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美国广播电视业的退与进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和传媒大国,一方面,其广播电视机构数量众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具有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美国高度发达的广播电视产业,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研究、借鉴的对象。中国的广播电视自21世纪以来,无论是集团制改革、专业化改革、三网合一,还是媒介融合改革、频道制改革、广播电视合营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参照了美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但是,毋庸置疑,中美在传播技术、广播电视体制、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美国广播电视发展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章试图在简要梳理美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美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通过案例解析,归结其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期为中国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提供镜鉴。

第一节 美国广播电视的现状与问题

在美国,广播(Broadcasting)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广泛传播的电子媒体(Electronic Media),其外延涵盖电台(Radio)和电视台(Television)。商业电台最早诞生在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罗斯福的“炉边谈话”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电台广泛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例证。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商业电视的大量涌现,商业广播发展一度出现了停滞甚至萎缩的情况,但是随着运营策略的调整,电台又重新获得了生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商业电台、电视台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对世界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21世纪以来,由于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兴起,传统电台和电视台的大众传播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电台和电视台被一些大资本并购,在集团内部实现了融合;一些电台和电视台开始拥抱新技术,对自身的运营模式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传媒环境。

一 美国的广播电视体制

要想理解美国广播电视的现状和问题,必须深入了解美国广播电视的体制和格局。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总统制共和国,“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的原则。 美国推崇私有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政府根据短期经济形势,随经济变化采取灵活干预的调控方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经济体制,美国广播电视整体上采用私营体制,除了大量的商业电台和电视台,也有少量的公共广播公司。

在美国,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可以申请开办电台或者电视台,经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批准,即可开展运营。最早的匹兹堡电台就是一家私营电台。美国目前有电台11000家,其中商业调幅电台(AM)5000多家,商业调频电台(FM)4750多家,还有1570多家公共或非商业电台 ;有包括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Company,CBS)、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ABC)、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Broadcasting Company,FOX)、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icrosoft Network &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MSNBC)6家全国传播网,其中前三家为无线,后三家为有线,1600多家电视台及上百个有线电视频道的庞大的电视传播网络,其中全美76%的电视台是商业电视台。

一般而言,商业广播电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开办容易,市场竞争充分;二是,经营灵活,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运营策略;三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容易忽略社会责任,带来传播内容质量低下和竞争混乱。正是由于商业广播电视忽略社会责任,往往一味迎合受众的兴趣,传播内容的整体格调不高,而且广告过多,经常引起一些听众和观众的反感与批评。为此,美国各级政府相继开设所谓公共电台和电视台,这些电台和电视台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它们一般不播或者播出少量的广告,主要以播出新闻资讯和教育文化类节目居多,对整个社会文化起引领的作用。

美国的广播电视经过近一百年的运营,各项体制和机制相对比较完善,整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技术融媒化。所谓技术融媒化,主要是指广播电视不再单纯地通过开路和闭路广播电视系统来单一地传播音视频信息,而是综合运用印刷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传递文字、图片、声音、活动影像等多元信息,实现立体传播格局。美国的广播电视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固然是因为美国的传播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更为重要的是,经过20世纪末美国对媒体并购政策的宽松化管理,导致本来就已经集团化和网络化的美国广播电视从所有权来说,更加集中。所有权集中,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同一大的集团公司下面,会有更多不同技术形态组成的传媒公司,这样为融合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和技术基础。另外,商业机制决定各大传媒公司需要整个集团下的各种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社交媒体相互融合,合作生产,并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第二,传播网络化。所谓传播网络化,是指传播范围和传播领域的合并与拓展。在美国,虽然有很多独立运营的小型电台和电视台,但是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在运营推动下,大多数会以会员或者加盟台的身份并入大的广播电视网。ABC、CBS、NBC是美国传统的三大广播公司,也是三大无线广播系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变化,三大广播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一些新的有线广播公司开始崛起并占据着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如CNN、FOX、MSNBC等。但是,传播市场的网络化并没有被颠覆,依然成为美国广播电视的一大特色。

第三,运营辛迪加化。所谓辛迪加(Syndicate),其实就是一个行业联盟。其建立的初衷在于通过联盟的方式,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流通。由于有辛迪加的加持,美国的广播电视公司自身大都只制作少量的节目,绝大部分通过网络共享或者通过辛迪加联盟采购,进而获得节目的播出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的自制节目都比较有特点,少量的自制节目有助于提升节目的研发质量和研发效益。

第四,营收多元化。美国的私营广播电视公司,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听/视费、增值业务费、公益基金和赞助费。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虽然以公共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对具体运营主体而言,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营收来自广告、收听/视费、增值业务费、公益基金和赞助费。 相比中国单一的广告收入模式而言,美国的广播电视在建立之初,其营收来源就更加多元化。随着传播格局和信息消费市场的变化,上述各项营收的比例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整体多元化营收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二 美国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模式

美国的广播电视在诞生之初,均以新闻报道作为业务中心。后来由于专业化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比重不断减少。21世纪前后,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快地从网络获得第一手新闻资讯,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比重进一步降低。回顾美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其新闻报道模式发生了多个维度的变化。

(一)技术发展态势

美国广播经历了一个直播、录播再到直播的过程。美国最早的广播新闻,大多数是电台主持人根据前一天的报纸新闻制作的新闻简报。从内容和形式上讲,有点类似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纸和新闻摘要节目》。和全国性报纸不同的是,美国的电台很多是城市电台和社区电台,这些电台在选择报纸摘要时更加关注本地新闻,因而相比全国性大报而言,其内容更具针对性,因此也更受欢迎。在录音设备小型化和便携化之后,美国电台的一些专题新闻节目开始普遍采用录播的方式进行制作。特别是在辛迪加诞生之后,电台的新闻报道来源就更加丰富,一方面继续摘编报纸内容,另一方面也编播自广播辛迪加供给的新闻节目。 [1] 一些大型电台,也会雇佣少量的记者进行采访,在后期进行编辑后混音播出。在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兴起之后,各级电台一方面实行错位竞争,另一方面也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纷纷裁撤新闻采编人员,压缩新闻播出时间。这一阶段,很多电台普遍实行更为经济的直播模式,只是直播的新闻信息更多来源于网络。

电视经历了电视直播、胶片录播、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ENG)录播、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EFP)直播和演播室直播的过程。美国电视在20世纪40年代初开播伊始,受技术限制,主要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彼时,录像技术尚未诞生。演播室的播出信息直接通过摄像机,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开路电视系统,传播到千家万户。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战地记者开始使用电影摄影机,不时采制一些战争的纪实影像,通过电影剪辑的方式,制作成纪录片或者电影简报,然后通过电影放映、电视拍摄的方式播出。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研究、制造ENG的成功,极大地改变了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电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2] 世纪之交,电视编辑、电视转播设施的小型化和车载化,使得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成为可能,极大地提升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然而,这种人员和装备的大量投入,让很多电视媒体不堪重负,要维持EFP直播的常态化甚至日常化非常困难。在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手机拍摄和移动编辑、云传播等技术的成熟,直播不仅成为可能,而且由于成本低廉,使得直播能够更为灵活、方便和经济,推动了美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直播在新的层面上以更有活力的方式呈现。

