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分析框架

本书中的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暗线。由于教科书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内容与形式均可表达其蕴含的价值取向,因此本书包括两条主线:第一,分析教科书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内容,第二,分析教科书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形式。其中,内容分析包括个人层面道德、社会层面道德、国家层面道德三个层面,形式分析又包括道德形象的呈现方式与话语表达两个层面。由于本书进行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探究教科书在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过程中对其实现了怎样的继承与超越,因此在内容分析与形式分析中隐藏一条暗线,即古今不同语境下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对比。由此,形成两条主线一条暗线的分析框架(见图0-2)。

图0-2 分析框架图


[1]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2] 周全:《传统伦理思想之现代价值及其教育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3期。

[3] 郑敬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与治理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1期。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日第3版。

[5] 张警:《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和重建探析》,《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0期。

[6] 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6页。

[7] Michael Apple,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2 nd Edition ,New York:Routledge,1990,p.31.

[8] R.Sharp, Knowledge,Ide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School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Books Ltd.,1980,p.81-84.

[9] Michael Apple,“Making Curriculum Problematic”, The Review of Education ,Vol.5,No.1,January 1979,p.210.

[10]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1] 吴康宁:《对教学内容的若干社会学分析》,《教育评论》1993年第4期。

[12] 余婉儿:《香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科书中文学教材的德育元素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13] 余海燕:《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第33页。

[14] 周全:《思想品德教科书的功利化倾向——以人教社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例》,《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15] 夏惠贤、李国栋:《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4期。

[16] 谢翌、程雯:《新时期儿童道德期待的课程文本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2期。

[17] 姚金娟、韦雪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道观及孝育方式——以苏教版为例》,《教育探索》2016年第5期。

[18] 刘源:《近代以来中小学德育教科书中诚信知行的缺位》,《教育评论》2015年第3期。

[19] 乔芳、丁道勇:《何种勇气——小学德育教科书中勇气概念的错位》,《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10期。

[20] 吕梦含:《润物无声 爱国有声——我国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实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第5期。

[21] 王世伟:《德育教科书中的问题设计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4期。

[22] 杜文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泽学生的心灵——以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修订教材为例》,《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7期。

[23] 刘黔敏:《我国中小学德育课教科书叙事模式的分析与反思》,《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4] 刘黔敏:《中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分析》,《教育评论》2009年第1期。

[25] 饶琳:《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人教版)插图潜在价值特性的社会学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26] 胡金木:《变革中的小学德育课程的文本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2期。

[27] 孙凤华:《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公民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8] 孙彩平:《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9] 王琪:《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德育价值取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第32页。

[30] 屠锦红:《民国与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以“开明版”和“人教版”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1] 张丽敏、谢均才:《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科书中榜样的嬗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和2005年版小学品德教科书内容分析》,《教育学报》2016年第3期。

[32] 章乐、范燕燕:《小学德育教材中“问题”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两套小学三年级德育教材》,《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11期。

[33] 闫闯、郑航:《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10期。

[34] 钱初熹:《亚洲地区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校艺术教育》2013年第7期。

[35] 闫闯、郑航:《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10期。

[36] 吴晓威、高长山:《长春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第10期。

[37] 钱初熹:《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3期。

[38] [日]中村哲:《日本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与文化”》,许芳译,《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9期。

[39] [韩]权五铉:《韩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沈晓敏译,《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9期。

[40] 吴俊蓉、陈和平:《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1] 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42] 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7期。

[43] 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44] 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45] 于春海、杨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46] 陈思敏:《通识教育: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良好载体》,《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47] 李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功能和特点》,《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第3期;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5期。

[48] 张雪蓉:《在课程改革中渗透传统优秀道德文化》,《教育探索》2003年第5期。

[49] 石书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3期。

[50] 于春海、杨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51] 魏传光、胡旖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论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教育探索》2015年第7期;张雪蓉:《在课程改革中渗透传统优秀道德文化》,《教育探索》2003年第5期。

[52] 李建芳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实效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2期。

[53] 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5期。

[54] 石书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3期。

[55] 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7期。

[56] 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5期。

[57] 张雪蓉:《在课程改革中渗透传统优秀道德文化》,《教育探索》2003年第5期。

[58] 石书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3期。

[59] 于春海、杨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5期。

[60] 李建芳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实效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2期。

[61] 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62] 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63] 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开发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64] 许庆如:《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筛选的原则》,《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12期。

[65] 陈思敏:《通识教育: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良好载体》,《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66] 梁景萱:《“礼仪育人”德育特色的实践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6期。

[67] 吴俊蓉、陈和平:《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8] 张善超、李宝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内涵、路径与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1期。

[69] 贾松青:《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sFbdlWaUHNj0vatZ3xOBypuYy0D5wickxnN2KcPFspN0ycYDksiZVkGDuPIH1oz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