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会计基本理论

会计随着生产活动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了解会计的工作与职责,对于我们构建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培育适应现代经济形势的专业化会计人才至关重要。本节对于会计的定义、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任务与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我们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

一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1.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生产活动中,人们既能够创造出一定的物质财富,取得了一定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劳动耗费,其中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耗费。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中,人们都必然会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比较,以便科学、合理地管理生产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在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了原始的计量、计算、记录行为。这种原始的计量、计算、记录行为中蕴含着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萌芽。由此可见,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它产生的根本动因。

2.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产活动的发生是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但会计在其产生初期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复杂,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及其比较,仅仅靠人们劳动过程中附带地进行计量、计算和记录,显然满足不了生产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复杂的需要,为了满足生产发展需要,适宜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管理的要求,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作为对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制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二)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会计的历史非常悠久,会计的发展是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得到大发展的时候,会计发展得就快,譬如秦统一后的中国以及唐宋时期;反之会计的发展就趋于停滞,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概括而言,会计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当时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这一时期,会计学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系统、规范、普及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也没有专门的会计研究人员,会计教育并没有系统的模式,大部分的“会计人才”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账房先生”。账房先生一般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会计方法与技术全靠账房先生自己摸索和总结,然后再依据个人天赋禀性来从事“会计”的相关工作。会计方法的传播只能是师父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授,一个传一个,一代传一代,在这种传承中更多的是子承父业。古代会计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形式上的随意性、教育方法上缺乏统一性和教育组织无制度性。

延伸阅读

古代会计的历史渊源

※原始社会末期的会计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衍生物。在生产活动中,人们总是力求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显,“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时期的会计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开始在原始计量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最终的总和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来分别管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负责会计账簿,职内负责财务收入账户,职岁负责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负责财务结余,并逐步形成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务稽核制度等。

※春秋以至秦汉的会计

这一时期,我国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它与当前常讲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有伪造、更改等情况,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等等。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的会计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会计录》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次,创立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这种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务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说,“四柱结算法”的发明把我国的簿记发展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最后,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此外,“簿记”一词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亦已见于宋代的文献中。

※元代的会计

元代承袭旧制,在会计方面无大发展。至明代,政府颇重会计报表,要求按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柱编报,报表逐级汇总上报,国家对报表有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明代代表性会计著作是《万历会计录》,按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汇录了人户、田粮、军饷、俸禄及各种税收和交通运输等统计资料,编排井然有序,数据先后可循,并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便于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时的会计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此账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该+进=存+缴,或进-缴=存-该。也就是说,结账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盈利。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到了清代,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龙门账”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清末,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趋于衰落。

2.近代会计阶段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较长,从15世纪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都属于近代会计时期。在此期间,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人们在古代单式簿记的基础上,创建了复式簿记;二是会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职业。中国近代系统的会计教育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在民国时期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中国近代会计教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为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普及性的专业会计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民国初期最早的专业会计教育是政府举办的短期培训,由政府举办的簿记讲习所和审计讲习所实施。一方面介绍新式会计账册格式与使用,另一方面培养急需的专门会计人才。

3.现代会计阶段

客观地说,“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的提法是不够严谨的,较为准确的提法应该是“古代簿记”“近代簿记”。由簿记时代向会计时代的转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Bookkeeping(簿记)开始向Accounting(会计)演变,簿记工作开始向会计工作演变,簿记学开始向会计学演变。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一门适应性学科的会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二 会计的分类及属性

(一)会计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会计的分类也不尽相同。目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

1.按核算主体及目的分类

按核算主体及目的不同可分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以实现公共职能为目的,以公共资产为核算对象,以公共事务为核算依据,以公共业务成果为主要考核指标,其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性”的特点。

财务会计:适用于各类企业及营业性组织的会计体系,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为核算对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2.按报告对象分类

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主要是对外部提供参考。财务会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财务会计主要通过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使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股东、银行、政府、供应商等)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使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财务会计被称为对外报告会计或外部会计。

(2)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记录和总结,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的反映和监督。因此,我们往往称它为事后会计。

