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中国古代虽然不像西方那样有明确的社会保障制度,但中国有着悠久的敬老尊老养老发展的历史,这些敬老尊老养老制度发展的历程就是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因此,在中国养老是与“孝”这一观念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伦理连在一起的。目前,研究孝道与养老关系、养老伦理的成果不太多,且从养老伦理思想、理论及其史学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更不多。

人们颂扬和研究孝道,主要是认为孝道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是百善之先,诸德之本。事实上孝道有着十分丰富的养老思想资源,可以说,一部中国孝道思想史就是养老伦理史,因为在中国支撑养老功能的是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孝是“天经地义”的行为的最高准则。 “孝”的观念确实对子女的养老行为构成了约束,因而保证了家庭养老的实行,解决了中国历史上的养老难题。但是,“孝”的养老思想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思想也会在社会大变革中发生转变,孝在当今养老中功能弱化。中国已于1999年10月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相较于2018年年底,老年人口增加约439万人。2018年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5亿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老年化进程明显加快。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中指出,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2050年前后将超过1/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养老作为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解决。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今天在社会化养老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出现了诸多问题,涉及子女抚养、父母赡养等案件大幅上升,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养老、怎样养老的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养老问题,以往主要把发展经济、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当作重点。但是仅仅依靠法律的震慑力量和经济的力量无法根本解决敬老养老意识淡漠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还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辅之以道德教育。因此,要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和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养老道德问题就必须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并包含新孝道思想的现代养老伦理。因此,加强对养老伦理思想史研究,开展以传统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养老行孝思想上的历史演进为主轴,以养老行孝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为辅翼,梳理出传统养老行孝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这可以为现代孝道养老伦理思想体系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和历史坐标。

一 传统孝道文化概述

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方略。其提倡的敬老养老思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古代孝既是家庭道德的基础,也是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

(一)传统孝道文化内涵

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孝”字。《说文解字》上说:“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根据许慎的解释,孝字,是由“老”和“子”二字组合而成的,有父携子或子扶老之意。“孝”这一个字就传递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思想:子女有孝敬父母的义务。从伦理学上看,“孝”字还折射出众多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十分注重家庭亲属间的关系,因此有着严密的家庭伦理秩序。与此同时,也可以延伸到臣对君、下对上、卑对尊等关系和秩序中,以及作为立身行道的准则。总之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敬养父母

《增广贤文》的“羊羔跪乳”和《本草纲目·禽部》的“乌鸦反哺”是古人通过歌颂动物孝敬自己父母的精神,从而号召世人要更加孝敬父母。当然传统孝道文化所宣扬的赡养父母,最基本也最经常的义务是养亲,但养的价值似乎不如敬高。 因此我们用“敬养”二字来阐述更为准确。由于古代有着严厉的家庭内部等级关系,敬养父母是孝道的基本要求,这其中包括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其具体详细到与父母相处时要遵守的礼节,对待父母过错如何处理,父母生病时的做法以及父母年迈时如何赡养等。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得出,传统孝道文化侧重于子女既要赡养父母,更要尊敬父母。前者是从物质上满足父母,后者则侧重从精神上满足父母,更多是强调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要尊敬,这也是中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父母做到“敬”,更多需要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尊敬,在父母面前不仅要做到言语和行为符合规矩,还要时刻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多听父母的意见。父母操劳一生都是为子女在拼搏,作为子女有义务在成人后尽早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2.祭祀守丧

子女除了完成敬养父母的任务,还需要认真料理父母的后事。从古至今,子女一般会请法师、道士来家中做法,为父母超度,愿他们早日登上极乐世界,不要留念人间。《孝经·丧亲章》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 ,礼不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在丧礼期间,子女会为父母披麻戴孝,不必注重外貌和吃喝玩乐,父母去世,孝子应该哀痛,无暇顾及其他事情。逢年过节,古人都会在家中进行小规模的祭祀,以表达对已逝的亲人的思念。目前,这样的习俗在中国农村还保存得较完整。《春秋左传》中说道:“祀,国之大事也。”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求今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很显然祭祀活动是上到国家下到家庭都会参与的活动,它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3.繁衍后代

