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美国大学形象宣传片的特色和启示

除了久负盛名的教授、历经百年的建筑及光芒闪耀的校友,大学宣传片还能否有其他的元素?除了回顾历史,宣传宏大规划,大学宣传片还能否有其他的内容?除了用华丽的男中音娓娓道来大学的风云变幻,大学宣传片还能否有其他的形式?2012年,一部《我为什么选择耶鲁》( Why I Chose Yale )让上述问题都有了全新的答案,对其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框架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其特色,并收获一些启示。

一 《我为什么选择耶鲁》的简介

2011年,耶鲁大学官方网站挂出了一个全新的招生视频“ Why I Chose Yale ”(《我为什么选择耶鲁》),该片在YouTube(美国的一家视频网站)上一经上传,就收到了百万点击量。2012年,该片在中国也火了起来,成了国内一些知名媒体的讨论对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都曾亲自撰文讨论该短片。

该片的目的其实非常明确:为了耶鲁大学新一学年的招生。不同于国内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招生方式,美国的大学在招生上并非具有绝对的选择权,而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一次双向选择,潜在学生(Potential Student)很可能会因为学校的一些细节来择校。所以每个学校特别是精英学校在招生上都会下一番功夫,这才有可能招收到一些精英学生。耶鲁大学作为一所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招收优秀学生的机会,而且这个视频完全有利于耶鲁大学在信息化时代的形象宣传,从它在国内走红便可见一斑。

影片一开场,一名长得像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黑人招生官面对一众学生及家长做了一番招生简介;在提问阶段,一名亚裔面孔的男生先问了耶鲁大学的建校时间,接着是一名亚裔女生问招生官是否所有的耶鲁大学教授都会亲自授课,招生官对上述两个问题都做出了言简意赅的回答;最后,一名白人女生问了该招生官一个问题:你当初为什么选择耶鲁?这个问题在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后,层层递进,直击该片的核心问题。随即,原本严肃的招生官化身成了美国歌舞青春片的男主角,在载歌载舞之间,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师生关系在受众面前徐徐展开。全片紧紧围绕“That's why I chose Yale”(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耶鲁的原因)展开,各个角色均由普通学生出演,从学生视角进行阐述,从三大方面(住宿制度、社团文化和教育资源)有所侧重地提炼出了耶鲁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结尾处,所有参与影片的学生在草地上一起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将快乐积极的气氛传递给了每一个观众。最后,当音乐声渐弱,招生官又一次回到了招生介绍会的现场,得到了在座家长和学生的掌声。

在观看过程中,受众会自然而然地被影片中的情绪所感染,仿佛是自己去了一趟耶鲁大学,跟着影片中的招生官、普通学生去经历了一遭耶鲁大学生活。这便是影片的特色所在:真实、亲切、可感。

该片之所以会有如上三个特点,主要归功于以下几方面:创作上,主创人员均为各届各专业的耶鲁大学学生,可谓是一次将心比心的创作;形式上,采用美国典型的青春歌舞片的形式,拉近了与年轻学子的距离;主体上,以人为本,不管是通过学生叙事,还是由学生活动串起全片主线,“学生”是该片的关键词,并且不同种族及不同文化都在影片中有所展现;视角上,重视当下,不谈辉煌的成就和宏大的目标,只关注耶鲁大学当下的普通学生和他们的学习生活;细节上,美国式的幽默常常闪烁其间,让原本严肃的招生过程变得轻松可爱。

二 《我为什么选择耶鲁》的特色

上文已经简单提及了该片的特色,接下来将通过分析该片的文本内容、镜头语言及演员表现等,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众四个方面进行更为详细的特色分析。

(一)传播者: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在16分钟的全片结尾时,出现了一段字幕:这部影片是由耶鲁大学本科毕业生和正在招生办工作的校友合作完成的。所有的拍摄、编辑和录音均由耶鲁学生在耶鲁校园内完成。(The video was an independent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 Admissions Office.All filming,editing,and vocal recording was done on Yale's campus exclusively by Yale students.)

