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斯密的生平与品格形象

斯密对于人类经济思想和世界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近代国人对其人生经历和品格形象并非全部了解。在近代中国学界纪念斯密的文章中,不少涉及斯密的家庭、求学、从教、游学、著述、交友等方面,通过这些叙述和描写,我们了解斯密生平及“孝义”“和蔼”“乐善”“拘谨”“天才”“谨严”等形象,有助于研究斯密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生平和著作

斯密去世后,国外出版了一些关于斯密生平的著作,但近代中国人并不知晓。国人了解斯密生平主要通过严复在《原富》所附的《斯密亚丹传》,但内容较简单。1923年,《东方杂志》《学艺杂志》《太平洋》刊发评论斯密生平的文章。其中,黄惟志指出斯密“一生之经历,亦与常人殊,不知其经历者每不易理解其著书也”。所以,他节译英国伦敦经济杂志记者倍局德所撰《亚丹斯密评传》。林骙将日本学者河上肇在《资本主义经济学之史的发展》中关于斯密的内容译成《亚丹斯密先生传》。这两篇文章较全面地反映了斯密的生平。杨端六的《斯密亚丹小传》分“斯密氏行状”“斯密氏学说”两部分,简介了斯密的生平和学说。其他关于斯密的文章中也常涉及斯密的生平事迹,例如斯密“终身不娶”及其理由,斯密的“三大爱好” 。著作涉及最多的是《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还有《斯密亚丹之正义警察收入军备演讲集》 、《哲学问题论文集》( Essays on Philosophical Subjects ,斯密写给《道德情操论》在伦敦的出版人的一封信。 这些叙述和介绍,超过了严复所写的斯密传记,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全面的斯密。

(二)品格形象

“孝”的形象。斯密一生无兄弟姐妹,他的母亲始终是其生活的中心,因此他对母亲“怀着美好的眷恋和尊敬的感情” 。学界在纪念斯密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这点。“斯密氏的家庭,终鲜伯叔,又无兄弟,只有一位老母。他纯孝至笃。” “斯密生前丧父,一无兄弟,二无妻子,所以他的母亲,可算是他一生涯最重要的人。” “亚丹生而羸弱,其母尽力抚之成人。亚丹亦极孝,相依为命,六十二年……故其知友曰斯密有三道:母与书及政论,而母居其首。当母疾革时,每逢牧师祈祷,斯密必在床侧同致其诚。母卒,斯密不乐,由是渐入衰境。呜呼,终身不娶以养亲,虽在中国亦不多觏,而竟出之大唱自利之说之斯密亚丹,孰谓欧人不知孝义乎哉。”

斯密的性情。其一,性格和蔼,乐善好施。杨端六指出:“斯密为人,性极和蔼,乐善好施;生平所得资财,不得谓之少,然死后无多余蓄。施舍不以告人,故无知之者。” 其二,教学谨严,责任心强。斯密大学毕业后曾任爱丁堡大学讲师、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在担任逻辑学、道德哲学教授时,他根据学生听课的反应而改变教学方式。“当他讲解的时候,倘若这几位高才生的身位向前,他就知道他所讲的已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然,倘若这几位高才生有身位向后斜倒的样子,他就知道非改变教授法不可。”1763年,因陪同公爵赴法游学而辞去教职时,“他一定要把已经收受的束脩,退还学生,学生不愿收回,他就把修金一包一包地封好,塞到学生的衣袋里去。这种谨严的人格,学生受他的感化不浅。所以学生对于斯密氏的印象,曾说过‘斯密先生的风度,并不标逸,然而态度的淡泊与待人的诚恳,实使我们感佩难忘。’”这两件事“可以表示他服务的精神与责任心” 。其三,特殊之天才。斯密“待人接物虽沉默寡言,不甚娴礼节,但对于形而上学之讲演则具有特殊之天才。普通谈话时苟一触其机,即滔滔不绝,而向大众讲演尤为其能事。斯密氏之演讲,未尝起草,其初往往嗫嚅不能达意,然一二分钟后,其论调即十分流畅,听者均赞赏不置矣”。斯密晚年曾加入爱丁堡会,“在会中不多发言,仅倾听他人之议论。然对于某种问题,须发表意见时,则常能详尽委婉加以妙解;有时自欲提出问题亦能迅速立说,陈诸会众。斯脱华德Stewart谓:‘斯密平时仅纪事之概略,至时机既熟,乃能旁通曲畅,推阐无遗。’此诚可谓具特殊之天才者矣” 。其四,不重细节,不通时务。斯密“对于日常生活,是一个非常不注意的人” ,“在当时实不过苏格兰一拘谨之学者,性嗜书,日以思考为事,毫不通时务。尝在公文署名,不签己名而摹写他人所签之名;又尝参观外国军队操练,兵士向之行礼,彼即模仿其仪式以答之,兵士以为有意侮己,甚为愤怒。某日午饭,谈及政治,斯密氏极口斥某政治家。既而悟其至戚亦在座中,始不复语,然口中尚自言:‘请勿怪!此皆实事也。’类此之事,不可胜记” 。学界关于斯密形象的评价,丰富了人们对斯密的认识,有利于促进斯密研究的展开。 R9A0ZUv9JtTdOygMbzdiY7gTy4gpbeaIFjbskh1scPDciiDO9xAUnM34zxu7zA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