(二)内容比例演变

由于ENG的广泛使用,加上对越战的报道与反思,美国广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闻报道的内容题材和节目形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这一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愈发明显,开始引起中国国内新闻媒体的注意,也引起美国新闻业和研究评论人士的警觉。对中国国内广播电视媒体而言,美国广电新闻报道模式的变化值得中国同行学习借鉴;对美国新闻研究和评论人士而言,他们非常担心这些变化会逐步丧失媒体的社会良心,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负面影响。21世纪初,在美国经济走出互联网经济泡沫、媒体得以整合发展之后,广播电视无论是所有权、运营模式,还是新闻报道方式,都进行了深入的变革,尤其在内容题材和节目形式方面的变化最为明显。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的结束,美国民众对国际局势关注的兴趣减少,广播电视中的国际新闻报道的比例相应开始压缩。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民众进一步把视线从国际收缩到本土甚至所在的州府和郡县,国际新闻报道的比例进一步减小。据相关统计,美国电视网国际新闻的比例从1970年的45%压缩到1995年的13.5%,减幅高达70%。 针对电台而言,这个情况更为严重。大多数商业性广播电台裁撤了新闻采写部门,其新闻一方面依靠主持人对通讯社电讯和地区性报纸的“剪贴”,另一方面来自广播辛迪加的节目供给,其中国际新闻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伴随国际新闻比例的减少,美国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地位和权重增加,谈话和直播类节目的比例相应增加。在美国,没有中国意义上的播音员,无论是电台还是电视台,主持人都是从编辑记者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其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阅历比较丰富,能够胜任多种内容和场合下的节目主持和现场把控,很多节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比如CBS沃尔特·克朗凯特负责的《晚间新闻》、ABC芭芭拉·沃尔特斯主持的《20/20》、CBS丹·拉瑟主持的《60分钟》等。主持人负责制下的电台和电视台,其节目制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

在国际和国内形势持续变化的背景下,美国民众越来越不关注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相应地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兴趣,因此一些软性话题和娱乐节目的数量持续增加;电台和电视台也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直播的方式来降低制作成本。在美国生活,随意调出一个电台频率,大概率听到的是音乐节目,偶尔可以听到一些新闻资讯。观察CNN的节目时间表,发现大段时间都是以主持人命名的,没有具体节目内容的预告。很多节目都是主持人的演播室播报+各地记者站的现场连线+演播室的访谈,主持人在节目中起核心作用;直播则最大限度保证了新闻报道的时效和未知吸引力。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电台在很大程度上沦为音乐台、娱乐台,美国电视则在很大程度上沦为谈话的媒介、直播的媒介。

(三)业务理念变迁

以上美国广播电视技术形态的演变和报道题材内容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从传播理论上讲,任何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选题和呈现新闻报道形式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新闻报道框架的影响,而新闻报道框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则是新闻报道理念的作用。根据全美报纸编辑人协会的资料和数据,不难发现,美国新闻选择标准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悄然发生变化。21世纪以来,包括广播、电视和报纸在内的新闻媒体,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新闻的服务性、人情味和趣味性,传统的国际新闻和时政新闻等硬新闻不仅比重下降,而且整体格调趋向软化、趣味性和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新闻的严肃性、真实性和社会责任感。

美国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观念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双重软化,最先体现为硬新闻题材的减少,软新闻题材的增加。以地方电台和电视台为例。据对全美收视率前5名的地方台新闻节目的分析发现:犯罪新闻位居第一,占新闻播出总量的20%;气象类新闻其次,占11%;第三是事故与灾难新闻,占9%;第四为人情味故事,占8%;第五是健康资讯,占7%。 对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样本研究发现,一档典型30分钟的新闻节目构成为:经济新闻约8分钟,犯罪新闻4分钟,体育新闻4分钟,气象报道3分钟,健康资讯2分钟,事故灾难2分钟,其他主题均少于1分钟。 无论是从地方台新闻节目的题材比例,还是从时间分布来看,美国新闻报道的题材内容总体趋软,其中犯罪新闻一直为各类新闻媒体所追逐,不仅经常占据新闻头条位置,而且总体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美国民众的收视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播电视的报道理念。对于一个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来讲,打开电视,经常发现各个频道的新闻很多都是犯罪新闻,很容易形成美国治安不力、社会不安全的印象。

美国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观念另一个层面的变化,体现为硬新闻从报道方式和报道取向上趋向于趣味性和娱乐化,也就是电台和电视台对新闻的柔性化处理。很多美国广播电视台,特别是一些地方电台,为了增强新闻的刺激性效果和所谓的趣味性及娱乐性,会有意无意地借鉴“黄色新闻”的采编理念和技巧,不断增加所谓“耸人听闻”的“新闻”的比例,不断增加“戏剧化”“娱乐化”的元素,非常巧妙地运用社会新闻的处理方法来表现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硬新闻”,削弱和分解其政治“力度”,削弱其新闻硬度,使其琐碎化、娱乐化,从而增强感官的刺激和愉悦度,以获得更好的视听率和经济收益。 尽管这种做法在很多方面已经溢出了新闻的边界,但是却受到受众的追捧。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电视受众的口味是越来越重了。而且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的电台和电视台不经过彻底改革,最终受众的新闻“胃口”会越来越偏离健康的标准,直至“娱乐而死”。

三 美国广播电视运营模式与细分市场

美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电台和电视台,这些电台和电视台具有商业、公共两种运营模式。除了分属不同的大型媒体集团和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网,还有数量众多的独立电台和电视台,这些独立的电台和电视台主要服务于地方城镇和社区。处在不同广播电视市场与不同的广播电视环境下的电台和电视台,其运营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美国广播电视运营的细分市场

美国是一个市场竞争相对比较充分的国家,其广播电视市场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延续,也有现实的原因。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一直都很不均衡,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是东西海岸比较发达,中部相对比较落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对应的,东西海岸的广播电视市场相对比较发达,也更加细分;中部地区的广播电视市场相对权重较低,市场划分也比较粗略。

广播电视市场的划分还受到技术和人口的影响。在美国,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广播、电视形态。根据罗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态理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亡,只会促进旧媒介形态的改进与革新,两者会在很长时间内长期共存。 对于广播而言,美国现有无线广播(AM/FM)、网络广播(Internet Radio)、数字高清广播(HD Radio)、卫星广播(Satellite Radio)等广播技术和广播传播形态,其中使用人群最多的是无线广播和网络广播。 对于电视而言,美国现有无线电视(Terrestrial Radio TV)、有线电视(Cable TV)、网络电视(Internet TV)、数字高清电视(HD TV)、卫星电视(Satellite TV)等电视技术和电视传播形态,其中使用人群最多的是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美国的加州、得州和纽约州是人口最多的三个州,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顿、费城是美国前五大城市,相应的这些地区也是美国重要的广播电视市场。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度,其汽车人均保有量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是人均使用汽车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很多人正常上下班通勤时间都在2个小时左右,加上乘车购物和旅行的时间,这意味着美国人有20%左右的时间是在汽车上度过的。广播由于其便捷性和陪伴性特征,目前在美国依然有很高的收听率。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美国人习惯早上听广播、晚上看电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广播和电视的市场影响力。根据美国广播协会的数据,按照各地听众人数的集中程度,全美可以分为263个一级市场,其中最大的广播市场是纽约市场(纽约市和周边地区);在这个市场上,仅仅12岁以上的听众就高达1400多万;最小的市场是北达科他州的米诺市场,由于草原地广人稀,全部听众不到5万人。

美国人下班之后,一般各回各家,除周末之外,很少有夜生活和其他的应酬。一家人共进晚餐之后,很多时候就是在客厅看一会电视。因此,即使进入21世纪,网络和社交媒体非常发达,美国的电视收视率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大选和突发新闻事件期间。 加上美国人习惯晚上通过看电视了解一天的新闻,看娱乐节目缓解一天工作的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电视的收视率。根据美国电视协会的数据,按照家庭用户的多少,将全国电视市场分为209个一级市场,其中最大的市场是纽约市,拥有近700万电视用户;最小的市场是密歇根州的阿匹那,只有电视用户15600家。

