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导论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和国家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公共领域借助网络的力量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我国网络空间中已出现了网民们关注公共利益、追求一定公共性的网络公共交往。网民们的网络公共交往是形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基础,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网络公共领域。目前的网络公共领域依然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它的出现已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认同。

良好的网络公共领域有助于生活世界和现代权力系统之间的良性沟通,葆有社会的活力并促进国家治理。但目前“网络谣言”“网络暴民”和“网络水军”等破坏网络公共领域的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而会在网上见到这类不良的现象。与日常生活的感受相一致,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亟须改善,网络公共领域的基础——网民的网络公共交往的品质亟须提高。

造就健康活泼的网络公共领域以促进人与社会的文明发展,需要网民们践行立足于法治的网络公共交往伦理,积极开展网络公共交往。网络公共交往伦理既是网民建构良好网络公共领域的实践依据,也是实现网络善治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网络公共交往伦理研究成为我国网络伦理研究以及网络道德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课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日俱增,研究主要从概念、表现形态、面临的瓶颈、网络治理等角度展开。但是,对于贯穿网络公共领域建构过程中的理论基础——网络公共交往伦理本身,相关的系统研究严重不足。网络公共交往伦理研究散见于对网络公共领域、网络活动的多学科研究中,亟待系统而深入的探究。

着眼于网络公共交往的主体——网民,当下有不少问题亟待探索:网民概念可能具有何种内涵?网民需要哪些信息权利的支持,以便开展网络公共交往?哪些德性有益于网民进行良好的网络公共交往?网络公共交往的实践目的是什么?当一个普通人面对网络空间,能期望什么、能做什么、应怎么做,从而收获网络时代的生命意义?如何实现良好的网络公共交往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文明发展?如此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好奇,也成为研究的动因。

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在我国语境下 [1] ,着眼于网民的网络实践,围绕着网络公共交往的实践主体、外在的权利依托、内在的德性要求、实践目的以及实现途径,对网络公共交往伦理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为网络公共交往实践、网络善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丰富我国的网络伦理研究、促进我国网络伦理研究往纵深细化方向发展抛砖引玉。 mo45Bj/nV0/uS+G7isBdOnqeRnkfOhcelf1xh9QDOBZbT9/bVScbuzrxBOGLKs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