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8 综合配套改革与深化两岸交流合作

——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战略、执行路径与策略

2011年12月,正值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的重要时刻,《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简称《总体方案》)。这是厦门特区建设30年以来,推动科学发展,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涉及领域最广、政策措施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个综合改革方案。《总体方案》以积极推进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为立足点,提出了五大主要任务和五个配套改革试验,为促进两岸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探讨研究厦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执行路径和策略,总结其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探索如何服务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2012年10月20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和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 “综合配套改革与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学术论坛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省、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研究人员,围绕 “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选择”“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等14个主题展开讨论。总的来说,论坛的内容涉及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战略、具体执行路径、配套推进其他重要领域改革试验策略以及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进展和经验等方面。现根据论坛交流情况对本次论坛所取得的成果综述如下。

一 厦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战略

总体战略是对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内涵的进一步解读与细化,为《总体方案》的具体执行目标给予定位,具有纲领性和引导性作用。论坛首先探讨了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战略问题。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振明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明确提出厦门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地位和战略选择,并提出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总体方案》的实施。他首先运用SWOT方法综合分析厦门综合配套改革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指出其优势包括区位优势、特区优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势以及文化底蕴优势;劣势包括城市发展空间约束、高层次人才聚集程度不高、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两岸交流合作体制还不健全;机遇包括两岸关系日益和缓、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大交通”建设有序展开以及《总体方案》的强大支持力度;挑战包括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和国内经济下行的挑战、与国内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竞争、特殊政策优势的淡化以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定位,即适合采取“集聚优势”导向的改革战略,通过不断地集聚人才、科技、对台、产业、港口、金融、绿色、文化、土地管理等优势,构建优势资源集聚高地,争创特区新优势,带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市健康成长,提升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五个厦门建设。此外,他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厦门综合配套改革是特区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因此,推动公共管理改革创新,提升政府自身的领导力和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最基本的管理任务及内容。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课题组(陈振明、李德国等)重点研究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进展、特色和经验及其对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借鉴。首先,对10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2个综合试验区设立的国内外背景、发展目标、设立过程进行阐述,指出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意义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战略选择。其次,对这些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特点、内容以及行动框架进行综合分析,并着重对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点、战略意义以及重要使命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指出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二 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具体执行路径

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们就《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四个体制机制创新、一个中心建设”五个任务进行了全面剖析,涵盖面涉及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综合保税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港口发展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台商在厦高新产业园区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主题。

(一)科学制定总体目标,探索构建两岸金融服务中心

两岸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关系到两岸金融资源聚集、组合和配置问题、关系到两岸投资和贸易往来的顺利开展,搭建两岸金融服务平台、构建两岸金融服务中心是厦门综合配套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生柳荣副行长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认为两岸金融合作处于对台交流的最前沿地位,它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又面临着激烈竞争。在审视、剖析厦门建设两岸金融服务中心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厦门建设两岸金融服务中心的总体目标,并围绕此目标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建设模式上主张“政府主导,强力推进”;在实施步骤上强调“十年规划,分步实施”。最后还就厦门两岸金融服务中心近期可实现突破的“对台金融”和“物流金融”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加快整合特殊监管区域,探索构建厦门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的构建是发展转型时期对特殊监管区域整合的需要,探索综合保税区具体做法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农工党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黄格成首先对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基本情况及其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以及其自身存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全面翔实的阐释,并据此提出整合厦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构建厦门综合保税区。他深入分析了制约厦门特殊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经济总量不大,进出口保税货物量小,港口吞吐量小,特殊区域设立不够科学,特殊区域功能不适应增长方式转变的趋势,多头(多方)共管的体制,监管信息系统不统一,监管模式流程烦琐等方面。进而相应地提出要明确保税区的功能定位、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和监管体制以及积极争取法律和其他配套措施支持,分三步走打造“厦门综合保税区”。

