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

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赴河南中西部展开调查,此行主要目标是踏访“夏墟”。徐氏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对传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认为有两个区域值得特别注意:“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 [53] 当年的调查工作仅在河南中西部的登封、禹县、巩县、偃师、陕县等地进行,随后由于赶上麦收季节,未能到晋南地区开展调查。

此次调查发现登封告成八方间、偃师二里头等重要遗址。在登封县(今登封市)调查的“告成八方间遗址”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王城岗遗址(图2-20)。但此行的最大收获是在偃师县(今洛阳市偃师区)洛河南岸的二里头村南发现一处范围广大的古代遗址(图2-21),“这一遗址的遗物与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的遗物性质相类似,大约属于商代早期” [54]

图2-20 登封境内比较重要的遗址
(徐旭生,1959)

图2-21 偃师境内比较重要的遗址
(徐旭生,1959)

二里头村归属的偃师县自汉代以来有“殷汤所都”的说法。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指出:“偃师,尸乡,殷汤所都。”(图2-22)偃师杏园村曾发现一批重要的唐代墓葬,其中李延祯墓志记载:“访旧瘗于邙,祔新茔于西亳……葬于偃师县西十三里武陵原大茔” [55] (图2-23),郑夫人墓志也记载:“夫人终于贞观八年八月八日,十二月廿一日葬于偃师县亳邑乡。” [56]

图2-22 《汉书·地理志》书影
(班固、王先谦,1983)

图2-23 唐李延祯墓志拓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1)

1959年5月16日,徐旭生先生一行到达偃师县,“由县文物干部高同志引导,寻找古亳遗址” [57] 。在到达二里头遗址后,徐先生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此次我们看见此遗址颇广大,但未追求四至。如果乡人所说不虚,那在当时实为一大都会,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 [58] 这处“大都会”在彼时并未被认为是“夏墟”,而是“商汤都城”。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随即启动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掘“商汤西亳”。在二里头遗址1959年秋季首次试掘的简报结语中,发掘者这样写道:“根据文献记载,传说偃师是商汤西亳,而此遗址内以晚期(即洛达庙类型)文化层分布最广,这是值得注意的,或许这一时期相当于商汤建都的阶段。” [59] QCvbpW64pL017s1s0NT2ECpeRZjT1zmahvIEncSJQaZ1uC3u5T4fWKGoMzKXv9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