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和储备力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青少年的英文表述为adolescence,其含义是“发育、成长、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就是从幼稚的儿童期走向日渐成熟的成年期。这个过渡,不仅仅意味着生理上的变化,更代表着心理、活动、规范、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与成熟。因此,只有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青少年”。林崇德指出,西方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阶段,即十一二岁至二十一二岁,大致相当于人生整个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十年。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时期,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其中,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这一阶段为少年期,又称青春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称为青年初期。 [1]

人是社会中人,青少年的成长一定会打上社会变迁的烙印。社会的转型、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均对青少年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第一,物质生活的丰富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当代既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他们拥有更长的生命和更奢侈的享受——电视机、计算机、卫星、太空旅游、网络购物等,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导致许多青少年不像老一辈那样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当代社会发展产生的贫富差距使得青少年产生攀比、嫉妒、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第二,多元文化的冲突使得青少年变得迷惘与不适。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来袭,不同文化间或冲突或融合日益常态化。黄梓航、敬一鸣等对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文化变迁和心理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个人主义逐渐提升,而集体主义则不断衰落。 [2]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必然受到影响。当今的青少年更注重个性的表达与张扬,更注重平等、效率,更讲究自主、自我。但是,多元文化、多种观念同时充斥其间,也会给青少年带来迷惘与不适。第三,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探索的空间与机会。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开展,但教育体制仍然存在弊端。应试教育下单一的考评指标和机制与培养青少年良好品格与综合能力之间脱离,繁重的作业负担,限制了学生有创造性探索的空间,从而也使之失去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关键期。第四,激烈的社会环境使得亲子关系变得疏离与淡漠。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父母忙于工作,而无暇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很多父母为了生计,从农村走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因与父母分离,缺少家长的关爱而出现心理问题。第五,信息化背景下,青少年一方面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出现人际交往淡化、心理日渐封闭的现象。在当今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电脑、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唾手可得,青少年自控力有限,一味沉迷网络世界,不仅使得青少年日益孤僻、缺乏正常交往,还容易出现价值观迷失等问题。

由此可见,当今的青少年是物质基础较为丰盈的一代,是自我凸显与个性张扬的一代,是面临挑战、背负压力的一代,是多元文化、多重价值观交互影响的一代,是智能时代下科技与传统共舞的一代,也是奋进勇敢与彷徨迷惘同伴的一代,更是自我容易迷失、心理容易受伤的一代。面对种种心理问题,心理学上有两种研究视角:一种是心理病理视角,这种视角主要关注人的弱点,引发了对人类“阴暗面”的大量探索;另一种便是积极心理学视角,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使命在于帮助人类追求幸福,让所有人的生活更有意义以及识别与培养天赋。它不同于咨询心理学主要服务于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群,积极心理学的服务对象是所有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治愈了疾病,而且是体格、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同样,心理健康也并不是治愈心理疾病,而是积极能量的增强。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革新理念在于从疾病模式转向健康模式。如果说传统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如何从“-1”到“0”,那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就是如何从“0”到“1”。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所言:“我们传统的做法(心理治疗)如同在悬崖下放置急救车,去拯救那些掉落山坡的人,但是积极教育所做的事情是在山上放置护栏,防止人们从山上掉下去。” [3] 仅仅只是问题出现了,赶紧堵,堵住了一个漏洞,另一个漏洞又出现,所以青少年的问题之堤绝不能只靠堵。要想“上医治未病”以及“防患于未然”,最关键的思路在于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着手,让他们变得更强大和更富有创造力,让他们的巨大潜能得以发挥,通过增强青少年的正向、积极、阳光的心理能量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促使心理疾病自然疗愈。这应该是一个更值得推崇的视角。幸福正是积极心理学三大类研究中的重要一类,而且现代教育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目标便是实现学生的幸福。基于这样的背景,本书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幸福感,希望通过对青少年幸福感的考察与探索,让他们开启预防与自助的积极道路,开启积极应对、解决问题的能量之路。


[1] 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 黄梓航、敬一鸣等:《个人主义上升,集体主义式微?——全球文化变迁与民众心理变化》,《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11期。

[3] 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版。 BZCWaDwtNPOFbPkG80EzlkYXdXXXkYb41TGZ/kC4qmcP8i/xmhvlMUJhC01u1d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