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分体铜甗的演变

铜甗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其前身为陶甗。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陶甗在黄河流域就已经流行。早期的陶甗如山东省诸城市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夹砂红陶甗(图2-5)和山东省青州市桃源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甗。夹砂红陶甗高27.7厘米,口径16.5厘米,上部形似深腹盆,无底,下部形似深腹鼎,束口。上下两部分中空相通,三足外撇而立。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甗高36厘米,口径21厘米,侈口、尖唇、束颈,肩腹下内收,束腰成三袋足。底有箅,箅下有圆裆,三足尖而细(图2-6)。

图2-5 夹砂红陶甗

图2-6 黑陶甗

陶甗多一体甗,铜甗根据结构不同,有一体甗、联体甗及分体甗等。一体甗是由甑、鬲连体,一次浇铸而成的器物,甑底有箅或放置竹箅,鬲分裆,有三袋足。联体甗指甗的数量不止一件,几件甗共存,同时使用。分体甗则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可套合,也可分拆开。陕西宝鸡石鼓山商末周初的墓葬就出土有多件青铜甗。 其中墓葬 M4出土4件,M3出土1件(图2-7),有学者进行过观察分析,发现这几件甗大小相近,甑、鬲一体。 甑敞口、斜弧沿、方唇,索状立耳;鬲分裆、袋腹、三足近柱状,袋足上饰有兽面纹,纹饰线条宽厚,裆部有范线。甑腹向下斜收至束腰处,与鬲部接连。甑底有箅,甑内壁突出三个小角,在同一平面以挡箅,箅有箅孔和桥形钮。显然,这一时期,一体甗是主流。

图2-7 陕西宝鸡石鼓山出土商末周初铜甗

万甗(M3∶6)父辛甗(M4∶307)铜甗(M4∶203)(M4∶311)(M4∶102)

目前已知最早的分体铜甗是商代晚期的妇好分体甗(图2-8),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甑、鬲分体套合而成,通高35.3厘米,鬲高22厘米。其中甑大口平沿,甑口有凹槽,可置盖,甑底部有带孔箅。甑体上置有吊环,可以吊起来悬空使用,也可直接放在灶台上。在鬲的底部,存在厚厚的烟炱,推测该器物为实用器。

图2-8 妇好分体甗

图2-9 四蛇饰甗

西周 故宫

西周时期,分体甗数量有所增加。故宫博物院的四蛇饰甗即是该时期的代表(图2-9)。该甗器形厚重,高44.7厘米,宽33.7厘米,口径28.7×23.2厘米,重12.3千克。甑呈长方斗形,直口附耳,口内无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敛,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内有用来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饰以盘蛇,蛇上颈昂起,双眼凸于头顶处。鬲鼓腹,饰四球,分裆线连于腰际,足为蹄形。甑腹饰有三层勾连雷纹,耳饰变体重环纹,鬲腹饰蛇纹,四条盘蛇身上饰鳞纹。

带有铭纹的方形甗在西周时期不是单例。如洛阳马坡出土的师□方甗(图2-10),高33.3厘米,口径23×19.5厘米;西周晚期的叔硕父方甗(图2-11),高45.8厘米,口径30.5×23.3厘米;1978年山西闻喜上郭村出土的西周晚期董矩方甗(图2-12),高37.5厘米,甑、鬲分铸,甑侈口,折沿,立耳,插入下部鬲口。鬲侈口,束颈,鼓腹分裆较浅。下连四蹄足,肩设附耳。甑体饰兽目交连纹和兽体卷曲纹。

