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美国报业的蝶变与发展

2019年度在美国太平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访学期间,笔者的合作导师董庆文教授带领笔者与其他学友先后访问了《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高等教育事务部高级经理托德·哈尔沃森(Todd Halvorsen)先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新闻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院长爱华德·瓦瑟曼(Edward Wasserman)教授。在访谈时,我们都会问到一个问题:“2004年,学者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预言,美国的报纸读者会在2043年春季消失殆尽,您怎么看?”两位受访对象的答案高度相似。他们认为,报纸的读者不会消失,读者可以在不同的媒介上浏览新闻,最重要的是读者需要更专业的新闻。近年来,报纸的形态虽然电子化,但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来看,报纸依然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顺应时代潮流,《纽约时报》电子版推出的“付费墙”业务一度成为其营收的支柱之一;美国的新闻教育也开始向数字化、数据化方向拓展,譬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的数据类课程群就是这一发展动向的典型代表。

本章在梳理美国报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聚焦美国报业在集团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寒冬、美国报业转型的现状,进而对《纽约时报》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深度访谈,深入剖析其运营特色以及市场化大报与美国高等教育的联动等。期望以《纽约时报》为例,探讨美国报业如何在互联网技术冲击的背景下,改革创新、走出寒冬、迎来春天的策略与路径。

第一节 美国报业发展的历程

新英格兰地区作为英国在美洲大陆第一个成功的殖民地,也成为“美国报纸的诞生地” 。回顾美国200年的报业发展历史,笔者认为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 美国独立前的报刊发展

1690年9月,美国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在波士顿诞生,创办人是流亡的伦敦书商本杰明·哈里斯。但该报出版4天之后,即被殖民地总督以其“与当局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及并不获支持”为由查封。 直到1704年4月,在波士顿出现了美国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这份由约翰·坎贝尔创办的半官方报纸,虽然发行量少,但发行量稳定。1721年,詹姆斯·富兰克林创办的《新英格兰新闻报》因其知晓如何“将事件讲成故事”,为读者提供不那么枯燥的新闻而名声大噪。

美国独立前,报业抵制《印花税法案》成为一场著名的政治运动。1765年,殖民地推行《印花税法案》,规定报纸必须为纸张和广告支付重税。有些报纸被迫关闭,有些报纸则在报头刊出骷髅旗,将头版设计成“墓碑”版式,似乎在宣布“死亡”,以此表达强烈抗议;另外,该法案也冒犯了律师这个颇有势力的群体。因此律师和记者站在一起反对这项法案。当时各报纸的座右铭就是:要自由和财产,不要印花税。强有力的舆论促成各个殖民地代表开始有组织地集会,反对《印花税法案》,不久即获得成功。

在美国的报业史上,“曾格案” [1] 和反抗《印花税法案》展示出报人反抗政府法律压制的力量。

二 18世纪70年代—19世纪二三十年代:政党报刊时期与便士报的出现

从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报业政党报刊一统天下,“政论模式”的报业成为党派斗争的工具,这一特征使得政党报刊根本不能算是现代意义的新闻报刊。 19世纪30年代以前,报纸只为政党、商业人士提供服务,直到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便士报,报纸才变成销售给一般读者的商品,然后它再把读者销售给广告客户。 从某种意义上说,《便士报》卖给读者的商品就是“新闻”,在很多方面它都是个新创产品。 《便士报》最具开创性的特征就是售价为1便士,而非当时常见的6便士。除了按年订阅,报社还雇报童在街头叫卖。《便士报》的经营之道是以大发行量吸引广告,不依靠订报费和政党补助,因此报纸出版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广告渐渐变成纯粹的经济信息交换,不牵扯道德判断。 部分《便士报》在政治立场上保持中立,宣称无党派。《便士报》聚焦于自己发明的“新闻”题材,如《便士报》首创了对待世间事务的民主态度:任何事件,不管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都可能适合报纸刊载。

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普利策(J.Pulitzer)手下的《纽约世界报》( The World )和赫斯特(W.Hearst)手下的《纽约新闻报》( New York Journal )为典型的美国报纸掀起了黄色新闻潮,大量的煽情新闻、血淋淋的暴力新闻被刊登在报纸上,对社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后果。 譬如,当时正值美国与西班牙关系降至冰点,赫斯特抓住美国中下层民众自尊心匮乏的心理,在报纸上极力鼓吹“应该教训西班牙人”“让世界人民知道谁才是新大陆主人”等言论。最终,在他极具煽动性言论之下,美国与西班牙开战,以至于当时很多美国人将“美西战争”称为“赫斯特的战争”。与此同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新闻业的利润至上表明资本已成为控制报刊的新内容。

