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1 《摆脱贫困》中的地方治理思想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记录了他主政宁德时期(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的理论思考与经验总结。全书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国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的科学思维,该书代表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思想观点在他后来的《之江新语》和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的系列重要讲话之中得到了深化、丰富和发展。该书是了解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思想形成与现实价值的一个重要窗口,需要加以认真学习、研究与领会。

一 以为民、服务、廉政、法治为价值创造地方治理的公共利益

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非常鲜明地展示了党治国理政的公共价值或公共利益追求——为人民服务或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是永远为人民服务。所以,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就是服务,要立足于理想,不要光图自己实惠。” 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方面,党政干部要廉洁从政,廉洁治理;另一方面,单是廉政还不够,还要有政绩,要能改变当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领导干部为官之道:一是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二是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 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至上的公共价值追求,以人民为治国理政价值理念的支撑点、行动的出发点和目标的落脚点,彰显着“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国家治理理念,始终贯穿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条政治红线,这对于今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二 以群众路线为依托练好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功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从贫困地区的发展变化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一个大问题中去寻找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功。密切联系群众是领导干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必须认真锤炼的基本功。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群众》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没有这样一套基本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在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战略上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领导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制度,转变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为群众办实事,实现贫困地区真扶贫、真脱贫。

三 用协调发展思维理顺地方治理的多元主体间关系

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部门是脱贫致富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只有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合作,才能使脱贫致富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大合唱’就是要讲协调,讲配合。光有经济建设主旋律,不讲同心协力不行,搞内耗和摩擦更不行,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既然是大合唱,各个部门就要自觉配合,主动协调。这不是简单的‘1+1=2’,我们要的是‘1+1>2’——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功能效益’。” 必须认真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促进地区脱贫致富、振兴经济工作。 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习近平同志认为,“有计划按比例规律与价值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协调。首先,国家对乡镇企业的经济运行不直接干预,不能下达指令性计划。其次,国家对乡镇企业主要着眼于总量计划,从宏观上调控它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再次,国家对乡镇企业的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实施间接的计划调节。最后,乡镇企业在计划调控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创新观点,使得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在新常态背景下,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层面整体设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

四 把机关效能建设作为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突破口

脱贫致富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把机关效能建设作为地方治理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要特别重视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我们不要模仿大城市,搞一整套庞大的机构,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有全新的办法,比如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改善服务质量,‘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等等。” 这实际上提出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转变地方治理方式的问题。《摆脱贫困》中的机关效能建设思想在习近平同志后来的从政生涯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党政机关办事要“以便民为本”,提出要大力弘扬“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1992年,他推动编辑出版《福州办事指南》和《福州市民办事指南》,方便了外商投资经商和市民生活出行,提高了机关行政效能。2000年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省长后,率先倡导和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并担任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2001年,福建省在全国第一个以省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政务公开实施办法;全省所有的县(市、区)设立了效能投诉中心,给老百姓一个说话的地方,被称为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五 整体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及其转移就业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用改革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这件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又获得了一种极其宝贵、可带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我们应及时疏导,把富余劳动力引向山海开发,进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农村经济上新的台阶。” 如何有序转移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整体设计,有序推进。具体包括 :第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的思想教育,增强富余劳动者的市场意识,多方面拓展就业门路,通过信息引导和行政指导,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的组织化程度。第二,地方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及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远规划和公共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对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向、流量、流速的科学调控。第三,进行就业前的针对性培训,把现有的富余劳动力培训成为具有一定技术知识的合格劳动者;加强战略性的培训,重视智力投资,办好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化人才,造就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因为教育没有办好,闽东经济发展受到人才制约的困扰;并谈到了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办不起教育就越穷。 这些政策思路对于今天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六 以治水治林为抓手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治水治林,注重保护和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思想的起源。他认为:“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林业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样说并不过分。” 《摆脱贫困》中的生态环境治理思想在习近平同志后来的从政生涯中得到了丰富、创新和发展。2002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林改标杆。2001年 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到长汀县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针对长汀水土流失严重问题,习近平同志于2002年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随后福建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建设试点省。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又提出“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治国理政各方面,建设美丽中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摆脱贫困》一书蕴含着许多富有创见的地方治理、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地方治理尤其是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包含了许多充满政治智慧和历史哲理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和研读《摆脱贫困》一书,有助于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深入了解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加深领会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深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深对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国家及地方治理的现代化。 pBHJzP6doIbFKf/5qdBsvCCjj26xUR4zQLvzMMwBg20mimva5H0Hwl+jmreySo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