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一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产生、概述及评价

1.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的经济思想的曲解:①新古典综合派用IS-LM模型来阐释《通论》的基本思想,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框架解释凯恩斯的理论,其实质是将凯恩斯的非均衡理论曲解成了一般均衡理论;②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劳动市场的非均衡是由于货币工资向下刚性导致的,如果不存在货币工资的刚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③篡改了凯恩斯的四物品经济模型;④对投资、利率和货币政策作用等问题的曲解;⑤对非自愿失业原因的误解。

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是在全面深入研究“凯恩斯革命”的过程中产生的,认为凯恩斯理论是在静态模型中讨论市场行为和动态调整过程。如Robert Wayne Clower(1966)对凯恩斯理论的评价为,古典理论重点研究均衡状态,但不能保证其唯一性,凯恩斯理论重点研究非均衡状态,将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一致的状况考虑为现实的。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在对凯恩斯理论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均衡观”,创立了比新古典更“一般”的均衡理论。Benassy、Jean-Pascal(1990)对此作出的评论为:“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是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同时将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考虑到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为宏观经济模型寻找了微观基础,创造出了一系列包含传统微观经济学概念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方法,但是非瓦尔拉斯方法并不是‘反瓦尔拉斯’,相反,它只是在更为一般的假设下应用那些在瓦尔拉斯理论中一直很成功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之后,学术界在将货币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融合时,出现了很多困难,例如哈恩难题、不能在一般均衡理论中说明货币价值的存在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失业与均衡不相容的局面等,这就导致新古典综合派在遵循瓦尔拉斯定理时陷入困境,遭到非均衡学派的强烈批评。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反,非均衡学派认为,瓦尔拉斯充分就业均衡是非瓦尔拉斯失业均衡的一个特例,他们强调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认为现实中的常态(失业、生产能力闲置、市场非出清)需要突破原有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加以解释,并且逐渐寻求建立在非瓦尔拉斯均衡基础上的货币模型,彻底放弃古典理论框架回到“凯恩斯”,致力于构建全新的经济分析框架。

Maurice Allais在“一般经济理论与最大效率理论”中建立了许多市场经济模型,将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和最优化问题相结合,细致分析了其中的理论意义。Allais认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前提假设太过严格,经济系统中的所有行为人只遵循唯一给定的价格,一切失衡状态经济系统瞬时就可自行恢复到稳定的均衡状况,不需要借助经济手段和外部力量。他将这种在不现实条件下构建的模型称为“单市场经济模型”,并随后构建了“多市场经济模型”,其理论含义是允许价格自行上下浮动,而且可根据实际经济状况使价格在不同经济中、不同市场中有不同的数值,市场价格不断调整使交易渐进均衡。另外,该模型囊括了竞争和非竞争制度背景下的各种市场形态,重点是将动态调节引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可见,Allais的“多市场经济模型”相比于“单市场经济模型”更具有现实性和一般性,但由于Allais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是以私人、自由和实现剩余为主,所以在政策主张上极力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从形式上看,Allais的多市场模型已具有非均衡性,其理论背后的实质还是在均衡框架下做研究,但这已是较大的突破,该理论一直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Don Patinkin的《货币、利息与价格》出现,它是非均衡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之前,20世纪30年代的Cairns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体现了非均衡的构思,而且Patinkin强调Cairns是非均衡研究的第一人,至今已经有许多经济学家如Clore、Lai Rong Hovde等为非均衡发展做出贡献,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法国经济学家Benassy和Jean-Pascal为代表创立了非均衡理论流派。

2.非均衡理论的概述

经Arrow、Debreu严密表述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是刻画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最精致的理论,对待他们,非均衡学派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认真做了一番加工改造的扬弃工作,在更为一般的假设下,创造出融前者于自身之中的更为一般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方法和更为一般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概念。

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认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有两个重要的缺陷:第一,它把价格变动是所有市场都出清的假设作为全部理论赖以展示的逻辑前提,而这个假设实际上并不具有普遍的真实性,确切地说,它只能代表现实市场中极小的一个部分。第二,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中,行为人只能接收和利用由市场决定的价格信号,对购买和销售的数量做出选择,而不能接收和利用由市场决定的数量信号,做出理性的价格决定。为克服这两个缺陷,建立一个描述不能自动出清时分散化经济运行状况的理论模型,非瓦尔拉斯分析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市场出清假设,由此引出的结果既广泛又深刻,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通行的价格不必等于它的市场出清值。市场实现的交易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同、不完全相等时,各市场最终交易水平,由该市场特有的配额方案,以及出现在该市场中所有行为人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共同决定。在交易过程中,市场上形成的数量信号的性质随配额方案的特定类别而变化。

二是行为人向市场发送的,已不再是只作为价格信号函数的理想需求和理想供给信号,而是同时作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函数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信号。数量信号的引入导致了传统选择理论的重铸。一个市场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是使行为人在受其他市场上遇到或预期到约束限制下实现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交易,它们根据数量约束是否确定,以及行为人是否决定价格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三是行为人可以制定价格,并以此修正他们所面临的数量约束。刻画价格制定者(买者或卖者)决定的价格同预期数量约束(其他行为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供求曲线,作为求解最优价格的重要限制条件,充分体现了数量约束在非瓦尔拉斯均衡行程中的作用。

