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仰韶文化(彩陶文化)的发现

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1] 出土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器类有尖底瓶、罐、盆、钵等,在泥质红陶的盆、钵之上常以黑彩绘制纹饰。由于此类遗存最早发现于仰韶村,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又由于出土陶器以彩陶为最大特色,因而也被称为“彩陶文化”。

对于仰韶文化更为深入的了解,则是依靠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陕西西安半坡 [2] 、临潼姜寨 [3] 、华县元君庙 [4] 和河南陕县庙底沟 [5] 的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工作。

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因其再现了“我们祖先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生活情景” [6] ,陈毅元帅拍板建设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195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7]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流行鱼纹、人面纹等纹饰,最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图2-1)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图2-1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3)

临潼姜寨遗址是关中地区发现的另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图2-2)。聚落外围是一重圆形围沟,其内的中心部位是一处广场,广场和围沟之间分布了五组房址群,每组中部均有一座大房址,周边围绕着中、小房址,“每所房子可住一个对偶家庭;若干小房子和一所中型房子可能住一个家族;几个家族聚集在一起并共同拥有一所大房子,组成为一个氏族公社;而整个村落则可能属于一个胞族公社” [8] 。这是首次完整揭露的一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为研究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材料。

图2-2 姜寨遗址发掘平面图及聚落复原图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19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0)

华县元君庙发现一处仰韶文化墓地。经全面揭露,共发现57座仰韶文化墓葬,多属多人二次合葬,墓坑排列有序。根据对这处墓地发掘材料的研究,张忠培先生得出结论:“当时社会组织的结构是:若干家族组成一氏族,两个氏族组成一部落。社会性质则属于母权制。” [9] 元君庙墓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论证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提供了重要依据。

河南西部的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庙底沟遗址发现了另一类特征的仰韶文化遗存。此类遗存的小口尖底瓶通常是重唇口,而不是西安半坡遗址常见的杯形口。彩陶也别具特色,流行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形构成的花卉形图案,被誉为“华山玫瑰” [10] 、“华夏之花” [11] (图2-3)。

仰韶文化彩陶在中华大地广泛流行,掀起了距今6000年前的艺术浪潮,各地的文化面貌趋于近同(图2-4),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2]

图2-3 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9)

图2-4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分布范围叠加图
(王仁湘,2010) KmtBaLaz0jxG8YCa7OJ+jG74RdeTSpf1Um8HSFMmRcQ4tEGImL8pV0/1QZvtz6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