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宁夏实践探索及启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正确理解认识中国民族国情和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经过费孝通教授1988年的系统阐发,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共识,并被中央所采纳。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28—29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中华民族从“多元一体格局”提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国民族现象的新表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我们新时期做好团结工作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遵循。自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或中华民族建设,成为各地加强民族团结、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践行动,也成为学术界研究讨论的重要话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践探索,对理解认识当代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 宁夏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践探索与主要特色

(一)高度重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把它作为引领宁夏经济社会进步的总抓手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是全国5个自治区中最小的,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也不大。但是,宁夏不仅回族人口比例比较高(36%),而且对全国回族乃至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民族宗教工作在宁夏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

宁夏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时刻绷紧民族宗教工作这根弦,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健全具有宁夏特点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建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委对民族宗教工作的统一领导;下设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党政领导和部门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建立一系列工作机制,对民族宗教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并且开展重点任务督查活动,确保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和重点任务落实到位。调研所到之处,充分体会到各级党委、政府对统战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感受到具有新时期宁夏统战工作的鲜明特点,即通过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确保把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宁夏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实践载体。宁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践很早,193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在同心清真大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探索。宁夏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回汉关系,从历史上看,这个地区的回汉关系相对融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回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与此同时,当地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特色鲜明,不论是体现清真寺的多元包容,还是“回汉一家”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都充分体现了回汉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宁夏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回汉关系良好,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相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涌现了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其中不仅有受到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典型,而且自2011年以来先后组织评选命名了6批300个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2015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全区民族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民族工作。会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入新阶段,成为引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抓手。两年多来,宁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风生水起作出了成绩,干出了特色,得到了群众认可和中央高度评价,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

(二)以“两个共同”为引领,逐步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宁夏特色

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形成了以“五抓”为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模式。一抓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党政一把手始终抱着“民族工作无小事”理念,努力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提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相互嵌入”社区建设。二抓发展要务,始终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根本任务。三抓教育引导,广泛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民族平等教育、民族认知教育、民族互信教育、民族互助教育、爱国守法教育,推进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了十分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四抓载体创新,实施以实现“五大目标”、开展“八项工程”、建立“五项机制”为内容的“585”民族团结进步形成计划,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地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形成了衡量地区民族宗教工作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立,持续开展模范地区、单位与先进人物的评选等各项活动,使宁夏的民族宗教工作亮点纷呈,取得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五抓干部培养,切实提高干部队伍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与能力建设。总体感觉宁夏干部素质比较高,这是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宁夏党政机关的干部都是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而不是刻意体现是哪个民族的干部;都是执行党和国家法律政令的国家干部、是党的政策的执政者,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人,而不是作为民族干部的身份体现民族的代表性。这一点在调研中感触很深。我们看到在社区里不同民族的邻居在一起吃饭、游戏、活动,关系融洽,其乐融融。说明民族关系和谐的群众基础很好。从学理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不论从工作层面还是交往层面来衡量,宁夏的民族团结工作确实很好。其中的原因和学理要去研究,至少从表面看民族团结教育“几进”活动还是很有成效的。学校、清真寺、社区不仅到处可见促进民族团结的标语,而且升国旗、唱国歌、结合实际讲解民族知识、宗教知识的行为比比皆是。宁夏的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正确处理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把民族因素作为促进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在多民族、多宗教国家,民族问题以及与民族密切关联的宗教问题,不仅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也很敏感。它关系民族关系、宗教事务管理,对一个社会乃至区域的各类资源配置也有很大影响,政治性、政策性很强。一旦出现大的问题,对一个区域乃至全国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民族宗教关系国家稳定、政权安全、执政地位。面对上述问题,作为民族地区的党政领导,首先考虑的是维持稳定问题。稳定是前提,维护执政安全是底线。没有安全作为前提,在无法保障稳定的地区,谈发展是很困难的。在宁夏,调研者感受到的不是安全稳定问题,而是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与实践。在吴忠市金积工业园区内,最醒目的标语就是“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抓党建”。这十分吻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精神。同心县县委书记也说,解决民族宗教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看发展,没有发展,解决问题缺乏经济社会基础。发展不平衡、不同民族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与社会地位差距大,是导致民族宗教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发展是解决上述经济社会根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宁夏的发展基础并不是很优越,但是依靠中央支持,特别是依靠全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期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9.1%,位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54万亿元, 解决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民生改善项目,奠定了增长基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民生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宁夏在处理稳定与发展问题的关系方面,更大的精力、出发点与着眼点都是放在发展问题上。与一些地方、一些人把民族问题作为包袱与负担不同,宁夏在发展方面甚至把民族宗教资源作为发展的依托。宁夏的“智慧宫”“中阿博览会”等,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回乡”优势,把开发本区资源优势与最大限度地争取外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在落实与利用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宁夏也是非常积极和主动的。我们感受到,宁夏充分开发利用民族因素、民族文化、宗教因素的积极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作为有价值的资源去打造。充分利用民族宗教资源,把它作为发展可资利用的要素,成为宁夏发展方面的一大特色。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深入研究。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为导向,立足实际谋发展,形成了持续性强、特色鲜明的宁夏脱贫之路、教育发展之路。与全国很多地区一样,宁夏也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边缘贫困人口,西海固地区还是集中连片的极端贫困区。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9区县面积占全区面积的56%、人口占34.2%,是宁夏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区域。 摆脱贫困、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集中连片贫困区,有效地解决脱贫之路是开展生态移民。但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生态移民效果都备受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搬迁式移民如果不能与产业对接,无法通过搬迁实现有效就业,依然很难摆脱贫困。在这一点上,宁夏脱贫攻坚形成了鲜明特色,不是为了搬迁而搬迁,而是把劳动力转移到搬迁后的产业上去就业,使移民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永宁县闽宁镇、同心县润德万亩枸杞园等移民搬迁点,都是以产业优先,以就业为本,为脱贫攻坚奠定产业基础。这种脱贫模式是好的、可持续的。在抓脱贫攻坚的同时,宁夏利用区位生态优势,通过引进产业进园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6%),争取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积极打造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提升振兴宁夏经济、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能力。宁夏的脱贫攻坚和发展之路,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

