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创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与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属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科,由行政管理(行政学)演变而来。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脚步,经过学界和政界的共同努力,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学科的知识增长与应用不断增强,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远大前景的学科。

一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兴起

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特别是国家或政府组织的体制、结构、功能和过程及其环节,可以将它界定为一个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而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学科。公共管理涉及众多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需要从学理上加以划分。1996年公布的我国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五个二级学科或专业(2012年的专业目录修订增加了一个二级学科——公共政策)。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科。学科形成有其自身内在发展规律与外在社会需要的推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一句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政府机构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兴起的强大动力和催化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亟待公共管理学科的建构及其理论指导,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研究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的时代的来临,当代国际公共管理及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既改变了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也改变其理论形态及知识体系。改革开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把握外部公共管理实践世界与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

中国具有悠久的治国理政研究传统,而作为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出现也几乎与西方同步。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行政学诞生之初,该学科就被引进到中国,并逐步生根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该学科作为完整学科专业在中国大陆曾一度中断。邓小平同志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行政学或称行政管理学(即后来的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张友渔、周世逑、夏书章、邱晓等老一辈政治学与行政学家为行政学的恢复奔走呼号。例如,1982年1月29日,夏书章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1982年2—6月,中国政治学会委托复旦大学开办行政管理学讲习班;1983年8月,中国政治学会在济南举行的政治与行政体制研讨会讨论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点的行政管理学;1985年7月,《中国行政管理》正式发行。这都是推动行政学“补课”的一些典型性事件。

在专业及机构设置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和郑州大学等高校率先获准设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随后高校该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设置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一批高校也建立起行政学或行政管理的教学与研究机构,有些大学将原来的“政治学系”更名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在全国成立早且有影响的研究机构则要首推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研究所。1996年全国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增加了管理学门类,下设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五个一级学科,行政管理(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首。这标志着作为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管理学科地位的正式确立。

二 40年来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成就

经过了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在学科建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成就斐然。

——学科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演变走过一条从本土研究与引进吸收(本土化与国际化)双轨并行到两者逐步融合并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的轨迹。从一开始,中国公共管理(行政学)的“补课”是由改革开放所推动的,并以解决中国公共管理及政策的实践问题(特别是行政体制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为导向。改革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科发展的主旋律、红线和主线。而立足于国情,以问题导向,凸显中国特色则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构的目标指向。行政学的恢复与重建的推动者们从一开始就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中国特点的行政管理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40年来,我国学界在国外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成果的评介、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公共管理系统、体制、机制、过程与行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中国治国理政的优秀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当代中国及世界现实的管理与政策问题以及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起了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学科及理论框架。近年启动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公共管理》学科卷可以当作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框架的一个参考样本。该书编委会经过广泛征求学界专家意见与多次讨论,形成了包含如下主题领域的学科框架:公共组织理论、政府改革与治理、社会组织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政策科学(公共政策)、比较行政与全球治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与数据管理)、公共管理伦理与法律、风险与危机管理、经济政策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等,这反映出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及理论框架的概貌。

——研究文献持续增长。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文献迅速增加,学术论文几近海量,国外公共管理的大量代表性论著被翻译介绍过来,国内学者也出版了大量的公共管理的专著或教材。作为一个典型指标,我国公共管理学者国际刊物学术论文发展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管理科学十年:中国与世界》表明:2004—2013年这10年中国大陆公共管理的论文、引文和高被引论文的世界排名均名列世界第三位,引用率居于世界第一位。这10年中国大陆学者在91种公共管理学科国际重要刊物共发文4652篇,名列第三位。发文数量迅速增长:2004年127篇,2009年突破400篇,2013年,达到1107篇,是2004年的8.72倍,年增长率24.18%。

——人才培养已成规模。近一二十年来,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公共管理或类似名称的学院或研究院,设立了大量的公共管理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本科专业,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还把公共管理作为干部培训的主题或课程领域。以博士学位教育为例,全国目前已设立了48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99年首批行政管理的博士点设置开始到2006年为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批准了13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后来各省学位委员会及有自审权的高校自审自设了一批公共管理的博士点;最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一批的12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又如,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设置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全国现有MPA培养院校大约250所,从2001年正式招生到2017年8月,全国共计录取172172名MPA学生;已有114190人获得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

——知识应用日益广泛。公共管理研究机构以及学者活跃在党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各个领域,公共管理知识及研究成果被大量应用到公共管理的实践之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公务员制度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应急管理、政府绩效评价和廉政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政策与管理等领域更能看到公共管理的学者与机构的身影。可以说,公共管理的知识与成果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必须看到,目前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构建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水平不高,存在着学科边界模糊,科学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不规范,知识与理论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特别是中国特色不够鲜明等一系列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课题组十三五”《公共管理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较为薄弱,主要依赖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模型,缺乏基于中国国情与情景、能够解释与指导中国公共管理与政策实践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领域,基础性研究不足,尤其发表在顶级国际期刊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更少。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建构与发展需要进一步突破。

三 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前瞻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号角。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之后,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并制订出具体的改革方案。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大量新的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的配置及改革、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改善民生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等,这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提供了新场景、新机遇与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目标、方向、原则、要求和措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加快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构建,需要思考、把握和处理好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学术与政治、科学和意识形态、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方面关系,并从指导思想、实践维度、传统维度和世界视野等方面来推进。

——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作为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构建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立足于实践,突出问题导向。要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推进公共管理话语建构与理论创新,善于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用新的话语和理论成果引领新的实践。重视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创新经验的研究,丰富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内涵。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原则,对中国治国理政的历史传统及思想遗产加以审视,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特色,世界视野。既要突出本土化及其传统,采取中国立场,解决中国问题,发出中国声音;又要树立全球视野,面向世界,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紧密跟踪国际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消化吸收其理论与方法成果,强化学科的国际化及国际影响力。

总之,必须顺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当代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要以“立足本土,挖掘传统,展望世界”为原则,总结提炼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话语和理论,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入手实现公共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对接,探索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话语—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发展规律,全面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公共管理的话语、理论和学科体系。 Hfls/tulbD9RgfPVs6ywmKCouQGojWfaCO21dHVVoHJRs4QwyMKrwZYYpethHQ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