随后出现的一百多人的演职人员名单中,每一位学生的后面都注明了毕业时间。如两位导演,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是耶鲁大学2006届的毕业生,伊桑·库珀佰格(Ethan Kuperberg)是耶鲁2011届的毕业生,其中出镜的为数不多的几位老师也都是耶鲁校友。

从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5W模式来看,这些耶鲁大学的学生担负起了传播者(Who)的任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全片剪辑流畅、叙事富有逻辑,可以说是一部不亚于专业视频机构的短片,这也体现出耶鲁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从侧面证明了耶鲁大学在教育上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也有综合技能的提升。同时,因为该片由学生一手主导,团队人数高达百余人,可以看出导演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也能够从侧面证明耶鲁大学培养的是领导型人才。

更重要的是这些传播者其实都是从潜在学生的阶段走过来的,就像招生官在回答“Why did you choose Yale”(你为什么选择耶鲁)这个问题时,一开始就说了:“我在高中最后一年的时候,非常向往大学生活,当时觉得每个大学都很吸引我,但最后我从众多选择中留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耶鲁。”这种心态其实在大多数美国高中生中普遍存在,而这样的回答无疑拉近了招生官与在座各位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非常容易引起高中生和他们家庭的共鸣,也给全片定下了一个轻松、亲切的基调。

(二)传播内容:展示现状,突出特色

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传播内容(Says What),即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作为一则招生短片,片中的内容无疑是招生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说,该片内容关注耶鲁大学的现状,并且从三大方面突出展示了耶鲁大学的特色,而非追溯历史、介绍著名校友等常规动作。

在招生官讲述完自己高中最后一年的心路历程后,随着他身后教室布景板的撤离,他来到了一块草坪上,背景中学生们或是在交流,或是在玩游戏,或是在静静看书,而招生官则卖力地又唱又跳,从他的唱词中,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到耶鲁大学的概况:在耶鲁大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知识的精髓,也能住在寄宿学院,还能投身到浩如烟海的艺术世界;不仅能获得一流的教育,也能从和同学的交流中获益。

1.耶鲁大学第一大特色:寄宿制度

在对耶鲁大学进行概括介绍后,随着镜头从招生官身上转移,另一处古典建筑出现在视野里。招生官用较为正式的口吻介绍起自己选择耶鲁的第一大理由,也是耶鲁大学的第一大特色:Residential College(寄宿学院)。他在介绍中这样说,我选择耶鲁的一大原因是为了它的寄宿制度。在新生到来之前,他们会被随机分配到12个被称为Residential College的小型社区中,这些学院与专业或者课外活动无关,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们并非仅仅是生活区。在接下来关于Residential College的详细介绍中,普通学生成为叙述主体,他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有所侧重地介绍了Residential College。随着一名亚裔男生的跑动,镜头来到了12个小型社区里,这名亚裔男生也同样用唱歌的方式大体介绍了Residential College。他将之比喻为一个家,学生们在四年中团结在一起,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同时,镜头从社区的外部环境转入内部。因为Residential College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作为学生的生活区,所以,学生们的介绍也围绕着吃、住、娱乐等基本需求展开。各族裔、各性别的学生纷纷登场,介绍了生活区中的食堂、小卖部、公共客厅、游戏室、洗衣房、电影院、健身房、舞蹈室、琴房等。这种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设备,可以说非常“接地气”,能够拉近潜在学生对耶鲁大学的好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家长放心学生的寄宿生活。

但更重要的是,正如招生官所说,Residential College不仅仅只是个生活区。所以,Residential College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也在后面的介绍中做了重点呈现。一位Master(导师)和一位Dean(院长)跟学生们同吃同住。Dean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琐事,如学分选修、批准病假等,而Master主要担当资深教授的工作。在影片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会给想要去百老汇看演出的学生提供资助,会组织一次演奏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组织Master's Tea's(教授茶话会)。教授茶话会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名流的机会,能听到他们的故事并获得他们的建议等。就像是这一段关于Residential College介绍的结尾中说的那样,Residential College是一个可以被称为家的地方,让人感到温暖,让友谊长青。

2.耶鲁大学第二大特色: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可以说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耶鲁大学也不例外。但在传播这部分内容时,影片一改之前歌舞青春式的表演,而是通过大量非语言符号进行了内容传递。

这种非语言符号的传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关于社团文化介绍的这一部分影片中,肢体语言成为展示的一个重要载体。从一开始舞蹈社的跳舞,到田径队的长跑,再到篮球场上的矫健身影,又或者是中国特色的武术、民族舞、舞狮,还有喜剧、话剧表演及交响乐演奏、辩论,甚至连学生自主经营的出版社都被繁忙的电脑排版工作所呈现了出来。这些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世界上哪个地方的人,都能够不通过旁人出声的介绍而从视频画面中获取有效讯息。