宁夏特别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宁夏调研中,尊师重教、培养人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有感触。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是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培养人才的故事。一个地方不管多穷,都把教育作为一种荣耀的事情,把教育作为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促进地方和区域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家庭如此,社会也如此。今天更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在六盘山中学、在同心县等地,政府把很大精力用在办教育上。这个地方能够培养出那么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实用人才,贫困地区没有出现精神贫困和人才洼地,而是不断塑造努力奋斗的氛围、大力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宁夏特别重视教育,是谋求长远发展的根本。这一点也是很多贫困地区解决脱贫难题、取得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宁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实践做法,是值得重视的,对其他地区也是一个借鉴。

二 明确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在两大问题上具有全局意义。一是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自从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宁夏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更加明确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2016年还专门以此为题召开研讨会,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已经在指导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参观的吴忠市古城清真寺、同心清真大寺,从历史上看,就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样板,一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清真寺教长在解读《古兰经》方面更是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新鲜内容融入其中,对引导教民信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很有价值。利通区清真大寺关于《古兰经》最新讲义读本,结合国情区情进行新解,在不少方面有新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引导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关于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无法在本文中展开论述。其中一个关键是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坚持在中国的法律框架内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宗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把宗教作为影响党和政府工作部署、干预甚至控制人民群众包括信教群众经济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信仰的力量。这是宗教在中国的定位,也是宗教事务管理的中国特色。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宁夏居住着四十多个少数民族,但主要民族成分是汉族和回族。回汉占人口绝大多数,回汉关系状况决定着宁夏民族关系的主流和趋势。从历史上看,回族是外来经商的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与当地居民结合形成的,也是中国独有的民族。回族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和证明,回汉之间、回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和民族格局,就是在历史上处于自在阶段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觉醒为自觉阶段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共同建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宁夏的民族关系尤其是回汉关系,是民族地区有意打造民族共同体的有益尝试。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前我国民族领域的关键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民族思想、民族理论的重要体现。宁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既是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示精神的理性探索,更是进一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宁夏塑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空的,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口号,而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心理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五抓”创建中的关键一环是抓“教育引导”,始终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长远大计。 这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专门就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家庭成员与大家庭的关系。一个大家庭,就是一家人,当然是共同体。对这个共同体如何认识、如何建设我们还可以不断进行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各组成部分的56个民族是什么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分歧和不同认识。一些人认为各民族是实的,中华民族是虚的。这种看法虽有一定市场,但也是一种悖论。不能仅仅把各民族当成实体,其实中国民族识别过程中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作为实体的各民族也是在自在实体的基础上进行自觉建构的结果,或者说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建构出来的。近代我们一般说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并没有今天这么多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最终确定了56个民族,建构成56个民族群体。各民族的建构是实体,怎么能说中华民族是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把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体进一步变成实体,成为实实在在的一家人。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家、就是实体。在边疆民族问题不断呈现的今天,在各种分裂势力企图肢解、分裂中华民族的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认真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意义重大。不论是倡导民族团结,还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既然中华民族是共同体,就要进一步把这个共同体做实,改变民族意识高于国家意识、民族身份重于国民身份的倾向。宁夏的一些探索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是口号,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扎扎实实往前推进。

宁夏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不是像有些学者的观点那样是“虚(空)”的,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都是实体和共同体,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也不是虚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这样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有意义,也是可行的。宁夏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确实走在了前列,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 坚持和完善党对中国特色民族宗教事务领导的思考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统一国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区域差别十分显著的大国,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和价值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今天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刻,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峻的困难与挑战。