(三)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探索构建自由贸易区

在国际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中国大陆对外开放深化发展之际,研究厦门经济特区向自由经贸区转型发展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唐永红副教授就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意义、作用和必要性做了全面阐述,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的自身条件并结合境外自由经贸区的建设经验和发展趋势,提出把厦门经济特区转型成为包含“厦门自由港”的多功能、综合型“厦门自由经贸区”。并具体指出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模式、区域选择以及所需政策,并进一步从自由经贸区的一般经济条件、WTO有关规范、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与格局等层面考察建设厦门自由经贸区的条件与可行性。

(四)着力促进港口发展,探索构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的黄建设教授对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行了专项研究,他首先总结了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东南航运中心的特点,接着深入分析了厦门港口发展现状,认为厦门港口建设存在着港口的辐射范围有限、临港工业规模相对较小、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发展水平较低、班轮航线数量相对较少、国际航线航班密度不足等问题以及面临着区域内各港口的激烈竞争,并进一步指出厦门港要发展成为国际性大港需要在强化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大力拓展水水中转与海铁联运、完善港航服务与物流增值服务、优化通关环境、加强对台合作、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构建台商在厦高新产业园区

厦门市科技局科技情报所黄慧玲副所长指出可以借鉴台湾科学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和经验,创新台商在厦建设高新产业园区。首先就台湾科学园区与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做了一番详细介绍,认为可在政策环境、产业生态、管理模式等方面借鉴台湾经验。并就台商在厦自主开发建设产业园区的关键要素提出建议,具体包括政府作用、园区运作模式、园区功能定位等方面。强调政府要提供便利的投资合作条件,健全投资开发建设机制;实行优惠的服务贸易政策,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吸引台湾专业人士,将园区建设成两岸同胞融合的示范区。

(六)加强与台湾创意产业合作交流,探索构建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集群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的尚光一讲师以及来自厦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李长福认为在深化两岸合作交流的背景下,应加强与台湾创意产业的合作交流,构建厦门市创意设计产业集群。而要加快厦门市创意设计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审慎选择产业集聚区的具体模式,努力扩大产业集群的投资主体,合理规划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在具体举措方面,应优化扶持政策、增大优惠力度,创新集聚区管理体制,多渠道优化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建设创意设计产品进出口港,加强创意设计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进海峡两岸创意设计产业的合作与联动。

(七)实现两岸优势互补,探索构建集成电路产业

以刘冬林等学者为主的课题组分析了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的总体情况,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背景下,加强两岸集成电路的产业合作是大势所趋。并就厦门市和台湾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都做了详细介绍,提出要加快海西微电子园的建设,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厦门投资创办集成电路企业,推动设立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并建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每年统筹安排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专项资金,以及在进出口方面给予快速通关的便捷服务。

三 配套推进其他重要领域改革试验策略

论坛不仅对《总体方案》所涉及的五大任务分别进行了多角度阐发,而且对配套推进其他重要领域改革试验加以研究和讨论,特别是厦漳泉同城化问题以及社会管理改革中的网格化管理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林民书教授、经济学院博士生刘名远着重探究了同城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补偿与分享以及利益冲突的解决问题,总结概括目前厦漳泉区域经济利益补偿与分享机制存在缺少专项利益协调制度安排、各区县利益不平衡,利益辐射扩散机制缺乏等现状特征。指出区域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不同,初级阶段中计划经济体制和一般性影响因素将发挥基础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区域政策与市场机制因素的作用开始日趋显现,尤其是利益协调机制成为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权重设定方法以及经济引力模型证明了厦漳泉空间经济利益依存关系日趋增强,进而得出利益补偿与分享是厦漳泉同城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的结论,这为厦漳泉同城化发展突破现有制度瓶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效途径。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毛万磊立足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社会管理创新问题,以鼓浪屿的社区网格化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产生的必要性、“一格两组三单元”、“7+N=1”社区服务模式等特色做法。接着从比较研究的视角,通过将其与北京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进行比较,进而突出鼓浪屿网格化的本土化。当然,作为新的探索,鼓浪屿网格化管理在管理体制机制、居民参与、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最后,点明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包括处理好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将社区自治组织纳入监督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长效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问题。