当铺天盖地的“黄色新闻”让读者逐渐厌倦,精英人士急于寻找高端读物时,秉承“只做有价值新闻”理念应运而生的《纽约时报》吸引了“黄色小报”的高端读者。此外,随着20世纪初性解放运动在美国的勃兴,成人报刊瓜分了“黄色小报”的部分读者,“黄色新闻潮”逐渐退潮。

四 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电台、电视与报纸的抗衡

19世纪40年代,电报促使远距离快速传输信息得以实现,曾一度激化了报业之间的竞争,也催生了报纸之间的合作。六家报纸合作分享墨西哥战争新闻,其后于1849年创办港口新闻社,即当今美联社的前身。电报不经意间为报纸创造了全新、简洁的新闻报道方式——倒金字塔结构。可以说,电报促进了美国报业的均衡快速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形成了“一个积极进取的报界”

1920年11月2日年美国首家商业广播电台KDKA在匹兹堡开播,它的出现给报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起初,两者能够较为和谐地共存。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电台内容开始扩张,尤其是新闻和评论,电台及时跟进突发新闻,于是让第二天才见报的报纸新闻,看起来好像是“旧闻”。 [2] 竞争的白热化时期,报纸先是拒绝免费为电台登载广播节目单,后来又联合起来拒绝为电台提供新闻,迫使电台通过高额的费用组织团队采写新闻,但随着各通讯社加入争夺读者的角逐中来,报纸遏制电台新闻发展的计划宣告破产。

20世纪50年代,电视走进了美国的千家万户。据统计,1952年,34%的美国家庭即大约1500万户拥有电视;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比例上升到86%,美国迎来了电视的黄金时代。 在许多人认为电视必将取代报纸,报纸很快就要消亡的时候,“水门事件”的调查与报道,让不少人重新认识报纸以及它的“调查性报道”。至今,报纸在调查性报道上的深入仍然是以视听语言为主的电视所无法取代的。

值得注意的是,与媒介形态发展的冲击相比,经济危机对报业的生存影响更大。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期间,因广告收入锐减而无利可图,145家报纸停刊;1934—1936年经济复苏期,依然有77家报纸停刊。同一时期报业有薪酬雇员中约三分之一失去工作,被称作美国报业史上最惨淡的时代。

五 20世纪末至今: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

如果大众传媒时代电台、电视、报纸的关系可以称为“三足鼎立”的话,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宣告纸媒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报纸而言:广告被互联网“截走”了;读者被互联网上免费的新闻或信息给“带走”了;报纸的发行量减少、收益减少、人员流失、新闻质量下降、读者不再购买报纸……再加上,美国新生代的读者们普遍对传统报纸失去兴趣;美国人口郊区化,大报没有及时“跟进”;美国报业集团股票的投资者更关心股票的价格而非新闻质量;报纸数量持续减少……报纸一度难以翻身。好在,不少报纸将盈利的重点放在报纸网站、报纸新媒体产品及其广告上。一方面报纸将自己生产出的新闻卖给其他信息提供商和新闻网站,并对转载收费;另一方面,报纸寄希望于旗下的新闻网站,希望新闻网站能够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第二节 美国报业的蝶变之路

2004年,学者迈耶预言,美国的报纸读者会在2043年春季消失殆尽。越来越多的人不看好报纸的发展,认为报纸终将没落并最终消失。但传媒大亨默多克(Murdoch)认为,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及各种新技术恰恰为报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而达到这一前景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它们为我所用。 [3] 担任《纽约日报》执行主编25年之久的比尔·凯勒(Bill Keller)认为:“过去的10年间,我们的读者在变,我们生存的环境在变,我们也必须改变。对于我们行业来说,长期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创造一种数字报业和为读者提供新的服务。” [4]

受英国报业集团改革的影响,美国报业集团在21世纪初,参照英国的纸媒变革思路并加以应用,并率先提出了“数字优先”的发展策略。这种发展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所采纳。在媒体语境中的“数字优先”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先生产(数字)内容,然后通过合适的平台发布”;狭义则指“数字第一,纸媒第二”,即数字平台的内容生产与发布置于压倒性的优先地位。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的报业亦在经历一场蝶变。这场旷日持久的蝶变,至少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 新闻集团分拆,助力报业转型