中国自古以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可见繁衍后代、延续家族血脉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虽然这种想法催生了“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但是这一思想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主要靠家庭成员数量来提高产量。“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等思想都表达了长辈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成人成才,也是子孙后代勉励自己考取功名、取得成就的精神寄托。与此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需要后人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且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传统孝道文化提倡的繁衍后代思想,让中国人除了重视血缘关系,还格外重视精神文明的传承。中国人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同时,自然而然也肩负起振兴家族的责任,千万个小家的发展也就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的发展。

(二)传统孝道文化价值

1.增强民族凝聚力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论述过中华文化之所以强调传统孝道文化是因为社会稳定的需要。封建社会侧重人治,社会秩序更多是靠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来约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子孝父、父爱子的礼数来维持一个差序格局社会的稳定。在每个人的孩童阶段,主要是接受父辈经验,学会如何生存,如何保护自己。到自己成婚生子阶段,便将自己从父辈那里学到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在保证血脉代代相传的同时,父的权威也会随着血脉的传承逐渐构建起来并得到巩固。一旦有人不听从权威、不孝敬父、不听从过来人的经验,很有可能会导致这个格局的崩溃,而受到世人的唾弃。因此百姓几乎都能够自觉做到孝敬、敬养父母、让父母颐养天年,养育儿女做到儿孙满堂。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家庭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

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在家做儿子的不能和父亲拌嘴,做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就不能以下犯上。从“父父子子”能够上升到“君君臣臣”无非就是将家庭中的“孝”上升到对国家的“忠”,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传统孝道文化的教育下各民族能够凝聚在一起,一同抗击外敌。纵观中国历史,前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有抗日战争时期,海外许多爱国华侨克服困难解囊相助,甚至回国亲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只有对国家“忠”才有机会施展“孝”,没有大国,何来小家。传承与发展传统孝道文化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2.有利于社会和谐

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如同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无数个家庭构成社会。因此实现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家庭和谐就得实现夫妻关系和谐,以及与子女父母关系和谐。其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如果夫妻之间能够做到相濡以沫、举案齐眉,那么家庭纷争就会大大减少。恩爱的父母能够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心中充满爱,子女之间自然而然能和谐相处,也懂得要孝敬父母长辈。与此同时,和谐的夫妻关系无疑也为敬养父母创造了条件,能够让年迈的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够确保与子女父母关系和谐,从而实现家庭和谐。家庭和谐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谐家庭以家庭成员平等、民主为基础,以尊老爱幼为基调,在传承这些家庭美德的同时,能够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推动家庭内部关系和谐,在家尊敬父母、爱护妻子儿女;在外能与朋友情同手足。 也使人和人之间都能坦诚相待,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种过激行为,减少了人际关系的摩擦和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对稳定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社会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3.解决养老问题

古代的养老主要在家庭进行,子女共同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汉代格外注重养老问题,统治阶层对“家庭养老”问题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传统社会认为没有老一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后辈安逸的生活。因此整个社会普遍都尊敬老年人。以汉朝为例,当老年人达到法律规定的年龄,就可以享受相关的福利政策,如免除赋税等,家中有年满九十岁的老人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免税待遇。汉朝针对老年人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养老的负担,还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敬。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孝道文化所要求的“敬养”父母。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政府和社会也逐渐承担起更多的养老职能。当今养老方式可大致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但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大多外出打工,没有时间陪伴在父母身旁,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因此单靠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再加上社会养老体系又不成熟,养老问题在中国显得格外严峻。政府有必要学习古代各朝代的做法,针对养老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大程度上降低家庭养老的成本,可以在相关领域免除有老人家庭的税收等或者对有高龄老人的家庭提供补助。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激发当代年轻人的养老敬老意识,子女有义务去赡养自己的父母,社会也有责任去善待那些将青春奉献给社会的老年人。 ssWl0gzwmIKYW38SlFiobjH8QUSyQvEp+x2trqAw6JqoCHVthQJ2Q3of5peS412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