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覆盖律则的雏形

齐硕姆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首先关注到拉姆齐的这种设想,也正是他的这种敏锐的研究视角,使得了拉姆齐的这种设想迅速得到学界的关注,推动了当代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显然,齐硕姆不仅对这种思想进行了解读,而且还对这种反事实条件句思想进行了发展。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齐硕姆认为当时学界更多关注的是直陈语气的条件句,而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关注是不够的:

我们通常把我们知识的有意义的部分表述为虚拟或者反事实条件语句……普遍性、蕴涵和“语句命题”理论在最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发展,这些理论好像只是涉及直陈语句并且对我们通常用虚拟语气表述的语句没有产生充分的规定(provision)。 [5]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齐硕姆认为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分类是模糊的,也就是说,尽管经过多年的争辩,这个研究领域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对此,齐硕姆总结了这个主要的困难:

许多反事实(contrary-to-fact)条件句并没有用虚拟语气来表达,而用虚拟语气表达的语句事实上又不是反事实条件句,但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条件句可以用“虚拟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进行相互转换。然而这两个术语都不恰当,但在最近的文献中,人们都使用过这两个术语。 [6]

但他同时认为,虚拟条件句的发展是存在困难的,难点之一是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涉及到一些哲学难题,使得我们的研究会碰到很多的困难:

这里,我们的难题是去决定是否存在表述这种重要反事实信息的其他意思。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问题所包括的哲学难题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一般科学哲学的基础。 [7]

难点之二是我们如何形式化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使得反事实条件句的问题能像直陈条件句一样通过形式化能达到简单明了的目的:

我们的难题在于呈现一个虚拟条件句形式“(x)(y)如果x和y是,y会是x”,使之成为一个表达同样意思的直陈条件句。 [8]

对于反事实条件句与直陈条件句的关系,齐硕姆认为如果我们能断言一个虚拟条件句,那么我们就能断定一个对应的直陈条件句:

如果与空(vacuous)实质条件句相应地最初虚拟条件句是真的,那么这会是一个真语句。(当然了,只要我们能断定虚拟条件句,我们也能断定对应的直陈条件句。) [9]

基于此,在《反事实条件句》一文中,齐硕姆尝试解决虚拟条件句的问题,正如我们前面所表述的,他的反事实条件句思想是受到拉姆齐设想的启发的:

现在,让我们详细考虑尝试消除反事实条件句的困难。我们可以从拉姆齐的《普通命题与因果性》一文中得到启发。让我们预设我在条件句中的信念“如果你看到这个节目,那么你不会喜欢它的”对暗示你不会喜欢这个节目构成了推论理由。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描述为:我感觉你被误导了,因为我有(相信有)这种信息和你看这个节目的假设,我能得出你不会喜欢这个节目的结论。如果你对我的建议有疑问,那么我们之间的不同最可能与这个断定的信息有关。拉姆齐陈述了这个问题的实质:通常,我们可以对Mill说“如果p那么q”意谓着q是从p中推出的,当然也就是从p加上确定的事实与没有陈述但可由某些由语境显示的方式的定律所推出的。如果真不是一个预设的事实,这意谓着p q可以从这些事实和定律推出。 [10]

依据拉姆齐的这种思想,齐硕姆提出了一个解决虚拟条件句的思想:

那么,让我们考虑是否一个虚拟条件句或者反事实条件句按照衍推来重新公式化:条件句的前件合取先前的知识储存来衍推这个条件句的后件。 [11]

齐硕姆的这种反事实条件句思想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依据言说者内心的考虑;二是没有对“支撑”(tenable)的内容进行限制。我们知道,通过诉诸于言说者的意思以区别语句的意义,我们可以减小问题的范围。当一个人断定一个反事实条件句时,他所说的意思也许接近他所意谓的内容。当语句中出现“这个”“它”以及类似的语词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但这种情况也许会以不明显的方式出现。很多学者强调要把言说者的意图作为紧缩(tighten)前件的资源,用比语词本身的意义更详细的东西来代替它们。齐硕姆在两篇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文章中表述了这一点。他的这种思想在1955年的《定律语句与反事实推理》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1955年的论文中,齐硕姆对言说者的意图给出了更多权利,他让他们在不允许的方式中确定前件。

齐硕姆把反事实条件句A B的真与言说者的心理联系在一起,他没有依据客观限制的支撑。齐硕姆假设当我们断定反事实条件句时,我们经常保守地说前件,把其放在语境来说明我们意指我们前件的更丰富的命题。他说:

在简单情况下,我们可以断定单一反事实条件句,因而我们会考虑言说者:(1)正演绎出一个单独假定的后件。即用一个他解释的语句作为定律语句。(2)局部的关注把注意、强调或者传递这种语句的解释作为一个定律语句。 [12]

通过上面的引用,我们不难发现齐硕姆实际上认为反事实条件句与前件加上定律衍推后件相关,也就是这种支撑不受限制,这暗示 A C 与“(A&定律)衍推 C”有联系,在我们看来支持无处不在。但齐硕姆又说:

从一个人言语的语境,我们通常告诉假设的内容与其他语句的内容和他所关注的相关。他可以说:“如果那是黄金,那么它是可铸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与解释为一个定律语句的语句为“所有黄金是可铸”是相象的;它也与这是他关注强调的语句相象。 [13]