四是对于未来时期预期的形成,同时利用了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将过去(可以假设为既定的)和现期价额—数量信号函数的预期嵌入目标函数,可以说明预期对现期决策的影响,可以展开对动态多时期问题的研究。

从没有拍卖人市场就不会自动出清这个假定出发,非瓦尔拉斯理论在保留和运用瓦尔拉斯理论中一般均衡和最优化分析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交易、供求、价格和预期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修正和多方面的扩充,创造出了一系列适于在供求不平衡和价格、数量混合调整这种更为一般的情况下描述单个市场和整个经济运行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概念。作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概念的扩展和一般化,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引入价格刚性、引入数量信号和数量调节;即使价格具有伸缩性,也不一定就能调整到使所有市场都供求相等。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概念被认为只适用于所有市场同时出清的特殊情况,非瓦尔拉斯均衡概念却适合于范围从完全刚性,经过垄断竞争到充分伸缩性的多种价格形成制度。实际上,固定价格和完全伸缩价格均衡不过是有界浮动价格均衡中,价格变动上下限相等及上限为正无穷、下限为零这样两种特例,至于垄断竞争框架下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则更是传统不完全竞争理论在价格决定内生化方向上的延伸和拓展。因此,非瓦尔拉斯学派认为非瓦尔拉斯均衡是一种比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更为一般的均衡概念,它的最大特征是引入了价格刚性和数量调节,它的理论力量在于为研究价格缺乏弹性情况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严谨的分析框架。

“非均衡”等同于“非瓦尔拉斯均衡”,是针对瓦尔拉斯均衡而言的,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价格调节不能促使供求均衡,经济行为人的购买或销售不仅受传统价格信号的影响,而且受到经济人在某市场上所遇到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数量约束,也就是说,在非均衡市场上需要通过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共同调节最终可以达至均衡。袁志刚(1994)认为,非均衡是指由相互作用的变量构成的某一经济系统,这些变量的值经过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不断调整,最终导致该系统不再存在继续变动的趋势,此时的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另一种表述是: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如果经济中存在供给与需求的不相等,而且这种不相等不能恢复到相等的状态,那么各种经济力量将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调整到彼此相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厉以宁,1998)。非均衡理论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拓展为:第一,全面考察价格机制,即从价格的高度僵硬性到价格的高度伸缩性,并考察不同市场上的不同价格决定形式;第二,重点引入数量信号的分析,因为数量信号对供求关系和价格制定都有影响;第三,短期均衡是在价格和数量共同调节下实现的;第四,认为“预期”同时受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影响。

从非均衡理论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非瓦尔拉斯均衡才是经常的、绝对的。非均衡理论认为,通过对起初互不相等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进行数量和价格上的共同调节,来实现一个对买卖双方来说供求相等的成交额,这一成交额就是市场均衡值。可见,非均衡理论中强调数量调节的作用是为了对价格调节的完全有效性进行否定的。当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时,配额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当供不应求时,配额约束对买方起作用,最终交易额等于供给量;当供过于求时,配额机制对卖方起作用,最终交易额等于需求量。通常对非均衡的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

具体来说,非瓦尔拉斯均衡有如下性质:

一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对现实的解释力更强。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达到瓦尔拉斯均衡的理想前提假设没有实际意义,以往所遵从的价格变动是市场上所有供给和需求一致的机制也逐渐被人们怀疑,众所周知,实体经济时刻处于非均衡运行状态,市场供求相等、市场完全出清只是正常市场运行中的一个偶然状况,非均衡态才是比较稳定的态势。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相比,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研究范围更广、对现实的解释力更强,其具体内容是,某一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可变元素将自己的状况与市场背景相结合调节到彼此不再变动的趋势,非均衡强调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均衡区域某一点的均衡值,其解释范围也只是特定的均衡点处,如果将其认为是具有解释经济问题的通用性,就会有点欠妥性,但是将数量信号和价格信号同时考虑的非均衡理论范围较广,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实用性也较强,得出的研究结果也较合理。

二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效地连接起来。凯恩斯通论出版之后,人们逐渐发现,其理论基础很难找到微观理论支撑,其理论观点欠缺说服力,因此,大量经济学家不断地努力,希望寻找到相应微观理论与其相配套。但是,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证后发现凯恩斯的宏观理论较难找到与其相匹配的微观基础,后来非均衡理论出现并发展为宏观理论找到了微观支撑,其中的关键点是数量信息的获得和数量约束的使用,基于此,才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融合起来,并高效使用于实际经济问题,最终结果就是微观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宏观理论有了结构框架严谨的微观支撑。所以说,非均衡理论的严谨性和对现实问题的普遍适用性使其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是非均衡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很适合解释和分析社会主义经济问题。Barro、Robert J.和Herschel I. Grossman等构建的价格完全刚性的非均衡模型,都是用逻辑严谨、框架较完善的方式进行研究,重点证明了需求过剩现象和失衡原理,以及如何突破数量约束来操纵整个市场运行,对数量信号的研究是想发现数量信号的作用和影响力,他们的非均衡理论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计划价格下的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所以说,抓住非均衡的实质,允许价格上下浮动的制度背景下研究非均衡市场和经济,为经济达到事后均衡提供严谨的框架。