报业的分拆与重组在近10年的美国报业发展中频繁上演。2012年报业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分拆,将旗下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的报业资产拆分组建新的媒体公司,原新闻集团更名为21世纪福克斯公司(21st Century Fox),纸媒公司沿用原新闻集团名称。2013年7月,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传媒集团(Tribune Media)将旗下报纸打包为论坛出版集团(Tribune Publishing)独立上市,原有公司总部重点运营广电和数字资产。 2015年第一季度,甘尼特集团整个报业收入同比萎缩9%,集团的股东和管理层认为,旗下报纸产业是拖集团股值后腿的元凶。于是在2015年6月29日,再次进行产业剥离。将报纸业务与广播电视和数字业务相剥离,其报业集团沿用原来的名字,整合一段时间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甘尼特的此次剥离,是继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论坛公司以及华盛顿邮报集团之后最后一个解体的、同时拥有报业和广电资产的大型媒体集团,宣告美国大型报刊产业与广电娱乐产业融合发展时代的结束。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甘尼特集团在分拆报刊业务后,并非废弃报纸业务,而是大胆收购地区性中小型报纸,曾有多达100多种日报和近千种周报被其收购。这些中小型报纸依托甘尼特集团打造的“今日美国网络平台”(数字平台)组建成一个信息共享的整体,它们上可关注国际、国家新闻,下可深入社区挖掘素材。该平台的平均月独立访客量保持在1.1亿人次。受益于这一平台,《今日美国》本身的发行量(含数字版)这两年也显著上升,2016年达到360万份。

二 “网路”的生存之道

2008年10月28日,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从2009年4月起,停止纸媒的出版,改为网络版继续运作。这家报纸早在2001年就开始将报纸做成PDF版上传至其官网。2005年又率先建立了自己的RSS (这是目前新闻频道等内容传播网站最广泛使用的技术)。 2015年,其网络版主编在接受辜晓进教授采访时表示,他们现在每月有600万—700万的独立访客,每天有30万—40万的独立访客。这些数字明显大于其同类规模的很多报纸,也与其在纸媒时代的读者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时至今日,报纸转“网”仍在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网络平台”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网页、电脑客户端、手机客户端、VR等 。纸媒试图在最大程度上让自己融入这些平台之中。

三 深耕社交媒体与客户端

美国第一个利用移动应用传播新闻的报纸是《纽约时报》(2008年7月10日),紧随《纽约时报》之后的有:《华尔街日报》(2009年4月15日)、《华盛顿邮报》(2010年3月1日)、《新闻日报》(2010年3月5日)、《今日美国》(2010年4月1日)、《丹佛邮报》(2010年6月8日)、《迈阿密先驱报》(2010年6月30日)等。其中《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在App开发总数上名列前三名,分别为67个、47个和37个;而《纽约时报》居第五,为34个。这些数字表明,美国报业期望通过这种移动应用系统尽快抵达尽可能多的人群,进而实现数字端受众规模的最大化。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统计,2015年1月,最为受众欢迎的50个新闻网站中,有39个网站的移动流量超过了电脑客户端。 而美国报业协会(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2015年4月公布的《数字报纸用户分析报告》(Newspaper Digital Audience)指出,2015年3月,数字报纸阅读用户总数(18岁以上)约1.76亿,使用移动设备,而非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的数字报纸用户约为7100万人,占总用户数的40%,并且移动客户端用户较2014年3月同期上升了53%。 当时,不少报纸的网站建设如火如荼,亦有不少报纸开始尝试搭乘社交媒体的顺风车,比如路易斯安那州销量最大的报纸《皮卡优恩时报》( The Times Picayune )。

《皮卡优恩时报》在1995年注册了网站:Nola.com。Nola(New Orleans Louisiana)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的缩写。《皮卡优恩时报》的前总编阿莫斯在接受辜晓进教授采访时谈道:“五六年前,总编辑部里很多人认为网站就是报纸的翻版,网站的主页就是报纸的头版。这个想法已经过时,因为即便那个时候,也只有35%的人通过主页进入我们的网站,如今这个数字下降到10%。现在读者主要通过脸书(Facebook)这类社交媒体进入我们的网站,或者直接通过文章标题进入我们的网站。他们不再寻找主页,甚至也不管你的品牌。你看我们那儿发生了一件重要新闻,事关南北战争期间的雕像。当时北方反对奴隶制而南方希望继续蓄奴,于是发生了冲突和内战。战后修建了4座雕像,纪念南方军队的白人将领。现在的市长顺应很多民众(特别是黑人民众)的要求决定将其拆除,却又引起很多人反对。很多人关注此事,但他们大多数是从脸书等社交媒体上发现这一新闻后来到我们网站的,因为我们网站对此事的报道最为详细。但他们最初是在脸书上看到文章标题的。因此,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大家都不敢忽视。” 目前,《皮卡优恩时报》重点依靠脸书、推特(Twitter)、Nola.com和色拉布(Snapchat)等社交媒体。到2018年,该报在脸书上拥有超70万的粉丝,推特的粉丝量超过16万。该报以脸书、推特为主力发布新闻,在色拉布传播其视频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色拉布上也有专门的新闻频道可以和各大报纸进行合作。该报纸还配备了实时监测系统,用以检测每篇新闻实时的阅读量,记者也能够登录系统实时查阅到通过社交媒体阅读该篇新闻的数量,该篇新闻获得的点赞量、转发量等。目前《皮卡优恩时报》拥有1个名为Nola.com的主App和7个垂直类App(其中名为New Orleans Saints的橄榄球队App最受欢迎)及1个区域类App。