(二)美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和运营模式

尽管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任何美国人和组织都有开办广播、电视频率和频道的权利;但是美国法律同时规定外国人在电台、电视台所占的股份不超过50%;对电台和电视台的管理主要通过FCC和相关法规来实行。美国的电台和电视台均采用许可证运营制度,无论是公共广播电视,还是商业广播电视机构,开办之初都需要申请许可证,FCC视申请者的族裔身份、开办目的、所在市场、保证资金等因素审核许可。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许可证延期审查,很多电台和电视台由于播报不当内容而不能通过延期审查,丧失广播电视的运营资格;至于何为“不当内容”则是一个相对主观化的判断。因此,美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完全受政府的管制,包括节目的传输,电磁波频谱的分配,拥有并维持广播电视营业执照的权利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一家具体的电台和电视台采用何种运营模式,是受众、技术、自身资源和政策法规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NPR),目前有成员台近800个,是一家以美国本土民众为广播对象的综合性广播电台,内容涵盖新闻、文化,拥有本土听众两千两百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10%。打开NPR的网站,顶端最为醒目的是募捐导航框“DONATE NOW”,美国公共广播较少播出广告,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个人和组织的捐赠、政府的财政拨款、服务收费等。NPR的网站顶部导航栏有4个栏目,分别是新闻(NEWS)、艺术与生活(ARTS & LIFE)、音乐(MUSIC)、秀与播客 节目(SHOWS & PODCASTS),这说明公共广播除提供新闻和资讯服务之外,更多的是提供音乐、艺术和文化方面的专题服务,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收益。美国的商业电台根据二级市场、三级市场进行专业化运营,其中很多电台会专业化到节目细分的第二个、第三个层次。以音乐电台为例,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为第二个分类层次,其中流行音乐分为爵士、摇滚、说唱等亚类型,一个小型的音乐电台如果能够将某一类音乐运行到专业和极致的层面,也可获得广泛的赞誉和较高的传播效益。例如新泽西州的“NJ WBGO”的专业台,虽然只有十几个工作人员,但是一直致力于爵士乐的推广和传播,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这家专业音乐电台最初是由新泽西州纽瓦克地区几个爵士乐爱好者发起建立的,其节目同时在线播出,听众遍布全世界。其著名节目“爵士88”每年还组织世界顶尖的爵士乐队在全球巡演,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1996年,美国修改了《联邦电信法》 ,放宽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和电信之间交叉并购的所有权限制,规定有线电视无须申请特许就可以运营电话业务,鼓励电信和互联网进入传统媒体行业。由此,带来了美国跨世纪的媒体兼并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播电视的发展。美国是一个具有多元利益群体的复杂社会体系,与此相对应地形成了公共电视台、商业电视台两大体系,其运营模式各成体系,相差甚远。根据美国《1967年公共广播法》规定,公共电视台除接受联邦政府资助外,鼓励自行开拓多种经费来源,其中会员会费和节目赞助费是两大重要来源。 公共电视台原则上禁止刊登商业广告,特别是在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禁止插播广告,只有在栏目的片头、片尾允许出现赞助性广告。以新泽西公共电视台为例,这是一家比较典型的公共非营利电视台,定位于提供高品质的节目,服务公众,发挥社会预警、教育引导和公众娱乐的功能。政府虽然每年提供赞助,但不直接参与电视台的管理和运营,电视台的编辑和经营相对独立、自主。

近年来,美国商业电视台在面临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双重冲击之下,在体制机制、运营和管理方面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改革。首先,如上文所述,21世纪之后,美国广播电视进行了重大的兼并重组,独立运营的电视台越来越少,商业电视台的网络化和集团化使得跨区域、跨平台、跨渠道、跨媒体之间的协同化趋于常态。这种“多重跨接”的联合运营,不仅实现了技术、渠道、内容和资金的共享,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其次,地方商业电视台高度本地化,依托在地资源,强化了传播内容的针对性。为了与全国性电视台进行差异化竞争,地方电视台就要主打“地方牌”。因为地方资讯拥有广泛的在地受众需求,而地方电视台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在地观众在信息和生存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美国学者艾米·舒米兹·维斯(Amy Schmitz Weiss)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新闻消费者渴望获取本地新闻,因为个体对自身参与语境下所发生的事件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3] 以美国排名第一的地方电视集团辛克莱尔广播公司为例,该公司提出两大口号:“地方新闻是集团的核心运行战略”“需要显著提升地方新闻采编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加大了对地方新闻采编工作的投入,总经费比例超过了30%,占公司所有开支之首。 最后,加强与社区和观众的互动,带入社交媒体效应。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方和信息的接受方需要建立双向互动、营造亲密沟通的社交效应。传统电视属于单向传播媒介,其弱社交属性成为明显的发展短板。特别是由于“在场感”的弱化,受众难以与电视建立紧密的关系。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美国商业电视台通过策划多样化的线上、线下活动,让电视走进社区,与特定受众群体建立亲密互动,让社区民众的生活与电视台报道的内容和发起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类社交媒体的价值和功能。

四 美国广电人才的聘用与考核

由于美国大多数电台、电视台是商业化公司运作,因此其人员聘用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无论是电台还是电视台,美国的广电机构都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调整人员的总体规模和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其次,美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人员通用性更强,具体工种没有中国分得那么细致。最后,相比中国而言,美国广电行业的人员流动性更大,人员之间的待遇差别也更大。

(一)广电人才的种类

美国广播电视人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所有者和股东;高级管理人员;一般业务人员。这三类人员在电台、电视台内部享有不同的发言权,对本单位的发展影响也不尽相同。所有者和股东一般指公司的老板、首席执行官、股东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体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方向,因此相对比较稳定。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广播、电视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编、常务总编、行政总编、总编助理等,一些电台和电视台的知名主播和知名编辑也在高级管理人员系列,这些人员处在所有者和一般业务人员的中间,需要不断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业务人员主要指编辑部成员,包括一般的记者、编辑和编辑室主任,他们是具体承担业务的人员,但是对电台和电视台的发展方向及运营模式发言权甚小,往往不信任所有者和股东,流动性比较大。

(二)人才来源

美国电台和电视台大都倾向于聘用经验丰富、能够直接上岗的人员,一般不会聘用“零经验”的求职者。在美国,很少听说新闻传播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顶尖电台和电视台工作。一般而言,毕业生先到小的电台和电视台工作,等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取得一定业绩之后,才会逐步向较大的电台和电视台流动,最后直至顶级电台和电视台。

如前文所述,美国广电行业一般聘用人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正常的人员流动,需要补充;二是开设新的项目或新的节目,需要组建新的团队;三是市场需求扩大,节目或栏目需要扩容,需要增加一些人手。其中第一类人员,一般需要从类似广电机构引进具有丰富从业经历的人员;第二类和第三类可以部分从应届毕业生中遴选。美国广播电视机构倾向于聘用实务经验丰富的求职者,这也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机构非常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CNN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例外,原因在于CNN鼓励创新和低成本运作,因此可以不拘一格地招纳人才,敢于使用毫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CNN雇用记者的原则是:不管你是否出身名校,也不管是否有工作经验,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对新闻的热爱与激情。

美国广播电视结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采用“挖人”的方式进行人员调整和结构优化。据美刊《广播与电视》披露,20世纪末CBS将丹·拉瑟的年薪提高到700万美元,这个数目不仅是加薪之前丹·拉瑟年工资的两倍,而且也大大高于CNN开出的“挖人价” 。对于“挖人”的单位和“留人”的单位,除了在薪酬上肯下血本,大都还会在聘用期和发展空间上下功夫,前者采用延长聘期,甚至将“有限聘用期”调整为“无限聘用期”,也就是终身聘用。后者为高级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和发展空间,比如提供更多的播出时段,提供更多的项目和节目机会等。

