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何谓反事实条件句

反事实条件句也叫虚拟条件句(Subjunctive Conditional),通常而言,一个反事实条件句是指其前件与日常语言中所表达的事实矛盾或者是这个条件句的前件为真的可能性极低,但是,这个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条件句的前件成立的话,那么,这个条件句的后件所描述的事实就是成立的。例如:

1.如果我是隐身人,那么没有人能看见我。

2.如果美国总统里根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他就不能竞选美国总统。

3.如果不发生八国联军进中国,圆明园就不会毁坏。

显然,从我们的日常直觉来看,这三个条件句的前件所描述的事实与我们日常语言中所表达的事实要么矛盾,要么前件为真的可能性极低。例如:在第一个条件句“如果我是隐身人,那么没有人能看见我”中,根据一般的社会常识,“我是隐形人”这个语句为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在第二个条件句“如果美国总统里根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他就不能竞选美国总统”中,根据历史事实,美国总统里根的出生地是不在印度尼西亚的,因此,这个条件句的前件与事实是矛盾的。

在第三个条件句“如果不发生八国联军进中国,圆明园就不会毁坏”中,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一个历史事实,因此,这个条件句的前件“八国联军没有侵略中国”与真实事实是相矛盾的。

学界一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条件句称为反事实条件句。与反事实条件句相反,直陈条件句一般也被称为事实条件句,因为这种条件句的前件和后件都是用陈述语气来表述的语句,因此,我们可以单独来断定这种条件句的前件和后件的真假。例如:

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

2.如果美国总统里根出生于美国,他就能竞选美国总统。

3.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们就去郊游。

这三个条件句的前件在日常语言中所表达的内容与事实符合或者前件为真的可能性极高。例如:在第一个条件句“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中,根据人们日常的经验,天下雨是一种正常的气象天气,因此,天下雨为真的可能性是极高的。

在第二个条件句“如果美国总统里根出生于美国,他就能竞选美国总统”中,根据历史事实,显然,美国总统里根的出生地就在美国,因此,这是与现实事实相符合的。

在第三个条件句“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们就去郊游”中,明天是晴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学界一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条件句称为直陈条件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直陈条件句与反事实条件句的区别主要在于:直陈条件句(真实条件句)一般用于陈述语气,假设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而虚拟条件句则表示的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假设。例如:

1.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会待在在家里。(If it rains tomorrow,we'll stay home.)(真实条件句)

2.如果我是你,那么我会保证尽我最大的努力工作(If I were you,I would surely work harder and be better.)(虚拟条件句)

显然,例1为直陈条件句,因为所述条件“如果明天下雨”是有可能发生的,例2为反事实条件句,因为所述条件“如果我是你”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直陈条件句的前件与日常语言中所表达的事实符合或者前件为真的可能性极高,而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与日常语言中所表达的事实矛盾或者前件为真的可能性极低。

在上文中,我们简单的从内容上对反事实条件句与直陈条件句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说明。现在,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两种条件句在形式化表述上的区别。下面是两个传统的例子:

反事实条件句:如果布斯没有刺杀林肯,那么别人会刺杀他。(If Booth does not kill Lincoln,then somebody else will)

直陈条件句:如果布斯没有刺杀林肯,那么是别人刺杀的。(If Booth did not kill Lincoln,then somebody else did)

如果我们令“A=布斯刺杀林肯,B=别人而不是布斯刺杀林肯”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语句进行形式化表述。由于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条件句,为了更好的区别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条件句,学界通常使用不同的条件句符号来表示这两种类型的条件句,如直陈条件句使用箭头符号“→”,而反事实条件句则使用钩子符号“ ”,那么,上述语句“如果布斯没有刺杀林肯,那么是别人刺杀的”整个条件句就可以表述为“A→B”,上述语句“如果布斯没有刺杀林肯,那么别人会刺杀他”整个条件句可以表述为“A B”。

反事实条件句的种类是很多的,由此产生的分类标准也很多,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反事实条件句进行了分类。根据时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反事实条件句分为三类:与现在事实相反,与过去事实相反,与将来事实相反。

第一种:与现在事实相反或者现在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从句用过去时,主句用将来时。

例句:如果我是你,我将不会学英语。(If I were you,I would not study English.)

