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理论背景

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共识,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资本、商品、信息的流通必然与观念、文化乃至人的流通并行不悖。 [25] 伴随着全球化,移民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学术界对移民的研究也热烈起来,学界的关注从乡—城移民到跨国移民都形成了系统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发展机会多的城市迁移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发展规律。 [26]

从20世纪50年代起,有关移民和迁移形成了各种理论。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移民研究天然的“实验室”,形成诸多移民理论,包括推拉理论、经济学理论、二元劳动市场理论、文化融合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我国的农民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具有一些移民的相关特质,学习这些理论对于研究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推拉理论

Lee的推拉理论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范畴下分析乡—城迁移行为的,也是分析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从农村和城市对移民的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分析迁移行为。 [27] Lee认为在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下,迁移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迁入地相关的推力和拉力因素、与迁出地相关的推力和拉力因素、迁移过程中的障碍和个人因素。人口迁移就是在推力和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当在城市生活的总体收益超过了农村的总体收益时,迁移行为就发生了。根据Lee的推拉理论,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农村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收入低、机会少、劳动力剩余现象严重等构成迁移推力因素;而城市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收入高、就业机会好、开阔视野、资源丰富等构成了迁移到城市的拉力,促进农民工迁移城市行为的发生;土地流转不通畅、农村较好的环境等农村拉力,与进城成本高、社会歧视、文化差异大、社会服务不均等这些城市推力构成了在农村定居和不迁移的行为。 [28]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拉因素背后,中国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就是户籍制度,使推力或者拉力并没有产生解释西方移民的同样效果,户籍及其附属的社会保障、教育机会等因素对农民工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目前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大城市户籍控制仍然严格,加上制度依赖路径的效应,户籍制度仍然有一定的惯性,对农民工融入城市仍然有所限制(见表1-3)。

表1-3 农民工迁移的推—拉因素

二 二元劳动市场论

二元劳动市场论认为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是完全不同的,城市的劳动力综合收益优于农村的,因此当具备迁移条件时,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到城市中寻求工作。Lewis [29] 提出发展中国家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并且相对于城市里的劳动力收入,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较低,共同促使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Piore从分析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角度研究移民。Piore [30] 将工作市场二元划分为两个部门,第一部门是稳定的、高收入、工作条件好、具有明确的工作规则、合理的程序和升迁的机会;第二部门的工作与第一部门相反,低工资、工作条件差、晋升机会少、与上级私人关系密切并因此导致腐败行为和混乱的工作规则是其主要特征。发达地区的人们都倾向于在第一部门工作,导致就业市场中的第二部门有大量职位空缺,不发达地区的移民就会填补这个空缺,迁移行为随之发生。双重劳动力市场通过就业和人力配置在固化底层阶层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底层阶层因为种族、举止、口音、教育成就等诸多因素被限制在次级劳动力市场;消除贫困,需要让他们获得进入初级市场的机会。与次级部门紧密相关的个人和行为特性会由于在次级岗位上有一群工作过程和生活方式相似的人而得以强化。

三 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学中的理论在移民问题上的应用,也有学者将其视为“经济人”假设,是移民研究中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分支学派。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理论关于定居迁移的解释,如果个体在某地定居的总体收益会超过其他选择的总体收益,那么该个体就会选择在该地定居。这里的收益可以被广泛地理解为经济收益、社会地位收益、个人成就的收益等,迁移可以被视为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托达罗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试图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用量化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劳动力迁移行为。 [31] Todaro的模型认为决定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的决定因素是基于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收益估算,包括在城市中的预期收入、找到稳定的工作的概率、城市的就业率、城乡之间工作收入的有效差异、迁移成本等,当城市中的综合有效收益大于乡村时,就会发生迁移行为。Borjas [32] 在托达罗的基础上继续优化了迁移模型,他认为潜在的迁移者会估算可行的迁入地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选择长期预期回报最大的地点。

Massey和Espana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移民的经济模型 [33]

ER(0)表示个人在做迁移决定前对迁移行为的预期收益,t表示时间,P t 表示迁入时可能受到的行政管制,P 2 代表在迁入地拥有稳定工作的机会,Y d 代表在迁入地的可能收入,这三项总体决定了在迁入地的经济预期收益率,P 3 表示留在迁出地拥有稳定工作的机会,R 0 代表可能的收入,R 0 和P 3 一起决定了迁移者的沉没成本, e - rt dt 表示未来货币变动的可能性,C(0)是迁移成本。这七个因素共同影响了潜在迁移者对迁移行为的预期收益,而这些因素中大部分都是与劳动力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关的因素。总体来说,个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评估是形成迁移动机的主要原因,对预期收入的估算是迁移者制定迁移决策的主要考量。