(三)工资收入

美国电台和电视台的工资收入差别非常悬殊。NBC、ABC、CBS三大传统广播电视网和后来的CNN、FOX电视网,其知名主持人和高级业务人员的年薪动辄数百万美元。但是,在这些传统广播电视网工作的一般业务人员,其年薪大多不超过10万美元。在一些比较小的地方性独立电台和电视台,其一般业务人员的年薪甚至会低于当地工资的中位数。

这和中国人的传统认知是有差别的。过去,中国民众一般以为美国媒体是第四权力,作为电台和电视台的编辑、记者是无冕之王,应该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薪酬待遇。但是,21世纪以来,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大量涌现,拉低了美国民众对包括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美国媒体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也极大地削弱了美国广播电视媒体的盈利能力,两种因素叠加导致美国传统媒体工作人员的薪酬不仅出现了相对下降,部分区域甚至发生了绝对下降。

(四)能力构成

根据一份关于美国未来新闻教育的报告可知,美国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能否维持主要取决于美国记者的质量高低,包括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美国媒体所需要和期盼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是由受过良好教育、见多识广、道德高尚和精通各项技能的人所组成的专业队伍。 这基本符合美国新闻界对于新闻人才的传统认知,也就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渊博的人文社科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只是这三个维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受到挑战和调整。关于职业理想,由于当下美国传统媒体经营困难,本来商业性质的广电媒体更加商业化,处于行业底层的一般业务人员要守住专业底线的确非常有难度;关于社科知识的宽广度,目前还有不断深化的趋势,那就是不仅要知识面宽,而且还需要特定报道领域的专业深度,从这种意义上,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还是有很高的门槛;对于专业技能而言,以往可能只需要有一个媒介平台的采编能力,或者只需要具有采编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的能力即可,当下广播电视机构却更需要跨媒体和跨流程的复合型、融媒体高端人才。

台德·怀特、埃德里安·默本和史蒂夫·杨格三人合著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曾言:“不管你决定在广播新闻方面干什么,你实际上都应该知道扮演几乎每一种角色。没有人要你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又是一个熟练的摄像机操作员,一个图片艺术家,或一个街头新闻记者,但是,你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工作中的每一项,以及广播新闻中的其他岗位的工作。” 时至今日,这样一个论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美国新闻院校虽然专业学分不到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但是专业课程都非常精练和实用,广播和电视业务类课程大都用一门制作课(Media Production,媒体制作)完成,注重学生技能培养,通过校园媒体和商业化媒体的运营和合作,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融媒体人才为目标,就专业教育模块而言,遵循一种近乎职业化的教育模式。有鉴于此,中国广播电视教育应该加强通识课程的优化组合,突出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增加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媒介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

第二节 美国广播电视的案例分析——以CNN为例

美国广播电视大多数是私营的商业机构,除了遵循美国广播电视的相关法规,大多以商业利益为第一目标。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这些商业电台和电视台相继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一方面积极采纳新技术,革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适时改变运营策略,拓展传播渠道和盈利模式。少量的公共电台和电视台虽然市场化程度较低,对传播技术的敏感性不如商业广电机构,但是也会因时应变,只是反应的速度和变革的深度不及商业广电机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是美国一家比较有特色,同时具有世界影响的全天候商业新闻电视网络。该电视网创立于1980年,最开始因为全天报道琐碎的新闻信息而被讥讽为“鸡汤面条网”(Chicken Noodle Network),但是该电视网始终坚持最初的新闻立台初衷,致力于向世界报道公正、客观、全面、及时的新闻,先后进行了三轮大的改革。在此期间,其影响力和运营效果虽有起伏,但是总体上与时俱进,一直站在世界新闻电视台的前列。解析其革新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的电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20世纪90年代新闻报道的两级拓展

(一)一战成名——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CNN诞生之际,虽然以新闻立台,倡导24小时新闻报道,但是当时民众对全天追踪新闻并不感兴趣,大多数观众的注意力还在传统的三大无线电视网(ABC、NBC、CBS)上,CNN因全天琐碎的新闻报道方式被讥讽为“鸡汤面条网”,收视率低下,运营艰难。最困难的时候,创始人特德·特纳(Ted Turner)不得已靠用手枪抵着自己的头,舍命借贷才使CNN免于倒闭。

20世纪80年代,ENG的大量运用,使得现场拍摄变得非常方便,大多数电视台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连续性和故事的流畅性,大都采用后期深入制作、延时播出的方式,这样极大地保证了画面剪辑的质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的时效。CNN的另一重要创始人菲尔德率先采用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极大地变革了新闻报道的方式,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使得CNN的报道模式和报道风格与三大传统电视网有了对比和区隔,CNN的收视率、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因此不断上升。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战争伊始,特德·特纳就敏感地意识到新闻事件的轰动效应及其蕴藏的巨大商机,因此提前做了三件准备工作。第一,提前从美国本土派出优秀报道团队,和当地已有的驻地记者一起,组建了多个战地报道团队,强化了报道力量。第二,提前以每月1.5万美元的高价向伊拉克当局租借战地报道地点,得以抵近战场一线进行报道。第三,提前花费20万美元,购置6部卫星电话,为战争打响之后的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做好了设备和技术上的准备。

1991年1月17日,第一次海湾战争正式打响。尽管除CNN之外,也有很多电视机构在伊拉克,但是这些电视台要么人手不够、经验不足,不能获得连续而又丰富的报道;要么不能接近战场第一线,新闻的现场感和时效都大打折扣;要么由于传统电视传播系统受到战争的破坏,传输信号不稳定,时断时续,影响了观众收看的质量和效果。只有CNN一家电视台由于战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多路记者、多个触角几乎覆盖所有的战争热点,抵近报道的特权使CNN的视点距离战场最近,直接利用卫星电话,方便快捷地保证了电视信号的即时传输。据说海湾战争期间,萨达姆和布什分别在自己的住所,通过CNN的信号来了解战争的进展,布什甚至还抱怨中央情报局的信息不如CNN及时。由此,有人说是三个巨人主导了这次战争,他们分别是萨达姆、布什和CNN。连续17个小时的现场直播,使得CNN成为战争期间唯一的、最为稳定的信息源,这直接奠定了CNN“24小时新闻网”的黄金品牌,也培养了人们24小时观看新闻的习惯。自此之后,CNN一战成名,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史无前例的声誉,还一跃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电视新闻机构。

(二)国际拓展——致力于世界新闻的领导者

CNN在报道海湾战争一举成名之后,更加坚定地定位于国际新闻报道,主张走全球化新闻传播的路子。CNN 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在这个总部大楼内的大厅里可以看到两个红色的“CNN”标志,侧面的CNN标志之下,还有一个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世界新闻业和娱乐业的领袖”(The World's Leader of News & Entertainment),充分显示了这家公司领导世界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勃勃雄心。

为此,CNN先后多次扩充其海外机构,拓展其国际报道和传播能力。CNN成立伊始,就努力通过通信卫星和国际电缆向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国际化传播。随着业务的发展,它首先对电视频道进行了扩充,开设有CNN(新闻频道)、CNN Headline News(简明新闻频道)、CNN International(国际频道)、CNNfn(金融新闻频道)、CNNSI(Sports Illustrated,体育新闻频道)、CNN en Espanol(西班牙语频道)6个频道,分别面对不同的受众传播不同的内容。

