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粉碎波兰和弗兰格尔的进攻

教训波兰

就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被击败之后,波兰和在克里木邓尼金残部的白卫将军弗兰格尔又对苏维埃政权形成现实威胁。波兰当局在协约国的支持下试图乘苏俄军队极度疲惫之机,捞取乌克兰领土,建立一个“大波兰”,将其边界线由波罗的海扩展到黑海岸边。乌克兰的粮食和顿巴斯的煤炭,令波兰地主朝思暮想。波兰地主之所以有如此胆量,原因是有协约国的全力支持。1920年4月,波兰不宣而战,侵入乌克兰。当时乌克兰红军只有1.5万人,而波兰军队则为5万人,实力相差悬殊。波兰军队占领了乌克兰大片领土。

红军迅速组织军事力量进行反击。1920年5月5日,列宁在对开往波兰战线的红军战士的讲话中表示,波兰地主和资本家在协约国的唆使下,把一场新的战争强加于俄国。列宁号召俄国的士兵打败波兰的地主和资本家武装。1920年6月12日,列宁在全俄农村工作干部第二次会议上讽刺协约国。列宁说,“真是上帝要惩罚谁(当然,如果真有上帝的话),就使谁丧失理智。毫无疑问,领导协约国的是一些聪明绝顶的人,是一些卓越的政治家。可是这些人干的蠢事却层出不穷。他们把一些国家一个接着一个地发动起来,使我们有可能把它们各个击破”。协约国没有能力将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苏俄。在这篇讲话中,列宁分析了俄罗斯人的特点。列宁说:“俄国人性格的特点是:一件事都还没有做成,如果没有受到大力督促,立刻就会松劲。应该同这种特点进行最无情的斗争。”列宁说:“应该有这样一个口号:一切为了战争!否则我们就不能战胜波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为了结束战争,必须给那个竟还敢于玩弄战火的最后一个邻国永远不能忘记的教训。我们应该好好教训他们一顿,让他们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再玩火。”但即使这时,列宁仍然表示,“我们过去承认现在还继续承认波兰的独立,承认波兰人民共和国” [53]

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等率领红军将波兰军队赶出了乌克兰,并进入了波兰境内,包围了利沃夫,直逼华沙。

这时的苏俄最高决策层的意图是,拿下波兰,使波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使革命之火通过波兰燃向其他欧洲国家。在列宁等领导人看来,波兰工人阶级会欢迎俄国红军进入波兰,因为从阶级本质上看,俄国红军的到来是将他们从资产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重要条件。但令列宁和其他领导人感到震惊的是,波兰工人阶级并没有将俄国红军进入波兰看成是一种解放行动,而是拿起武器抵制和打击红军。波兰人民在捍卫自己的家园。苏维埃俄国的输出革命行动与波兰维护民族国家主权的行动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因红军先头部队和后续部队脱节,攻取华沙的军事行动失败,红军被迫后退。而波兰军队也无心恋战。双方进行谈判。1920年10月20日,苏维埃俄国与波兰在里加缔结了和约,并于1921年3月18日签字。

消灭弗兰格尔军队

就在波兰军队大举进攻苏俄之时,弗兰格尔军队也在克里木进行准备,与波兰军队相配合。列宁将弗兰格尔和波兰形容为帝国主义者的两只扼杀苏俄政权的毒手。就在红军打击波兰军队之机,弗兰格尔军队准备从后方突袭红军。1920年8月,弗兰格尔战线被中央划定为独立战线。

但是,斯大林对这样划分战线不满意。他1920年8月2日给列宁发去电报,“残酷的战斗愈来愈激烈,大概今天要丢掉亚历山德罗夫斯克。收到了您的关于划分战线的短信,政治局本来不该论这些琐事。我最多还能在前线工作两个星期,需要休息一下,请物色一个代替我的人。总司令的诺言我一点也不相信,他的这些诺言只能让人上当。至于谈到中央内部的倾向同波兰媾和的情绪,不能不指出,我们的外交有时非常成功地破坏了我们军事上的胜利成果”。列宁8月3日给斯大林打电报:“我不十分理解,为什么您对划分战线不满意。讲讲您的理由。我认为,既然来自弗兰格尔的危险不断增长,就必须这样做。关于接替者的人选问题,请把您的意见告诉我。同时也请告诉我,哪些诺言总司令迟迟没有履行。我们的外交服从于中央,只要弗兰格尔的危险不引起中央内部的动摇,那么我们的外交在任何时候也破坏不了我们的胜利。” [54] 在这里列宁实际上批评了斯大林。