3.非瓦尔拉斯均衡的评价

非均衡学派通过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重新解释与对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的批判,打破了长期以来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均衡观念,对已有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发展,建立起了与现实更加接近的均衡经济理论,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为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非均衡问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微观分析基础,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市场整体失衡提供了理论背景。但是,非均衡理论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非瓦尔拉斯均衡的不足:

一是理论演化中存在某些理解偏误。虽然Clower和Lai Wing Hovde从新的视角诠释了凯恩斯经济学,但对于能否辨认出凯恩斯的贡献遭到质疑,其论述中存在一个谬误:断言凯恩斯理论是反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但事实上凯恩斯理论不是“反”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凯恩斯体系也不是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作斗争的结果。相反,凯恩斯反对的是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瓦尔拉斯模型不可能是凯恩斯反叛正统经济学派时针对性的目标。Clower和Lai Wing Hovde的论证也是对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批判。后来,Lai Wing Hovde(1976)也承认凯恩斯革命实际上是针对马歇尔的,进一步澄清其目的是通过批判已经渗入凯恩斯理论中的瓦尔拉斯成分以重新确立凯恩斯的思想。

二是对于价格既定的非均衡分析法更适合做短期分析而不是用长期分析。

三是非均衡理论的某些方面稍显简单且缺乏缜密的逻辑,其不成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虽然非均衡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西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对非均衡更清晰的解释是:是一种在更一般的假设下的均衡,其方法沿用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中通用的方法。

二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发展

非均衡理论源于Cairns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Cairns认为决定资本主义产出与就业的是货币经济关系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实物关系,其分析工具也不应该是传统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而是动态化的更“一般”的均衡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经常性失业问题取决于社会的总就业量和总产量水平的有效需求。在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是不足的,一般总会有“非自愿失业”存在,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完全有效地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萧条和失业”就会不可避免出现。这就暗示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非瓦尔拉斯均衡调节中的一个极限值,是经济正常运行中的某一种状态,他发现并分析的劳动力供需失衡才具有普遍性,故称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可见,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已经包含了非均衡的思想,他的宏观经济理论包括:一是论述了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充分的竞争导致市场上供求不均衡,市场处于非均衡运行中;二是考虑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从未提到的信息不确定性和非对称性问题;三是非均衡市场达于事后均衡需要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共同作用,经济行为人依据数量约束和价格约束做出行为选择;四是在货币经济背景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指出物物经济的缺陷和复杂性,强调了货币经济背景下商品市场间的溢出影响和非均衡传递性,并初步讨论了预期的作用。因此,学者将Cairns称为引入数量信号分析经济问题的创始人,并将数量约束和价格约束混合使用以期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其中重点分析了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工资和收入调节机制,基于此,Cairns的宏观经济理论应当被看成非均衡理论较早的表述。

20世纪60年代初,在Cairns《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础上非均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学者深入剖析Cairns的经典内容并探索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中的一个观点是一切宏观非均衡问题都必须有相应的微观经济基础与之相匹配才比较完善,这样的宏观理论对非均衡问题才具有解释力。因此,非均衡理论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需要一个微观基础而现有的微观价格理论本身又有缺陷的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Patinkin、Clower、Leijonhufvud、Barro和Grossman等。

D.Patinkin起初是对一般均衡理论做研究的经济学家,但在《货币、利息和价格》中,在对非自愿失业进行分析时,他认为非自愿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实际工资太高的缘故,应该用非均衡理论加以分析。在一般均衡理论中,厂商只需根据价格进行行为选择,但在非均衡中,厂商需要同时观察数量信号和价格信号,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生产。同时,他强调商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会传递到劳动力市场并造成劳动力市场非均衡运行,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操纵商品市场的配额约束来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现代非均衡理论之父”之称的Robert Wayne Clower是历史上首次公开排斥非均衡的学者,她在论文“凯恩斯的反革命”(1965)中深入分析认为,在凯恩斯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消费函数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消费函数在逻辑上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表现在:凯恩斯所述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一般均衡理论中,消费者在消费中唯一要考虑的是商品的价格。Clower实际强调的问题是: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与标准的微观理论如何才能做到协调一致。Clower的理论中重点分析了处于失业中的家庭消费行为,家庭消费计划同时受到实际收入和劳动供给量的约束,家庭有效需求函数为C=f(W/P,N),当不考虑劳动供给数量约束时,家庭消费仅受价格信号调节;当考虑劳动供给受到数量约束时,家庭消费计划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WN/P),劳动力供给受到配额约束致使家庭就业不足,收入随之减少,“溢出效应”导致家庭在预算约束下的有效消费不足。Clower区分了“名义需求”与“有效需求”“自愿交易”“市场效率”“短边原则”等。此外,他明确反对古典理论强调的“唯一决定”机制,反对两大要素市场仅靠价格调整使市场供求一致的观点,同时提出了双重决策机制,认为市场出现的供求失衡(供给过剩或需求过剩)现状可以用这个双重决策机制来分析。Clower的“双重决策”假定考虑了在非均衡情况下,数量约束在微观需求函数中的情况,这与凯恩斯的宏观消费函数是相一致的,并强调:由于货币中介、市场多样性以及交易复杂性的作用,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非均衡交易也是常态,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更能贴近现实的、动态的“一般过程分析”模式,其中包含金融中介和经济行为人特征,目的是实现市场机制无法自行完善的调节。所以说,Clower的非均衡理论为凯恩斯非均衡的宏观经济学寻找了微观基础。

