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南亚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它不仅是连接东亚和西亚乃至欧洲的陆路枢纽,而且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交通枢纽。它自古以来便在东西方的经济贸易中得到巨大利益。印度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到了近代,在“西势东渐”的背景之下,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印巴分治,终于取得了国家独立。独立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面临着巩固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艰巨任务。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印度和巴基斯坦采取了积极利用外资和外援的方针。

美国,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度,在开拓新大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这种文化“源于欧洲文明,但它不是欧洲文明的简单延长,而是欧洲文明与美洲荒原的新的历史的结合”。 [1] 优越的地理环境,努力进取、创新和务实精神的美国文化元素以及历史机遇等综合因素,使美国一步步跨过两洋之隔,打破“孤立主义”传统,介入世界事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战后,美国把外援作为外交政策的一种工具,提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从全球战略布局和国家安全利益出发,美国外援的项目重点、区域重点不断调整。而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冷战背景下,被美国视为其遏制共产主义、维护其南亚地区安全的两枚棋子,具有重要的作用。战后美印关系的发展,尽管在肯尼迪政府时期对印度进行了紧急军事援助,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经济关系的发展,而美国对印度的经济援助是美印经济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巴关系的发展,尽管美国对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但是因为美巴结盟以及美国的大量军事援助,通常被认为军事关系更为凸显。

笔者选择冷战时期美国对南亚援助研究,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研究对象是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南亚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有着相似之处。中国与南亚诸国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中国便通过陆路和水路与南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唐玄奘西天取经,渡过重重关山,克服艰难险阻,书写了古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与文明交流的佳话。中国和南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近代都经受了殖民主义的入侵,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与南亚各国人民互相支持,互相鼓舞,建立了亲密的友好情谊。新中国成立后,印巴是最早一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1954—1956年,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世界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长期以来,中国除了1962年与印度因边界问题发生过短期的不和外,与南亚国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2] 中国与南亚国家在独立后都面临着类似的发展任务。在云谲波诡的复杂国际背景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积极从美苏等国争取援助,特别是作为小国能够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努力发挥援助的最大效能。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利用外援和外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供中国参考借鉴。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我国西南最大的两个邻国,是在南亚次大陆和亚洲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美印关系、美巴关系的发展对我国外交以及国家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次,美国从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也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教训。在冷战时期,美国把南亚视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地区,与苏联在广大第三世界争夺的重要地区,把民主的印度视为与共产主义的中国在不同道路之间竞争的具有示范性影响的重要国家,力图把援助作为对外政策的一种工具,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使援助发挥最大效能,如何在援助过程中实现受援方和援助方的共赢,研究美国对外援助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为中国的外援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最后,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对南亚援助的研究比较薄弱。笔者在博士生学习阶段就美国对印度援助(1951—1971年)进行了研究,在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就美国对南亚援助(1951—1971年)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把冷战时期美国对南亚援助整体上进行研究,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拓展。从时间上来看,冷战时期,美国对南亚的援助,在不同阶段不同总统任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希望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美国外交文件等原始档案资料,厘清美国援助南亚的发展脉络,分析影响美国对南亚援助进程的各种因素,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对外援的研究近年来有了可喜的发展。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主编的《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是从国际关系角度研究发达国家对外援助具有开创性作用的重要著作。该书探讨了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国家援助观和以非国家行为体为中心的超国家外援理论,提出了国家内部政治、社会和文化进程对国家对外援助政策和行为的影响,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的历史沿革、发展特点和演化趋势。 [3] 国内研究日本政府的官方援助计划的较多,主要有金熙德《日本政府开发援助》 [4] ,张光《日本对外援助研究》 [5] ,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等。

国内研究美国对外援助的研究,近来成为一个热点。张彩梅博士论文《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研究》,主要研究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政策是如何得以确立并实施的,作者通过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等对外援助活动的分析指出,全球扩张是杜鲁门时期以来美援的圭臬。 [6] 王慧英《肯尼迪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分析解读,指出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政策制度化、目标化和体系化;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促使美国实施对外经济援助的根本原因和目的,而美国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战略目标来改变对外援助的规模、构成和地域重点。 [7]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对和平队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平队与冷战的关系、和平队在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平队面临的问题及政策调整、和平队的功能与作用等做了深入的探讨,该论文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较为系统研究和平队的学术专著。 [8] 郭拥军博士学位论文《争取进步联盟研究》对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的大规模经济援助行动进行了分析,指出争取进步联盟计划在客观上对拉美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主要是美国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并没有从根本上给拉美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9] 王昊博士学位论文《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主要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角度研究美国对印援助政策,并在此基础之上认识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全面地理解冷战的双重逻辑——国际性与本土性张力——在发展问题上的表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研判究竟是何种因素决定了美国援助政策的成败。 [10] 该论文与笔者的研究领域相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美国与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巴基斯坦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阿关系及对巴阿冲突的态度等进行了研究。 [11] 此外,还有一些博(硕)士学位论文,或从不同的时期,或从不同的视角对美国的对外援助进行研究。