其中,国际传播的任务主要由CNN International即CNN国际频道承担,西班牙语频道也分担部分国际传播的任务。当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性扩展,CNN下设各个频道的内容也都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的网民传播。

CNN一直努力成为“一家预告时代风云的公司”,虽然经过多轮人员调整,CNN目前仍然有员工近5000人,其中海外记者将近3成,这在所有国际电视机构中是最多的,曾经超过美国三大传统电视网驻外记者的总合。CNN 有 40 家海外新闻机构和近 900 家附属电视台,在全球拥有 30 多个演播室,同时还有 600 个新闻网点为它提供节目;CNN 以 12种语言播出节目,全球 212 个国家超过 10 亿的观众通过 16 个有线和卫星电视网络及 12 家网站收看CNN 和CNN 国际频道。 其节目仅仅在亚太地区就按11个国家和两个地区分别编排,它们分别是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总之,CNN的记者或者特约通讯员队伍遍布全世界,这样能够保证在全球任何地方发生任何新闻事件,其都能在第一时间进行采访和报道,保证了国际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覆盖率,真正做到了“让全世界能在同一时间看到同样的新闻”。

二 世纪之交的市场迎合与战略收缩

(一)三次收购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特纳和菲尔德等创始人通过24小时的现场报道、重大国际新闻的现场直播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推动了CNN的快速发展,但是随后的大力扩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CNN的成本支出,不断上涨的成本和相对减缓的收益随后造成了运营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经济危机的压力更是极大地束缚了CNN前进的步伐,1996年由于购买米高梅电影公司所欠下的5亿美元债务到期,更加重了CNN的财务负担。因此,当“时代华纳”(Time Warner)伸出收购的橄榄枝之后,CNN的管理层经过短暂的商议就同意了收购协议,最后决定以75亿美元的价格把包含CNN在内的特纳广播公司(Tunner Broadcasting System,TBS)并入时代华纳通讯公司。两家公司合并之后,虽然特纳个人占有新公司3.8%的股份,成为时代华纳公司的第一大个人股东以及执行高管,但是原TBS在新公司中所占的比重不到15%,导致特纳本人在新公司中的影响力式微。

2000年1月10日,美国互联网巨头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高调宣布,拟以18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传统媒体帝国——时代华纳,以成立一家横向组合的巨无霸媒体集团,即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新的公司不仅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公司,也是一个横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全媒体集团。这次美国史上最大收购案受到了多方的审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直到一年后的2001年1月11日,才正式有条件地通过了该并购案,并购的前提条件是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都需要分别开放其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双方的预期并购收益。

2016年10月,美国无线运营商电话电报公司(AT&T)宣布拟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代华纳。尽管这个收购一直非常艰难,首先是美国司法部对AT&T发起了反垄断诉讼,认为AT&T将利用HBO 、CNN的内容版权,使其公司旗下的卫星电视供应商DirectTV获得不公平的便利条件,从而构成不公平的垄断竞争。AT&T因此被要求出售时代华纳集团的CNN,避免造成垂直垄断。但是AT&T一直根据反垄断法,坚持完整收购时代华纳。2019年2月26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批准了AT&T收购媒体公司时代华纳的交易。自此,美国无线运营渠道和媒体内容生产实现了强强联合,美国媒体行业诞生出一家囊括电影制作、电视频道、卫星、手机网络以及光纤电缆从制作到传输的传媒巨头。

(二)战略收缩

无论是第一次收购,还是第二次合并,CNN原有的市场定位和运营模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方面是因为每一次合并,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非电视运营方接管CNN,CNN原有的高管不断被稀释,也不断被边缘化,导致其固有的经营理念没能继续坚持;另一方面,在此期间,美国民众也逐步降低了对国际新闻和国际报道的兴趣,更多地关注美国本土新闻和与自身有切身关联的资讯及娱乐。

在此背景下,CNN首先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员。一方面压缩了新闻采编人员的规模;另一方面裁撤了一些海外机构,压缩了驻外记者站的人员规模,增加了特约通讯员的比例。这样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人员成本,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对CNN国际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节目报道内容上,此期间CNN也进行了较大的战略收缩。首先,裁撤了一些制作成本高的日常节目,加大了访谈节目的比例,无论是《拉里·金现场》(Larry King Live)、《娄·多布斯钱线》(Lou Dobbs Moneyline),还是《外交通行证》(Diplomatic License)、《亚洲谈话》(Talk Asia),都是深度报道节目。访谈类节目一方面通过谈话和专访的形式,获得大量个性化、有独到见解的信息和观点;另一方面,由于这类深度报道栏目在整体的节目编排中占有很大比例,节目的编排充实而紧凑。此外,由于CNN整体上调动旗下多个栏目从不同角度围绕重大事件作出多重分析,从而有效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其次,增加了一些娱乐性节目。主要是在周末和深夜增加了一些软性新闻的节目,比如《音乐厅》(The Music Room)、《新闻人物》(People in the News)和《透视360》(De—sign 360)等,主要关注音乐、体育、娱乐等娱乐性内容,以起到休闲、娱乐的功能。最后,三次并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融合,有利于CNN进行报道内容的跨媒体传播,提升了节目的运营效益。

综上,三次并购,对CNN本身而言,并不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高的运营效率;相反,由于不恰当的收缩和不恰当的拓展,导致CNN放弃了自己的长项,却去大力经营自己并不擅长的短项,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CNN的收视率败给福克斯广播公司(FOX),拱手让出了有线电视网的头把交椅;2011年由于拉里·金、卢·道布斯、克里斯汀·阿曼普尔等知名主持人的相继退出,CNN的收视率更是一跌再跌,最终在美国三大有线电视新闻网中排名垫底。

三 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数字化融合变革

(一)高层换血

2009年12月10日,时代华纳宣布由于市场定位和运营理念的原因,将与美国在线进行战略切分,自此时代华纳重新回归自主经营的状态。时代华纳为了重新赢得CNN在美国有线电视网中的领头羊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3年,时代华纳任命杰夫·朱克(Jeff Zucker)担任CNN的全球副总裁,全面实施“移动先行,数字第一”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并基于这一战略定位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获得了全面应用,推特(Twitter)、脸书、优兔三大应用已经占用了美国人大多数空闲时间。如果有线电视网再不做深入的数字化革命,就很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被动局面。应该说,时代华纳这一次的高层调整非常及时,不仅扭转了CNN的下滑局面,还在很大程度上给予CNN新的推动力。在全球媒体转型的大浪潮下,杰夫·朱克领导CNN快速行动,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很大程度上将CNN从传统的大众媒体成功转型为融媒体集团,重新获得了受众的关注和好评,稳固了其在美国甚至全球新闻行业的领先地位。

(二)数字化改革

首先,CNN积极采用制作和传播新技术。相比其他电视台而言,CNN的播出屏幕更具电脑的界面感。以CNN播报总统大选为例,屏幕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屏幕上方为图像区域,约占屏幕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经常采用多视窗的形式,进行连线报道。这些视窗有的是演播室,有的是等离子大屏幕,有的是电子魔术墙 ,有的是现场连线的记者,有的是连线的专家,还有各地投票的画面和相关统计信息。屏幕下方是滚动信息条,约占屏幕的四分之一,由两部分的信息组成,一部分以图文和数字的方式滚动播出得票率、倒计时、支持率、地图等大选客观信息;另一部分是简明新闻、新闻标题、节目预告、股票指数变化等滚动文字信息。在美国6大电视网中,CNN率先使用魔术墙这种大型触摸交互电子屏,各种与选举相关的背景信息和现场画面通过“魔术墙”源源不断地随着主持人的“金手指”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为了提升信息使用效率、实现全媒体共享,CNN还建立了先进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即时处理来自全球的素材和相关资料信息,CNN旗下的所有平台、频道、网站都有编辑使用的权力,这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拓展了信息的传播领域和使用效益。