第二种:与过去事实相反,从句用过去完成时,主句是将来完成时。

例句:如果你昨天已经来过,那么你会看见她。(If you had come yesterday,you would have seen her)

第三种:与将来事实相反,从句用将来时,主句是过去时。

例句:如果你明天来,那么你会看到我。(If you came tomorrow,you would see me)

上述分类是根据语法的时态进行的,这种分类更多用于语言学。当然,反事实条件句的分类标准是很多的,相对于其他研究者的分类而言,我们认为古德曼在《事实、虚构与预测》一书中对反事实条件句的分类是较为合理的,他把反事实条件句分为事实条件句、半事实条件句、表征专门问题的专门性的反事实条件句、反比较句和反法定句几大类。

古德曼之所以把反事实条件句中的一类分为事实条件句,是因为古德曼认为反事实句难题同样也是事实条件句的一个难题,因为任何反事实句都可以变换成一个有真的前件和后件的条件句,他认为这种转换有助于解决反事实条件句问题,例如,他认为“如果那块黄油曾被加热到150℉,它会熔化”这个反事实条件句可以转化为“由于黄油没有熔化,于是它没有被加热到150℉”(Since that butter did not melt,it wasn't heated to 150℉)这种事实条件句。

那么,什么是事实条件句呢?古德曼认为由于在逆否句(the contrapositive)中出现了“由于”(since)一词,这就表明问题的实质是两个子句之间的某种联结关系,因此,古德曼把这种条件句称为事实条件句:

这类语句的真值——不管它们取反事实句的形式还是事实条件句的形式或者其他形式——都不取决于子句的真或假,而取决于预期中的联结关系是否成立。认识到变换的可能性,主要有助于集中关注核心问题,并阻止对有关反事实本性的推测。虽然我将通过如此这般考虑反事实句的方式开始我的研究,但必须记住,在不考虑有关子句真或假的任何假定的情况下,一种通解(general solution)或许能够说明所涉及的那种联结关系。

显然,古德曼所描述的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理论是有区别的,按照实质蕴涵理论,一个条件句的真假是由这个条件句的前件和后件的真假决定,这种理论并不考察前件和后件之间的关系,而古德曼的事实条件句不考虑子句的真假,而是重点考察前件与后件之间的联结关系。

当我们在把反事实条件句转化为事实条件句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类和事实条件句不一样的事实条件句。这类条件句的特征是我们可以断定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但是我们一定会拒斥这个反事实条件句的逆否句。对此,古德曼就指出:

假如我们说:即使火柴已被摩擦了,它仍然不会被点燃(Even if the match had been scratched,it still would not have lighted),我们也会坚定地拒斥逆否句:即使火柴点燃了,它也没有被摩擦(Even if the match lighted,it still wasn't scratched),对我们的意思作出了同样好的表达。

显然,我们原来试图断言的是“即使火柴已被摩擦了,它仍然不会被点燃”,而不是“即使火柴点燃了,它也没有被摩擦”。第一个条件句有为真的可能性,而第二个条件句显然为假。古德曼把这种条件句称之为半事实条件句(semifactuals),他认为:

通常,半事实条件句具有否定由相反的、完全反事实条件句所断言之事物的威力。句子,即使火柴已被摩擦了,它仍然不会被点燃的含义,完全等同于如果火柴已被摩擦了,它就会被点燃的直接否定。这相当于说,实际上完全反事实句断言前后件之间某种确定的联结关系成立,而半事实条件句否定这一点。因此这就清楚了,为什么半事实句通常与其逆否句不具有相同的含义。

