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蜀学作出过开源性与奠基性贡献

谭继和

蜀学是巴蜀地域文化凝魂聚力的精神内核,其形成、发展、衍变、转型,直至现代的创新性发展,自成体系,逦逦相属,从未失其根柢。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干,三学各有根柢,其根柢皆与蜀学有关。谢无量先生在《蜀学原始论》一文中主张:“蜀有学,先于中国(按:即中土之意)。” 此诚为卓见。蜀学作为地域文化之一,对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大主干之学皆作出过开源性或奠基性贡献,可归纳为“仙源(道源)在蜀”“儒学源蜀”“菩萨在蜀”三大特点。

一 “仙源在蜀”:道的根柢在仙学,仙学起源于巴蜀

道教经典分为仙学、道学、神学三部分,仙学是统率神学和道学的。而仙学,即神仙说,最早起源于巴蜀。

从文献看,蜀王仙化的传说很早,蚕丛、柏濩、鱼凫“此三代皆神化不死,皆得仙道”(《华阳国志·蜀志》)。不仅蜀王“成仙”,他们的部族也随王变化为“化民”。望帝春心化为啼血杜鹃,开明王上天成为守昆仑之墟的开明兽,这些如仙如幻的故事是古蜀人仙化想象力的真实记载,是古蜀仙道文化流传的真实记录,而那些“化民”则是文献记载中具有仙化想象力的蜀民。他们的“仙化思维”一直在蜀人中传承。用今天的术语讲,就叫作蜀人多浪漫主义,多球形思维,想象与联想力丰富,故西蜀自古多出文宗,显示出巴蜀地区是蜀人最早羽化成仙的文化想象力的起源处。

从考古发现看,“羽化飞仙”的想象力最早源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古蜀民的信仰和理念。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鸟形、羽翅形、人鸟形青铜器物以及相关玉器、金箔,细加分析,可找到蜀人“羽化飞仙”思想的渊源和天人合一的实证,看出道经所说“人鸟”观念的诞生与“教人学仙”的“上古之法”的思维来源。

古蜀文化的内涵是重仙、重神器的文化,与中原重礼制、重礼器的文化不同。中原文化重礼,楚文化重巫,巴文化重鬼,蜀文化重仙,这是不同地域的文化想象力、文化创造力与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巴蜀是道教创始地,它是在古蜀仙道基础上形成的,至今已近两千年。巴蜀是仙源故乡,三星堆和金沙人的仙化想象力是蜀人精神家园最早的来源和核心,其精神历代传承,浸润在巴蜀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

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格特色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各不相同。中国人的独特话语解释是道,是仙,“道”“仙”的文本阐释权集中在道教里,蜀学为道的根柢作出了开源性的贡献。

二 “儒学源蜀”“兴于西羌”的大禹为原始儒学之祖

儒家学派是孔子于齐鲁创立的,但儒家思想的渊源久远,其源头为原始儒学。谢无量先生主张:“儒之学,蜀人所创,其最古经典,蜀人所传。”

“五行说”是儒学思想的根源。以“五行”为首的《洪范》九畴,是古人顺应天时地利、重农事重水利的经验上升为天地阴阳宇宙观的理论结晶,是儒学的源头。大禹兴于西羌,是蜀人。他依据“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经验,提出顺水之性,作《洪范》九畴;提出“五行”以水为首,以水火木金土为序,也就是“天一生水”,这是儒家观念的来源。大禹也是最早的儒家德行的实践者。

儒与道的源头均在易,蜀地对易学也有特殊贡献。汉代扬雄著《太玄经》,创蜀中世传的“太玄学”,至唐形成李荣重玄学派,至宋明出现苏轼、谯定、来之德的易学,形成蜀易学“学古不法古”的特征,被誉为“易学在蜀”的独特识见、独特风格的蜀学传统。

三 “菩萨在蜀”蜀人对禅宗的中国生活化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菩萨在蜀”是唐代剑南道梓州通泉县的故事。一群巴蜀商人到五台山去拜菩萨,有个和尚告诉他们:“菩萨在蜀,你们何必舍近求远?”要他们回蜀中到灵鹫寺去找一位老头陀,他就是活菩萨。这个故事说明巴蜀禅学的独到特色:独拜能利益众生的菩萨,顿渐随缘,佛在心中,心性合一。

巴蜀是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交会地。唐代高僧智诜与禅宗南宗六祖惠能同师弘忍,他在蜀中创净众、保唐禅系,融合南北顿渐二宗,“别开一宗”。其弟子无相禅师创禅茶一味,主张“无念无妄无住”。其后,什邡人马祖道一倡导“平常心是道”,建立丛林和农禅制度,使禅学进一步人间化、生活化、社会化,为禅宗变为人间佛教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开创临济宗、沩仰宗。华严宗、贤首宗则由华严第五祖西充人圭峰宗密宏大。总之,诸派兴于蜀中,圆激通辩,形成兼容南北二宗,似南非南,似北非北,自成一系的巴蜀禅系。

由此可见,禅宗虽由六祖惠能所创,但马祖道一结合巴蜀禅系的生活化与兼容性特色,为其光大奠基,使禅宗变为最大的佛教教派。其他如禅月贯休、圆悟克勤、楚山绍琦、破山海明、丈雪通醉等巴蜀禅学大师对禅宗发展也有贡献,使四川成为中国禅学中心之一,故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犹不可不知蜀”之说。蜀学为中国化禅宗作出了奠基性贡献。总括而言,对儒道释三学,蜀学作出了开源性与奠基性的贡献。

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始终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儒释道三学为主干,包容百家,从未失其根脉,又长葆特色,新质旧因,变动不居,各家汇通一起,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蜀学是中华传统地域学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朵精神文明的奇葩。它既为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学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同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及中华传统儒释道三学的熏陶、指引和影响下,逐步成为以中原文化为凝聚核心的国学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两千多年前蜀学土著学术起源期,为传统文化儒道之源作了特殊贡献。两千多年以来,蜀学又努力将土著地方学转型到正统儒学中来。以心向京师、心向中原正统儒学的心态,以中原文化为民族向心凝聚力中心的文化自觉,以“蜀学比于齐鲁”的文化自信,将蜀学加以创新性发展,使蜀学成为传统儒学体系内具有独立精神、独到识见的学术传统,以文史并重、兼综百科的“通儒”之学为主线,世代传承“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宏观统体汇通思维,成为以文辞显于世为独到特色和独特风格的蜀学。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19日) qKu/X84gZI+GIBaZve0+FSc2EH6sLK2UUIZvBRhY5foUgxXAxhyelWwfBefqb/1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