从数字化转型初期的网站建设、维护到现在搭车形成的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我们能够看到报纸的精明与灵活,但也能发现移动端、客户端和社交媒体能够轻松“摧毁”之前网站所聚集的流量与人气。报纸与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抗衡,较之前的电视难度系数更高。

四 报纸让出广告的霸主地位,收入渠道多元化

至少从“便士报”时期开始,广告收入是报纸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将原本投放给报纸的广告转投至新媒体上,结果导致投放在新媒体上的广告费用越来越多。报纸的广告业绩曾经一落千丈,虽然不少报纸的新媒体平台会接受广告商的项目,这样看起来能够挽回部分损失,但报业集团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如果不拓展更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和收入项目,那么报纸的运营注定举步维艰。

并购与重组是增加收入的“破冰之旅”的关键一步。精明的报业集团管理层将其中部分合作对象锁定在竞争对手“新媒体”身上。他们希望一方面能够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获取巨额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能够借助对方的平台、人气获取更多的关注度和点击量。这种合作方式对报纸来说,性价比非常高。

2015年4月,谷歌宣布与《金融时报》《卫报》(英国)、《回声报》(法国)、《国家报》(西班牙)、《时代周刊》(德国)进行资本合作,计划在2015—2017年注入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0.21亿元),重点资助与新闻相关的报业项目。早些年,社交媒体巨头脸书曾与《纽约时报》《国家地理》等报纸洽谈,计划在脸书官网及其终端进行新闻内容的直接发布。

“付费墙”模式是报业集团探索多元化收入的另外一种尝试。2010年4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迈克·詹纳(Mike Jenner)教授对301家报纸出版商进行了电话采访。采访的结果表明,41%的出版商开始着手建立不同形式的付费墙。 在随后的一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一项针对美国1390家日报随机抽样的调查显示,有35%的日报开始考虑在一年内建立付费墙,50%的报纸表示会在未来某个时机开始建立在线付费墙。

在美国报纸行业,实施“付费墙”模式最成功的是《纽约时报》。2011年3月,《纽约时报》建立了在线计量收费模式的付费墙(Metered Paywall)。这种付费墙允许读者免费阅读部分在线内容。这种模式,并非简单地让读者付费在线阅读,而是努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报纸。这个全新的数字化报纸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多维度拓展内容的报业自媒体,记者和编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采集和编辑新闻的能力,借助自媒体技术传播新闻信息,强化了读者的体验,实现了记者、编辑与受众的线下及线上的互动。 这种计量付费墙推出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公司的主要盈利点。《纽约时报》也因此摆脱了财务方面的困境。《纽约时报》的股价从2011年4美元起步,到2020年7月突破了45美元。

但并非建立“付费墙”模式的报纸都会盈利,“付费墙”也有失灵的时候,比如《丹佛邮报》。《丹佛邮报》的付费墙在成立一年半之后,因为流量受到较大影响,从读者那里收到的钱不多,其付费墙模式效果不佳,所以报业集团管理层最后决定拆“墙”。加速“拆墙”的原因是对当时在科罗拉多州轰动一时的影院枪击案凶手的开庭报道。《丹佛时报》发现,跟踪这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为了不将流量拒之门外,最终拆“墙”成功。

五 视频新闻的革新

区别于传统的视频新闻,如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了视频新闻的创作,不少纸媒最近几年注重在网络版中推出VR新闻。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VR新闻的领先者《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VR新闻的详细情况参见本章第三节),二者早在2014年起就开始了相关探索,《今日美国》还联合专业公司共同开发360°全景新闻、3D新闻和VR新闻。2014年9月,该报与《得梅因纪事报》( Des Moines Register )推出第一个VR系列专题纪录片,成为第一家用VR技术报道新闻的全国大报。该纪录片讲述的是有“美国大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若干家庭农场在农业收成上的发展变化及经济大环境对其的影响。影片可通过脸书的傲库路思(Oculus)头显观看,同时也有裸眼观看的2D版本,用于普通网络传播。该纪录片在业界广受好评。随后又相继推出了3部VR纪录片作品。