Axel S.B.Leijonhufvud指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根本弱点就是忽视了不确定因素与搜寻、传递信息的成本问题,在不完全信息与搜寻信息产生的交易成本存在的条件下,价格不可能瞬时调整到市场出清,厂商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最初和最直接的反应并不是价格调整,而是数量调整。在“失业问题”方面,瓦尔拉斯均衡强调价格调整会立即消除供求失衡状况,但凯恩斯理论中,不完全信息和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价格不能及时做调整,经济体系反而先会对数量信号做出反应,减少销售量,增加库存,随着库存积压过多,工厂被迫减产,减少对劳动的需求量,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因此,Axel S. B. Leijonhufvud强调非均衡才是常态。

Robert J.Barro和Sanford J. Grossman在1971年发表的《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一文中,综合了D.Patinkin和Clower的研究成果,将局部均衡分析拓展为包括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宏观经济一般非均衡分析,重点从家庭视角分析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对劳动市场及家庭储蓄的影响。若价格给定,家庭在商品市场上受到配额约束,处于短边的家庭在配额机制作用下,有效需求小于意愿需求。相反,若价格具有伸缩性,超额需求的力量就会迫使价格上升,需求减少,直到市场恢复均衡。Barro、Robert J.和Herschel I.Grossman全面地论述了数量调节的作用,建立了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数学模型,主要根据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状况将两市场分为四种状况,并认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该模型中非均衡区域相交的一个特殊收敛点,非均衡理论才是宏观经济学中真正的“通论”,Barro、Robert J.和Herschel I. Grossman的固定价格非均衡模型是在信息不充分、刚性价格的情况下建立的,为很多宏观经济问题奠定了微观基础。之后,很多经济学学者为非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在计量应用方面比较著名的是R.Portes、A Santorum、D.H.J.P.Lambert、E.Malinvaud等经济学家。

20世纪70年代后,覆盖面较广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在经济学领域被提了出来,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经济学家Benassy、Jean-Pascal和匈牙利经济学家Janos Kornai。

非均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Benassy、Jean-Pascal,其著作内容主要包括:市场非均衡经济学、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不完全竞争与非市场出清的宏观经济学:一个动态一般均衡的视角、货币经济中的新凯恩斯非均衡理论、垄断价格制定的非均衡方法和一般垄断均衡等。此外,基于前人的非均衡理论成果,Benassy首次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严谨的、逻辑性强的非均衡理论框架,其贡献主要体现在:①进一步将非均衡理论微观化,考察了非均衡条件下的实际交换过程,研究了不同的配额机制,及与之相联系的均衡状态;②放松了价格刚性的假定,考察了价格内生化的非均衡模型,研究面临数量约束的交换者如何通过价格变化来操纵配额约束;③强调了基于自愿交换和市场效率的“短边原则”,研究了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Benassy、Jean-Pascal的非均衡框架为非均衡理论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经济奠定了很好的微观基础,他指出,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是在批判一般均衡体系不现实的假设前提和否定均衡理论价格调节的完全有效性的同时,引入数量调节,建立非瓦尔拉斯均衡数学模型研究经济人行为,解决一些具体经济问题,如失业和长期抑制型通货膨胀等。Benassy、Jean-Pascal总结为,“非均衡理论的核心是在价格机制调整失效的情况下,配额约束成为资源配置的新研究范式”。Benassy、Jean-Pascal把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称为“配额均衡论”,其核心要点包括,当市场失衡导致价格未能达于均衡价格,即失败交易下的价格,这种非均衡价格暂时呈刚性的,当供需失衡出现时,市场交易者不断调整自身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同时,市场本身也会产生不断转换和自我恢复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实际交易量为零,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不可操纵的配额机制强调交易者受到配额约束但不能通过各种手段来操纵这种约束,如不能通过操纵成本来间接操纵数量约束,交易者被迫处于长边,行为选择受到短边行为人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市场是失效的。相反,可操作配额机制的核心要点是,应用成本收益分析操纵约束,如果边际收益较大,选择操纵成本进而操作配额约束的行为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市场是帕累托增进的,实际交易者的有效需求越来越接近理想需求,其意愿交易越容易实现。自愿交换和市场效率是配额机制的要点。自愿交换是表达交易者的意愿度,强调人们的自愿性,即在市场上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接受能力可以任意买卖意愿偏好的产品数量,这与我们现有的市场经济运行现状很相符。配额机制的市场效应强调市场的非均衡度,如果市场中任意两个交易者相遇,他们彼此都受到了数量和价格的约束,则他们会很快选择进行交易,使彼此的满意度随之提高,对整个市场体系来说是帕累托增进的,这就说明只要有交易机会存在,市场就会有效运行否则市场是失效的。只要这两个交易者实现意愿交易,或者某一方实现了偏好满足,市场最终只存在一方被配额约束,此时的市场状态是稳定的,且具有较高的有效性。综合以上描述,我们知道,如果交易者处于一个实现自我愿望和市场高效运行的市场,则市场整体的结局和个人交易的结果就是最终交易额等于处于短边一方的交易数量,这就是非均衡理论中经典的“短边原则”。因此,Benassy、Jean-Pascal构建的宏观经济问题的微观基础框架凸显出非均衡市场运行的普遍性、统一性、客观性和贴切性,还指出非均衡理论考虑了时滞性、预期性以及调节过程的动态性,重点分析了从微观非均衡到均衡状态的跨期动态调节。此外,Benassy、Jean-Pascal构建的微观非均衡模型突出了市场之间的溢出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市场的供需失衡会很快传递到另一个市场并促使该市场出现失衡状况,同样其他市场的失衡状态也会传到该市场,因此,在做市场失衡调整时,可以通过调整其他市场的失衡策略来间接调整本身市场的失衡现状,Benassy、Jean-Pascal的这种溢出效应分析将经济体系中单独的要素和市场有效地融为一体,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微观基础和微观行为选择。在政策实施方面,基于非均衡理论能给予更符合市场状况的意见措施。所以说,以Benassy、Jean-Pascal为代表的非均衡学派,应用数学逻辑推理支撑非均衡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性较强,也较符合现实经济的运行。但是,Benassy、Jean-Pascal的非均衡理论存在局限性:其一,由于他的非均衡模型结果是基于交易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推出的,模型选取采用道格拉斯函数,所以,他的研究范围较窄,过分注重了交易者的个人满足度;其二,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影响仅体现在非均衡市场的自发调节中,而未体现在计划调节中,如市场外的力量(政府制订计划)所发挥的作用,会使Benassy、Jean-Pascal非均衡模型的适用性受到限制。