其次,根据技术重组生产部门。自2013年开始,CNN开始大力整合公司下属部门,先是将网络部门与新闻内容生产打通,进行结构和功能优化。2016年,CNN在2013年部门重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人员进行强力洗牌,先后建立新媒体数字新闻采集节目部、数字新闻编辑部、数字产品部三大部门,通过融合转型,建立了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具有强大行动力的新媒体运作机制。这一根据传播技术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内容生产部门的强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16年4月,CNN新媒体在美国市场单月表现稳居6个第一:多平台独立访问量(Multi-platform Unique Visitors)第一,9300万;多平台总浏览量(Multi-platform Views)第一,16亿;各平台访问时长总量第一,31亿分钟;视频播放次数第一,2.36亿;视频播放时间第一,17亿分钟;社交媒体总量第一。

再次,根据时代变迁进行内容生产变革,主打伟大故事和伟大声音。CNN虽然是一家全球性电视公司,但是其大本营和主要的市场依然是美国本土。21世纪以来,美国民众对国际新闻的兴趣减弱,对社交媒体和娱乐新闻的兴趣上升。为应对这一变化,也为缓解社交媒体竞争给公司带来的盈利压力,2015年10月,CNN针对年轻人推出了“伟大故事”(Great Big Story)的视频应用。这个基于时代变迁的内容创新主要关注短视频生产,避开了突发性新闻事件,更多地聚焦于一些有关人性、文化、气候或科技创新方面的故事,总体呈现为明显的社会人文纪录片风格。“伟大故事”采用原生广告的经营模式,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进行拍摄,运用网络和社交媒体进行传播,产生了巨大反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开发社区和垂直移动应用,实行社交媒体战略。在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谁抛弃了社交媒体和传播互动,谁就会被网民和受众所抛弃。为应对社交媒体传播需求,CNN设置了三个社交媒体运作团队,其中“社交媒体全球团队”主要负责将CNN的新闻报道推送到主要的社交媒体频道上,“社交媒体信息搜集团队”主要负责利用社交媒体来搜集信息,“社交电视团队”主要负责将CNN的电视片段推送到各个社交平台上。为更好地执行“分布式传播”战略,CNN还开发了多款聊天机器人,先后应用在连我(Line)、Kik、脸书等不同的消息应用平台上,形成了一个全方位互动组合,不仅发展了数以百万计的粉丝,还针对个性化信息服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体因此逐步推行信息垂直化传播战略。CNN通过建立垂直网站和频道对信息进行专业化深度组合,先后建立“CNN金融(CNN Money)”“CNN科技(CNN Tech)”“CNN政治(CNN Politics)”“CNN时尚(CNN Style)”等主题垂直网站,以此来寻找更多的目标广告和新受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融合变革中的变与不变

回顾CNN近4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几经沉浮,但是其对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全面、及时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在最近10年,其数字化、全媒体改革颇有成效,使CNN重回美国有线电视网的前列位置,捍卫了其国际新闻报道的翘楚地位。在近期的变革中,CNN审时度势,既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传统,又针对时代和市场变迁进行了调整,很好地在变与不变之间实现了平衡,成功地将一家传统的有线电视公司转型为一个多媒体信息和娱乐服务平台。

1.低成本运营

CNN在开办之初,就坚持低成本运营的原则。相对三大传统电视网动辄一个栏目数以百万计的制作费用,CNN全年所有节目的制作费用不过1个多亿美元。相对三大传统电视网“头等舱”似的制作成本,CNN创始人特纳提出了“经济舱”原则,一直坚持低成本运营策略。首先,大胆起用新人。不仅在创始之初如此,就是在当下媒体竞争激烈的状态下,CNN也是美国六大电视网中聘用新人比例最高的公司。聘用新人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公司文化,较快地把握公司运营理念,也更容易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其次,人员精简,按照地域配置。在CNN,记者和编辑不固定隶属于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栏目,而是根据所在地域承担所有的新闻信息采集和报道任务;记者和编辑不按照媒体和领域分工,而是负责所有的报道领域和全媒体供稿。这样一方面职责分明,属地原则能够保证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全媒体采集,提供多元报道视角,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另一方面属地原则也避免了资源重复,保证了“一材多用、一采多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节目采制成本。

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CNN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在上述两大策略的基础上,还坚持直播化运营和社会化生产,进一步压缩了制作成本,也使节目制作内容和传播方式更好地符合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用户的使用需求。所谓直播化运营,就是不断减少录播节目,基本上所有的节目都实行直播,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直播不一定都是现场直播。直播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直播具有未知的悬念,满足了观众了解最新新闻的要求。因此,打开CNN官网的网页看节目播出时间表,人们看到的都是栏目的名称,基本上看不到节目的具体名称。第二,直播省略了提前录制这道程序,节约了一定量的制作成本。第三,直播为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提供了第一时间窗口,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播出可能性和现场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三大传统电视网,形成差异化竞争。所谓社交化运营,一方面体现为CNN大量聘用特约通讯员,提供第一时间的新闻资讯;另一个方面,CNN开发大量类似“我报道”(“iReport”)的参与式应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制作节目,也就是说大量利用用户生产内容“UGC” 和专业生产内容“PGC” 产出的内容。

2.新媒体转型

随着美国推特、脸书、优兔三大新媒体的崛起,无论是三大传统广播电视网,还是包括CNN在内的三大有线电视新闻网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收视率、影响力,还是营收规模都增长乏力。这三大新媒体的巨大成功说明,广播电视网这些传统媒体进行新媒体改革势在必行。

如前文所述,CNN首先对电视屏幕进行了电脑化变革。传统的电视播出界面是一个二维的单一空间,信息量有限,不具有交互性。CNN率先运用画面分隔、多视窗、大屏幕、魔术墙等技术组合,不仅让播出界面呈现多维信息叠加,而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效果,这种电脑化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观众收视的需求,从而既留住了老观众,又吸引了部分新观众。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专注电视机屏幕的人越来越少。绝大多数美国人首选手机了解资讯,其次是电脑网络,再次是掌上设备、广播电视和报刊、书籍等。为了应对收视环境的改变,CNN逐步实现信息传播网络化。如果说各地电视台的加盟、联网播出是网络化1.0,那么CNN的网络化则依次走过网络化2.0、网络化3.0。其中,网络化2.0主要是建立网站,将节目播出拓展到网络上;网络化3.0则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信息的整合利用与传播,不仅在制作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网络共享,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固网和移动网、电视屏和手机屏等网络传播方式,还利用社交媒体、交互软件等技术实现了同步、异步,人际、人机之间等多维复合互动。

3.迎合与引领并重

根据使用和满足理论,只有符合受众需求的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但是,一方面由于受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味地迎合可能导致媒体传播内容的格调不断下降,最终要么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要么由于内容过度低俗而失去观众;另一方面,任何媒体都有自身的资源限定和路径依赖,如果舍己之长去追己之短,那么不仅会损耗大量的转移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的特色。

