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本研究属于古代城市水利考古研究的范畴,主要针对环嵩山地区三代时期的城市水利系统,包含了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理分区内不同层级城邑进行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社会复杂化进程以及早期国家的发展,归纳当地三代城市水利系统的阶段特征,揭示城市形态与水利工程设置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嵩山地区三代城市水利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理解城市水利工程蕴含的社会权力对水资源的控制与分配。

一 研究方法

(一)聚落及城市考古

一般来说,聚落考古关注单个聚落的内部结构和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由于城市是人口集聚、社会分化程度更高的复杂聚落,城市考古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聚落考古的理念,但其主要是通过考察体现城市结构特征的要素,来进行城市形态的分析 ,从而服务于探究社会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轨迹。

城市水利作为系统工程,其设置不但要适应城市所在地区水系条件,还要符合城市布局的规划要求。其不仅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伴随城市社会发展成为一项必备的城建基础设施,实则可看作是与城市聚落形态密切关联的结构性要素 。因此,我们在探讨城市水利系统时,需要紧密结合聚落、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田野考古揭示的水利遗迹通常是点状、线状或某一区域的水利设施 ,在进行城市水利考古时,就需要结合聚落、城市的建筑布局形态、功能分区等空间线索,对这些揭示不完全的水利设施遗存进行有机整合和串联,从而复原并构建城市水利系统。

(二)水利设施“遗痕”的辨识

城市水利系统不仅涉及各种人工开设的水利工程,还包括那些以自然河流湖泊为基础加以改造或利用的水利设施。前者主要见于城市内部,后者则多见于城市外围。水利工程在城市营建、使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在建成后可长期利用,并需要定期维护的基础设施。但由于水利工程建成后仍然会受到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古代城市水利工程的原始面貌至今大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对相关遗迹现象进行有效辨识。

在实际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古代城市内部的水利设施尚可通过对遗迹现象、土壤以及水利设施构件等现象的判断得到有效辨认,但在城区范围之外的水利工程,人工干预的标志物多数已经不存,这些本就在自然水系基础上形成的水利工程又重新回归自然漫流的状态,经过漫长且复杂的历史沿革过程,最终成为现今地区水系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经过复杂演变过程的水利工程,我们一定程度上可运用“回溯”的研究方法,借助历史文献和遥感考古的研究,结合区域早期的航空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GIS水文分析,在理解地区水系变化的基础上,辨识早期水利工程“遗痕”。而“回溯法”最大的优势也正是在于能从资料丰富、认识清楚的现在(或者某一过去时刻)上溯,把研究推进到资料贫乏或情况模糊的早期阶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水经注》等历史文献保留了先秦至汉魏时期地区水系状况,我们能够以其作为基点,进行相关水利工程“遗痕”的回溯分析。

(三)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张光直先生曾指出“全球模式和个别道路并不互相排斥” ,而西方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提出“跨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非不可调和” 。只有将中国古代的状况纳入研究对象中去,才能显现古代中国在一般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比较研究通常是在统一的术语体系下来论述地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异同,其目的不仅限于凸显地区或人群的差异特征,更在于对存在共性特征的揭示和理解,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只有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以及世界范围内古代文明发生、发展异同的影响因素。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南亚等地区早期文明被逐步揭示以来,早期西方学者就已经通过跨地域的比较,来试图阐释各地区的文明化程度及社会进程(例如学者对哈拉帕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阐释,往往是通过比较研究进行的,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今仍然是两地区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目前已知的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的起源、国家与文明的出现等经典阐释理论的构建也大都建立在跨地区比较研究之上

城市、水利作为古代人类社会留给当今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古代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其他早期文明中也都存在。环嵩山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三代城市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早期城市水利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利于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早期城市、水利、社会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从而更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城市水利文明的独特性。

二 研究框架

本书主要包括了七章内容,具体研究的思路框架如图所示(图1-3)。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界定研究的时空范围,并对涉及的概念和术语进行适当的阐释和说明。在对以往关于城市水利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工作所揭示城市水利工程遗存的特点,将城市水利系统进行分类,针对本书的研究目的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借鉴聚落考古与城市考古的研究理念,对环嵩山地区三代城市的水利遗存进行辨析,是探讨地区城市水利系统的基础。将水利系统与城市形态分析相结合,是理解社会权力与城市水资源管控互动关系的必要途径。世界范围内其他早期文明的城市水利设置的比较研究,则是在早期文明城市水利系统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以环嵩山地区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城市水利系统特质的关键。

第二章主要是对三代以前的聚落水利设施进行梳理。在社会复杂化的背景下,理解环嵩山地区聚落的发展状况,把握地区水资源管理与兴建水利的基本特征,为探讨三代城市水利系统中各项子工程的起源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至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阐述广域王权国家形成并逐渐成熟的基础上,理解当地城市起源与发展的过程。结合城市形态(尤其中心都邑)的变迁,探讨城市水利系统的演变历程,从而深入理解环嵩山地区三代城市水利系统设置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

第六章内容则是在上述章节论述的基础上,对环嵩山地区三代城市水利的发展阶段及其结构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揭示城市水利系统各项子工程的演变规律,概括出地区三代城市水利系统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比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印度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水利建设,以中外比较研究的视角,揭示世界早期文明城市水利系统设置的异同,指出不同地区文明城市发展、水利建设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释环嵩山地区三代城市水利系统的特质。

第七章结论部分则是对全书主要观点的进一步总括。

图1-3 本书研究框架示意图

[1] Karl A.Wittfogel.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 I44AQJF7OR44Dr97Ldvv+skmb6opaU1JDRBPb4eOigyjXYqpoyaAdePNpcSGCZ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