Janos Kornai基于Benassy的非均衡理论和模型,进一步提出非均衡在两大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普遍存在,并突出强调非均衡分析更适合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在其力作《短缺经济学》和《反均衡》中也有体现,他重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史和经济演化路径,强调伴随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短缺和非均衡态具有普遍性和路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宏观和微观的非均衡模型,其著作中深入剖析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性。非瓦尔拉斯均衡论首先形成于他的《反均衡》(1971)一书,在书中,Janos Kornai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市场,而是供求失衡的“卖方市场”或者“买方市场”,前者只是后者中的一个特例,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是非均衡“常态”,但是他并不是完全地否定所有均衡,仅仅否定瓦尔拉斯均衡。另外,Kornai是第一个运用非均衡思想研究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者,形成了适合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非均衡理论,他认为“不同体制的暂时和长期波动均会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相脱离”。他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非均衡理论相结合,提出了短缺经济理论。对于短缺经济的起因,Kornai和所谓的非均衡学派的观点是有分歧的,Kornai认为“体制因素对短缺起决定作用”,而非均衡学者认为短缺是由固定价格机制导致的。Kornai认为要消除长期、持续存在的短缺状况,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迁,制度变革影响行为选择,间接导致市场趋于平衡。此外,学者Howard、Portes、Winter等根据中央集权国家的特点构建非均衡经济模型。

众所周知,非均衡经济学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外,在计量方面研究也很有成就,基于前期经济学家关于非均衡理论方面的研究,非均衡计量模型的构建是由简单的单市场模型过渡到多市场模型,单市场模型基于短边法则构建模型并进行估计,主要研究学者有Porters和Winters。之后,学者构建的多市场非均衡模型是将调解方程加入,突出非均衡特性和调节过程,估计技术是从最小交易法逐渐发展到非线性极大似然二步估计法,考虑到经济系统是由多个市场构成,且市场之间存在溢出影响,仅从单市场方面进行分析过于片面,而溢出影响的存在正是非均衡经济研究的重点。因此,构建多市场模型成为研究重点,但是,从非均衡机制、建模条件、模型估计等方面看,多市场非均衡模型要比单市场非均衡模型复杂得多,难度也较大,原因包括:其一,交易条件。单市场非均衡模型基于短边原则构建,多市场模型受到更多客观因素影响,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市场特性进行建模和估计;其二,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是多市场非均衡模型的主要特性,也是众多单市场非均衡模型积聚成多市场非均衡模型的关键环节。19世纪80年代之后,Sneesses构建了在垄断竞争情况中,有关投资与就业权衡的宏观经济多市场配给模型,Artus、Larogue和Michelc构建了数量配额机制下的宏观季度多市场模型,Kooiman和Kloek构建了荷兰多市场模型和对外贸易的双市场整合非均衡模型,之后,有关多市场非均衡计量模型较少。

西方的非均衡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无论从微观层次还是从宏观层次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非均衡理论所孕育的潜力是无限的,无数经济学家都在不断地发掘与探索,并把它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之中,这些都为研究中国经济和中国劳动力市场奠定了基础。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领域,它详述了具有西方制度特征的发达市场经济的动态过程,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所展现出的很多特点与典型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特征十分相似,所以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分析我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体制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

国内非均衡理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展最快,一些经济学家如厉以宁、张守一、袁志刚、王少平、张世英等分别从非均衡理论和计量两方面展开研究。

