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现状、思路与方法

从国内方面看,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日本武士电影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相当薄弱。迄今为止,尚未出版一部专门研究日本武士电影的专著,部分有关日本电影的著述虽也谈到武士电影,但大多是在论及日本电影史、日本导演及相关影片时附带提及,其研究重心并非在于武士电影,且对武士电影的论述分量也十分有限。吴咏梅的《日本电影》、田雨的《解码日本电影大师》、虞吉等的《日本电影经典》以及港台学者汤祯兆的《日本映画惊奇》、蔡澜的《日本电影》、郑树森和舒明的《日本电影十大》、王冠豪的《黑泽明》、黄仁的《日本电影在台湾》等都是如此。黄献文的《东亚电影导论》初步梳理了日本武士片的发展轨迹,并将其与中国武侠片进行了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限于篇幅,未充分展开。

在论文方面,目前国内仅有笔者的博士论文以此为选题,硕士论文也只有三篇,它们是:《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新世纪以来日本武士电影的庶民化转向》(中国传媒大学2009届硕士生刘思羽)、《日本武士电影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1届硕士生高明)、《日本武士电影研究(1952—1974)》(武汉大学2011届硕士生翟守占)。尤其是翟文以1952—1974这段日本武士电影的黄金时代作为观照对象,着重从人物形象、主题内涵、风格特征三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虽然在论述深度上尚需进一步挖掘,但整个论述以丰富、翔实的影像资料为依托(这从文中的论述及文末的影片附录中可以看出),显示出其在资料占有上的优势,为武士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价值。而从中国期刊网所收录的论文资料来看,目前对武士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黑泽明武士电影的研究,仅对《七武士》的研究就占了一大半。除此之外,黑泽明的武士片论及较多的还有《乱》《影子武士》和《蜘蛛巢城》。黑泽明之外,21世纪以来由藤泽周平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尤其是《黄昏的清兵卫》,以及北野武的《座头市》也都受到了较多关注。其中,对藤泽周平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主要从其人性化情怀和平民化追求的角度去剖析,北野武的《座头市》则更多关注其反叛题材、暴力美学以及娱乐化打斗。当然,在单部影片的评析以及导演研究之外,也有一些论文试图对整个日本武士电影加以观照,它们要么梳理武士电影的分期及发展流变,要么论述其民族性特色,要么对其“死亡情结”加以剖析,但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来看,都明显不足。

从国外方面看,目前国外学者对日本武士电影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有进一步深化和开拓的空间。

首先,就翻译过来的外国学者著述和论文来看,仍旧没有一部专门研究武士电影的专著,且论文中涉及武士电影研究的也不多。好在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四方田犬彦的《日本电影100年》、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外国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影响》、佐藤忠男的《日本电影的巨匠们》、唐纳德·里奇的《黑泽明的电影》以及约瑟夫·安德和唐纳德·里奇合著的《日本电影:艺术与工业》等著作对日本武士电影有较多地提及和论述,使得我们得以管窥日本武士电影发展的大致脉络和依稀面影。

