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维系历史,还是滋养当代,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道德思想是维护社会稳定、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精神要素。教科书作为文化的载体,继承和发扬历史进程中本民族积累的道德思想精髓是其重要职能。然而,发源和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一方面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透过其具体的历史形态,它们又蕴含与今相通之理。因此,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形象进行刻画的目的不是复古教育,不是复制全部的、整体的传统道德体系,而是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对其进行筛选、检视、转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虽然传统文化道德形象是已生成的、静态的,但教科书对之的刻画却是动态的、发展的。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彰显价值倾向,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传递文化品格。因此“教科书传承什么道德思想?”“如何传承?”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点。本书就以内容与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在教科书中的刻画,并在分析中以“古今对比”为暗线,深层探究教科书在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传承特点,呈现其背后的时代意义与社会根源,以期为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写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教科书文化传承功能的充分实现,并更好地实现对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挖掘和转化。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批判性视角分析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当前对教科书中传统道德的分析都暗含一个前提:默认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在现代场域中的合理性。相关研究多集中着眼于教科书应该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中“拿来”什么。本书则从批判传承的视角入手,期望厘清教科书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中实现了哪些“延续”、哪些“新释”和哪些“超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教科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时,应当如何基于现代语境对之进行诠释与呈现,才能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从而使“前现代”中的道德精神更好地为现代道德教育助力。 OpKzz3Ho41k4XdWRACMu184/DrXBnAfgyjcssS1/pBJ0HogoOePCAR+7HN/unu8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