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后大众传播时代,传播技术对传媒影响的权重不断加大。自21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传媒形态、业态,乃至传媒生态的巨大变化。

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系统归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功能(surveillance)、协调功能(correlation)、社会化功能(socialization)、娱乐功能(entertainment)。也就是说传媒不仅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还具有文化教育、社会娱乐的功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传媒的功能也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不断拓展,传媒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已经遍布每一个角落。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双重推动下,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大都超过了GDP的一半。其中美国2018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80.6%。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经济“第三产业化”趋势,中国2018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是52.16%,其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是信息服务产业,2018年同比增速为30.7%,其中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传媒产业贡献了相当大的份额。

传媒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只有根据传媒不断变化的生态,相应调整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才能动态地满足传媒产业持续变迁的人才需求。本书正是基于传播技术、传媒产业和传媒教育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试图分析和归结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美国传媒产业和传媒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美国传媒产业和传媒教育发展演变的规律,并与中国传媒产业和传媒教育进行对比,最终对中国传媒产业和传媒教育的发展提出趋势预测和革新对策。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为“美国的传媒产业篇”,中编为“美国的传媒教育篇”,下编为“中国的传媒产业和传媒教育篇”。上编由三章组成,是本书写作的缘起,其中第一章“美国报业的蝶变与发展”由长江师范学院的杨颖撰写,该章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美国报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其次,基于美国学者迈耶的“盛世危言”,从五个维度分析了美国报业的“蝶变之路”;再次,基于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分析了《纽约时报》的宗旨、国际业务的拓展以及该报与美国高校新闻教育的合作,细致描绘了《纽约时报》的转型故事;最后,基于案例分析,解读了美国报纸转型的“付费墙”“数字优先”“移动端传播”“VR新闻”“大数据新闻”五大成功模式。第二章“美国广播电视的退与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罗自文撰写,该章首先从体制、模式、市场和人才四个方面分析美国广播电视的现状与问题;其次,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例,分析了美国广播电视在世纪之交的市场迎合与战略收缩,解析了美国广播电视在21世纪20年代的数字化变革与发展;最后,分析了美国广播焕发第二春的原因,并对美国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第三章“美国网络媒体的诞生与勃兴”主要由中国传媒大学的赵晖、任雯撰写,其中第一节“美国网络媒体发展概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罗自文执笔;第四节“美国社交媒体的社会影响”由中国传媒大学刘静怡执笔。该章首先分析了美国两次网络媒体发展高峰的背景和脉络;其次分析了美国社交媒体发展与互联网生态的重塑,并结合数字和图表,阐述了美国社交媒体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再次,针对历史数据和发展走势,将美国社交媒体的发展系统梳理为四个阶段;最后,在系统归结美国社交媒体运营特点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和回应。

中编“美国的传媒教育篇”由四章组成,是本书写作的桥梁与纽带。其中第四章“美国新闻教育的断臂求生”由长江师范学院的张金龙撰写,该章首先阐述了美国新闻教育的缘起,在此基础上对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行解析;其次,重点分析了21世纪以来美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危机和转型之路;最后,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和教育师资三个方面探析了美国新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美国传播教育的泛化与重新定位”由河北大学的吴金臻和赵树旺撰写,该章首先梳理了美国传媒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其次,依次阐述了美国传播教育的两种操作路径、各具特色的三个层次;最后,结合实例,剖析了美国传播教育的融合发展趋势。第六章“美国艺术教育变革的一种尝试:Media X”由长江师范学院的杨颖撰写,该章以美国太平洋大学的融合项目“Media X”为例,在详细梳理美国艺术教育发展逻辑的基础上,系统解析了“Media X”项目的定位、培养目标、师资配置、教学特色、就业方向等极具操作性的内容,为我国高校进行类似的融合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第七章“美国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背离及融合”由长江师范学院的张金龙撰写,该章首先阐述了美国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其次分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尝试——面对非专业学生的新闻素养教育;最后基于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案例,对新闻素养教育项目进行了操作性解析。

下编“中国的传媒产业和传媒教育篇”由两章组成,是本书写作的落脚点。其中第八章“中国传媒产业的未来之路”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罗自文撰写,第八章的第三节“案例分析:中国文艺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由中国传媒大学的张金尧、刘静怡执笔,该章首先分析了中美两国传媒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和时差缘由;其次,重点分析了中美两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差异;再次,结合案例,分析了中国文艺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实践;最后,从改革逻辑、应变策略和发展走向三个方面探析了中国传媒产业的未来趋势。第九章“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应对之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罗自文撰写,该章首先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新定位;其次,系统解析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外部环境;最后,重点阐述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革新的两大路径:精英人才教育和新闻素养教育。

在过去的70年里,中美两国从对抗走向合作,再到全面竞争,总体上是一种既成熟又复杂的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呈现出成熟伴随着复杂、复杂又催生着成熟的特点。在传媒和教育领域,中美之间开展了一系列互惠互利的交流合作。美国太平洋大学作为中美传媒教育交流的重镇,笔者和编者有幸在这里汇聚、交流与合作,在该校传播系主任董庆文教授的带领下,我们集合中美五所高校的11位作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解析了传播技术对中美传媒产业和传媒教育的影响。察人可以知己,察古可以知今。本书希冀通过梳理美国传媒产业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势,为中国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镜鉴。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美国太平洋大学太平洋学院院长雷娜·弗雷登博士、传播学荣休教授肯·戴伊博士、“Media X”项目主任凯文·庞图蒂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院长爱德华·瓦瑟曼教授,美国《纽约时报》高等教育事务部高级经理托德·哈尔沃森先生等的大力支持,他们的精彩访谈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由于本书的写作涉及大量的中英文文献,尽管各位笔者和编者秉承学术精神,力求每一处引用和借鉴都在页脚或文末标注,但是挂一漏万,在此一并对前人的相关贡献表示真诚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写人员的水平有限,书内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qewfqO0OlJ4V9d72lqdI+rTkXxTxq2NehCFv7NKbBbpmvel/FUbb/KN64Vku3k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