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智慧化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刘秋琬

纵观博物馆发展历史的研究,基本可以以科技发展线为主轴进行博物馆剖析。从2G、3G、4G到现在的5G,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它对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模式正在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十三五”以来,智慧化已成为博物馆界十分响亮的音符,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博物馆的建设、对外宣传科普和文物保护中,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产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领域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让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现如今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应用交互设备以及电子多媒体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博物馆智慧化蓬勃发展,孕育了大批数字化博物馆,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进步与繁荣。基于这一背景,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博物馆智慧化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博物馆陈展和文物电子信息化升级等新颖的方式,可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到电子交互的体验中来,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博物馆参观体验,从而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对博物馆走向公众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智慧化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一)弥补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不足

过去博物馆在陈展设计布局时,往往为平面设计,相对老套,不具备创新性。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就是向广大观众展示和介绍馆内所保存的文物,通过博物馆来展现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讲好每一个文物的故事,展览形式单一是我国大多数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总是根据博物馆所设计的参观路线走马观花式地观看,往往会导致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下降。在传统博物馆中只能通过人与物的无接触方式进行参观,通过作为界限的玻璃柜对博物馆内的实物文物进行欣赏和研究。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基本上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即以工作人员的讲解为主,内容固定,极少采用数字化设备。观众基本处于独立或者团体参观的孤立视听角色状态,毫无体验和交流,只要博物馆展品固定,就不会再次吸引游客前来。因此,作为博物馆需要定时更新展品,提升博物馆陈展的创新性,才能让观众随时对博物馆保持新鲜感。这无形之中加大了博物馆的文物压力和财政压力。

同时,传统博物馆文物的陈展往往是静态的。对于博物馆文物文化内涵的了解、学习需要观众主动参与,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在展陈的设计中,缺乏与观众互动的环节,这会造成博物馆气氛死板,不能达到为观众主动展示文物的效果,只能靠观众主动理解,很多博物馆在进行陈展设计时对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很少,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不能够体验到具有科技感的陈展。因此,在博物馆陈展中尝试应用更多的高科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VR技术、立体音技术、交互式技术等为文物的展示带来更多的体验效果,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充分挖掘博物馆的历史底蕴,展现文化风采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智慧化是全新的类型,并以快捷、方便的模式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其提供了更具内涵的新型生活方式。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站中曾经推出英文版、视觉艺术、学术园地等板块,其中视觉艺术以三维互动的方式展示了博物馆全景,同时还采用文博专题片的方式,实现了绘画技法的展示,所以观赏者能够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获得更加优质的视觉享受。另外,在网站的学术园地中,其作为一个可以讲述的板块,能够使观众在欣赏博物馆展品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底蕴,充分掌握、了解文物的相关背景、价值。在简体中文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还设计了英文版面、繁体中文版面,从而吸引更多不同文化基础、阅读习惯的观众,为人们提供了学习、进步的空间,使网站向个性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博物馆智慧化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维,主要体现在博物馆时间、空间、人员的关系上,与传统的博物馆形式存在显著的差异。智慧化博物馆不仅能够实现对文物的介绍,还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能够实现对教育的个性化处理,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智慧化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管理的载体之一,能够在其展示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相关理念,以较为特殊的方式、语言直观且生动地促进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的本质就是向世人展现我国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通过大众的理解、传播实现文化继承的目的 。智慧化博物馆实现了文化传播、文物展览的重要目标,能够使用较低的成本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展示我国的文化力量。

(三)对馆藏文物的进一步保护

博物馆文物资源的智慧化,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传播和传承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公众。文物资源是一个博物馆的基础性资源,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是实现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基础。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全方位采集博物馆文物相关信息,建立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不仅有助于扩充现有资源存量,实现本馆文物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保护及多元化利用,还可以有选择地实现行业间的文物资源共享,这对文物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型博物馆尤为有利。在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三维扫描仪及相关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宜展示的破损文物的虚拟修复,使其能够得到虚拟展示,也可以经过允许获得其他馆外收藏单位和私人藏家的文物信息,做出复制品用以展示,加强了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能够做到对一些不宜运输的文物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展示和研究。通过文物信息的采集处理,也可以实现其数字化产品的物质性转化,从而推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创意产品,使文物以生活物品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从而起到更好的宣传科教作用。