学者厉以宁使用非均衡理论深入细致剖析了中国经济运行现状,他总结了前人关于非均衡理论研究成果,并给予适合中国国情的非均衡定义概述,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状况,特别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研究,厉以宁深受西方经济学家的影响,全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实体经济和实际供给体系的本质特征,强调了针对中国国情下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明确所需的研究理论,同时强调我国经济现状适合用非均衡理论和模型分析的重要性。在其著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分析了宏观经济和微观市场的不均衡性,认为供求失衡和结构失衡是长期存在的,理论上所陈述和证明的均衡状态始终为静态均衡,均衡的持续性较小且不稳定,其前提假设太过于苛刻而失去了理论最初的追求。相反,现实中的经济体系是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均衡,这种均衡的持续性较强,一旦偏离也只是暂时的,最终结果必定趋于均衡。基于此,厉以宁研究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动态相对平衡。他认为,纵观我国历史脉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呈现的非均衡状态通常为需求相对过剩,这从实际微观数据也可以得到证实,但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背景下,为了经济和社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尽快和世界经济接轨,为了技术创新和经济整体效率,虽然需求过剩是一种非均衡状态,但是适当的需求过剩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也即“基于平衡,但不以平衡为理想境界”的著名命题,这一论断奠定了厉以宁在中国非均衡理论研究的地位。

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基于中国持续存在的非均衡运行状况,厉以宁从多个微观层面细致地研究了非均衡的根源,主要内容有: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变迁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两类经济非均衡,其一,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数量约束存在、经济行为人能够自主决策的非均衡,主要指发达的、较成熟的市场经济非均衡;其二,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数量约束存在,但经济行为人不能自主决策的非均衡,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附属于行政机构,主要指我国二元体制下的经济非均衡。厉以宁指出,面对中国目前所处的二元体制下的经济非均衡状况,首要任务是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融合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数量调节对达到配额均衡起关键作用,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地由非均衡走向均衡。

张守一在非均衡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非均衡的生产理论模型,构建就业、消费、投资的三市场非均衡模型,在全面总结中国非均衡经济特征的基础上,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多独有的见解。樊纲重点分析了均衡、非均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他指出在不完全否定均衡理论的基础上,非均衡更是一种常态,强调我国经济非均衡的原因更多的是体制因素,并提出许多可行的体制改革措施。

袁志刚教授在1997年出版了《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一书,他认为目前中国是二元体制下的发展中经济,其中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现象最为突出: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在中国计划经济中没有存在过,经济中存在大量隐蔽的或公开的失业。简单地将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及模型引入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将非瓦尔拉斯分析方法和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现状相结合,研究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微观行为选择,重点分析政府、企业、家庭,总结出混合经济的经济效率特征,如大多数商品既包括计划价格进行配置的部分,也包括根据市场进行配置的部分。对企业来说除了完成计划指标,更重要的是根据市场信号自行调整投入和产出;对家庭来说,由于中国特有的人口包袱导致家庭唯一的限制来自对劳动力的供给配额,但是商品可以自由在市场中买到。针对中国实际状况,对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进行拓展和创新,使之更符合我国不同体制下的经济问题,这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张世英教授在非均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特色”的模型构建和估计,建立的模型有“中国宏观经济非均衡模型”“双市场非均衡模型的建模方法——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非均衡模型”“非均衡模型的可解性研究”“多市场非均衡模型的建模方法”等,具体讨论了这些模型在不同经济背景下的稳定性、反馈调节、最优控制等问题。

国内的学者对于将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应用到中国实际经济问题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各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学者张务伟应用非均衡理论分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赵静茹分析了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王成璋等构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非均衡计量模型。目前,在有关劳动力、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宏观非均衡模型中,还较少有详细对作为不同人力资本载体的劳动力进行研究的,对于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来说,仅从单一方面做研究还远远不够,应用非均衡理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分析的也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概述和应用层面,对于计划和市场并存的二元体制以及差异性人力资源短缺的中国来说,协调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对解决失业问题、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劳动力合理流动以及经济和谐发展等问题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1.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基本概念

非瓦尔拉斯均衡(Non-walrasian Equilibrium),又称非均衡(Disequilibrium)或数量调整均衡(Quantitative Rationing Equilibrium):它所指的不是失衡,而是一种广义的均衡,具体来说,它不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强调的市场出清状态,而是市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不断调节,最终收敛于一点并保持不变。非均衡中的市场出清是指追求最大利益的经济行为人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改变市场上存在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的状态。

意愿交易是指经济行为人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或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意愿交易是交易行为发生之前经济行为人向市场发出的一种“意愿交易”信息。有效交易行为是指经济行为人实际的成交量,实际发生了购买和销售行为,此时的交易称为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可见,意愿供求是交易前的主观意图,交易数量是交易后的事实。

数量约束和配额机制:

数量约束是指交易中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上受到商品数量或其他非价格数量(如收入水平等)制约的状况,数量约束也称为数量配额。

配额机制是指用一组函数(n个)来表示每个市场h的一种组织: (其中 i =1,2,…, n 表示行为人 i 在市场 h 的净交易额),对于所有的 ,…, 成立,即每笔交易都是该市场所有行为人净有效需求的函数,净交易之和等于零,配额函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每个市场通行的交换机制。