其次,丰富的有层次的背景音乐也成了传递讯息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部分影片一开场,背景音乐从有节奏的鼓点开始,搭配着舞蹈社激情的街舞,随着长跑队进入画面,他们的喘气声都成了背景音乐的一部分,慢慢地每一个不同的社团出现,就会在原有的背景音乐的基础上添加上有该社团特色的音乐,甚至连耶鲁政治社团的辩论声都被加入其中。虽然音乐到最后融为一体,但在这个反复叠加的过程中,信息也通过这些不同的音乐进行了传递,表现出了耶鲁大学社团文化的丰富多彩。

最后,简洁明了的字幕成了讯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字幕也属于语言符号的一部分,但在这一部分不出现人声介绍的影片段落中,它也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团出现之后,一行银色的字就会出现在屏幕上:17个舞蹈社团、35个各类体育队、45个运动俱乐部、21个歌唱社团、4个文化俱乐部、8个喜剧表演社、1个下属的农场、9个戏剧组织、22个乐团、19个政治组织、36个学生出版社等。这些直观的数字传达给受众一个讯息:在耶鲁大学,你能够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也能为自己的爱好找到归属。

随着最后一行字幕“还有许多社团没能一一列举”的出现,在草坪上玩杂耍的一个学生将沙锤抛向空中,干净利落的镜头语言再一次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下一个镜头又回到了舞蹈社热力十足的舞蹈表演现场,而熟悉的招生官正加入他们的队伍中,随着一个鼓点的结束,他接下从空中飞来的沙锤,又一次用非常严肃的口吻说道:“我选择耶鲁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杰出的学术条件。”

3.耶鲁大学第三大特色:学术条件

众所周知,耶鲁大学之所以能够驰名世界,自然是由于它几百年来优异的学术表现。但也正因为它在学术上为人所知的优秀,所以在表现这一部分时也格外具有难度。可是,该片却一再打破我们对于这类主题的刻板印象。在影片中,我们并未看到耶鲁大学出了多少诺贝尔奖得主,也没有看到出了多少届总统,而是再一次从学生视角出发,阐述了他们眼中的耶鲁学术氛围,而这种阐述又是从多层面展开的。

第一层面是能够让学生的梦想得以实现。不管是亚裔女生渴望脱离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从最优秀的人那里获取知识,还是为致力于人权保护的白人女生提供海外实习的机会,抑或是为一个立志成为建筑设计师的白人男生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这些人的经历其实代表的正是潜在学生中的一部分群体。

第二层面的阐述着重表现了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教育的包容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高,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在耶鲁大学求学;另一方面,体现在支持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各个领域、各个地区。譬如,鼓励一位跨过半个地球的白人学生将洁净水项目在非洲推广,而另一位非洲裔的女生则在实验室里研究关于气候变化的科研项目。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具有独特性,许多交叉学科在耶鲁大学存在。譬如,一位学生所介绍的Philosophy of Art(艺术哲学),就将艺术和哲学进行有机结合,去探索真理和美之间的关联。

第三层面则是展示了雄厚的硬件实力。超过2000门课程、50多门外语课在大一新生的选修课表中出现。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12个小型社区会配备新生顾问,专门为学生解答在选课上的问题。而大学的精神地标——图书馆,也在招生官的载歌载舞中被呈现出来: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还能找到音乐碟、影碟和古代地图等各类资料。

(三)传播方式:载歌载舞,生动活泼

在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传播方式实则就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播(in which channel),即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传递信息必需的介质。在该片中,这种传播方式就是采用了美国典型的青春歌舞片的形式。

该片之所以选择青春歌舞片的形式进行,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青春歌舞片是美国青春期少年中较为受欢迎的一种影片模式,而耶鲁大学的潜在学生恰好和这种影片的受众高度重合;第二,从2008年开始,一部名为《歌舞青春》的美国迪士尼原创电影席卷了全球,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大量的观众,并收获了艾美奖等大奖,而该片沿袭《歌舞青春》的模式,借助《歌舞青春》的余热,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耶鲁大学学生的充沛精力与活力,他们运用不同的歌唱方式、肢体语言、表演方式,通过自己的唱词和舞蹈动作,阐释了自己眼中的耶鲁。

