3对同伴进行评论或建议。响应度是指参与者受到同伴关注与回应的程度,通过参与者收到的信息量来衡量,具体表现为参与者发起的帮助、质疑或咨询得到同伴回复,或者收到同伴认可或反对的建议。响应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B3-1收到同伴的回答、B3-2收到同伴的提问或质疑、B3-3收到同伴的评论或建议。

三 观点建构投入指标

观点建构投入主要观测参与者之间观点加工的策略与质量。已有研究中协作学习的认知加工主要针对共享与协商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如范等研究者从知识探究和知识创造两个阶段对协作过程的认知参与进行分析,知识探究描述的是参与者在探究知识时是否明确阐释自己的观点,并提供有效的资料或个人经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知识创造描述参与者在处理同伴观点时是否扩展、深化了其他参与者提出的观点。 [23] 而刘黄玲子等采用争辩度和建构度来分析协作知识建构的水平,争辩度是指参与者的言论是反对、检验或者向他人言论提出挑战;建构度是指参与者的言论是新增的、性质不同的观点,或者是解释观点的或总结、迁移观点。该研究进一步对共享言论的质量评估指标进行了分类,包括相关性、重要性、新颖性、引入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明确性、实用性以及理解的广度,对于分析参与者共享观点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4] 国际知名学者魏因贝里耶等将协作知识建构的认知加工过程分为四个维度:参与维度、认知维度、协商维度和共建维度。其中,认知维度反映了参与者在构建问题空间和概念空间方面的认识参与深度;协商维度反映了参与者面临复杂问题时不断争论直到达成共识的过程;共建维度反映了参与者对同伴观点的处理模式,分为外化、启发、快速建立共识、以整合为导向和以冲突为导向达成共识。 [25] 值得注意的是,以冲突为导向构建共识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模式,因为参与者既需要充分理解同伴的观点,又要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从冲突的视角重组或修正同伴的观点,在观点辩驳的过程中,参与者自然地建构了知识。

观点建构投入反映了参与者在共同体知识发展过程中所贡献的知识或建立的加工策略,其观测指标可以分为:C1观点共享度、C2观点协商度、C3观点共建度。观点共享度是指参与者在分享个人观点时的观点质量、观点内容广度以及观点实用性等方面的水平,反映了参与者对协作任务的理解水平,体现在参与者分享观点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或实践依据,从较全面、独特的视角去思考协作任务主题,以及提出的观点被同伴采纳并整合到任务成果中。观点共享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C1-1提供与任务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来佐证观点、C1-2提出新问题或凝练新观点、C1-3提出的观点体现在任务成果中。观点协商度是指参与者面临复杂问题时,对问题的解释、描述或辩驳的程度,体现在参与者提供进一步的解释维护自己的观点、质疑或反驳同伴观点、提出替代性观点。观点协商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C2-1质疑或反驳同伴观点、C2-2提供论据进一步维护个人观点、C2-3提出替代性观点。观点共建度是指参与者引用与深化同伴观点的程度,反映了参与者对待同伴观点的态度和处理策略,体现在对同伴的观点简单地表示赞同、在同伴观点基础上重构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服同伴认同自己的观点并修正同伴的观点。观点共建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C3-1对同伴观点表示赞同、C3-2在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修改个人观点、C3-3寻求同伴认同个人观点并修正同伴观点。

四 共享调节投入指标

共享调节投入主要观测参与者对任务执行、认知加工以及社会关系维护过程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在已有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从计划、监控、反思等过程来分析参与者对任务执行过程的感知、诊断与调节过程。如约尔韦莱等从计划、执行和反思三个阶段分析协作学习参与者的自我调节的过程。 [26] 在计划阶段,参与者激活自身信念为学习做好准备,对任务进行分析从而设定目标和战略规划。在执行阶段,参与者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帮助自身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并使用有效的策略来实现共同体的目标。在反思阶段,参与者通过监控感知到的信息根据计划阶段设定的目标对自己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归因。巴克尔等提出群体的共享调节的过程涉及学习者共享任务理解、任务计划、任务监控和评估等关键调节策略。 [27] 而有研究者从任务理解、任务进程、内容理解和任务兴趣四个维度分析学习者面对面小组讨论活动中监控活动的水平,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对任务目标或指令的理解、对小组进展的观察与建议、阐述自己的理解或要求他人解释以及陈述自己对任务的兴趣 [28] 。沃莱等从共享认知、任务冲突、共享元认知和共享情感动机四个维度测量学习者的共享水平。 [29]

