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位于东部季风区的长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带,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以农业种植为主体的定居聚落必然面临水资源差异悬殊而造成的各种威胁,治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特定的人地关系模式。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逐步深入、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古人的治水能力稳步提升,治水范围不断扩大,治水理念趋于完善。探讨古人治水问题能够揭开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利于深入、全面地理解和阐释古代社会的兴衰与演变历程。

中国考古学研究经历100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古代水利遗存的重要材料,各地持续发掘多年的众多大型中心性聚落或都城遗址,几乎都具备由各种复杂水利设施构成的水利系统,其功能涵盖防洪、引蓄、给排、消防、环境美化等多个方面。完备的水利设施为定居聚落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彰显出城市化进程中的聚落内部不同功能区的水资源分配模式,逐渐成为学界颇为关注的焦点。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准确解读,引发了学界深入探讨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古人治水或者古代水利工程方面的考古学研究。现有的研究表明,通过考古调查、发掘或聚落三维重建等方式,能够揭示越来越多的古代水利遗存,构建古代聚落的水利系统,厘清古代治水文明的发展、演进脉络。

作为中原腹心地带的环嵩山地区,是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早期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积累了数千年的水利资源控制与管理经验,上古夏、商、周三代王朝均在此建都立国。环嵩山地区率先跨入广域王权国家的门槛,离不开广泛、深刻的治水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深入开发、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的稳定繁荣。该地区众多的早期水利遗存在中国古代水利技术史、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中都极具典型性,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尤其刘亦方博士尽可能地综合各种图文资料,尤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借鉴城市考古中的回溯研究视角来进行分析,首次对环嵩山地区夏、商、周三代城市水利设施方面的考古资料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梳理,结合各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地形、水系以及城市形态变迁等要素,揭示出该地区三代城市水利系统的发展脉络,总结了环嵩山地区城市水利设施的特征,认为城市水利设施的建设与不同阶段城市形态的演进相适应。统治者及城市管理者所在的宫城或衙署,往往建设有沟渠、水池组成的“池苑”,是城市中最为重要的权力中心与水利系统营建的核心,体现了与农耕需求迥异的用水特色,凸显“城乡分野”的礼制象征功能逐渐强化。同时,将环嵩山地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明与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水利系统进行比较,提出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组织形态的异同是世界各地域原生文明城市水利建设存在趋同或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各聚落水利设施的考古资料来看,虽然环嵩山地区有着完善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框架,以及不同时期丰富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材料,但由于一些主持考古工作的学者针对水利设施的理解与重视程度不够,很多聚落中水利设施遗存没有充分梳理,相关材料显得较为零散。加之环嵩山地区历来人口密集,后期频繁开发对早期水利遗存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很难进行全面复原。这些因素给本书的研究很难避免会留下些许遗憾之处。

总之,本书形成了对环嵩山地区三代城市水利系统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的初步认识,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古代水利技术发展史、探索中国古代水利考古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希望作者能够继续努力,建立并不断充实、完善关于城市水利系统的考古学研究体系,在水利考古研究的道路上进一步探索,并取得新的成绩。


2021年7月11日 5ZwhJgpD25qhfZEQm/4CCUKnuBHuh32jRUc4IKzBLfYuYzuQEBhTBAmFoRMOC6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