同时,该片投放在了Youtube上,利用了网络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大的特点。这种传播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招生宣讲会、面谈会等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因为Youtube的受众群体大部分也是18—24岁的年轻人,正好和耶鲁大学的招生对象有着契合度,而且在Youtube上,用户通过共同的群组(Group)进行链接,而同一群组的成员往往有着类似的内容偏好,通过群组成员的分享或者点赞,能够让该视频在类似的用户中进行大范围的流传,可以说是将潜在受众一网打尽。

而且,利用视频而非纯文本的方式进行传播也符合当下节奏较快、阅读深度不足的时代背景。如果要用一本16页厚的册子介绍耶鲁大学,估计会让编写的人煞费苦心,因为16页的内容可能连耶鲁大学的校史都装不下,但这则16分钟长的视频却将耶鲁大学的特色一一呈现,并且逐级递进。

镜头语言的纯熟运用,也让该片在叙事上更有节奏感,整体给人以明快向上的感受。特别是在介绍三大特色时,每处的镜头衔接都颇具特点。招生官是该片的主要串场人物,他的每次出场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Residential College时,镜头随着他的跑动就到了一对年轻学生的身边,而他通过向他们提问关于Residential College而引出了第一个特色;在介绍完Residential College时,招生官又一次从生活区跑出来,伴随着他离开Residential College的脚步,镜头慢慢切换到了舞蹈社成员的脚步上;而在介绍完社团文化后,招生官的出场更是匠心独具,镜头先是展示了杂技社团抛往空中的沙锤,而下一个镜头时,招生官接到了沙锤,这道弧线让镜头之间的衔接分外流畅;而在介绍图书馆的时候,他就像是有轻功一样,从屋顶上跳到了图书馆的桌子上,随着他舞动的身姿,图书馆如山的书柜在他身后慢慢展现。

这些流畅简洁的镜头语言,使该片在演员的说和唱之外,让观众多了一层对耶鲁大学的认知,那就是,耶鲁大学虽然是百年名校,但并不意味着它墨守成规,它也是充满着活力的。

除去这些镜头语言,还有一个亮点在视频中得到了呈现:美式幽默。轻松诙谐的玩笑话在不经意间散落。譬如,在影片结束时,当招生官气喘吁吁地接受在座学生和家长的掌声时,一位学生悄悄对身边的人说,这比《猫》(音乐剧)差多了;当招生官在图书馆忘情歌唱和跳舞时,在座的一位学生忍不住发出了警告;还有在生活区的影院中,一名学生在介绍的时候,另外一个同学被电影情节吓了一跳,撒了一地的爆米花……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细节中,展现了耶鲁学生幽默的一面。

(四)受众:以受众为本

该片一直以受众为本,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招生宣传片,所以受众一定是它首先需要服务的对象。

不管是从传播的内容来看,还是从传播的方式来看,该片都从受众角度出发进行了思考。

首先,它在片头就通过招生面谈会的现场听众暗示了该片目标受众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因为在片头中不仅有年轻的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其次,它也通过片中所出现的不同族裔、不同性别的演员表现了耶鲁大学富有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学生只要有意向进入耶鲁,都是该片的目标受众。在片中,亚裔、非洲裔、拉丁美洲裔等学生都有不同人次的出现,白人学生出现较多,但并不代表都是美国本土的学生,有不少也是跨越了半个地球前来就读的。

最后,全片一直思索的就是学生能够在耶鲁获得什么,而非从耶鲁的视角出发来考虑能够给学生提供什么。所有的叙事角度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就连招生官也是校友,所以这种和潜在学生平等的视角能够无形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体现出该片一切从受众出发、为受众考虑的特点,其实体现的更是耶鲁大学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特色。

透过耶鲁在读学生或者校友的视角来看耶鲁,就仿佛是为潜在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往耶鲁的路。但如果是耶鲁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来阐述自己能够为学生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生活设施等,则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但通往这扇门的路依然要靠潜在学生自己去发掘。如还需要学生通过更多的网络搜索、参加各种面谈会才能够了解到更多有效信息。

三 《我为什么选择耶鲁》的启示

《我为什么选择耶鲁》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定位准确

该片的制作方一直非常明确自己最主要的任务:招生。所以,在整个片子中一直把吸引学生和学生家长作为自己的创作核心,因此,他们的受众定位也就非常明确——学生和学生家长。