配额机制应该满足的两个性质为自愿交换和市场效率。自愿交换是指没有行为人被迫超过他的愿望进行交换或改变他的交易符号,用数学方法表示为 。市场效率是指人们不可能在同一市场上既找到受配额限制的需求者又找到受配额限制的供给者,因为两者结合就蕴含着“短边原则”,即处于市场短边上的行为人可以实现其交换意愿。数学方法表示为 ,其中 是指商场中除行为人 i 之外的其他行为人的有效需求。

2.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微观分析

基于以上基本概念,通过分析受到数量约束的家庭和企业在其他市场上的行为表现,构建非瓦尔拉斯均衡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框架。

首先,分析数量约束下的家庭行为。

数量约束下的家庭行为是指在商品市场受约束下的劳动供给和在劳动市场受约束下的商品需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叙述(见图2-1)。

图2-1 数量约束下的家庭行业

一是当两个市场都完全出清时,家庭能够在劳动市场实现其意愿供给,劳动的有效供给等于意愿供给,数量为OL;与此同时,可以在商品市场实现其意愿需求,对商品的有效需求等于意愿需求,数量为OC;两者相较于H点。

二是当家庭在劳动力市场受到数量约束以及存在非自愿失业时,有效劳动供给 OL′ 小于意愿劳动供给OL,导致家庭的收入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溢出效应使商品市场的有效需求减少到 OC′ ,小于意愿需求OC。

三是当家庭在商品市场上受到了数量约束,即能实现的有效需求为 OC″ 小于意愿需求OC时,家庭的选择之一就是减少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将劳动供给减少到 OL″

四是当家庭在商品市场上的意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在不减少劳动供给的情况下,继续提供OL的劳动,劳动者会将多余的 LL″ 劳动带来的货币储蓄起来,因为这些货币不能在商品市场消费出去。

图2-1给出了数量约束下的家庭行为,其中横轴为劳动,纵轴为消费,其中HB线为受数量约束时的家庭商品需求曲线,HD线为受数量约束时的家庭劳动力供给曲线。因为随劳动供给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因此商品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同理,当消费增加时家庭会有更大的动力来提供更多的劳动,所以家庭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也为正值。

其次,分析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是指商品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的劳动需求(指企业需要多少劳动,要受企业能在商品市场上卖掉多少商品的约束)和在劳动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的商品供给(指企业能生产出多少商品要受雇用多少劳动的约束)情况。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阐述(见图2-2)。

一是市场完全出清时,企业可以在劳动市场上实现意愿需求(购买OL的劳动),也可以按照意愿供给来销售OX的商品,两者会合于F点,两个市场都达到均衡状态。

二是当企业在商品市场受到数量约束,即不能按计划出售自己生产的商品时,有效的商品供给小于意愿商品供给,面对超额供给的商品市场,企业可以选择减少雇用的劳动数量从而减少生产降低成本,比如说在商品市场上的有效供给为OX时,劳动需求从OL减少到OL′,则实现商品供求的相等,这时就产生非自愿失业LL′。

图2-2 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三是在商品市场受到配额约束的企业,在雇用量既定的前提下,即不减少工人或工作时间,仍雇用OL的劳动量,而将过剩产品XX′作为库存,这样可以实现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

四是劳动市场的数量约束对商品生产的影响,当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受到数量约束时,例如只能购买到OL″的劳动量,小于自己意愿的OL数量,生产就不会达到意愿的水平,商品的供给就只能是OX″,而非是OX。

图2-2给出了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其中的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商品,FG线为受数量约束时的企业商品供给曲线,FH线为受数量约束时的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因为随劳动投入的增加产量也会增加,商品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同理,随着产量的提高需要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企业劳动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为正。

3.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宏观分析

已构建的宏观非均衡模型通常基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和研究范式。非均衡模型的详细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数量信息和数量约束的存在,以及由此引出的配额操纵机制;二是市场之间非均衡态具有的传递性,即溢出效应的存在。非均衡模型中的前提假设是对一般均衡模型的延伸,其假设重点是:主要研究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构成的货币经济体系,市场中共存在三个交易人:厂商、家庭和政府,家庭和企业的目标函数采用道格拉斯函数,并且他们最终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产品和劳动力分别以P、W与货币交换,而且假定P和W短期内是既定的,假设行为人和市场分别满足自愿交易和无摩擦性,且“短边原则”始终贯穿于市场运行中,市场供给失衡时,交易者将自身意愿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不断调整自身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使市场最终交易额取决于处于市场短边的交易者的交易量,长边的交易者受到配额约束,如果这种配额约束是可操纵的,长边的交易者可以选择某一经济行为来间接操纵配额约束来提升自己的意愿度。可以看出,非均衡理论是强调价格机制失效的情况下,供给与需求也难以恢复到均衡,将数量信号引入,并指出其在失衡调解中的重要性,交易者最终成交的是有效交易额,基于这些有效交易额的经济将处于一种配额均衡。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超额供给的区域。家庭和厂商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均受到数量约束,市场实际交易额等于有效劳动力需求,这就间接导致有效消费也受到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因此,家庭会在数量约束条件下选择劳动供给与消费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厂商通过决定有效劳动需求量,以使产出满足家庭和政府的总需求,同时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政府的作用就是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政府需要借助某种外力,例如调整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直接投资以及重新配置家庭收入等,扩大市场需求,促使整个经济发挥需求乘数效应,在不断的调整中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的均衡趋势。