图2-10 师□方甗

西周中期 洛阳市博物馆

图2-11 叔硕父方甗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

齐文化腹心地区曾出土了几件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的分体甗。1978年曲阜鲁国故城出土鲁中齐铜甗(图2-13),由甑和鼎组成,甑方唇、敞口、束颈、收腹,颈部有对称附耳,上饰重环纹,腹部波曲纹。甑底部一周凸棱,下有楔形子口,甑底多个十字形孔。腹内18字铭文。鼎口为楔形母口,束颈、附耳、鼓腹、圆底、兽蹄足。该甗通高41厘米,口径31厘米。2019年4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淄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展览,其中就有一件莒县博物馆藏的分体甗——齐侯甗(图2-14)。该青铜甗是为数不多的带有“齐侯”铭文的礼器之一。春秋早期的分体甗还有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一件兽目交联纹甗(图2-15),高38.9厘米,甑口长26厘米,口宽21.7厘米。

图2-12 董矩方甗

西周晚期 山西考古所

图2-13 鲁中齐铜甗

西周晚期 孔子博物馆

图2-14 齐侯甗

春秋

图2-15 兽目交联纹甗

春秋

春秋时期的分体甗,形式差别很大。如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时期带环纹甗(图2-16)与上述四蛇饰甗套合结构相似,甗高61.5厘米,宽47.4厘米,重28.8千克。甑为长方深箱形,侈口,立耳,口内有隔,大腹,腹壁斜收,平底有箅孔,下部有插入鬲口的榫圈。鬲为侈口斜肩,肩上有一对圆角方耳,平裆蹄形足。而出土于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的一件春秋时期的牛头双身蟠螭纹甗(图2-17)形制与上明显不同,该甗高29.5厘米,口径22.5厘米,上甑下鬲,甑置鬲上,严丝合缝。甑折沿,厚唇略外撇,直颈,下腹内收成平底,箅圆形,箅孔为辐射形。颈的两侧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颈和下腹部均饰“S”形夔凤纹带。鬲直口,肩部微鼓,鼓腹,腹壁下半部内收成平底,三蹄足。肩部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肩部饰一周牛头双身蟠螭纹。

图2-16 带环纹甗

春秋 故宫博物院

图2-17 牛头双身蟠螭纹甗

春秋 山西博物院

战国早期的分体甗有陕西凤翔高王寺出土的交龙纹甗(图2-18),此甗高30.6厘米,口径19厘米。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新都马家乡墓发掘出土了一件战国中期三角纹分体铜甗(图2-19),该甗的甑与鬲分体套合,甑双立耳,甑底有带孔圆箅,鬲为三兽足,素面,甑饰三角纹、雷纹。

图2-18 交龙纹甗

战国早期 凤翔县 博物馆

图2-19 三角纹分体铜甗

战国

战国中晚期,分体甗除了延续之前的上甑下鬲的套合结构,还出现了新的形式,如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青铜甗(图2-20)。该甗上为甑,下似釜,上下体分别铸造,器物通高43厘米,口径35厘米。甑直口微敛,铺首衔环耳,鼓腹,小底有箅,箅孔为十字形,内环列20孔,外环列33孔,中腰饰凸弦纹一周。釜直口,高颈,套环耳,深圆腹,平底,中腹饰凸起绳索纹一周。这种上甑下釜形式在汉代更为普及,汉代铜甗通常由甑、釜两部分或甑、釜、盆(器盖)三部分(图2-21)组成,甑可以套在釜唇上,严丝合缝,甑底部有圆孔箅。使用时上面覆钵或倒扣一盆。

图2-20 青铜甗

战国中晚期 国家博物馆

图2-21 铜甗

汉代

联体甗极为罕见,它可看作是分体甗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仅有商代晚期的妇好三联甗(图2-22)属于此类。该器物高44.5厘米,器身长103.7厘米,宽27厘米,重量138.2千克。由长方形六方足器身和三件甑组成。器身上有三个凸起的喇叭状圈口,圈口口沿饰三角纹和勾连雷纹。案面绕圈口有三条盘龙纹,四角饰牛头纹,四壁上饰夔纹和圆涡纹,下饰三角纹。三个圈口内置三件甑,甑敞口收腹,底微内凹,口沿下饰两组饕餮纹,甑内壁和两耳处外壁均有铭文“妇好”两字。因长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的纹饰风格一致,甑底和器身圈口大小相当,它们应是一套器物。该器物可以用来蒸煮食物,且器物腹足有烟炱痕迹,应为实用之器。