(3)财务会计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定期披露企业的会计报告。按惯例向公众披露的会计报告需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管理会计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其特点有:①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管理信息,运用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技术方法,通过计算、对比、分析等手段,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决策、制订计划、管理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报表。因此,管理会计又被称为对内报告会计或内部会计。②管理会计也被称为事中控制会计和事前决策会计。因为管理会计包括规划与控制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通过确定目标、编制计划和确定实现计划的手段与方法,来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筹划;后者则主要通过落实责任、考核实绩和分析计划的执行情况,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③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那样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方法、程序进行,它采用的方法和程序都十分灵活。

3.按行业分类

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证券会计、保险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业会计、邮电通信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旅游餐饮会计、医疗卫生会计、交通运输会计、文化教育会计、物业管理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上市公司会计、物流企业会计、连锁经营会计、出版印刷会计、私营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制造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商业)会计、电力企业会计、煤炭企业会计、钢铁企业会计、石油化工会计、汽车行业会计、烟草企业会计、酒类企业会计、食品企业会计、药品企业会计、加工制造会计、轻工纺织会计、外经外贸会计、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广告服务会计、房屋中介服务会计、市场(农贸、五金、批发、建材、服装等)会计、个人独资企业会计、高新技术企业会计、软件及集成电路会计。

4.按工作内容分类

按工作内容分为:总账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我们比较常提的就是成本会计。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为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分为管理及财务两个方面,成本会计协助管理计划及控制公司的经营,并制定长期性或策略性的决策,并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与改良品质。

5.按工作范围分类

按工作范围分为:公共会计、私用会计、政府会计。

(二)会计的属性

会计的属性是指会计的性质。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会计所涉及的内容,既同生产力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联系,从而使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社会性。

1.技术性

会计的技术性,主要表现在会计的某些方法反映了生产力的技术与组织的要求。会计是在社会实践中,适应管理生产过程的需要而产生的,生产过程是一种分工协作的集体化的大生产,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基础是生产技术。因此,会计为了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促使生产活动达到人们的预期效果,会计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知识必然要随着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而扩大,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多少年来,人们总结了对经济活动记录、反映、分析、检查等一套会计专门的科学方法,这既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共存的一种财富。借助它能系统、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用于管理生产,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2.社会性

会计的社会性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牵涉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潜在投资者等一系列的外部和内部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从各自利益驱动出发,自然要求会计工作符合自身利益需求,以期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后果。因而,会计工作就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需求,最终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做出最优的权衡决策,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这种协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往往不仅是技术的研究过程,同时还是政治协调的过程,讨价还价与强势集团,对最终的准则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会计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会计科学管理属性,使它成为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正确认识会计的双重性质,对于我们利用人类创造的会计科学财富,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技术性方面看,凡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任何社会形态下共同需要的,可以共同采用,这为我们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社会性方面看,会计要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现不同的管理目的,应划清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的本质界限,发挥社会主义会计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

三 会计的职能和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达为:会计核算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地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什么是核算?比如一家公司在一定时间内购进了多少商品,花了多少钱,销售了多少商品,卖了多少钱,在购销过程中发生了多少费用,最后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把这些情况都记录下来并计算清楚,最终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记录、计算和报告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可见,会计核算就是对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计算、归类、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全面、完整、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并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从会计的含义我们知道,会计首先是一种经济计算,同时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核算的过程,可见会计本身就具有核算功能。随着管理对会计要求的提高,会计核算不仅包括对经济活动的事后核算,还应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经济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则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按计划和预定的目标进行。

2.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监督的过程。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是以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信息为依据,对将进行和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会计监督按其经济活动过程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其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会计核算资料、检查遵纪守法情况、评价活动成果、确定经营目标、调整计划等内容。通过会计监督能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与企业关系,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两者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可靠的、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反之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也就没有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一般认为,除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之外,还有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其他职能。

(二)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概括来说就是设置会计的目的与要求。具体而言,会计目标就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会计目标是要回答会计应干些什么的问题,即对所从事的工作,首先要明确其应符合的何时以何种方式提供合乎何种质量的何种信息。

会计目标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方向,同时也明确了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使命,成为会计发展的导向。制定科学的会计目标,对于把握会计发展的趋势,确定会计未来发展的步骤和措施,调动从事会计工作和借助会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学术观点

(1)决策有用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②关于经济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适用的经济环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且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也就是说,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不是直接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建立的,这导致了委托方与受托方二者关系的模糊。

