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出版

1980年10月,邹衡先生的学术专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该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由七篇学术论文组成,涉及夏商周三代考古学的重大学术问题,构建了全新的夏商周考古学年代框架。

该书的第一部分是“郑州与安阳商文化遗址的年代分期”,收录了作者分别于1956年和1964年公开发表的长篇论文《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和《试论殷墟文化分期》。两文系统论证了郑州、安阳商文化遗存的分期年代关系,构建了二里冈文化和殷墟文化的考古学分期,是商文化研究的经典论著。

第二部分是“夏商文化研究”,所收四篇长文皆未曾发表,“总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在考古学上论定夏文化” [122] 。《试论夏文化》运用考古材料对夏文化展开学术考察。《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和《夏文化分布区域内有关夏人传说的地望考》运用考古材料对夏商两代的历史地理问题展开学术考察。《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将夏商文化放入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进行考察。

第三部分是“周文化研究”,收录了未刊长文《论先周文化》。这篇论文是根据“《试论夏文化》1973年春三稿本部分章节扩充修改而成” [123] 。根据《夏鼐日记》,1977年8月21日“北大邹衡同志携来他的《论先周文化》稿,介绍内容,谈了一个上午”,次年4月1日“在所审阅邹衡的《试论先周文化》,约56000字”,并于次日“写昨天阅毕的邹衡一文的意见” [124] 。先周文化与夏文化看似无关,实际上紧密关联,夏鼐先生在登封会议的闭幕式发言中便曾指出:“如果商、周民族在夏王朝时代与夏民族不是一个民族,那只能称为‘先商文化’、‘先周文化’。” [125]

通观全书,《试论夏文化》是《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的论述核心。没有《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和《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对商文化考古学分期的研究基础,就无法书写《试论夏文化》中“商文化的年代、分期与类型”部分。之所以撰写《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原因是“有关成汤所居地望的讨论已经成为解决二里头文化的年代、性质以及其社会发展阶段诸问题的关键” [126] 。之所以撰写《夏文化分布区域内有关夏人传说的地望考》,原因是“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围绕着夏文化,自然牵涉一系列历史上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考古材料,对于若干与夏人活动有关的地望进行探考,并试图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一步验证考古学上的夏文化问题和夏王朝统治的范围” [127] 。之所以撰写《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是因为“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夏、商帝国的外围还同时存在其他许多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方国等。尽管它们同夏、商王朝有着各种关系,但其所属考古学文化并不是夏文化或者商文化” [128] ,想要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冈文化是早商文化,必然要对同时期的诸邻境文化展开考察,而北方地区又是夏商文化最重要的邻境。《论先周文化》看似与夏文化关系不大,实际上是邹衡先生从夏商周考古学框架体系的宏观视角进行全面系统学术考察的产物。

我们阅读《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了解夏商周考古,都无法回避《试论夏文化》。想要稽考语焉不详的夏王朝,更是必须要读懂《试论夏文化》这篇经典论著。


[1] [瑞典]安特生:《中华远古之文化》,袁复礼译,《地质汇报》第五号第一册,1932年版。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3]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4]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6] 石兴邦:《我们祖先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生活情景: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人民日报》1956年11月9日第1版。

[7] 石兴邦口述,关中牛编著:《叩访远古的村庄:石兴邦口述考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49—151页。

[8] 严文明:《史前聚落考古的重要成果——〈姜寨〉评述》,《文物》1990年第12期。

[9]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页。

[10] 苏秉琦:《晋文化问题——在“晋文化研究会”上的发言(要点)》,《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华夏之花:庙底沟彩陶选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12] 王仁湘:《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庙底沟彩陶艺术的解读》,《文物》2010年第3期;王仁湘:《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14] 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34年版。

[15] 郭旭东:《“殷墟漂没说”与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进程》,《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

[16]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2013—2015年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4期。

[1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0期。

[18]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7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5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0]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临朐西朱封:山东龙山文化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18年版。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临朐西朱封:山东龙山文化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18年版,第368页。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24] 梁思永:《后冈发掘小记》,《安阳发掘报告》第4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梁思永:《小屯、龙山与仰韶》,《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1935年版。

[25] 罗振玉:《序》,《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

[26] 王国维:《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27] 李济:《安阳:殷商古都发现、发掘、复原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

[28] 李济:《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2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30年版。

[29] 李济:《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2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30年版。

[30] 徐中舒:《再论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3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31年版。