四 其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进展和经验

目前,全国共有10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个综合试验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虽然这些综合试验区改革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有些共同规律并对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厦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是两岸合作交流,而文化交流机制的完善是最容易的突破口,温州与台湾在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也值得学习和借鉴。与会人员对长株潭城市群中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等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进行了深入阐述。

湖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所副所长唐光斌将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分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大湘南和大湘西三大块,并提出了总体发展战略,即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加速崛起大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策略中,根据各城市发展现状,明确各城市具体分工和发展重心,并构建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图。在促进大湘南开放发展策略中,要充分把握其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以及转型发展的试验区。在促进大湘西扶持发展策略中,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创新扶持方式。最后,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任务并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5年湖南跨越式发展令人振奋,未来5年幸福生活美景令人憧憬。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操玲姣立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结其在过去三年多时间内取得的四方面成就:一是水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机构、土地集约利用、城乡统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新突破。二是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进展,推进圈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三是部省合作共建单位达72家,搭建了鄂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平台。四是经济社会“两型化”程度明显提高。新时期武汉城市圈建设遇到“两型”社会探索空间的拓展、国家大城市群发展战略带来的外部环境支持、中部崛起进程的加快、湖北省域战略布局的配套建设以及武汉城市圈内涵的深化五个新机遇,同时也面临四个新的挑战,包括面临来自周边省份城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快速推进、省域范围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等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五个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思路,包括把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点、把提升优势作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核心、把明确功能定位作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把扩大发展空间作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生命线以及把发挥武汉龙头作用作为武汉城市圈建设基本动能。

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温州大学课题组对瓯越文化与台湾文化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介绍了瓯越文化与台湾文化互动发展的基本情况、带来的社会成效和社会经济意义,但也指出了两地文化交流在深度、广度以及平台建设上存在一些不足,这些正是厦门在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的问题。最后,还提出了互动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强调两岸要增进政治互信,扩大民间合作交流,促进民间文化认同。

温州市社科联卢达副主席对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产生背景、发展对策以及具体政策作出了详细的分析。指出温州必须发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加快推进温州各地区共同发展,必须发挥温州民间资本的雄厚优势,推进与海西地区以及台湾的交流互动。尤其针对第二个必须,他指出温州已经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和政策,包括建立金融综合改革区、建立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海洋示范区以及海西示范区,分别解决民间资本投资难、小微企业融资难、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

五 小结

厦门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不仅涉及地区的发展,更关系着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体现了地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综合战略。本次论坛对厦门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地位、执行路径以及策略进行全面探讨,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各有独到之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且具前瞻性的建议,能够让与会人员从不同的侧重点,多学科、多角度清晰地认识厦门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目标与实质内涵,对于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研究这一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前沿课题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论坛涉及的四方面内容对厦门深化两岸合作交流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厦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定位的分析,是对《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等的进一步补充与拓展,为具体政策的制定与策略的实施提供可行的思路。从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综合保税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台商在厦高新产业园区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领域着手对厦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具体执行路径进行详细阐释,指出了这些领域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以及对策建议,能为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可供选择的路径。对配套推进其他重要领域改革的策略研究,尤其是对难点之一的同城化问题和对热点之一的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厦漳泉同城化过程中的利益补偿与分享以及利益冲突问题给予极大的启发,而对鼓浪屿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的冷思考,为厦门乃至周边城市的推广工作起到警示作用。对其他诸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以及瓯越文化与台湾文化互动发展的探讨,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在借鉴其他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将更有助于深化两岸合作交流。最后,与其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样,厦门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需要理念上的创新和理论上的指导,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求得进步和发展,需要政府乘舟破浪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高瞻远瞩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我们有理由憧憬经过30年经济特区建设历练的厦门将会翻开历史的新一页。 n7mUuijy/P4ao39JxNj0v1zAtwbth4c2CzpWrJ4Acts32iNf/aIfMNzCECWZ/Qo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