(2)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受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②资源的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义务;③资源受托方的管理当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如保持企业所处社区的良好环境、培养人力资源等。由此可见,受托责任产生的原因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且必须有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存在。委托方与受托方中任何一方的模糊或缺位,都将影响受托责任的履行,因此,要求委托方和受托方处在直接接触的位置上。

这两种观点适用的经济环境不同,受托责任观要求两权分离是直接进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都十分明确,二者直接建立委托受托关系,没有模糊和缺位的现象;而决策有用观要求两权分离必须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二者不能直接交流,委托者在资本市场上以一个群体出现,从而二者的委托关系变得模糊。

2.会计目标与任务

会计目标与会计目的不同,会计目的是相对于会计实践活动而提出的,它不属于会计信息系统,是在该系统以外回答人们利用会计信息来干些什么的;而会计目标则不是,它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一经明确,作为其具体化的会计职能就确定了。因为,会计目标提出后,不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都规定了会计能提供什么种类以及什么方式的信息。此时,会计目标不能超出这个范围,除非又提出新的目标。作为会计目标能深刻地反映会计目的,会计目的又反过来约束会计目标。因为,没有高要求的会计目的,也就设计不出高的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目的只能通过影响会计目标而促使我们去发展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并且借助其发展来促进会计目的的实现。

四 会计的任务与作用

(一)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指通过会计的职能所应该完成的工作,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任务是进行会计工作之前,人们主观提出的一种工作目的。具体就是在进行会计工作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目的,符合什么要求。只有明确会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在具体实施会计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够按照这个目的和要求来安排每一个工作环节,也才能按照事先确定的目的或要求开展工作,最终保证目的得以实现。会计任务与会计目标不同。会计目标尽管也是人们主观提出来的,但是,它是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它是有客观依据的,它主要是就会计提供什么数量、质量的信息所明确的目的与要求,不是对整个会计工作提出的目的与要求。会计任务是人们主观提出的,它是就会计工作而言的,是进行会计工作之前的一种设想,即进行会计工作应该达到什么目的与要求。应该注意会计目标、会计任务和会计作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我国,会计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以财务数据为主的经济信息,并利用取得的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并服务于会计主体内、外部的有关各方。

具体来说,会计的任务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对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各会计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首要原则。因此,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还应以有关的财经法规和准则、制度为依据,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实行必要的监督。对于违反财经法规、准则和制度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和揭露。

图1-1 会计工作流程

2.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

为了管好自身的经济活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各经营主体必须了解和掌握各项经济活动的进行情况。会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及时的反映和监督,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和管理有关的信息,并揭示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促使管理者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前文已经提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理论的提高,会计基本职能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发展,会计的新职能不断出现。与之相应,作为会计职能具体化的会计任务也必须进行改革,要变事后监督为全程监督。也就是说,会计不仅要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后的反映和监督,而且,要在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经营管理的要求对经济前景做出预测,同时还要通过对备选方案的测算和比较,积极地参与经营决策。

(二)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是指会计的各项职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实现和利用之后所产生的效果。会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会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即会计工作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二是与会计自身的内在本质有关的因素,即会计的职能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程度。

从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工作来看,会计的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会计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是会计的负面作用。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既能完善和加强经济管理,也能弱化经济管理。

会计的正面作用,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信息;②加强经济核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③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整;④为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以便于其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会计工作更多地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阶段,会计的预算、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些职能还没有真正实施。如何充分地发挥会计职能、更好地实现会计作用已成为我国会计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的消极作用,当前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偷逃税款等现象的出现。尽管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尚无定论,但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所产生的一种负效应。这一点是认识会计作用时不应被忽视的。

会计的作用与会计任务不同,会计任务是进行会计工作之前人为主观提出来的,而会计作用则是会计工作实施之后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什么效果。它是会计职能发挥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结果,既是会计行为效果的体现,也是指导会计实践的会计理论在实践中能否得到检验的一种标志。如果会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说明会计理论得到了会计实践的验证,也说明会计工作的效果得到了体现。否则,说明会计理论不能指导会计实践,会计工作没有产生工作效果,甚至说明会计工作产生了负效应。 e1ruxbsqNA8cW74v5gVkmA/nEtSk77/WNOVCgw9BPa590djx3WupcpD3B3jNT8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