CNN很好地在迎合与引领之间建立了平衡。在成立之初,美国社会还没有24小时看新闻的习惯,CNN横空出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引领。尽管初期创业艰难,但是以特纳为首的CNN人相信全球化的到来不可阻挡,人们对国际新闻的关注是应有之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1年报道第一次海湾战争让CNN“一战成名”。正如特纳所言:人们在飞机诞生之前肯定不会想到坐飞机,依此回击了人们对“鸡汤面条网”的嘲讽,也坚定了CNN人做全天候国际报道的信心。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CNN一方面第一时间拥抱新技术,不断对标市场需求,积极进行新媒体转型;另一方面在传播内容和风格上采用两条腿走路原则:一条腿是传统优势和特色,即坚持新闻立台、全球化视角、第一时间24小时报道等;另一条腿迎合市场需求,增加本地新闻、软新闻和硬新闻软化报道的比重,创新性运用“UGC”和“PGC”的内容,建立与受众的普遍联系和即时互动,朝专业化报道和个性化服务迈进。

第三节 美国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美国广播电视受到传播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一直处在革新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波折和起伏,但是整个趋势是不断向前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传播市场,其传播技术和运营模式也是全球最先进和最发达的。分析美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当下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美国广播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一)美国广播发展的原因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广播产业,无论是传统的调幅广播(AM)、调频广播(FM)电台,还是电台博客和网络广播资源站点、卫星广播数量等都领先世界。近些年来,尽管听众总数有所下降,听众每周收听时间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整个市场规模却稳中有升。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虽然美国AM/FM广播受众比例下降到了40%,但是网络广播受众比例提升到了57%,卫星广播的受众也在不断增长,当年广播广告总收入为132亿美元,相比上个年度仅仅减少了4.7%,如果加上网络广播和播客广告,整体音频广告的收入同比是增加的。

整体上属于传统媒体的广播,为什么在21世纪技术革新之后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宽松,激发了市场活力。美国在21世纪之初,放宽了对广播开办和兼并的限制。这使得一方面大型传媒集团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大举兴办和兼并电台;另一方面使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在技术革新中看到了商机,纷纷投身到新兴的广播行业中来。以传统广播为例,虽然AM电台的数量减少了,但是FM电台的数量却增加了很多。在21世纪运用广播新技术以来,美国增加了多家卫星广播公司,播客的数量更是以“指数级”大幅度提升。这些新兴广播电台和广播模式的加入,进一步细分了广播市场,增强了广播市场的活力。

第二,美国人的文化习惯,保证了广播产业的稳定和发展。美国人有三个文化习惯。一是习惯早晨听广播,美国人大多不爱起早床,又有比较长的通勤时间,看报纸和看电视都来不及,因此作为伴随性媒体的广播就派上了用场,大多数成年美国人在广播声中起床、洗漱、准备早餐、驾车去上班。二是驾车习惯听广播,美国人出行离不开汽车,车载广播比较普遍,平均每天有3—4个小时是在汽车上度过的,这使得美国针对汽车的广播节目很多,保证了广播市场的基本承载率和收听时间。三是美国人认为高质量的东西就值得花钱,因此美国人不排斥广播收费,无论是执照费、收听费,还是会员费、点播费,这是美国广播的多元盈利模式得以实现的基础。

第三,技术的近用,方便并培养了美国人的收听新体验。21世纪以来,车载中波、短波电台的普及,卫星广播的兴起,网络广播和播客的繁荣,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国人收听广播的便利性。在美国,通过车载适配器,能够将手机上的网络电台或者播客内容直接连接到汽车的音响系统,不仅方便,而且音质很好,因此使用手机在车上听广播成为美国年轻一代的时尚。另外,在美国网络无线播放器也很流行。由于在线音频节目丰富且大多数不收费,使得亚马逊(Amazon)的一款网络蓝牙播放器(Amazon L-1855)长期占据美国该类产品销售榜的第一名。

第四,高质量的广播节目,留住了老听众,吸引了新听众。美国高质量的广播节目有两个来源。一是频率和节目细分化之后,广播电台和相关音频制作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制作专业的广播节目,这使得这些专业化节目相对传统的大众化节目而言显得质量更高,也更加具有针对性。二是品牌博客,品牌博客往往聘用知名人士打造精品节目,这些节目的广告单价远高于报纸、传统广播电视的广告单价(千人成本) ,高广告收入反过来可以激励广播机构投入更优质的资源,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二)美国广播的发展趋势

由于上述美国广播市场的变化,美国广播从业者要么被动、要么主动做出调整,在广播传播形态、频率和受众市场、节目形态、运营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变革,使得美国广播整体上呈现以下四大发展趋势。

第一,传播形态的多元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的传播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从广播传播技术而言,广播的传播形态日益多元。从发射技术而言,从最初的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先后发展到有线广播、网络广播、卫星广播、播客。从接收技术而言,从最初的独立收音机,发展到各种车载收音系统、多样化的网络音频设备、手机,其他手持终端等。其次,从节目编排形式来看,从线性广播发展到非线性广播,从此时此地收听这一个节目,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听任何一个节目,人们使用广播更加方便多样了。从承载信息的信号特性来看,传统的模拟信号日益让位于数字信号,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和4G、5G技术使广播有更多的频率和更高的音质以及更多的模式成为可能。这些不仅验证了罗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态演变理论,也在一定程度揭示了美国广播的未来:多元化的传播形态共存。

第二,频率和听众的细分化。相比中国的广播行业,当下的美国广播不仅数量居多,而且专业化、垂直分化程度也很高。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变革,美国未来的广播在频率和受众细分方面,一定会走得更为深远。美国对开办电台的管制较为宽松,使得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广播电台。这些电台很多都是地方性的,实行的是差异化竞争。尽管从节目内容来说,美国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新闻、音乐和谈话,但是在这些大类下面还会进一步细分,即使是爵士(JAZZ)音乐电台,美国的电台还会针对这类音乐的风格和听众的年龄进行细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频率容量的加大,这一频率细分化的趋势还会持续。频率细分对应着听众细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同一个电台,其细分受众是变化和交叉的。

第三,节目形态的社交化。从节目播出形态来看,电台节目由最初的广播,发展到广播、直播、点播、轮播共存的局面。当下的广播更多的是既照顾了播出的广度,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听众收听的便利性。美国广播节目形态的社交化,更多地体现在“需要和满足理论”的应用上。根据这一理论,听众更多的是需要参与、互动和场景应用,为此,未来的广播需要从制作上、传播上保证听众的参与和互动,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UGC内容,一定会有更多的线上、线下的受众真正参与的节目形态,也一定会有更多场景应用型的广播节目,特别是播客节目更需如此。

第四,经营模式的数据化、复合化。在美国,很多广播公司已经淡化了电台的因素,如美国公共广播公司(NPR)已经正式将公司名称“National Public Radio”改为“NPR”,其中后者的“R”不再是“Radio”,而是“Report”了。这一改变,意味着美国公共广播公司不再是一家单纯的电台,而是以电台为核心,辐射文字报道、图片报道、音频报道、视频报道的多媒体平台;传输渠道从单一的中波,拓展到以中短波为基础,辐射到网络、手机、车载设备等各种生活场景的融合传播局面。相对应的,美国广播公司的经营模式也实现了多元化、混合增长模式,广告、政府拨款和捐赠是传统三大收入来源,在数据化的后大众传播时代,逐步拓展到订阅费、点播费、活动营销费等新模式。自2010年以来,美国广播公司日益数据化,这种数据化趋势可以称为数字化2.0。数字化1.0主要是指传输方式和信息的存储方式,数字化2.0则是指工具系统:一种思维和世界观。在美国广播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未来媒体应该将“内容为王”的理念转变为“数据为王”,这里的“数据”不仅指传播内容,还指涉传播者、渠道、受众和效果等多种信息表达要素。“数据”积少成多,一旦形成“大数据”,则不仅可以有效指导广播公司本身精准开展业务,还可以基于“大数据”进行预测性报道和行业咨询服务。正如《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所言:“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产业。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相信,未来的广播电台将是基于音频制作的数据服务公司。

