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机制对接的特点

亚太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地区,得益于各行为体依托各种区域和次区域为促进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做出的共同努力。中国—东盟关系经过30年发展,中国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对东盟在区域、次区域及国家机制中的对接提供最好服务,并呈现出鲜明的模式、层次特点。

而不同行为体间战略机制对接,达成战略共识前提和具体表现主要为:非强制性,即在共商协调的环境中保持态度的一致;可操作性,设立的机制能够达成共同的目标要求;共赢,保障各方能够在机制对接中获取自身所需。 具体到中国—东盟在经济合作领域的机制对接,具有以下特点。

一 合作机制层次突出

从宏观上看,中国在与东盟相关经济合作机制的对接过程中,现已参与并建设了包含国家、次区域、区域及跨区域四个层次的合作机制,与东盟为发展经济共同体设定的强化东盟内部市场贸易自由,增加同包括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在内“东盟+1”间自由贸易区建设,利用“东盟+6”为基础,拓展RCEP三个层级合作目标不谋而合。 [1] 从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看,中国—东盟现有各项经济合作机制均由政府主导,已基本完成领导人—部长级—高官—联合工作组—合作中心的多层次架构,既能纵向推动合作政策、项目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落到实处,也能在横向上促进国家间各部门、机构间相互交流互动,保障了中国—东盟议事层次的准确性、有效性、权威性以及影响力。

二 坚持东盟中心地位

中心地位是各国在地缘上的相对性及其在国际关系上重要性的表现,亦是东盟的核心追求。但鉴于自身体制机制、实力能力和政治意志的限制或缺陷,制约了其在东亚地区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中国在各种场合对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均表示支持,既在行动上对东盟行动给予配合,积极参与东盟构筑的“东盟+”机制和RCEP谈判,也在东盟国家承接了最多数量和金额的项目,至2019年初约为430个,总价值2608亿美元,较好地顾及双方关系中所存在的利益关切。

三 对接重点突出

从领域上看,不断深化发展数字技术及平台建设,是东盟经济共同体加强贸易和投资,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 [2] 而中国与东盟各层级合作也均坚持以互联互通为基础,将扩大产能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设为重点,高度契合东盟需求。从方向上看,中国与东盟主要有两条对接路线,一是与对中国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实行“引进来”对接,如不断深化与新加坡在商贸服务、文莱在油气化工以及越南、泰国在农业等优势领域的合作;二是对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产业“输出”对接,主要是向湄公河国家就机械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弱势产业开展帮扶及完善。从整体上看,中国在机制对接中对东盟经济欠发达国家关注度要高于发达的国家。例如:率先达成中老、中缅、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澜湄合作规划,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上明显更照顾经济实力稍弱的湄公河国家。

四 合作参与主体多元

在完成机制外部合作框架搭建后,要使机制对接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通过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国家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因此,除官方层面的国家机构、各省(府、邦)市政府部门间合作交流外,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大力吸引了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并将相关政策机制融合至中国—东盟既有经济合作框架中。联合国安理会已与2017年正式通过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为相关建设提供安全环境保障; 另一方面也鼓励银行、企业、科研机构和普通民众积极参与投资、贸易、承包、技术及民间交流活动,有效保障了中国—东盟机制对接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为双方持续深化经济合作提供更多的智力和资金支持。据统计,2020年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已达143.6亿美元,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为79.5亿美元,同比增长52.1%和1%。

五 主动性与灵活性并重

对于中国和东盟而言,建立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文化共同体,互联互通、红利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和彼此依赖、相互协作的安全共同体,是夯实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对此,中国—东盟一方面逐步完成角色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参与者逐步转变为21世纪区域新机制的提出者与建构者,扩大自身在区域合作中的话语权,主动性和影响力也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机制中均秉持自愿共商的原则,既设有正式的定期会议,也存在不定时或非正式的磋商;既有依据法律法规正式签订合作协定及备忘录,也有以领导人间达成的共识承诺为基础而制定的纲领文件。中国与东盟要坚持以灵活性与正式性并存、约束与非约束性原则结合的模式,推动双方在规划及行动上达成最大统一。

[1] Jenn-Jaw Soong,“China's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Meets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Propelling and Deepen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Chinese Economy ,No.51,2018,pp.292-293.

[2] ASEAN Secretariat,“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 2025”,Jakarta:The ASEAN Secretariat,November 2 nd 2015. Ez17eLYml4wSJt4XI9OyJ+IumticzWVAllpivhcNJnxJL8xtTQF63/qRu6a3Es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