[31] 徐中舒:《再论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3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31年版。

[32] 李济:《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李济文集》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 梁思永:《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34]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35年版。

[35]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页。

[36] 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页。

[37] 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页。

[38] 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页。

[39] 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14页。

[40] [苏]T.C.帕谢克著,石陶译,李希泌校:《特黎波里居址的田野考查方法》,《考古通讯》1956年第3期。

[4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26页。

[4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第43页。

[4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3页。

[44] 韩维周、丁伯泉、张永杰、孙宝德:《河南登封县玉村古文化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6期。

[45]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洛达庙商代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57年第10期。

[4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7年郑州西郊发掘记要》,《考古通讯》1958年第9期。

[47] 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墟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48] 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1961年第4、5期。

[49] 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考古学报》第八册,1954年版。

[50] 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51] 河南省博物馆:《缅怀敬爱的郭老》,《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2期。

[52] 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1961年第4、5期。

[53]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54]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5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270页。

[5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311页。

[57]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58]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5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60]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殷玮璋先生访谈),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61]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殷玮璋先生访谈),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6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6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51页。

[6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

[6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

[6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

[68]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1959年第10期。

[69]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1959年第10期。

[70] 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考古》1959年第10期。

[71] 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考古》1959年第10期。

[7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7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74] 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考古》1962年第9期。

[75] 许顺湛:《夏代文化探索》,《史学月刊》1964年第7期。

[76] 许顺湛:《夏代文化探索》,《史学月刊》1964年第7期。

[77] 陶正刚、叶学明:《古魏城与禹王城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

[7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夏县禹王城调查》,《考古》1963年第9期。

[7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夏县禹王城调查》,《考古》1963年第9期。

[80]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张彦煌先生访谈),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8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8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14页。

[8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8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0页。

[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391—1132页。

[88] 梁星彭、严志斌:《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城址》,《2001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8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

[90] 李建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11年第1期。

[91] 何驽(何努):《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8日。

[92] 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93] 胡全嘏:《河南新石器时代遗址报道(之二)》,《新史学通讯》1951年第4期。

[94]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95]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96] 河南省博物馆登封工作站:《一九七七年上半年告成遗址的调查发掘》,《河南文博通讯》1977年第2期;河南省博物馆登封工作站:《一九七七年下半年登封告成遗址的调查发掘》,《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97]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安金槐先生访谈),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98]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安金槐先生访谈),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99] 董琦:《王城岗城堡遗址再分析》,《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3期。

[100] 河南省博物馆登封工作站:《一九七七年下半年登封告成遗址的调查发掘》,《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10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第3期。

[10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103] 余波(杨育彬):《国家文物局在登封召开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104] 孙庆伟:《考古学的春天——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学术史解读》,《追迹三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05页。

[105] 邹衡:《关于探索夏文化的途径》,《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邹衡:《关于探索夏文化的途径——1977年11月在“河南登封告城遗址发掘现场会”上的发言摘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6] 赵芝荃:《二里头考古队探索夏文化的回顾与展望——在〈登封告城遗址发掘现场会〉上的发言》,《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3期。

[107] 夏鼐:《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在〈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108] 余波(杨育彬):《国家文物局在登封召开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109] 夏鼐:《夏鼐日记》卷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

[110]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邹衡先生访谈),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111]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邹衡先生访谈),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112] 李维明:《考古学家邹衡》,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113] 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文物》1978年第2期。

[11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基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业务学习教材》,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4—85页。

[115]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116]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中国考古学之三)》,1972年。

[117] 闻武:《文物考古战线的新生事物——记纪南城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文物》1976年第1期。

[118]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2级工农兵学员编:《商周考古(考古短训班试用讲义)》,湖北省纪南城文物考古训练班印,1975年5月。

[119]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2级工农兵学员编:《商周考古(考古短训班试用讲义)》,湖北省纪南城文物考古训练班印1975年版,第5页。

[120]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121]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

[122] 邹衡:《写在前面》,《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23] 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356页。

[124] 夏鼐:《夏鼐日记》卷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117页。

[125] 夏鼐:《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在〈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1977年11月22日)》,《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126] 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84页。

[127] 邹衡:《夏文化分布区域内有关夏人传说的地望考》,《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20页。

[128] 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54页。 8LNf6xHROhYdkSNaERwixD0X7Eb1zbWLytj2KM2H0+Q/rELprQKZ3G4HM5RH5C5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