综合上述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共享调节投入反映了参与者对共同体知识发展和关系维护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其观测指标可以分为:D1任务计划度、D2任务监控度、D3任务反思度。任务计划度是指参与者制订行为计划来执行协作任务的程度,反映了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前的计划过程,具体表现为参与者通过分析任务目标、角色分工以及时间安排来制订执行团队任务的行动计划。任务计划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D1-1明确学习目标、D1-2明确组内分工、D1-3明确时间安排、D1-4围绕计划执行任务。任务监控度是指参与者识别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不一致性,并选择策略进行优化调整的程度,反映了参与者基于最初的行动计划来对协作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的调控,具体表现为参与者通过感知任务执行过程识别当前任务的困难程度、已有理解是否准确、是否偏离行动计划等,并且选择相关的策略来调整当前任务进程。任务监控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D2-1感知任务进程、D2-2选择优化策略。任务反思度是指参与者对任务执行过程的反思程度,反映了参与者通过监控任务执行过程来对所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自我评估并对结果进行归因的水平,具体表现为对认知过程、成员关系、任务成果的反思。任务反思度可分为二级观测指标:D3-1反思任务成果、D3-2反思认知过程、D3-3反思成员关系。

本章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协作学习投入分析的基本框架整合了多种理论视角,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知识建构为目的,有助于从系统化和全局化的视角剖析协作参与者的互动状态。协作学习投入分析框架(BSOR)遵循多元性、目标性和整体性的建立原则,聚焦共同体参与者在知识共建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任务关注、关系维护、观点加工以及过程调控四个方面,形成行为参与(B)、社会关系(S)、观点建构(O)和共享调节(R)四个基本维度。四个维度相互联系,共同表征参与者的协作学习投入状态。


[1] [美]约翰逊兄弟:《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 斯琴图亚:《在线协作学习中的集体责任与个体生成角色》,《现代教育技术》2020年第3期。

[3] 毛刚等:《基于活动理论的小组协作学习分析模型与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4] Lave J.,“Chapter 4:Situating Learn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Perspectives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 ,1991,pp.63-82.

[5] Wenger & Etienne,“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Social Learning Systems”, Organization, 2000,pp.225-246.

[6] 彭绍东:《混合式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三循环模型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第9期。

[7] Damsa,C. I.,“The Multi-layered Nature of Small-group Learning:Productive Interactions in Object-oriented Collabo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Vol.9,No.3,2014,pp.247-281.

[8] Fredricks,J. A.,et al.,“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74,No.1,2004,pp.59-109.

[9] Aviv,R.,et al.,“Network Analysi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 ,Vol.7,No.3,2003.

[10] Jrvel,S. & Hadwin,A. F.,“New Frontiers:Regulating learning in CSCL”,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Vol.48,No.1,2013,pp.25-39.

[11] 罗淳:《协作学习中共享任务理解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2] Vacharkulksemsuk,T. & Fredrickson,B. L.,“Strangers in Sync:Achieving Embodied Rapport through Shared Movem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48,No.1,2012,pp.399-402.

[13] Cukurova,M.,“The NISPI Framework:Analysing 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 from Students’ Physical Interac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7.

[14] Scott,J.,“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AGE ,2012.

[15] Macgowan,M. J.,“A Measure of Engagement for Social Group Work”,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1997,pp.17-37.

[16] De Backer,L.,et al.,“Socially Shared 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during Reciprocal Peer Tutoring:Identify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Content Processing and Transactive Discussions”, Instructional Science, Vol.43,No.3,2015,pp.323-344.

[17] 李爽等:《在线学习行为投入分析框架与测量指标研究——基于LMS数据的学习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18] 张琪、武法提:《学习行为投入评测框架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9期。

[19] Cukurova,M.,“The NISPI Framework:Analysing 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 from Students’ Physical Interac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7.

[20] Ouyang,F. & Chang,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Participatory Roles 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Levels in Online Discussion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9.

[21] Kim,M. K. & Ketenci,T.,“Learner Participation Profiles in an Asynchronous Online Collaboration Context”, 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 ,Vol.41,No.APR.,2019,pp.62-76.

[22] 徐刘杰、陈世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社会认知网络》,《开放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23] Ouyang,F. & Chang,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Participatory Roles 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Levels in Online Discussion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9.

[24] 刘黄玲子等:《基于交互分析的协同知识建构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25] Weinberger,A. & Fischer,F.,“A Framework to Analyze Argument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Vol.46,No.1,2006,pp.71-95.

[26] Rvel,S.,et al.,“How do Types of Interaction and Phas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et a Stage for Collaborative Engagement?” Learning & Instruction ,2016,pp.39-51.

[27] De Backer,L.,et al.,“Socially Shared 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during Reciprocal Peer Tutoring:Identify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Content Processing and Transactive Discussions”, Instructional Science ,Vol.43,No.3,2015,pp.323-344.

[28] Nykki,P.,et al.,“Monitoring Makes a Difference:Quality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5,pp.1-16.

[29] Volet,S.,“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and Motivation Variables o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Group Work”, Journal of Urology ,Vol.188,No.5,2001,pp.1816-1821. QFpHHsWDT2SRiFkntk76/LNZ+StyRQrnvZ6VXpWPU4E/RjHayXIQM+4FuJVEBs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