二 建设智慧化博物馆的方式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信息时代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分析、加工、存储以及管理的产物,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将其应用于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管理以及服务也是大势所趋。大数据应用于博物馆建设,使公众不管身处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够通过智慧化平台进行查询、检索并观看其馆内场景,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构建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博物馆信息化服务体系,主要以事实为研究基础,注重实施科学化、合理化、智能化的服务策略,能够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信息化服务质量。大数据具有规模大、类型多、价值低等特点,所产生的信息已经实时融入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在大数据中采集、挖掘、利用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博物馆就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使大数据信息化管理资源发挥最大使用效果。为了提高智慧化博物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并将高效化、智慧化的信息服务运用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中,在现有的服务人员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和管理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信息组织、加工、存储和信息的处理是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最大目标。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拥有数十万件藏品以上的大型博物馆而言,由于将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将会得到大量的资源,包括3D数据、视频、音频、图片等,也就是说采用大数据方式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处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用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在1995年比尔·盖茨出版的书籍《未来之路》中刻画的物联网的模型,核心观点是“物物相联与通信”,这一概念的提出当时并没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专家提出的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系统,明确阐明物联网是建立在物品编码、射频识别技术上的物流网络。物联网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装置、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接入网络,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互联与通信和交流的智能化网络。随后在短短的几年内,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加广泛,物联网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启动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和实施办法 。目前物联网在我国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但随着对物联网的研究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延伸到生活各个领域,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校园、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慧医疗等应用。物联网的应用正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方式,使人们不断地在充满智慧的巨大网络中获取物质、精神财富。在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信息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加强,将始终依托于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物联网技术影响下的博物馆,除了能更好地通过网络管理展览展品,而且还能进一步保护整个博物馆的安全。例如:对博物馆环境的实时监控,博物馆安保系统的建立和博物馆消防系统的布防,博物馆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达。总的来说,基于互联网这一基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博物馆智慧化中,能够以“物”为核心媒介,构建一个相互连接的“世界”,从而加快博物馆智慧化的脚步。

(三)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VR是利用数据、端口及计算机设备等对现实的环境或者真实的事物进行仿真模拟,或者直接录入真实的环境与事物的影像进行从内而外或者各个角度的观察,而且可以按照其构想进行修复、改造等模拟设计,观察其效果及可行性 。这项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应用于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可以使参观者更近距离、全方位地观察文物,不受现实中光线、距离的影响,还可以同时设计声音解说、模拟文物所在朝代的背景等,让参观者了解更多历史知识,使展陈设计更为自由、灵活,引导参观者从对历史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VR模拟现实中的馆藏环境与藏品,参观者可以按照自身需求来选择想要参观的环境或者文物,并合理地选择交互、导览的形式,从多种感官上感受真实、刺激的体验,从而凸显历史文化的魅力与藏品的价值,满足参观者想要了解各种文化历史的个性化要求。VR技术的虚拟空间设计不会对真实的环境产生影响,但是却可以为参观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参观者可以利用VR对虚拟空间中的环境方位进行随意调整,对文物的观察角度进行随意调整,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想创建出更好的虚拟空间与事物。VR技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可以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应参观者的听觉、视觉及触觉等,帮助参观者体验环境与事物的变化,这种体验在现实状态下很难实现,因此可以激发参观者的兴趣,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此外,实际的环境中不止一个参观者,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影响体验效果,VR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减少了周围因素的影响,让参观者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引导参观者快速融入,了解博物馆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通过VR技术的运用,能够结合人的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味觉等所有感官,形成一种新型的多重感官交互系统,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VR技术具有比较强大的交互性,对于其他媒体技术而言,能够将两种感知结合在一起就已经很不错了,将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感官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媒体技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达到VR技术将多种感官结合在一起的效果,也就无法使受众感受到VR技术具有的超越现实的感受。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能够将博物馆的科教意义最大化,为公众展示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智慧博物馆。

三 总结与展望

智慧化博物馆之所以要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因为这些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快速发展,社会风貌也是日新月异。博物馆只有不断创新,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才能够实现更好的运营与发展。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陈中,才能够为广大观众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提高观众的参观积极性,让博物馆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5G网络广泛使用以后,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设备为观众参观博物馆带来各种便捷,博物馆内信息空间的革新也会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体验形式。观众不仅可以对展陈的实物展品进行参观,而且会越来越多地享受智慧化的信息空间,与博物馆内文物展品的数字化进行交互活动,完成博物馆内的文化消费,形成博物馆参观的最终反馈。这一系列过程都是以人为中心,以物为主的博物馆逐渐转向人和物共同发展的态势,多元化的体验将成为各大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因此应当把握住历史潮流下信息技术对博物馆建设的冲击,利用好这个机会,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实现博物馆建设完全形态的智慧化。

(作者系郭沫若纪念馆助理馆员) vpawFR05Stn5iJfCJWhMRN2S7Jblj/8zCHjtZjKwR00Hogh6rbmUHrLD4mVyn6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