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本书的核心问题: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及其支配因素,以及证明核心假设:当代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是由当代中国政府运行的权力场所决定。本书拟通过如下思路进行证明。第一步:公务员公务行为的各种形式是由权力场决定的,这层论证主要是通过历史的回顾和梳理,进行归纳,证明现存的各种公务行为,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特定的行政逻辑,都是历史上的权力场演进所决定的结果;第二步:当代中国权力场——集权约束、科层内卷、文化惯性,这三者决定了当前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的内容和特征。这层论证主要是通过对当代中国权力场的论证,解读其对公务行为的具体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当前日常公务行为的特征是由当前权力场所支配决定的。
按照问题相应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公务员每天在干什么,行为内容是什么;二是为什么是以这些方式履行公务;三是这些方式呈现的特征及其解释。
第一部分主要对当前公务员的文字、会议、走访三类公务行为进行描述,观察每天是如何忙于这些行为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通过梳理各级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和各种学术调查,得出结论:各级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主要是搞文字、开会和走访,这三类行为是公务员最主要的公务行为。
二是公务员如何进行文字行为。文字在当代政治运行中具有独特地位,文字在公务员生活具有显著位置。本部分按照写什么文字、怎么写文字、文字写了怎么处理的逻辑顺序展开。写什么主要是指文字的来源,本书将机关文字工作分为三类:以文对人、以文对文、以文对事。在梳理众多机关“老笔杆子”经验之谈基础上,认为公务员的文字写作在文学性、政治性、行政性三色之间寻求“光谱”的最佳组合,但其实三者存在很大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文字工作的诸多面貌。
三是公务员如何进行会议行为。会议在当代政治运行和公务员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一部分按照会议的类型、组织和参会三个环节展开。会议可分为决策性、执行性、协调性、交流性、象征性五类。会议的组织包含政治性、行政性、技术性三个维度。参会有不同的动机和意愿,参会发言必须接受后台控制。
四是如何进行走访行为。主要从检查、接待、跑项目三个方面展开,着重分析检查的类型和应对,接待的类型和关键环节,跑项目中资源的开拓和争取。
第二部分分析公务行为的历史和逻辑,通过历史的追溯来回答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何以如此,结论是这些行为方式是由权力场的逻辑来决定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文以行政。梳理文件的起源和发展,分析文字对于公共权力具有载体关系。文字塑造了权力的合法性,实现了权力的秩序化,也实现了权力的理性化。对各种传统和现代科层制而言,文字解决了其信息问题,是科层运行的前提,是科层结构展开的支撑,是科层结构闭合的保证。
二是会以理政。通过追溯会议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其是权力的运行方式,是权力合法性的最主要标志,同时会议和科层组织存在着天然的关系。会议是权力运行的重要工具,尤为重要的是,随着民主价值在权力场中的日益凸显,会议成为民主在价值、制度与组织诸方面最为重要的建构方式。从组织形态上来看,有些会议本身即是政治组织如议会政治,会议和政党政治、政府政治、科层政治都密不可分。
三是访以联政。从历史上来看,检查监督、接待和调研也是伴随着公共权力在科层体系的分化和延伸而得以发展,这些行为和官本位的组织结构、政治文化也有密切的关联。各种定期或不定期、公开或微服隐秘的检查是高层级政府掌控下层情势、监控下级官员遵循上级意图的重要工作手段。
四是以文字行为为例,分析了权力场对官员文字行为的支配作用。文字必然与公务员不可分割,借助于文字,文官政治方可实现,某种意义上文字是官僚的看家本领,也使官僚形成了文字依赖,从而产生了政治文字的很多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证明当前公务行为的特征是由当前的公共场所决定,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当前权力场特点的判断:论述当前的公共场的变迁。首先是集权约束,包括社会集权、府际集权和个体集权。其次是科层内卷,即机构编制、人员、管理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整体行政效率难以提高。最后是文化惯性,即官本位文化、人情面子行政、动员式运动式治理等各种深层的政治和行政文化背景因素。
二是当前日常公务行为特征的判断。主要是根据文献梳理、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对目前的文字行为、会议行为和走访行为进行总体概括,从数量上来看,三类行为总体偏多,从功能上来看,文字存在具文主义,会议存在低效锁定,走访存在异化混合等特征。
三是权力场对行为特征的决定,论述三类行为的这些特征是由权力场来决定的。集权约束形成了唯上法则,即唯上主义,科层内卷形成了模糊法则,即行为中存在普遍的表面文章和无用功,文化惯性形成了惰性法则,即行为中习惯性的非合理因素太多。这三个法则共同决定了目前日常公务行为的诸多面貌。
四是公务员行为方式改进的探讨。对其改进,既需要从行为本身的效率和技巧入手进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对权力场进行周期性的改造,对其固有的价值、组织和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变革,如此,方能保证行为的效率,维系、巩固和优化政府运行。
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框架
(注:该框架为了显示方便,采取了三章结构方式,和本书目录略有差异)
