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童话研究”的提倡

《小孩月报》等教会杂志的盛行强烈地刺激着中国知识分子,争夺儿童,开启民智,成为晚清知识界的热门话题。1900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与江南书局第一套儿童寓言故事书《中西异闻益智录》的出版,拉开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幕” 。1901—1903年相继创刊的《杭州白话报》《绍兴白话报》《中国白话报》,都非常注重白话故事对儿童的启蒙意义。晚清对于故事文类的倡导,起于传教士,盛于报章杂志,有识之士多是从教育一途着手,看重其与儿童教育的关系,认为儿童教育“最宜注意者,宜采用童话,不宜多用文言,俾儿童易于领悟。非然者,则诲者谆谆,听者藐藐”

孙毓修1907年入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08年始主持编写《童话》丛书。他参照《泰西五十轶事》等西欧童话,编写了《无猫国》《大拇指》等一百余种儿童读物,被誉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

周作人认为:“童话这个名称,据我所知,是从日本来的。” 他受到孙毓修童话书的激发,写了《童话研究》和《童话略论》,提倡“童话研究,当以民俗学为据,探讨其本原,更益以儿童学,以定其应用之范围”。因文章对孙毓修有所批评,周作人担心商务印书馆不愿刊发,于是投给中华书局办的《中华教育界》,但还是被退稿了,可见当时人们还不能接受“童话有研究价值”的观念。后来因教育部编纂处要办一个杂志,周作人就把稿子投向这份寂寂无闻的新报刊。

周作人童话观与孙毓修童话观差得比较远,孙毓修的童话指的是单纯的儿童文学,而周作人的童话指的是狭义的民间故事,认为其读者(听众)也包括成年人。周作人将广义的故事分为三种,神话、世说、童话:“神话者元人之宗教;世说者其历史;而童话则其文学也。” 这种划分,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神话、传说以及狭义故事。

周作人认为,童话反映了原始人的思维和习俗,是上古文化的遗留物,而儿童又与早期人类有心理上的相通之处:“童话作于洪古,及今读者,已昧其指归,而野人独得欣赏。……童话者,幼稚时代之文学,故原人所好,幼儿亦好之,以其思想感情,同其准也。”周作人以《蛇郎》和《老虎外婆》《老虎怕漏》等故事为例,就其中的神异母题与欧美、日本的同类故事进行比较,指出:“童话取材,大旨同一,而以山川风土国俗民情之异,乃令华朴自殊,各含其英,发为文学。”

周作人将童话分为两类,由传说转化而来的“纯正童话”(由原始思想转变而来的、解释历史文化遗留的),以及纯娱乐的“游戏童话”(含动植物故事、笑话、复叠故事)。他认为,随时代和风俗变迁,今人以为诡异的故事母题,只有使用民俗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理解其真谛,“举凡神话、世说,以至童话,皆不外于用以表见元人之思想与其习俗者也” 。周作人将民间童话称作天然童话、民族童话,与之相对,他将作家创作的童话称为人为童话、艺术童话,并且认为安徒生的童话写得最好。至于其功能,他认为,虽然童话成人也爱看,但主要还是用于儿童教育。

《童话研究》纯粹基于人类学派的故事观虽然有些偏颇,但仍可称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篇故事学论文,万建中认为,正是这篇论文“正式拉开了我国现代民间故事研究的帷幕” 。可惜的是,论文在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社会反响,周作人意兴阑珊,“于是趁此收摊,沉默了有六七年” 。但是,这些观点却触动了另外一位编辑家、民间文艺学家赵景深的注意,1922年,两人相约在《晨报附刊》连载《童话的讨论》。赵景深开篇就说:“就‘童话’二字说来,许多人以为就是神仙故事,不过译的不甚恰当。”这段话正说明童话、故事作为一种报刊文类,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与译介文化紧密相关的。周作人则在回信中进一步解释说,“童话”一词,源自日本小说家山东京传的发明,“童话的训读是warabe no monogatari(日语:儿童物语),意云儿童的故事;但这只是语源上的原义,现在我们用在学术上却是变了原义,近于‘民间故事’——原始的小说的意思。童话的学术名,现在通用德文的Marchen这一个字,原意虽然近于英文的Wonder-tale(奇怪故事),但广义的童话并不限于奇怪”

周作人心目中的“童话学”,方法论上用的是欧洲的人类学、民俗学方法,而研究对象却是由日本人限定的童话,目的是做中国故事研究。也就是说,周作人试图用欧洲的螺丝,配日本的螺帽,用于中国物事。这显然是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一种学问,它只是周作人的个人倡导,或者说个人理想。 WnCv65WLaQVl/8Pc3ME9R7UEJUH7qxxaGyxVC4E1fBjNxGz3MHYTZaYS8jRPzA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