但是,国内美国对南亚援助的专题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有些研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主题有所涉及。

(二)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外援的研究,成果丰硕。国外学者主要从国际政治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美国对印度的援助进行解读。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斯托的著作《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对外援助》,从“肯尼迪—库珀提案”入手,分析了美国政府的外援理念以及1945—1958年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变化。 [12] 印度学者夏尔马(R.K.Sharma)所著《对印援助: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了对印援助的不同来源,在多边和双边对印援助中的赠予成分,私人基金会对印度的援助,对印援助的一些束缚性条件以及外援对印度支付平衡的影响。作者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对印度的援助并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援助印度的私有部门;美国对印度的援助大部分用于印度的公有部门,尽管美国一直支持和鼓励印度私有部门的发展。 [13] 美国学者钱德拉塞卡尔(S.Chandrasekhar)所著《美国援助与印度经济发展》从微观的角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美国对印度的援助动机以及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援助概况,论述了美国一些私人组织和机构对印度的援助,分析了美国援助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14] 丹尼斯·梅里尔(Dennis Merrill)的著作《面包与选票:美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1947—1963》,是研究美国对印援助的权威之作。作者以大量的原始档案文献为据,分析了从杜鲁门到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对印度开发援助政策的发展变化。 [15] 沙里(M.Srinivas Chary)所著《鹰与孔雀——美国对独立后印度的外交政策》,侧重于双边经济关系的论述,认为美国对印度的经济援助是美巴结盟后保持美印正常关系的主要手段,时间跨度从杜鲁门到里根。 [16]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农·拉坦(Venon W.Ruttan)所著《美国发展政策:对外经济援助的国内政治学》,论述并分析了美国过去五十年内发展援助的历史,详细论述了国际开发署的演进以及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指出国内政治利益对战后美国外援发展水平的不利影响,对美国援助政策的变革和重新定位进行了分析。 [17] 布兰兹(H.W.Brands)的著作《印度和美国:冷和平》,论述了印度独立四十年来美印之间经历了冲突、误解、几近危机的发展过程,从整体上来看,美印关系的显著特点是紧张甚于合作,全球政治的不同考虑、文化上的差异、领导人个性的迥异等对美印关系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18] 甘古利(Shivaji Ganguly)的著作《美国对南亚的政策》,以南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分别论述了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1965年印巴战争、1965—1967年印度粮食危机、1971年印巴战争等美国的反应。在1965—1967年的印度粮食危机中,美国采取“拉紧绳拴”的粮食政策,以期望印度支持美国的越南政策。 [19] 普林斯顿大学的访问学者约翰森(Robert C.Johansen)用世界秩序的观点对美国对印援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美国对印度援助的人道主义动机、经济动机、安全动机,认为援助是遏制共产主义、保障美国安全的一种工具。 [20] 埃尔德里奇(P.J.Eldridge)所著的《援助印度的政治学》,分析了援助国的方法和目标、援助印度的政治影响、对印度的粮食援助以及外国私人资本的援助。 [21] 印度学者蒂瓦里(Madan Mohan Tewari)所著的《外部资源和印度经济发展》,从微观的视角分析了美国对印度的贸易和援助、美国援助对印度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等。 [22] 巴基斯坦学者巴贝尔(Sattar Baber)在《美国对巴基斯坦援助》一书中,分析了外援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对巴基斯坦内外政策的影响。 [23]

此外,研究外援的相关著作还有:德斯特勒《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了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论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俄国的粮食、谷物、大豆等贸易状况;约翰·怀特《外援政治学》从援助国、受援国、对外援助理论、对外援助的发展阶段、对外援助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米克塞尔《外援的经济学》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发展援助理论、外援战略以及对外经济援助的目标等;辛格等所著《外援交易》从南北关系以及南南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对外援助及其发展趋势;等等。 [24]

三 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原始文献,解读美国对南亚援助的发展变化,探寻其内在的规律性。本书所述的冷战时期美国对南亚的援助,时间跨度长,其间国际形势云谲波诡,各国力量纵横捭阖,美、印、巴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不断发展变化。通过对纷繁杂乱的史料的梳理,对美国外交文件档案等原始资料的解读,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借鉴,笔者认为,在冷战背景之下,作为外交政策的一种工具,美国对外援助以美国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变化。独立之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领土、宗教和国家利益等因素,彼此视为对手。美国对印巴一方援助的多寡、双边关系的亲疏,对另一方都会造成影响,美国全球战略利益与印巴自身和地区安全利益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和,往往陷入“南亚援助困境”。