本书逻辑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逻辑图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某种意义上这是本书的研究问题决定的,“如果我们关注的是人们的行动和具体的过程,那么,我们的研究将可能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主要着重于对经验事实进行一般性的概念化,然后对过程或行动进行‘深描’”(马骏,2006)。
本书主要采用文献内容分析、参与观察、专题访谈和问卷调查四种实证方法。
(1)文献内容分析
分析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各种实证研究中的调查资料,虽然不是作者亲自获得的一手资料,但很多资料可以视为调查资料,而且是很好的生动的的例证。特别是研究基层政府的著作中,其中有很多关于文件、会议、走访的实际案例和材料。与此同时,作为“政治行动者”,近年来官员出书成为一种热潮,而且不同层级的官员都有。官员自己的著述就是一种“建构性”文本,这些著述中,有大量的会议、文件和走访行为的描述,为本书提供了很多翔实的资料。二是政府运行和公务员行为的相关文本材料,如会议材料、讲话稿、接待方案、公务员工作记录、会议纪要、新闻通稿、大型活动材料等。
(2)参与观察
通过各种方式对各级公务员的行为方式进行了细致观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观察他们的工作,了解他们的思考,从而为本书提供了感性基础,以及作者对各种行为方式的个体经验,使得笔者能够有“相对内部”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现象,从而深化对集权约束、科层内卷和文化惯性的体会。通过大量的这种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新的观察的角度,从而帮助寻找分析的工具。
(3)专题访谈
为了进行本项研究,笔者选择了25名各层级公务员进行了书面深度访谈,其中厅局级5人,县处级10人,科级9人。对象的选择从中央机关到乡镇五级政府。访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在当前机关公文中,应该加强哪些类别,削减哪些类别,为什么?目前政府文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何在?应该加强会议哪一方面的功能?会议太多,时间太长,难以取得实效的主要原因何在?如何改进公务接待量过大,非公务因素所占比重较大等现象?跑项目(包括跑部进厅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性何在,影响跑项目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政府及其部门的权力是否在扩大,现存的权力有否可能下放或转移,如果可能,影响放权的因素何在?派出机构、垂直管理与下级政府的关系,等等。
(4)问卷调查
为辅助分析,本书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量440份左右,虽然本书不是建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但是这些问卷对于本书的辅助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本书而言,采用问卷调查并非进行定量研究,主要是为了配合质性材料,使两类材料进行相互的印证和对话,从而保证推论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问卷的设计。本书的问卷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在理论框架初步建立后,和理论框架不断互动中来形成的。问卷从编制到定稿的指导思想是政府情境的构造,最终形成题项包括个人背景、文字行为、会议行为、走访行为、影响因素五个方面,共计53个题项。题项分布相对均衡、测量内容相对全面,具体内容参考附录一。
问卷设计具体操作步骤为如图1-3所示。
图1-3 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
1.问卷初测和修改
问卷初稿出来后,通过随机征询的方式,针对题项在语义表述清晰度、容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初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问卷题目数量过多。试填者反映题量太大,有一位县委办公室主任打电话说“基层的同志们都很忙,可没有耐心给你填这么长的问卷”,填答到最后时,心中已经出现轻微的排斥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被访者如果有类似心理,那么他给出准确答案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会影响到数据的信度和效度。为了消除这一状况,对问卷题项进行了优化和缩减,使题项从63个减少到53个,同时优化版面设计,使问卷长度从7页减少到5页,这个量通常是被访者可接受的。缩减后的问卷长度刚好也符合研究设计的初衷,有助于从操作层面提升问卷的可靠性。
2.样本及分布特点
为了尽可能的保证研究的广泛性和有效性,被访者均为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们按个人的实际情况填答问卷。样本层级按照五级政府选择,样本地区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域代表性。省级政府样本分布在6个省;市级政府样本分布在8个省10个城市;县级政府样本分布在9个省12个市的12个县区;乡镇政府样本分布在13个省级单位,全部问卷共分布于19个省。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91%。
表1-1 问卷样本分布情况统计
[1] 注:本书主体部分完成于2012年,现象描述和理论概括仅针对在此之前的政府生态和公务员行为。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中央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各级政府公务员行为方式和规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此说明,敬请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