在明确了自己的受众之后,下一步便是了解受众所需。对于学生来说,大学将是今后四年生活、学习的地方,所以耶鲁大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并没有连篇累牍地提及耶鲁大学的光辉成就,而是将生活中琐碎的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在读学生的叙述,让耶鲁生活徐徐展开在潜在学生的面前。虽然素材众多,但能够把这些零碎的素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形成流畅的视频,制作方做到了有的放矢,将服务于主题的素材进行了重新筛选和编排,有所侧重地介绍了耶鲁大学。

(二)以人为本

大学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人”在这部片子中居于核心地位,相较于某些高校让学生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手法,这部片子让学生完完全全做了主角,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气势。

不仅学生成了短片的主创团队,更重要的是在短片中,通过学生的叙述能够感受到耶鲁大学对学生的关怀。由于美国高校独特的录取制度,所以耶鲁大学要“讨好”学生,才能够招收到未来的社会精英。耶鲁大学对学生的关怀,不仅体现在生活上的无微不至,更多的是对学生梦想的关怀,并尽力为他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条件。而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将这种关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关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三)重视当下

耶鲁大学在16分钟的短片里,没有叙述自己创校的历史,也没有赘述名师硕彦,更没有把自己获得的赞誉一一列举。抛弃历史的光环是需要勇气的,耶鲁大学没有选择躺在历史的功劳簿里,而是着眼于当下,无疑从另一层面反映出它的自信,也反映出它不断进步的一面。

这部宣传片展示的是耶鲁大学当下的特色,不管是住宿制度,还是社会文化,抑或是学术资源,都是此时此刻的耶鲁。但再往深处思索时,观众们就能够从那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馆藏、那些历史悠久的哥特式住宿楼、那些熟悉的社团名称(如耶鲁辩论社)里明白,此时此刻的耶鲁是靠着三个多世纪的积淀走过来的。而这种积淀,恰好成为耶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不需要靠大声宣传自己培养出几任总统、产过多少诺贝尔奖得主、在世界大学中排名多少位来扩大的。

(四)特色鲜明

整部短片非常紧凑,但不会让人产生走马观花的感受,就是因为在整体安排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叙事结构。在总体介绍耶鲁大学的情况后,又分成住宿制度、社团文化和学术资源三大块分别论述,最后集体大合唱又是对之前所说到的内容进行了整体概括。

这种结构安排让人对耶鲁大学的特色也是一目了然,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基本不需要再进行信息筛选和整理,就能非常清楚耶鲁大学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这些鲜明的特色也表现了耶鲁的各个方面,体现的是耶鲁的气质,更能吸引人。

(五)形式活泼

这部片子一开始走红,就是因为它的形式非常讨巧。这类活泼生动的歌舞片非常具有煽动力和感染力,具有趣味性,与宏大的史诗式影片相比,它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而且,它采用故事化的叙事,也让整个片子有情节上的起伏跌宕,并非平铺直叙。

整部片子采用的元素都较为国际化,即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也能从画面、语言,甚至是音乐中获取到信息。与此同时,它还将美国式幽默穿插其中,体现了自身特色。

结语

耶鲁大学早已名声在外,若是介绍校史、师资或是校友,抑或是一流的硬件设备,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然而有些东西是无法通过媒体报道、官网介绍等直观并且全面地反映出来的,这就是学生的心声,这应该是一所大学的最细微也最深入的精神。

从《我为什么选择耶鲁》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是耶鲁大学的学生面貌、生活状态和学术资源,更多的是在这些表面内容之后的耶鲁精神。大学,“大”应该是指有容乃大,这种容是包容国际化的学生,包容各种观点,是学识博大;“学”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从影片中,我们能够发现,每个生活区都有图书馆,都有供学生讨论的客厅,都配备了一名院长和教务长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让学生能够自由生长,能够让各种观点自由发表,能够让各种想法得以实现的大学也许才对得起“大学”这一个称呼。在看到《我为什么选择耶鲁》成功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一问,为什么耶鲁大学的这些学生能够拍出这样有创意的短片?不管是导演、编剧、编曲还是表演都可以媲美专业人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耶鲁大学是靠什么把这些学生招入麾下的?耶鲁大学为什么会允许学生去自主做这些我们认为应该是学校官方做的事情呢?当我们去试图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加理解耶鲁大学选择学生的标准,以及学生选择耶鲁大学的原因,这也正是这个宣传片的价值和成功之处。 j/VOPFuVuvgM+Tn7g19+kLX9e1Pb3KeSsiEy8xCxZp0yRUl9vC6Ao7fSrHu+AR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