这个对“其他语句”的推理显示齐硕姆认为支持是其中的一部分;他避免在理论上的说明:通过说所有问题是言说者心理的“其他语句”,听者通常脱离这种语境,把命题看作合法的“其他语句”,也就是支持中的合取肢。

这存在两个缺点。首先,这需要断定A C者在心里有支持他所依据的支持的值。这与我们所接受的绝大多数虚拟条件句冲突。断定或者接受A C的人也许没有心理或连接支持的相关值。但这并不是问题(除了齐硕姆以外,因为全部的问题在于需要相信或意谓存在一个符合确定约束的支持值以适合A,定律和C适合。我完全确定如果我再按下按钮,红灯就会再亮一次。然而我没有任何使这个条件句为真的电路知识。我的条件句思想包括这种符合确定限制事实的信念,并且这个事实存在一个支持值;这再次引出这个理论难题,限制的内容适合齐硕姆的处理。

其次,在没有讨论发生支持的权利的情况下,齐硕姆暗示言说者的其他语句可以合法的依据来断定A C,这是没有限制的。从论证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观点,言说者的心理状态部分确定支持的相关值,难道对这种确定适合的进行就没有限制吗?

齐硕姆暗示这种情况不存在。它的例子不包括这种支持概念,因为它仅仅关注了独立虚拟条件句,在这里,C被认为是由没有诉诸于任何特殊事实问题的(A&定律)得到的。齐硕姆这种实质条件句处理展示了一种反事实,一种“你实际上认为完全可以”的态度,他不得不对独立条件句继续存在,也就是支持中的合取包括。

但是,在没有讨论发生支持的权利的情况下,齐硕姆又暗示言说者的其他语句可以合法的依据来断定反事实条件句A B,这是没有限制的。对此,齐硕姆举出下例作为说明:

(1)所有黄金都是可铸的。(2)没有铸铁是可铸的。(3)没有东西既是铸铁又是黄金。(4)没有东西即是可铸的又是不可铸的。(5)那是铸铁。(6)那不是黄金。(7)那不是可铸的。我们可以在他所断定的三种有相同前件的不同反事实语句中比较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物体而言,它的听者不知道那是黄金并且不知道那不是黄金,他断定“如果那是黄金,它不是可铸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正在假设否定(6);他正在拒斥他的预设(5)、(6)和(7);并且他在强调预设(1)。

第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物体,他断定他和他的听者都同意那是铸铁,“如果那是黄金,那么某些黄色的物体不是铸铁”。他又在假设否定(6);他在拒斥(1)和(6),但是他不再拒斥(5)和(7);并且他在强调(5)或者(2)。

第三,他断定“如果那是黄金,那么某些物体都是铸铁并且都不是铸铁”。他又在假设否定(6);现在他在拒斥(3),但是不拒斥(1)、(5)、(6)和(7);他现在强调(1)、(2)或者(5)。 [14]

但是,齐硕姆的这种表述存在太多的问题。例如,当我们把(1)和(7)视为真时,我们不能说(6)是假的,只能把(4)的否定作为结果。也就是说,当A和B都不可能为真时,我们是可以探讨A B是否可以非平凡的为真,但是对于“如果A真而B不真时,那么A B 不能为真”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我们所探讨的范围。

对于这种情况,本内特就认为:“齐硕姆或许可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A实际上是不可能为真的。说‘如果那是黄金,那么有些黄金可铸又不可铸’的言说者正在保守地说前件,他真正的意思就是‘如果它们(当保留它们都是不可铸的时)是黄金(因而是可铸的)……',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能把它与一个不可能为真的后件结合得到一个真条件句。但是这并不是告诉我们做,我们没有更直接的方法处理反逻辑条件句:除非他们制造了特殊的规定,否则会失控;如果言说者就像齐硕姆所说的那样来断定这种情况,那么这是令人不能容忍的。” [15]

对于齐硕姆错误的对言说者的提议的其它选择,其问题与上述论述类似。齐硕姆假设承担虚拟条件句真的“其他语句”是言说者的心理。看到这种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言说有所需要记住的内容是极少的:他所需要记住的仅仅是存在满足确定条件句的真合取A衍推C的思想。齐硕姆的思路帮助我们扩大量化的需要,这种问题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因此,对支持理论而言,得到一个好的反事实条件句A B的分析的难题是说测验一个事实为真的难题必须经过量化为支持中的合取肢,然而,存在许多产生这种结果的方式,在这些方法中,我们的选择会影响我们评价一个特殊的虚拟条件句。

齐硕姆的这种想法从表面上看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起来,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齐硕姆把反事实条件句的真与言说者的知识储存联系在一起,这存在两个缺点。首先,这种思想需要断定一个反事实条件句的人在心理上存在支持他所依据的支持值,这与我们所接受的绝大多数反事实条件句冲突,因为断定或者接受这个条件句的人也许没有心理相关值。其次,在没有讨论怎样才能产生支持的情况下,齐硕姆暗示言说者的其他语句可以合法的依据事实来断定一个反事实条件句,这是没有限制的。从论证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勉强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毕竟言说者的心理状态可以确定它部分的支持相关值,但是,这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齐硕姆的这种要求太强了。当然,从内容上看,我们不难发现齐硕姆的这种基于拉姆齐设想的反事实条件句研究路径已经具备覆盖律则的雏形。 gMZUdCJSkhKxW6olGtsrLfaagRAiJPWpDOoaHKfkKRonGpbhVOIs9tWc6bpzww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