其次,就国外现有的英文著述来看,论及日本武士电影的著作主要有6部,其中4部是专门研究和介绍日本武士电影的。具体而言,Alain Silver的 The Samurai Film (2006)以黄金时代的日本武士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在简略介绍日本武士历史、武士道精神以及文学艺术中武士形象塑造的基础上,着重对黑泽明和五社英雄两位导演的武士电影从类型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除此之外,该书还对小林正树、冈本喜八、筱田正浩等导演的部分武士电影以及日本武士电影中的系列剧进行了文本细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日本武士电影自70年代以来的类型变化及其与西方动作电影的互动关系。全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影片文本的细读以及对五社英雄武士片的分类解读,而不足之处则体现在:第一,论述对象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武士电影,50年代的电影只略微提及,显示出其在资料占有上的不足;第二,作者忽略了日本武士电影和日本戏剧之间的紧密联系,低估了它们在日本武士电影风格形成及情节设置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文章止于部分影片的文本细读,缺乏对人物形象系列的历史追溯和文化开掘。尽管如此,该书仍是目前西方学界对日本武士电影研究最为全面也较为深入的专著。稍后出版的有Roland Thorne的 Samurai Films (2008),其从什么是武士,什么是武士电影谈起,对武士电影的代表导演、代表明星、发展历史以及对西方动作电影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概述,虽然论述范围较为宽泛,但大都浅尝辄止,不仅所涉影片有限,而且论述也不够深入。而Patrick Galloway的 Stray Dogs and Lone Wolves The Samurai Film Handbook (2005)和 Warring Clans Flashing Blades A Samurai Film Companion (2009)则是两部对日本武士文化和武士电影进行讲解和介绍的普及性读物,虽然学术价值不大,但书中对武士电影部分代表影片的介绍较为详尽,具有一定资料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两部论及日本武士电影的专著,它们是David Desser的 The samurai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1983)和S.A.Thornton的 The Japanese Period Film A Critical Analysis (2008)。其中David Desser的 The samurai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1983)是一部较早出版的研究黑泽明武士电影的专著,书中着重分析了黑泽明武士电影所受到的西方影响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日本文化特质,并富有创见地指出美国西部片和日本武士片在重塑本国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方面的相似功效,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作者对日本美学和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误读。而S.A.Thornton的 The Japanese Period Film A Critical Analysis 虽然研究对象主要是日本时代剧,但书中有大半部分的论述都涉及武士电影。由此可见,西方学界对武士电影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且有一批成果问世,但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看,都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有鉴于此,本书力图在搜集、甄别和分析大量相关影像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日本武士电影进行一次全面、系统且尽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以期突破前人在日本武士电影研究中的某些藩篱,从而为武士电影的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研究对象涵盖自默片时代以来的所有日本武士电影,从而突破了之前相关论著只聚焦于50至70年代中期武士电影研究的藩篱,尤其是通过对早期20至40年代武士电影的研究,以期较好地厘清日本武士电影发展历程中的源流及脉络关系。另外,在对武士电影发展史及其阶段性特征加以梳理和论析的过程中,一方面从主题设置、形式风格、制片策略三个方面予以论析,另一方面,还辅以社会政治文化语境,武士电影制片体制等多重维度的观照。

第二,在对日本武士电影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力图对日本武士电影的导演谱系——主要是那些带有作者风格的导演们予以详细梳理,结合其鲜明的导演风格特色对其武士片代表作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主题内涵和影像风格两方面予以深入解读;另一方面,在对日本武士电影进行类型研究时,尤其是在“情节模式建构”和“人物形象建构”两大板块的论析中,试图充分结合武士电影自身的特点,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复仇、牺牲、抗争、求道、皈依”五大情节模式以及“武士、浪人(兼及侠盗、黑帮)、女性、农民”四大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的影像文本予以论析。

第三,对日本武士电影所承载的一种独特的异域传统文化精神,不仅对其中的“精神核心”——“武士道文化”在参照对比中国“侠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其渊源、特质和影像呈现予以详细论析,而且还对渗入其间的“文化变奏”——“庶民文化”同样给予相当程度的观照和分析,既指出日本武士道文化和庶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与融合,又对庶民文化影响下的武士电影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充分注意到日本传统戏剧和美学对武士电影的滋养,一方面从“情节功能”和“形式借鉴”两大角度详细分析日本“能乐”和“歌舞伎”在武士电影中的表现及其二者对武士电影“叙事结构”“表演和人物造型”“场景和武打设计”“音乐配乐”及“角色类型”等方面的影响和渗透;另一方面还从“审美意识”的角度对武士电影在创作中所受到的日本传统美学三大基本审美范畴——“物哀”“幽玄”“寂”,尤其是“幽玄”对武士电影审美精神的濡染和渗透予以深入探析。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始终立足于影像文本这个基本点,在对所能找到的第一手影像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认真梳理、甄别、归类的基础上,力图采用文本细读、比较分析、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批评、文化批评等方法,并综合运用电影学、文学、哲学、美学、传播学等知识和理论以期达到对日本武士电影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yxMD2g5nbu6mSSb6b+07N4Ant8Tj8eLS/o8vb9VUletSMPM3c6OUOf87GAa/1W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