图2-22 妇好三联甗

分体甗与一体甗一样,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甑用以盛放食物,甑底是有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分体甗最早出现在商代,商代分甗纹饰简单,甑大口平沿,甑上的环可以有多种用途,鬲分裆,柱状足,上部分比例大于鬲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是极个别的特例,算是分体甗的一种特殊类型。

西周分体甗数量增多,器体厚重,有长方形甗和圆甗。多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鬲鼓腹,分裆线连于腰际,足多为蹄形。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时期分体甗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有的分体甗在下半部也加附耳。

春秋战国时期,厚重感消弱,器身变薄,袋足消失,兽纹逐渐被几何纹取代,许多器物不再有纹饰。甗上下比例趋于均衡,多为立耳。方形甗的甑为长方深箱形,侈口,立耳,腹壁斜收,平底有箅孔。鬲为侈口斜肩,肩上有方耳,平裆蹄形足。圆甗的甑折沿,直颈,下腹内收成平底,后期甑体多有兽面铺首衔环和纹饰。鬲直口,肩部微鼓,鼓腹,三蹄足,肩部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战国时期已经不见方甗,上甑下鬲与上甑下釜同时存在。这种上甑下釜的套合青铜甗作为战国中晚期出现的新形式,在汉代更为普及。汉代分体铜甗通常由两部分或三部分组成,甑、釜套合,使用时上面覆钵或倒扣一盆。

图2-23 山东临沂东汉画像石“庖厨图” (局部)

山东临沂白庄出土的一幅汉代画像石庖厨图(图2-23)刻画了汉代厨房里的场景,庖厨图中有两间厨房,一间反映出两名厨师在烹饪;一间为储藏室,内置鸡、鱼、猪等肉类食品。厨房有灶,灶上放着的器具,从形制上看应该是上甑下釜。这幅汉代画像石是这一时期饮食习俗的写照,也说明汉代炉灶和炊具在厨房生产活动中的运用。

从陶甗到青铜甗,都用于食物的蒸煮。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还揭示出青铜甗有其不为人知的另一种用途。1984年,唐际根发现殷墟祭祀坑中的青铜甗中装有人头,初始以为人头是偶然掉落进青铜甗中,直到考古学家发现了第二个装有人头的青铜甗。经过仔细研究以及比对分析,包括对人头骨进行了锶同位素水平测量等,考古学家发现青铜甗中的人头骨确实曾被蒸煮过,其身份是外族人而非商朝本地人,从而表明商代存在吃人脑的野蛮习俗。 但无论一体甗和分体甗,功用未改,均为蒸煮炊具。

出土的青铜甗有时以“甗鍑”来命名,如张家堡汉墓出土一件套合青铜器,发掘报告称其上部为甑,下部为铜鍑。鍑,大口锅,属炊器。《说文解字》:“鍑,釜大口者。从复声。鍢,同鍑。”《扬子·方言》:“釜,自关而西或谓之鍑。”《汉书·匈奴传》:“多赍鬴鍑薪炭。”汉代扬雄谓“函谷关以西把釜统称为鍑。”“釜”与“鍑”易于混淆。铜鍑在欧亚大陆草原民族中较为常见,可以有不同样式的器耳,筒腹或球腹,底部多有圈足,一器多用,可盛食物,也可作为炊具以及祭祀之用等。

考虑到本书探讨器物中的“釜”和“鍑”的功用一致,均为套合器下部盛放液体的容器,为了行文方便和一致,将此类上下套合分体铜甗统称上甑下釜。 43Cm95k9b1Pwh48el1cJxB+7imyYPkTxpSW+TFOM+Fwoaaf+0X0OtkHcSbYkAW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