二是劳动力市场超额供给、产品市场超额需求的区域。当参数落入该区域时,位于短边的厂商可以是供给或需求,即自身的意愿能达到满足,但是在两市场都位于长边的家庭不得不受到配额约束,且可操纵的空间较有限,所以双市场的最终交易额取决于厂商意愿需求和意愿供给。在政策措施方面,可以考虑同时将价格水平和工资水平做出调节,采取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以达到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都超额需求的区域。在此区域,在不同的市场上双方都受到配额约束,厂商在劳动力市场位于短边,家庭在产品市场位于短边,家庭决定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交易数量,厂商决定产品市场的有效交易量,其中的决定原则是,家庭将市场的配额约束与自身最大满足度相结合,决定了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即市场的交易量。同样厂商将市场配额约束和自身满意度,以及劳动力市场溢出影响(配额约束)相结合来决定市场最终的交易额(有效供给量),此外假设政府具有优先购买权,则政府可以实现理想交易量。“供给乘数”机制作用于整个区域的政策实施中。此区域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有100%挤出效应。

四是商品市场存在超额供给,劳动市场存在超额需求。通常当商品市场存在超额供给时,企业的理性行为选择是压缩生产、减雇工人、降低成本,而不是继续增加资本投入和增加劳动力雇用来扩大生产,所以这种组合是有内在矛盾的,为此不再讨论。

非均衡宏观分析的研究思路: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中呈现的三种非均衡状态用同一张图的不同区域表示。为此目的,首先要研究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的市场行为,其次研究市场的非均衡状况,最后研究非均衡的不同组合。

首先,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是在劳动力市场上雇用劳动力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在商品市场销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选择雇用较少劳动力而达到最大化产出。企业购买的劳动量和供给的商品都是真实工资的函数,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函数形式为: L d = f W/P ), Y s = f W/P ),这两个函数都是减函数,此处的L表示劳动力, Y 表示商品, W/P 表示真实工资,上标 s d 分别表示供给和需求。

其次,家庭的市场行为。家庭的市场行为是供给劳动,获得收入购买商品,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家庭会尽可能少出售劳动而获取较多的收入。家庭对劳动的供给和对商品的需求是真实工资和家庭初始财富的函数: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真实工资与收入同方向变动,初始财富与商品的需求是同方向变动。家庭对劳动的供给是真实工资的增函数和初始财富的减函数,具体函数形式为: 。其中, 表示初始财富,其他符号含义不变。

最后,家庭与企业在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图2-3给出的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的供给与需求行为。其中,横轴为劳动力成交量,纵轴为真实工资水平, L d 为企业有效劳动需求曲线, L s 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见图2-3):当劳动需求不变时,根据劳动供给函数是初始财富的减函数,随着初始财富的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它与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新的均衡点和新的真实工资,这种变化反映了初始财富与真实工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将这种正相关关系联系起来的就是 L s = L d 的劳动力市场均衡路径,这一均衡路径将真实工资—初始财富平面分成了两部分(见图2-4),一部分是劳动力超额供给的区域(均衡路径的左边);另一部分是劳动力超额需求的区域(均衡路径的右边), L s L d 的原因是,当真实工资不变时,若初始财富减少,劳动供给会增加,从而供给大于需求,右边的情况同理可推知。

图2-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商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见图2-5):商品供给曲线是真实工资的减函数(因为真实工资越高,即成本越高,商品供给越少,供给曲线向下倾斜,这不同于常见的供给曲线的形状),商品需求曲线是真实工资和初始财富的增函数。当真实工资不变时,初始财富的增加导致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商品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与商品供给曲线交于一个新的均衡点和新的真实工资,这一变化反映了真实工资和初始财富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将这种负相关关系联系起来的就是 Y s = Y d 的商品市场均衡路径。这一均衡路径将真实工资和初始财富平面分成了两部分(见图2-6):一部分是商品超额供给的区域(均衡路径的左边);另一部分是商品超额需求的区域(均衡路径的右边)。 Y s Y d 的原因是当真实工资不变时,企业的商品供给不变,若初始财富减少,商品需求会减少,从而供给会大于需求;右边的情况同理可推知。

图2-4 劳动力市场均衡

图2-5 商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观察图2-4和图2-6可知,两图分别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非均衡情况,将它们放在一起就可以组合成宏观非均衡的不同类型(见图2-7)。图2-8描述了宏观非均衡三个区域:K区、C区、R区,第四种类型反映了消费不足存货增加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下不存在。K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因为两个市场都是超额供给而需求不足,传统凯恩斯主义主张实施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刺激需求的手段;C区域:称为古典区域。古典失业的根源在于真实工资过高,政策意见是刺激企业增加劳动需求,以缓解劳动市场上需求不足供给过多的矛盾;R区域: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区域。政策意见是增加劳动和商品的有效供给,例如增加劳动供给或商品供给。

图2-6 商品市场均衡

图2-7 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非均衡组合

图2-8 宏观非均衡三大区域 pjq3AW5jcHbef0NQLNaJ8kUlkK6pm7iva1yZK81HJjaoc63S/u/rQKiKGzxXuT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