(2)美国对外援助,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传统中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糅合。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即意识形态考虑和现实利益考虑之间的矛盾是美国外交传统的重要特点。在对外援助中,美国往往打着维护“民主”“自由”的旗帜,在意识形态方面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和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美国希望通过对外援助,获取受援国的原料,为美国企业打开或扩大在受援国的市场等。此外,由于粮食短缺等原因,受援国人民食不果腹,往往会导致饥荒和疾病流行。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从人道主义考虑,美国向受援国提供救济援助。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美国的对外援助不是仅仅从某一种视角考虑,而是糅合了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几种因素。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3)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合作共赢是援助国(方)与受援国(方)双边关系发展的方向。以美国对印度的援助为例,笔者发现,尽管美国是印度最大的援助国,但是美国的援助往往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美国对印度的援助涉及面广,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援助数额巨大。但是,美国的援助为什么未能获得印度的好感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美国和印度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美印两国彼此的期望过高等因素。其中,美国未能认识到印度在国家主权和民族主义等方面的敏感性,在诸如克什米尔、果阿等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刺痛了印度敏感的神经,使美援所产生的亲善效应大打折扣。与之相对比,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军事装备等方面,援助数额相对较少,但却赢得了印度人民的好感。究其原因,苏联一方面在涉及印度国家主权等问题上采取支持印度的立场,不干涉印度的内政,另一方面在援助印度问题上采取务实、互惠的立场。同样,虽然美国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但是也很难令巴基斯坦满意;并且随着地区形势的发展,巴基斯坦时有“被抛弃”,更使巴基斯坦看清美国援助的本质与目的。从援助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来看,援助应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互惠互利。

四 不足之处

美国对印度的援助,时间跨度较长,内容纷繁复杂,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对史料的分析与利用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收集和利用史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有些时间段史料非常丰富,而在有些时间段史料很少。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很多美国外交文件尚未解密,给利用原始文献带来困难,研究深度不够。这种情况就使得文中有时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留待笔者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对“厚”处进一步深入分析,对“薄”处进一步补充完善。

(2)理论分析的不足。本书主要侧重于史料的分析,理论分析是本书的薄弱环节。对发展援助理论的演进及其对决策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2] 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

[3] 周弘主编:《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金熙德:《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 张光:《日本对外援助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 张彩梅:《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2年。

[7] 王慧英:《肯尼迪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刘国柱:《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 郭拥军:《争取进步联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3年。

[10] 王昊:《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1] 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 W.W.Rostow, Eisenhower Kennedy and Foreign Aid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5.

[13] R.K.Sharma, Foreign Aid to India an Economic Study ,New Delhi:Inder Singh Marwah for Marwah Publications,1977.

[14] S.Chandrasekhar, American aid and India ' s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Praeger,1965.

[15] Dennis Merrill, Bread and the Ballot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 s Economic Development 1947-1963 ,Chapel Hill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0.

[16] M.Srinivas Chary, The Eagle and the Peacock U . S . Foreign Policy Toward India since Independence ,London:Greenwood Press,1995.

[17] Venon W.Ruttan, 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Policy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Foreign Economic Aid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18] H.W.Brands,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ld Peace ,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0.

[19] Shivaji Ganguly, U . S . Policy TowardSouth Asia ,San Francisco:Westview Press,1990.

[20] Robert C.Johansen, United States Foreign Aid to India A Cas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U . S . Foreign Policy on the Prospects for World Order Reform ,Princeton University,1975.

[21] P.J.Eldridge, 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 in India ,London:Lowe & Brydone(Printers)Ltd.,1969.

[22] Madan Mohan Tewari, External Resources &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d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U . S . Aid ),Delhi:B.R.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2.

[23] Sattar Baber, U . S . Aid to Pakistan A Cas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onor Country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Recipient ,Karachi:Pakist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74.

[24] I.M.Destler, Making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0;John White, 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 ,London:The Bodley Head Ltd.,1974;Raymond F.Mikesell, The Economics of Foreign Aid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8;H.W.Singer,and Kunibert Raffer, The Foreign Aid Business Economic Assistance and Development Co - operation ,Brookfield:Edward Elgar,1996. 3KO/1dSy9EB7ri5L1Acsah1djhLeEb5Y4/iIIxshVEDlQ753mJXANCrLSs/U7C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