2016年5月31日,《今日美国》正式推出IOS版本的VR客户端“USA Today VR Stories”,从而实现了VR报道的日常化和经常化。该报的VR产品已经通过谷歌(Google)、脸书和优兔(YouTube)三大视频社交平台抵达最广大的受众,为《今日美国》网络集团月独立访客突破1亿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现拥有一支15人的VR制作团队,并在今日美国网络集团50个编辑部配备了360°全景摄像机,VR新闻每天都发布。因此,美国业界仍将《今日美国》奉为报业VR的Leader(领导者)。

第三节 案例介绍——《纽约时报》

2019年9月10日,《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高等教育事业部(Higher Education)高级经理托德·哈尔沃森先生在美国太平洋大学国际学院要作一场主题为“媒体在全球新闻制作中的角色,以及《纽约时报》的使命”的学术报告。笔者的导师董庆文教授在得知这个信息后,迅速与国际学院的负责人联系,希望他能够与哈尔沃森先生联系,为笔者争取一次采访的机会。尽管《纽约时报》早有规定,报业集团的高层和记者们均不得接受外界采访,但最终经过多次邮件沟通,哈尔沃森先生答应与我们面谈。哈尔沃森先生有着丰富的报业媒体实务和管理经验,他从《纽约时报》的目标到国际业务的拓展,再到与美国高校新闻教育的合作,为我们细致讲述了《纽约时报》转型与高校合作背后的故事。结合哈尔沃森的观点,本书也将《纽约时报》的运营之道梳理一番。

一 《纽约时报》的付费墙策略

付费墙的推出是《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的杰出成果。付费墙建立仅一年时间(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该报的收费数字订户就达45.4万个,且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趋势(2012年第一季度较2011年第四季度增长16%)。 虽然该报推出付费墙一年后,免费阅读的新闻篇数由原来的20篇减至10篇,并于2017年12月再减至5篇。但与此同时,其数字订户数量不断增长:2015年突破100万,2017年突破200万,纯数字订阅收入达3.4亿美元。 这些年来,该报的纸质发行量和全国报纸一样持续减少,从实施付费墙前(2010年)的平日刊90.6万份、星期天刊135.7万份,跌至2014年1月的平日刊68.1万份、星期天刊121.7万份,再跌至2017年的平日刊50多万份(星期天刊不详),几乎腰斩,发行总收入却由2010年的9.3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10.1亿美元。 《纽约时报》的付费墙实现了内容变现这一盈利模式。

二 《纽约时报》的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是《纽约时报》的定位,也是《纽约时报》最近几年继“付费墙”后所专注拓展的业务之一。2016年起,《纽约时报》除了有英文网络版,还有中文版和西班牙语版。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纽约时报》发现国际市场业务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增长点。2016年《纽约时报》提出拓展国际化市场的目标,当时《纽约时报》计划在3年内投入5000万美元,来拓展国际业务。目前,《纽约时报》在美国有15个记者站,在全球建立了22个记者站,包括中国香港和北京的两个站点。在全球,《纽约时报》有记者1550名,共能用55种语言进行采访,这为《纽约时报》全球化的新闻报道带来了便利;《纽约时报》用18种语言进行新闻报道;去年,作了160个国家的报道。现在,国际业务的收入成为《纽约时报》盈利的一部分。哈尔沃森先生认为《纽约时报》在新闻领域走在全球的前沿。

被问及《纽约时报》从什么时间开始尝试国际化的,哈尔沃森说这是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自1851年以来,《纽约时报》就一直在现场报道全球各地的新闻。这源自《纽约时报》的初衷:“我们寻求真理,帮助人民了解世界。”这一初衷根植于《纽约时报》的信念,以为新闻事业有能力使得每位读者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强大和公正。遵循于这样的初衷,1964年开始,《纽约时报》国际版在巴黎开始发行。1980年,《纽约时报》推出了纯文本的数字版。1996年,《纽约时报》推出了网络版。2012年和2016年分别推出了《纽约时报》的中文版和西班牙语版。基于海内外庞大的订阅用户群体,《纽约时报》在推出“付费墙”不久后,便实现了订阅收入超过广告收入。

在2016年12月的一次年会上,该报总裁汤普森流露出很强的自信心:“我认为我们的数字订户达到1000万是完全有可能的。” 试想,以2018年该报260万数字订户每年创造3.4亿美元收入计算,1000万订户的收入应当3倍于此,即超过了10亿美元,而这部分订户的发行成本大大低于纸质报纸,其前景确实值得期待。