新移民经济学的代表斯塔克提出,移民经济学的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实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乡—城劳动力移民并不是完全契合托达罗的模型。 [34] 他用“相对贫困”作为社会地位指标,发现劳工移民在原社区中的低社会地位状态会推动他们向外迁移,“相对剥夺感”对迁移决定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而收入的影响是次要的。 [35] 劳工作为独立个体有主观的感受和愿望,地位的平等感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四 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移民与两地工资差异、就业率并没有很强的关系,经济因素对迁移决策的成本和风险产生影响的真正原因是随着时间增长的社会网络产生的效益。个人的社会网络将移民群体、以前的移民群体、迁入地的居民联系起来,形成个人的社会资本,为求职、定居提供帮助,也给个人带来心理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社会网络的扩张能够有效降低迁移成本和风险,并促进越来越多的同伴迁移,迁移的增长又会反过来促进移民群体的总体影响力,这是一个动态双向的过程, [36] 在移民的适应阶段,社会网络提供了就业、经济、情绪上的支持,有效帮助移民在迁入地站稳脚跟。从长期的社会融入来看,与迁入地社会的关系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37] Caces等人的研究指出,从迁出地附带的社会网络会让移民沉浸在已有的关系网中,使他们抱成团而与迁入地的主流社会分离,只有与迁入地的社区和居民建立联系才能有效帮助移民实现社会融入。 [38]

五 社会融合理论

西方学者对社会融合的关注最初是从移民问题开始的,对融合和融入也没有非常清晰的区分,移民问题早期以社会融入的研究居多,后来衍生出社会融合理论。学界对社会融入的定义经历了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到提高移民主体发展的视角。帕克等人最早关注社会融入 [39] ,认为它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群体逐渐形成对其他群体的记忆、情感和态度,通过共享不同群体的经历和历史,各个群体最终融汇到共同的文化生活中”。奥尔巴和倪则将社会融入视为种族差异的消减以及由种族差异引起的社会和文化差异的消减。 [40] 在这一阶段,社会融入还处于社会排斥的范畴,将移民作为原社会结构之外的存在,把社会融入视为与结构之间差异消减的过程。随着移民群体的扩张,社会融入成为迁入地城市重视的社会问题,迁入地的社会排斥状况成为移民迁移决策中的考虑因素。在这一阶段,已不再将移民作为社会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待,而是将其视为正常社会现象并将社会融入作为评价社会质量和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维度。欧盟认为,社会融入是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积极参与,人人享有广泛的机会平等和生活机会,全部市民都享有社会福利的过程。 [41] 很多国家和地区将社会融入作为评价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较高的社会融入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 [42]

随着移民群体的增大,对迁入地带来文化交融,学界开始出现从文化角度建构社会融合理论。社会融合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在美国得到了系统和持续的研究,芝加哥大学的Park及其同事将社会融合界定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交流、适应和接纳的过程,移民与主流人群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达到相互理解对方的社会行为,并最终整合进共同的文化生活中。 [43]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社会融合理论形成了“同化论”和“多元文化论”两种取向。同化论认为移民在迁入地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三个阶段,对移民来说,完全习得并适应迁入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抛弃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才能实现同化和融合。多元文化论则质疑同化论,认为社会应该是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集合体,对抗带有种族歧视的白人中心主义的同化论。多元文化论强调当迁入地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时,移民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在迁入地重新建立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44]

随着移民浪潮的推进,原有的社会融合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涌现的新的移民现象,这时区隔融合论应运而生,发展和延伸了原有的融合理论。区隔融合论认为移民的文化资本和在迁入地的待遇与融合模式之间是互动的,例如,第二代移民与第一代移民在角色、生活经历和迁移目的上都相差甚大,融入模式与第一代有非常大的差别,呈现出“区隔融合”的模式,只在某些方面融入主流社会。 [45] 概而言之,区隔融合论认为移民群体会有不同的融合模式,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移民会融入主流社会;社会资源较少、无法找到稳定工作的移民群体则融进贫困文化中;部分移民群体选择遵守原有的文化价值,在迁入地进行选择性融合。 uqdcxJdr+lB0ymGxEWm1Rp71KdqOKC8Hk62CmGdqpOX089gqTwn3oq+Y6Bdl4K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