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经验研究表明,创业在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鼓励创业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极为重视创业,特别是鼓励创新型创业。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高度重视创业活动,通过各种政策激发广大创业者的积极性,以带动就业并实现经济增长。创业活动正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创业与创新是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解决就业、激发全社会创业与创新潜力的关键途径。然而,创业,尤其是创新型创业是需要创业生态系统支持的。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不仅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而且还会鼓励创新、减少风险,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技能,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同时还为新创企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有利的支撑。

以美国硅谷为例,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天使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人才以及众多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不仅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各个参与主体彼此紧密联系的创业生态系统,给予广大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足够的成长空间,成为推动美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创业活跃区域极其重视创业创新活动,这些地区拥有众多的孵化器、国家级高新区及其他产业园区,科研机构众多、创业氛围浓厚、配套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完善、中介服务健全,集聚了众多的创业企业,形成了以创新型创业企业为核心,投资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创业生态系统。以深圳湾创业广场为例,其依托深圳市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基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所成立的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做出的战略规划,在短时间内聚集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大量的创业投资机构,专注于不同行业领域的孵化器,服务创业企业的媒体、律师公馆、创业培训等中介机构,周边汇集了各大著名高校的产学研基地,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并且各类参与主体密切合作,使其成为中国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创业生态系统。在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内,各主体能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庞大的网络体系。此时的机会开发不再是单一企业的行为,孵化器内的创业企业间以及创业企业与其他参与者间也不是简单的竞争或合作关系,而是深深嵌入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成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共同参与机会开发。

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共生性(Isenberg,2011;Zahra and Nambisan,2012)。因此,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各参与主体间的共生关系,而共生关系的基础是系统内主体间能通过互动、共同参与机会开发和资源整合以创造大量新机会。显然,这一关键问题被现有研究所忽视。目前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多关注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参与主体及特征,极其缺乏对创业生态系统内在形成机理和动态演化机理的研究,如何从创业的本质属性来解释创业生态系统各参与主体间共生关系的创建和发展,进而揭示其形成机理,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研究。

本书在对创业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从不同视角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构成、分类及绩效指标进行界定,并围绕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核心构念,即机会集和共生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拓展了对过往单一主体的机会开发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多主体互动视角探究机会开发过程,在此基础上明晰机会集的概念内涵以及基于机会集的创造型与发现型机会转化机理。此外,从成员关系、治理机制和共享逻辑等角度揭示创业生态系统背景下共生关系的内涵及维度划分,深入揭示创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书提出构建共生关系是建立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探索如何建立多主体间的共生关系从而共同开发机会集的机理,进而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模型,并结合中国电动汽车案例深入分析创业生态系统的机会集形成机理。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深入分析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

本书深入探讨在创业生态系统内创业者(创业企业)与其他参与主体如何互动以共同开发创业机会的机理,丰富创业机会理论,为研究者从多主体互动角度探索机会开发问题提供启发;揭示创业企业在机会开发过程中与其他参与主体建立并拓展共生关系的机理,弥补已有创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的不足,激发研究者从共生关系和机会视角对创业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展开深入的研究;揭示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逻辑,弥补已有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的不足,为研究者理解和深入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机制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本书可为各创业主体,特别是创业企业融入当地的创业生态系统中,通过与其他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等主体共同参与机会开发,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以实现快速成长提供实践指导;对孵化器、高新区及其他产业园区等创业社区合理地利用各参与主体的信息及其他资源,通过建立多主体互动的结构关系,帮助不同参与主体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的实践活动具有启示意义;对政府部门制定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有启发价值。

参与本书写作的主要人员如下:第一章,蔡莉、陈娟艺、彭秀青;第二章,蔡莉、蔡义茹、蒲怡、彭秀青;第三章,蔡莉、卢珊、鲁喜凤;第四章,郭润萍、赵杰、费宇鹏、于海晶、韩梦圆;第五章,陈海涛、朱秀梅、高钰莉、蔡莉、宋姗姗、林晓玥。对本书的撰写做出贡献的还有Garry Bruton、Satish Nambisan、单标安、王玲、杨亚倩、詹天悦、冯子晴、盛乃珩、王天东、邵婷婷、李建佳。此外,陈姿颖、王琦智、陆鹏、龚蓉和杨森参与了本书的资料梳理工作。本书由蔡莉教授和郭润萍副教授统编定稿。

本书的公开出版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71620107001)的资助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蔡莉 郭润萍
2021年11月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 vbZWjauxEtwakldMDE8rEQYFOS7ro05ekb2IQt8EkJdeIV53mLM3KGPS77xcOP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