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华文化资源丰富,对外传播基础坚实

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

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发展、融合了我国56个民族集体智慧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具有璀璨的内涵、深沉的智慧,独特的风貌和悠久的对外传播历史。我国56个民族不但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还积累了异彩纷呈的文化样式。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有两大重要特征:一是各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有独特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模式和文化表现形式;二是各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和谐统一的特点。 中华文化不仅是单个民族的财富,更是全人类的财富。很多民族文化样式和项目都列入了世界级或国家级遗产名录。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5项世界遗产,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汉族文化代表性项目外,也包括了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丽江古城、元上都遗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土司遗址等21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国前四个批次立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了占主体的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也有492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比36%;第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862名,占比28%,我国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11个位于少数民族地区。 截至2019年3月,民族自治地方共设置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714个。全国各级播出机构共开办民族语电视频道46套,民族语广播56套。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样使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锡伯语6种语言文字出版纸媒制品、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使用多语种、多文种播送广电节目 的例子不在少数。以杨丽萍、曲比阿乌、才旦卓玛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远赴世界各地唱响中华文化和谐之音,让海外受众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魅力。

表1 我国各民族文化元素一览表

表1 我国各民族文化元素一览表续表

注:笔者根据我国各民族资料自制。

在新时代,“一带一路”经济带国内所涉及地区和省份都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强劲并且各具特色之地,如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青海的昆仑玉、热贡艺术、藏族织毯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不断拉动青海文化产业向前发展;甘肃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资源优势明显,特色旅游业成为文化产业支柱产业;宁夏将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贺兰山与六盘水文化进行深度开发,从单纯地发展文化旅游到展览馆、剧院展演,从动漫电影到歌剧、舞蹈、主题公园等形式齐头并进发展;新疆文化资源丰富,展现出独特的西域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业发展较好;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发展蒙古族草原特色文化产业;随着“藏羌彝特色文化产业走廊”“滇西北特色文化产业带”以及“昆玉旅游文化产业带”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加快建设,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集聚融合和互动发展趋势。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广西依托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成为面向东盟的北部湾民族文化强区。西藏厚重的藏族文化底蕴和跌宕壮观的历史脉络,为其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文化产业正呈现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东三省以民间说唱艺术为主体的文化产品开发与文化服务不仅形成产业链,更成为东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象征。

二 文化传播绵延至今,国家战略助推发展

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活动自古及今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从其创世之初就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积极开拓性。中华文化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周边发展,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交往、融合的过程。史料记载,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已经和周边地区产生联系,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联系通过战争、商贸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两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形成,张骞出使西域、汉朝经略岭南等史实都证实了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盛唐时期中华文化达到一个壮丽昌盛的高峰,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了极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外国留学生和外交使团相聚在长安这座世界性大都市,中华文化以其明显高于周边国家的文化势能最终奠定了“中华文化圈”的东亚秩序。从今天散布世界的“唐人街”即可遐想当年的盛景。宋代中华文化日臻成熟与醇厚,宋朝借由海上贸易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及地区密切接触,宋朝的商船甚至到达过非洲东海岸。元朝作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横跨亚欧的地域版图和完善的驿站制度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脉络,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东西方的文化、商贸交往空前繁荣,形成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壮阔景象。明朝虽然实行了“海禁”政策,使得民间的文化与经济交往受阻,但官方的“朝贡贸易”却非常活跃,郑和七下西洋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明清之际,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将许多中华文化典籍翻译介绍给西方世界,清朝晚期,虽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帝国走向衰弱,对外文化输出和传播也乏善可陈,但是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也继续着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与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五大洲举办了30余次大型中华文化年(节)系列活动,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等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从21世纪初期我国正式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顺应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国家战略。古代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现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积极推动和实施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立足于古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积淀和1949年后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实践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写入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1月4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于2014年11月8日宣布,中国成立“丝路”基金,并指出“丝路”资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与海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1月,文化部又发布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了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行动文化贸易合作五项重点任务。“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始自汉代,起点为广西北海合浦县。陆地丝绸之路又分别包括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南丝绸之路。从时间跨度来看,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而后随着朝代更替也并未断绝。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从张骞出使西域到日本遣使赴唐;从郑和七下西洋到传教士东渡来华,历史上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绵延不断。“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具体包括东北亚2国、东南亚11国、南亚7国、中亚5国、西亚19国,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总面积约占世界面积的 1/4,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总人口约44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3%,劳动力及人才资源充足;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1/4。 “一带一路”自建设以来,为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带来了便利与机会,尤其是亚欧非之间的合作,极大地发挥了“一带一路”的桥梁作用,在给中国带来诸多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势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更应该努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更为有力地推动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只有不断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各国之间文化合作,才能不断壮大人类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我国18个省区市,涉及说汉语方言的汉族和说本民族母语的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京族、壮族、苗族、瑶族、傣族、景颇族、彝族、哈萨克族、藏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正是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构成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一带一路”建设也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题材。以往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主要面向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水平都比较高,文化输出能力强,加上其固有的文化偏好,因此与中国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而“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地区,也向西亚、欧洲和非洲延伸,这体现出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政治视野的西移 ,也为中国未来的文化贸易开启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此外,这两大战略带也是不同文明的交汇之所,既包括历史悠久的大陆文明,也包含开拓创新的海上文明,中国同时富有这两种文化资源,值得充分发掘,以形成一批具有传统特色和现代感染力的文化作品。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力度不断加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华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85.2亿美元,其中出口786.6亿美元,实现68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华文化“走出去”在文学、戏曲、影视、出版、考古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努力实现中华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新时代党中央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尤为重视,中华文化由此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z+/pc+tp9bO3E+xy+rA66ghXIeFoJASNVgd4sFd8JFpnzy3nMzv1vcheFx1gIa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