困难与挑战方方面面,民族宗教领域一直是其中的重点领域。因为这个领域不仅复杂敏感,很多现象不易把握界限、工作难度极大;而且一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当,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是巨大的、深远的。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民族宗教问题陷入社会冲突乃至族群对立、仇杀怪圈难以自拔,最终走上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局面。苏联、南联盟、苏丹分裂的教训历历在目,中东、欧洲以及世界很多地方因为宗教、民族问题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总体上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宗教工作道路和实践模式。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民族地区,民族宗教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局面和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结好各地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和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也包括分析在局部地区、个别领域一些时段的工作失误,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更好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宁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即是这样一个地方实践案例,总结其成败得失,不仅对于宁夏继续做好相关工作有价值,对其他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也有指导意义。

结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宗教工作特别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处理好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一是处理好宁夏民族宗教工作与宁夏工作全局、宁夏民族宗教工作与全国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格局之间的关系。民族宗教工作在宁夏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和影响,宁夏为此建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有效的。但是,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回族的省级自治区,宁夏的民族宗教工作及其导向不仅影响自身,对全国都有影响。我国回族分布基本格局是大分散、小聚集,宁夏的动向会影响全国的回族。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宁夏的宗教工作也会影响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少数民族,尤其影响信仰伊斯兰教的边疆民族地区。如何处理好宁夏自身民族工作及其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这对宁夏的民族宗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立足宁夏自身区情实际做好自身工作是基础,为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各项工作尤其是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进。同样,宁夏作为民族关系良好、宗教关系和顺的地区,还需站得更高,用全国一盘棋的视角,学习贯彻落实好中央民族、宗教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时代导向,积极创新并引领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工作,并为处理好全国民族宗教工作探索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情况复杂,中央评价一个地区的工作也要实事求是,不能用边疆地区的标准套宁夏,反过来也不要用宁夏的工作标准看整个边疆民族地区。

二是正确处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与利用好民族宗教资源的关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宗教工作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宁夏在利用开发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相关资源方面,确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民族宗教是个敏感话题,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宗教既是资源也是国家特定政策下的特殊管理对象,利用民族宗教因素的资源确实需要十分小心。比如一些企业利用这个因素进行市场竞争、垄断地方市场容易导致不公平竞争、最终影响大部分人的福利水平。所谓“清真”食品泛化,也容易引发歧义。在多民族国家和人口迅速流动的大背景下,在民族地区生活的不仅仅是回族或某一个少数民族,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汉族和其他几十个少数民族。和谐民族关系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一定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容各民族,使差异与多样成为资源和优势,而不是矛盾、麻烦和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民族宗教工作的泛化问题,不是所有工作都是民族宗教工作。学术界希望民族宗教问题不要过于敏感化、特殊化。对于党政部门来说,如何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引导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还有不少工作细节要抓好。只有这样,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才能巩固。

三是更好地处理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与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问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充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客观的多样性,这是值得珍惜、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也是地方形成自身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托。与此同时,“多元”与“一体”是不能分割的。多元是一体的基础,但一体也是多元的前提。离开了“一体”,“多元”将变成独立的个体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不复存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将瓦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将成为空话。因此,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至关重要。要把握好时代主流,不断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趋势,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旗帜下,以“五个认同”为着力点,努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民族涉及民族宗教文化因素的资源一定要与区域文化(比如黄河文化)、地区文化资源相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其民族宗教色彩,构成区域内居民认同、区域间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只要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把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用当代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归根结底要树立文化符号、文化资源背后的文化自信问题。不论是什么民族、宗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要想生根,必须与中华文化、本土资源结合在一起。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我国宗教无论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深深嵌入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2016年,全国宗教会议提出要注意的“八个倾向”,核心是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如何站在中华文化的根本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引导利用好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资源,仍需进一步探索。

四是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宁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很多调研专家的高度肯定。来自云南、青海的专家都表示宁夏的民族团结工作确实十分扎实、成效显著。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并不满足成绩,而是想方设法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升级版,变成模范区。我们相信,经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宁夏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希望宁夏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五抓”举措,尤其注重提升六项民族团结特色教育的实效。既重视教育形式的丰富多彩,更注重教育内容的深化和长效机制建设。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加强对“585”民族团结进步行动计划和“八进”活动的效果评估,把精力与着眼点放到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和创建活动的实效方面来。要明确宁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模范区建设,归根结底是实现“两个共同”,引导全区各族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战场,靠发展解决长期存在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民族与群体之间发展不平等的问题。

宁夏历来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稳妥,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五抓”理念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宁夏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和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探索,不仅符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而且在抓落实、见成效方面实实在在走在了前列。其中的经验值得挖掘、总结、提炼,对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实践也会有很好的启发,有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我们相信宁夏民族宗教工作的实践探索,一定会在处理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cDblx7V6t/BuoajggzY4No20VPasm3AHbl00qtdBPakzv+jX/bumiNG0h8s25S5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