二 美国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比广播而言,美国传统电视产业其实是在收缩调整,针对新的技术和新的市场,改革了运营思路,提升了节目内容制作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拓展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售卖次数,增加了产品的互动形式和互动效果,能够在节目内容娱乐化的氛围中坚持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为整个电视产业在新媒体的降维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改革创新中得以继续发展。

(一)美国电视未来变革的原因

首先,制度变革从宏观调控上刺激了电视的变革和发展。美国在广播电视领域整体上采用商业体制,也就是说除少量公共电视机构之外,绝大多数电视台和电视公司都是私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整个电视产业是不受政府管控的,回顾美国电视发展的历史,很容易看到政府这只无形之手在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扭转乾坤的巨大力量。当电视发展迅猛,政府通过收紧兼并政策、增强管制力量来限制电视的无序增长;当电视发展陷入低谷,政府又通过鼓励并购、放松管制来刺激电视的复苏和发展。美国无线运营商电话电报公司(AT&T)并购时代华纳,尽管经历了三年的风风雨雨,但是最终的成功无不反映制度的力量。未来,美国政府针对电视产业的制度和政策还是会随着整体经济形势进行变革,这些变革无疑会影响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其次,技术革新使电视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让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手机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得电视机的家庭收看模式以及传统电视的线性传播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个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传统电视的收视率和观看时间都显著下降,电视的盈利规模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此,电视必须以变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无论是FOX、CNN、MSNBC三大有线电视网,还是ABC、NBC、CBS三大传统广播网,以及众多的独立电视台都进行了全面改革,无论是采用时新的数据技术,还是拓展多元传播渠道,以及增强电视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视的可看性、用户的黏性和经营的维度,从而使整个电视产业能够临危不乱、化危为机。

最后,受众变迁倒逼传统电视不断进行改革发展。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其最终传播效果和经营效益的检验都要看观众的数量和质量。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电视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电视产业的市场规模也是独占鳌头。然而,美国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走势,时而强劲,时而停滞;美国两党制的政治4年一个周期,电视传媒的政治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相对包容的移民社会,其文化也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变迁而产生微妙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会影响电视观众的收视兴趣,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变化趋势。正如前文所述,美国民众越来越关注本地区的新闻,相对不太关注国际事务;美国民众越来越喜欢轻松、娱乐的电视节目,相对不喜欢严肃、硬核的新闻节目;美国民众越来越倾向于收看权威、明星化的解读,而不愿意收看一般化的报道。所有这些受众喜好变化,将对电视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美国电视未来发展趋势

与广播的情况类似,相对比较自由的商业运营机制、美国人普遍宅家的晚间收视习惯、市场经济下的媒体消费文化,这些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使得美国电视在遭受新媒体变革的巨大冲击下,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传播影响和市场规模,没有发生断崖式下滑和所谓的电视寒冬。在上述制度变革、技术创新和受众变迁的三大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美国电视还将呈现以下四大发展趋势。

第一,在市场定位上,将继续实行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三化”的程度将不断加深。美国的电视市场呈现多极化并存局面,从联营的视角来看,一方面是三大有线电视网(FOX、CNN、MSNBC)、三大传统广播网(ABC、NBC、CBS)、美国公共电视网(Pubic Broadcasting Service,PBS)七分天下,另一方面是众多的独立电视台在地方精心耕耘。美国之所以能够生存如此众多的电视台,是与它们的差异化竞争分不开的。商业与公共的差异在于是否播放广告,无线网与有线网的差异在于突发新闻和报道的即时性高低;即使是三大有线电视网,也彼此形成了错位竞争局面,FOX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共和党,CNN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民主党,MSNBC则保持相对中立。由于美国电视产业普遍采用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使得无论是电视网,还是独立电视台均能够集中力量打造数档专业化的节目,从而形成品牌和特色,进一步强化差异化竞争格局。

第二,在节目内容上,大型电视网络公司主要聚焦突发新闻和谈话节目,总体呈现一定的娱乐性倾向。根据传播理论,新闻媒体主要发挥环境监测、文化传承、社会协调、经济娱乐四大功能,人们为了把握周围环境,了解身边新闻是一个重要途径。由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达,对于一般资讯的传播,电视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对于所谓的深度报道,电视又比不过报纸等文字媒介。电视相对应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对于突发新闻的现场直播、立体全方位报道,这也就是美国三大有线电视网注重国际、国内重大突发新闻的现场报道的重要原因,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电视公司聚焦各种层面的突发新闻,进行滚动报道。这样既满足了民众监测环境的需求,也与报纸、电台和网络、社交媒体建立了区隔。在美国,谈话节目一直是一个“常青树”的存在,主要是它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优势,一方面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观众和公众人物“面对面”沟通的心理需求。在可见的未来,谈话节目仍是美国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方向。至于娱乐化,这是媒体整体发展的方向,电视媒体也概莫能外。

第三,在传播技术上,逐步走向数据化、互动化和融媒体化。数字化是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体改革的方向,只是未来电视不是简单的传播数字化,而是运用数据化思维,整合整个传播和运营流程,向大数据营销迈进。人是社会的人,媒体是人的延伸,未来电视必须能够实现与人的全方位互动,在电视节目策划期间的以受众为中心,在制作过程中的受众参与,在传播过程中的即时双向互动等。只有这样,电视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的有效延伸,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如果未来的广播公司不叫广播,电视公司不叫电视,人们也不要感到奇怪。在新技术的传播环境下,媒体之间的边界不断消融,信息产品可以有多种呈现,也因此会有更多的受众,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收益,因此多媒体、融媒体和全媒体运营是未来电视发展的一大方向。

第四,在运营机制上,逐步进入深度整合阶段,将在纵横两个维度不断拓展。在美国,绝大多数电视台都是联网、联营的,且联网、联营的比例在不断提升。一些独立电视台加入大的电视网可以免费获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自身只需要付出一定比例的广告时段即可,这是个双赢的选择。联网、联营的地方小型电视台可以获得较好的品牌效应,自己如果能够制作高质量的地方新闻和其他节目,还可以返网销售,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些年,一些电视公司在联网、联营的基础上,还不断尝试多平台联动,试图通过资本、内容、渠道和盈利模式的垂直整合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有线电视,通过联网和联营,可以实现混合交叉覆盖,大大地提升彼此的覆盖范围和经营效果。近些年,美国部分有线电视公司还通过彼此开放“无线保真”(WiFi)连接,不仅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的混合覆盖,而且还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接力,相继开展点播电视、电视会议、数据信箱和语言通信等服务;如果未来技术能够实现用户在有线和无线之间的自由无缝切换,相信将对其他形式的视频和数据接入服务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此外,一些有线电视公司还进军电信、网络服务,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效果。笔者2019年曾经在美国访学一年,经常看到Xfinity(美国一家著名的有线电视运营商)的电话和网络服务广告,于是询问周围的美国人,得知还真有不少美国人使用其电话和网络包月服务。


[1] J.R.Walker,“Stay Tuned:A History of American Broadcast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54,No.3,June 2007.

[2] C.Schmidt,“ENG:Not for News Gathering Only”, Educational Broadcasting ,Vol.9,No.6,Nov./Dec.1976.

[3] A.Schmitz Weiss and D.Domingo,“Innovation Processes in Online Newsrooms as Actor-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New media & society ,Vol.12,No.7,November 2010. DMg6bCeNeh/8iZb571HERhE9ufWOJRniuUI9Sx06HP1xFljV6XcAGLiReEntMn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