中央原先派斯大林任指挥,因斯大林有病,由伏龙芝接任。1920年11月11日,南方面军司令米·伏龙芝为避免继续流血,通过无线电建议弗兰格尔停止抵抗,保证对放下武器者实行赦免。弗兰格尔没有将伏龙芝的建议通报给其手下的官兵。列宁得知这个消息后,于12日打电报给托洛茨基,批评伏龙芝的建议,认为:“你们的条件让步太多,使我极为惊讶。如果对方接受这些条件,那就应当切实保证能缴获整个舰队,不放走一条船;如果对方不接受这些条件,那么我看这些条件就不要再提了,而是必须无情地镇压。” [55] 伏龙芝用兵得当,将弗兰格尔残部消灭在克里木半岛上。弗兰格尔乘英国军舰逃走。至此,苏维埃三次赢得了协约国和国内反动派强加给苏俄人民的战争。和平曙光又一次照耀在苏俄大地上。


[1] 《列宁全集》第48卷,第103页。

[2] 《列宁全集》第35卷,第2、7、12、13页。

[3] 《列宁全集》第48卷,第347页。

[4] [苏联]安·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410页。

[5] 《列宁全集》第36卷,第263页。

[6] 《列宁全集》第37卷,第376页。

[7] 《列宁全集》第36卷,第249—252页。

[8] 《列宁全集》第36卷,第306页。

[9] 《列宁全集》第36卷,第310页。

[10] 《列宁全集》第36卷,第374、175页。

[11] 《列宁全集》第36卷,第377、378页。

[12] 《列宁全集》第48卷,第358、359页。

[13] 《列宁全集》第48卷,第383页。

[14] 《列宁全集》第36卷,第269页。

[15] 《列宁全集》第37卷,第371、372页。

[16] 《俄共(布)第8次代表大会·记录》,第37页。

[17] 克里门特·叶弗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881—1969):苏联党和国家著名军事活动家,苏军元帅。

[18] 米·卡·帖尔-阿卢丘年茨:《弗·伊·列宁——苏维埃政权建立时期的军事领导人》,转引自《回忆列宁》第3卷,第33、34页。

[19] 《斯大林全集》第4卷,第108、109页。

[20] 《斯维尔德洛夫选集》第3卷,莫斯科1960年版,第28页。

[21] [苏联]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90页。

[22] [苏联]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9页。

[23] 《列宁全集》第48卷,第382页。再参见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第490、491页。

[24] [苏联]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第491页。

[25] [苏联]伏罗希洛夫:《斯大林与苏联武装力量》,1951年俄文版,第27页。

[26] [苏联]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下册,第491、492页。

[27] 《回忆列宁》第3卷,第529页。

[28] 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斯米尔诺夫(1887—1937):1907年入党,十月革命后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1918年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骨干分子,1919年是“军事反对派”首领之一,1920—1921年是民主集中派骨干分子,1923年属于托洛茨基反对派,1937年被枪决。

[29] 《列宁全集》第36卷,第170—175页。

[30] 《列宁全集》第36卷,第171—176页。

[31] 《列宁全集》第37卷,第40、41页。

[32] 马赫诺(1889—1934):苏俄内战时期反革命武装首领之一,1921年流亡罗马尼亚。

[33] 《莫洛托夫访谈录》,第208页。

[34] 《列宁全集》第49卷,第691页。

[35] 《列宁全集》第49卷,第65页。

[36] 《列宁全集》第37卷,第380页。

[37] 《列宁全集》第37卷,第378页。

[38] 《列宁全集》第38卷,第379页。

[39] 《列宁全集》第37卷,第391、392页。

[40] 《列宁全集》第48卷,第147页。

[41] 《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9、122、131、174页。

[42] 《列宁全集》第49卷,第470页。

[43] 索费诺夫:《全俄非常委员会史纲》,莫斯科1960年版,第39、110、194、249页。

[44] 《列宁全集》第35卷,第169页。

[45] 转引自《列宁与全俄肃反委员会》上册,第179、180页。

[46] 《列宁全集》第48卷,第492页。

[47] 《列宁全集》第48卷,第87页。

[48] 《列宁与全俄肃反委员会》上册,第286页。

[49] 《列宁全集》第49卷,第83、84页。

[50] 《列宁全集》第35卷,第168、169页。

[51] 参见乔治·莱盖特《契卡与共产党良心的危机》,英国《综揽》1980年第3期。

[52] 《真理报》1918年10月18日。

[53] 《列宁全集》第39卷,第133、136、102页。

[54] 《列宁全集》第49卷,第755、482页。

[55] 《列宁全集》第50卷,第9页。 GN+f0NebDVLHad2M+asOCD09SL8PkC5LwPeveaCgle7VUIn1ZZ9IkxdMP52owy9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