除了上述两类条件句,古德曼认为还有些反事实条件句是专门表述某些特殊问题的,他把这类反事实条件句称为反同一句(counteridenticals),他强调:

“反同一句”的例子可用下述语句描述:如果我是凯撒(Julius Caesar),我就不会生活在20世纪和如果凯撒是我,他就会生活在20世纪。在这里,虽然在两个句子中前件都是关于同一主体(identity)的语句,但是我们给出了两个不同的后件。两个后件假定了同一主体,本身却是不相容的。

古德曼把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有“如果我有更多的钱……”这样的形式的条件句称为“反比较句”(countercomparatives),他认为:

反事实条件句的另一特别门类是“反比较句”……这些句子的麻烦在于,当我们试图把反事实条件句翻译成关于两个无时态的、非模态的句子之间某种关系的一个语句(statement)时,我们得到有点类似于这样的前件:如果“我比我拥有更多的钱”是真的……,此句把原来的前件不恰当地表达为自相矛盾的语句。

古德曼认为还有些反事实条件句其前件可能直接否定一般法则,如“如果三角形是正方形……”,“如果这块方形的糖也是球形的……。”他把这类反事实条件句称为“反法定句”(counterlegals),他指出:

还存在“反法定句”,其前件既可能直接否定一般法则……也可能做出关于不仅虚假而且不可能的特殊事实的假定……所有这些种类的反事实条件句都提出了有趣的并且并非不能克服的特殊难题。

除此之外,按照是否独立的问题,反事实条件句还可以分为独立条件句与非独立条件句,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独立条件句与非独立条件句问题,本内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可以从逻辑必然、因果律和道德三个方面来区分这两种条件句:

1.本内特认为第一种区分独立反事实条件句与非独立反事实条件句的标准是逻辑必然性标准,对此,他用两个对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如果河水上涨2英尺,那么地铁系统将会被淹没。

(2)如果河水上涨2英尺,那么它将比现在高2英尺。 [1]

本内特认为(1)是偶然的,(2)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区别不是本质的。其本质的区别是,在(1)中,后件从前件中得到,要借助于无陈述的特殊事实问题的帮助,而在(2)中,我们可以从前件得到后件,而无需借助于任何特殊事实问题的帮助。(1)是一个非独立条件句,(2)是一个独立条件句。

2.本内特认为第二种区分独立反事实条件句与非独立反事实条件句的标准是因果律的标准,对此,他用两个对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如果那个骑自行车的人两个小时之前在山的另一边,那么他现在将不会在这里。

(2)如果那个骑自行车的人一个月之前离这里有两个光年的距离,那么他现在将不会在这里。 [2]

本内特认为一个独立的条件句也许不是逻辑必然的,它也许单独依赖于因果律。(1)是非独立条件句,因为它取决于没有陈述的事实问题,(2)是独立的条件句,这个条件句的成立是因为一个完全物理的问题。

3.本内特认为第三种区分独立反事实条件句与非独立反事实条件句的标准是道德的标准,对此,他用两个对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如果她告诉她丈夫她的病情预测,那么她的表现很糟糕。

(2)如果她仅仅因为好玩而虐待一个儿童,那么她的表现很糟糕。 [3]

本内特认为(1)是一个非独立条件句,因为它是一个依赖事实的条件句,(2)是一个独立条件句,因为这个条件句的成立是因为一个完全道德的问题。

在上文中,我们对什么是反事实条件句,以及反事实条件句的分类进行了分析。在本文中,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把反事实条件句定义为:一个反事实条件句是指其前件与日常语言中所表达的事实矛盾或者是这个条件句的前件为真的可能性极低,但是,这个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什么是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一般把研究条件句的逻辑称为条件句逻辑,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则是指运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对反事实条件句进行处理、刻画的一种逻辑理论。 8fF8GxJCn+1YuIiU4Kz5U837byJEpTHm0s3lBoQeRI16dZ2rw+hLZFRTvFc8gC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