三 新科技引领新闻报道

《纽约时报》率先将交互式图像(Interactive Image)、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运用于新闻报道中,用户可以在《纽约时报》的官网上看到很多新闻都运用了这些技术。《纽约时报》是这些技术运用在新闻报道中的创始者。

《纽约时报》的新闻技术团队围绕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作了很多的研究和尝试。作为媒体人,他们思考这种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价值。3年前,《纽约时报》的新闻技术团队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技术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流离失所者》( The Displaced ),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6000万人流离失所的故事。最后,该新闻团队将这些人的故事做成了一个“多媒体”纪录片项目,项目包括专题故事、访谈、图像写真和纪录片。作为《纽约时报》的第一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纪录片。该团队先是运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将故事人物的肖像进行处理,再运用360°镜头的摄像机拍摄,制作完成后,观众带上VR眼镜观看时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与这些离观众很遥远的人建立了联系。

借助新技术在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体现出《纽约时报》的大胆和前卫,但《纽约时报》对新技术依然持谨慎态度。比如,《纽约时报》并不认为“机器人写新闻”是一种创新,他们认为新闻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员采写,而机器可以做一些辅助的工作。《纽约时报》会用机器人(Robots)来审核评论版的言论。他们开发了一个程序,帮助《纽约时报》的编辑来寻找一些含有“诽谤”“粗俗”之类字眼的言论,但这只是辅助,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他们的编辑,他们目前有23位编辑在作评论的审核。

四 产品内容多元化

笔者询问《纽约时报》的产品内容,哈尔沃森先生介绍,《纽约时报》的内容十分丰富:印刷品、数字产品、App、音频节目、社交、电视剧和时事节目。目前,播客(Podcasts)里的《摩登爱情》( Modern Love )收听率很不错。这个节目分享的故事与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题有关,比如,约会、亲子关系、健康、友情等。听众对这些话题感兴趣,所以他们喜欢听。做新闻也是这样,为读者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Story)。吸引了受众,才能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广告收入对《纽约时报》来说是很重要的。另外,最近的财报显示,在数字订阅的群体中,来自青少年的订阅量稳步增长。

现在很多新闻媒体在经营上有不小的压力或遇到了一些挑战。《纽约时报》是很幸运的,因为得到了读者的支持。《纽约时报》营业额有7成来自读者,这些读者投资了《纽约时报》的新闻业,《纽约时报》也在进行投资和业务拓展。另外,《纽约时报》的盈利点已经不仅是新闻了,电视节目、电影、杂志都已经出现盈利的情况。

笔者浏览了《纽约时报》2019年第三季度的财报,认为《纽约时报》表现不俗,但广告的业绩压力不小。

其网站上的报表 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从2018年第三季度的4.173亿美元增长2.7%至4.285亿美元。订阅收入增长3.7%,广告收入下降6.7%,其他收入增长25.9%。”

“2019年第三季度的订阅收入增长主要来自近年来公司数字产品的订阅数量增长。与2018年第三季度相比,公司仅数字订阅产品(包括我们的新闻产品、纵横填字游戏和烹饪产品)的收入增长了14.5%,达到1.159亿美元。”

五 注重与高校合作

《纽约时报》十分重视和高校在新闻教育上的合作关系,合作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可以体现在新闻教育上,也可以体现在信息共享、技术支持等方面。

《纽约时报》有一个不对外开放的教育网站,合作的高校可以利用他们的新闻和新闻制作技术作为授课内容。全世界大约有400万学生在课程中学习《纽约时报》的新闻。《纽约时报》和中国的1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该报的新闻报道也可以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研究。

除此以外,《纽约时报》与一些合作的高校在信息参与学习(Information Engaged Learning)和研究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该报想知道运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这两种技术,对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有什么影响。与其合作的学校——北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针对三门课设计成了测试小组,学生在这三门课上需要选择单独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或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学习一门课,混合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学习一门课,用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一门课,学校最后会给出测评结果。这个测评结果对《纽约时报》很重要,该报需要知道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生产出来的新闻、影视作品对受众有哪些影响。

又如,《纽约时报》在iPhone版的App上有一个“视频增强与现实”(Augmented and Video Reality),透过洪堡州立大学(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的“森林计划”(这个计划的大部分课程在森林里上),该报获取学生在森林里用这个功能的信息,有助于该报的技术革新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

话题谈至“教育”,笔者希望了解《纽约时报》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哈尔沃森先生认为其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技能(Skill Sets)、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多样化的认知(Information Literacy)和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

