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关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功能与使命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作为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本制度安排和国有经济的重要企业组织载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的和至关重要的功能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党执政兴国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起支柱作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功勋卓著,功不可没。因此,从国有企业的功能和作用看,任何怀疑、否定或唱衰国有企业的思想,或者是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在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挥作用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结合,这种制度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既要有一般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共性,也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性,再加之我国又是渐进式市场经济转轨国家,也有渐进式改革国家的特性。从企业理论上说,一个企业的功能定位来自其使命定位,使命就是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事业定位,使命不明确或者使命冲突会导致企业行为逻辑混乱。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就要实现国家赋予的使命——“国家使命”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理由。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应该具有三种国家使命:“社会主义国家使命”“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使命”“市场经济转轨国家使命”,针对这三种“国家使命”,国有企业相应的有三类功能定位:“体现公有制主体功能”“弥补市场失灵功能”“培育市场主体功能”。

一是“体现公有制主体功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必须体现出主导与控制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的定位,以及承担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功能。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但是,还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国有企业“体现公有制主体”的定位,既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定位不同,也与上述一般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支持国家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不同。一方面,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又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承担“体现公有制主体”的功能时,国有企业需要主导和控制的是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性、安全性、基础性等行业,而对于绝大多数可竞争的行业、领域和环节,国有企业是要与非国有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在公平竞争中做强做优做大;另一方面,与一般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是“体现公有制主体”的功能定位,这要求国有企业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的改革发展目标。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定位于支持国家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国有企业数量很少,其功能定位一般都十分具体并以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国有企业的设立和终止一般要有明确的法律根据,而且要围绕着其功能定位进行公开信息披露。

二是“弥补市场失灵功能”。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市场失灵问题,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自然垄断、公共产品、存在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等领域。由于市场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就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市场而言,政府在纠正自然垄断、矫正外部效应、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保证收入公平分配、平抑经济周期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和作用,而国有企业则是政府承担这一职能的重要载体,国家或政府通过举办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的手段实现政府干预市场、弥补市场失灵目的。

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功能”。对转轨经济国家,尤其是渐进式改革的转轨经济国家,其转轨过程是由大一统的国有经济结构向混合所有经济结构的演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类国家并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改革的过程是将国有企业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真正的市场主体,也就是培育市场主体的过程。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兴起和外资企业的进入,市场经济主体逐步丰富,混合所有制的经济结构逐步形成。转轨经济国家需要国有经济承担逐步发展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功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要积极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通过追求盈利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回报国家这个所有者代表。

上述国有企业的三种功能定位具有动态性,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发展和改革进程深入,这三类功能定位的具体内涵会有变化。例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不同的,在工业化中期,重化工是支柱产业,国有企业需要大量进入,但是到了工业化后期,高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有企业需要把国有资本从重化工领域退出更多地进入高技术产业中,这就意味着国有经济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战略性调整。而且需要明确的是,承担着三类功能的国有企业,可以基于功能定位不同而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新时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二类、商业一类、公益类等不同类型,大体可以与上述三类功能定位对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也进入到新发展阶段,围绕着上述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要在企业使命方面从以下几个角度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一是国有企业是发展实体经济和发展制造业的生力军、主力军。中国是个大国,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做强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是在实体经济中攻坚克难和打硬仗的主力,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

二是国有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者。中国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中国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必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国有经济作为重要创新力量,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创新机制,努力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

三是国有企业是绿色发展方式的推动者。国有经济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强化“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国有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要从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将国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起来。

四是国有企业是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保障者,要为推进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作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长期以来,国有经济在商品供应、医药健康、公共事业等大量民生领域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在保障供给安全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产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经济要加大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投入,针对医疗教育、养老托育、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应急等公共服务与民生的“短板”,发挥更加有效的保障功能。

五是国有企业是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服务者。国有经济是服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主体,积极参与和支持了“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推进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加快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战略任务。未来,国有经济要在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引导要素资源流动、补齐短板不足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是国有企业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参与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中国需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国有经济要强化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惠及世界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有企业要实现上述使命,关键是以持续的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布局动态合理配置。推动国有资本向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公共服务领域集中,在这些关键性的产业领域发挥更加突出的主体性功能作用;同时,加快自然垄断行业国有经济的非垄断环节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充分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第一,在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大国有资本的投入和布局力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切实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第二,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及“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要适应未来科技变革方向,加快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对创新活动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培育有能力参与国际科技前沿竞争合作的创新力量;第三,在城市基础设施、养老托育、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国有企业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生产与生活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扩大供给规模、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第四,在电力、油气管网、铁路、邮政等自然垄断行业,要按照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放松准入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加快非垄断环节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自然垄断行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第五,在充分竞争行业领域,依托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按照提质增效的要求,强化经营风险防控,动态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促进国有资本合理布局和有序流动。 j0EQSnOigOYkBvrK1mMn4g0l2BDAGC8VnR+Rtjt6JSWURJQposJ3Aj2skzlEUm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