现在,自媒体新闻大行其道,但有时候这种新闻并不能称为“新闻”(News),只能叫“信息”(Information)。它的生产者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甚至可能不知道怎么去核实信息源(Check Source)。在新闻写作时,《纽约时报》要求通过不同的渠道核实信源,甚至还提出了九查原则(“9 Check Policy”)的要求。这种专业要求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显得特别重要。

但《纽约时报》并非只欢迎学新闻的人,其团队有很多记者修其他专业的学位。这种交叉学科的背景使得他们成为不同领域的报道专家。比如,报社有位杰出记者是微生物专业的,他现在是这个专业领域的报道专家。所以哈尔沃森先生认为如果拥有一个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其成为优秀的记者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四节 美国报业的发展趋势

“付费墙”“数字优先”“移动端传播”“VR新闻”“大数据新闻”是美国报业近10年逐渐出现、日趋成熟的发展趋势。如前文所述,美国多家具有影响力的报刊都分别在这5种模式上有所建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之间的深入融合,美国的报业发展亦将在这5种模式上深耕。

一 以“付费墙”为代表的数字化收费模式是发展趋势

美国报业协会旗下的报纸研究院(American Press Institute),于2016年2月底完成了一项针对美国发行量超过5万份的日报关于建立付费墙的跟踪调查。调研结果表明,自1997年《华尔街日报》建立付费墙以来,直到2010年,全美实施此类数字收费的日报仅占总数的6%,绝大多数城市尚处于空白状态。但到2015年,这一比例已迅速扩展至79%,反过来全美只有个别城市没有数字收费的报纸。 [5] 这一数据说明,美国的报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愈发重视“数字收费”这一模式。

报纸在网络上建立付费墙,将墙内的新闻作为商品出售给读者,这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内容变现的一种手段。这种变现能力亦是报纸新闻报道能力的直接反映。愈是新闻报道业务上强劲的报纸,尝试“付费墙”这种模式愈自信,毕竟能够提供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和留住读者,进一步达到变现的目的。这种方式也颠覆了广告主导的盈利模式。对广告量逐年下滑、内容优质的报纸而言,这是很好的尝试。

在美国总共7家上市报业集团中,甘尼特公司、麦克拉奇公司和比罗报业集团等都属于“付费墙”模式的铁杆支持派。拥有约100多种日报的甘尼特公司,其七成日报实现了数字端的收费阅读。麦克拉奇公司自2006年兼并美国第三大报业集团奈特利德报团后成为全美最大型报业集团之一,目前旗下日报已经百分之百建立了付费墙。比罗集团的旗舰报纸《达拉斯新闻晨报》(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甚至两次建立付费墙的时间都比《纽约时报》早,但运营不久后均取消,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筹建。

有报纸坚持数字化“内容变现”,但也有报纸认为网络平台的趋势是免费分享,所以亦坚持数字化“免费”。这种模式的代表如前文所述的《丹佛邮报》,而另一个代表是《今日美国》。这两家报纸并非内容不优质;相反,它们在美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大报。事实是,选择推倒付费墙,它们依然是受益者。

二 数字优先的发展趋势

“数字优先”(Digital First),是指在多种信息发布平台中将数字平台作为优先地位的一种转型策略。 对于报纸而言,“数字优先”意味着,数字信息第一位,报纸信息第二位。其本意是,引导纸媒向数字化的转型,体现在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长期以来,纸媒收入占报纸收入的主要部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数字优先”的发展策略。最近几年,受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不少报纸开始大胆尝试这一策略。

2012年,前进出版社集团搞出售大动作,将旗下8个城市的主流日报推向数字优先第一线,纸质报纸的出版频率全部由每周7期改为每周3期。其中最突出的典型是路易斯安那州最大报纸、位于新奥尔良市的《皮卡尤恩时报》。这家同样有180多年历史的日报重新组建为数字化的诺拉媒体集团(NOLA Media Group),所有原创内容都由位于NOLA.com的内容编辑部生产发布,纸媒从集团内部一个共享网站中提取内容编辑出版,因而人员压缩到仅有30人。

全国性日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也于近年不同程度地选择了数字优先战略。《纽约时报》在其2014年的“创新报告”中,承认其在数字优先方面已经滞后。这个长达97页的著名报告用了五分之一篇幅论述实施数字优先的必要性,并将其列为三大战略建议之一。 笔者在访学期间,对《纽约日报》数字版、App及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有长时间的阅读与体验,发现该报相当比例的重要内容均在数字端首发。

笔者注意到,对数字优化战略执行得比较激进的报纸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它完全取消了纸质版,只保留了网络版。引用辜晓进教授的话来说,这是将数字优先推向“数字唯一”。

三 移动端传播成主力

美国报业的App,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综合新闻类,主要用于发布本报原创新闻内容,这是与各报品牌紧密相连的最重要的App。第二类是专业类,主要针对特殊兴趣群体,如《纽约时报》的美食、房地产,由报纸转型而来的诺拉媒体集团的体育、高中篮球赛,《丹佛邮报》的降雪预报等。这是目前数量最多的App种类。第三类是区域类,主要针对某个特定区域,如某个特定城市、某个社区等。位于新奥尔良的诺拉媒体集团,作为路易斯安那州最大的报业集团,专门开发了巴吞鲁日(Baton Rouge)App,用于覆盖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市的新闻。第四类是为某个临时或长期的活动设计的App,如《华盛顿邮报》于2016年2月为总统大选推出的用于iOS和安卓系统的游戏“懒散候选人”(Floppy Candidate)。

《纽约时报》于2008年与苹果公司合作,基于iOS系统开发了全球第一个新闻App。据美国App数据公司安亿致用(App Annie)于2016年6月30日披露的数据,美国大型报业集团如甘尼特公司、论坛媒体集团、新闻集团、赫斯特集团、前进出版集团,其App的数量分别为691个、208个、374个和186个。

目前,以《纽约时报》为例,其App已经覆盖所有的移动数字系统,包括手机的iOS系统、平板的iPad系统、电子书的Kindle系统、安卓系统、Windows系统等,并且打造出主网络App:NYTimes、即时新闻:NYT Now、纽约时报(中文版)、NYT VR等类别。这些App内容丰富,从要闻到新闻评论,从国际新闻到本土新闻,从财经新闻到娱乐新闻,从文字图片新闻到虚拟现实新闻等,应有尽有。

四 沉浸式新闻掀起新闻报道的变革

目前在谈论美国纸媒的“媒体融合”时,不能简单地概括纸媒发展所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情况,这种将文字、图片、视频、网络载体等融合在一起的新闻报道形态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常态,但最终可能也会过时。

《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运用VR技术作新闻报道,在美国报业界率先进行了“融媒”向“沉浸式媒体”的转变,这种“沉浸式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读者不再是读者,而是新闻的体验者。笔者认为,VR技术中的沉浸与互动将为新闻报道带来新的变革与机遇。

五 大数据技术的大有可为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是指导公司决策的重要环节,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转型中的报业集团。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数据新闻已经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赫芬顿邮报》《西雅图时报》等媒体集团中得以运用。大数据正在改变着新闻报道的方式以及报社与互联网公司的关系。譬如,为了能够获取原始的数据,美国的报社非常重视政府部门披露的数据信息、第三方合作公司的数据信息等。为此,美国的报社早与它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报社也努力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和数据获取工具,如报社普遍装备被称作“流量神器”(Chartbeat)的数据显示屏。此类设备可用来测量和显示数字端的即时信息,每时每刻显示报纸数字平台内容的参数变化,包括阅读人数、网络流量、新闻阅读排名、社交媒体的访问量、转发量及受众互动等情况。编辑部不仅能够随时获取数字端的高达千万级的变化数据,还可以据此数据及时调整新闻的生产和发布方式。

除此以外,如《纽约时报》、赫斯特新闻集团等报业集团还纷纷聘用“数据科学家”,并且建立不同规模的数据团队。团队的成员包括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分析师、产品经理等。赫斯特集团于2013年从亚马逊公司挖来数据专家,成立只有2人的数据团队,仅花费20万美元,就将全集团250个网站的数据全部转移集中,在此基础上生成一条全新的测量体系,将过去1小时至1个星期的更新周期压缩至5分钟。目前团队有所扩大,每天整合集团各种资源并生成和发布100—200GB的数据。


[1] 曾格案,也称“曾格事件”,1733年,曾格在其创立的《纽约周报》( New York Weekly Journal )批评英国殖民当局,因此受到总督的起诉。后经过律师汉密尔顿的抗诉,被无罪释放。该事件标志美国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斗争的开始。

[2] Giblin,P., The Creation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Journalism in America ,Unpublished manuscript,2015.

[3] Hinnings,B, Debating Organization Point - counterpoint in Organization Studies ,Oxford,England:Blackwell,2003,p.112.

[4] Jack Full, News Values Ideas for an information Ag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p.108.

[5] Alex T.Williams, Paying for Digital News The rapid adoption and current landscape of digital subscriptions at U . S .,americaninstitute.org,Feb.29,2016.转引自辜晓进《美国报业转型的五大发展趋势》,《全球传媒学刊》2016年第3期。 E/TCMtRKzmvirolp7a9eIe9Oc4tyS+U8th2keCHzT7ZuuIP/fRVHoNJR7fS22l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