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舆论监督的概念、渊源与权利属性

考察概念的起源和界定,是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舆论监督作为我国独有的概念,虽然在政治学、法学、新闻学各学科领域均有应用,但其界定始终未达成一致。尤其是在媒体手段和传播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网络媒体时代,舆论监督概念亟须根据新的媒体条件进行适用性调整。信息技术的更迭和创新,在实质上改变了舆论监督的二元主体结构。公众从抽象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主体,转变为直接运用媒体手段制作、发表、评论有关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信息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舆论监督主体,这使得舆论监督真正回归权利监督、制约权力的本质属性。就舆论监督的对象而言,舆论监督是保障公民依法参与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项民主权利,其核心功能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和可能影响其履行职务的私德言行进行批评、建议、督促和制约。从舆论监督的内容上看,基于舆论监督是以权利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民主形式和途径,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只能是批评、建议、揭露,而绝非是表扬或赞扬。从舆论监督手段看,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手段得到极大丰富和扩展,包括网站论坛、博客、微博、播客、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因此,现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指公众和媒体借助大众传媒,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责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等权力滥用行为和失德言行进行披露、批评和建议,并形成舆论,督促相关机关及人员及时予以回应和纠正,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舆论监督的主体包括公民和媒体,舆论监督的构成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和当前主要体现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公民舆论监督。

在法学领域,舆论监督要成为一项正式的法律权利,需要考察其是否具备权利的基本要素并在现有法律体系中找到其法律渊源。从利益、自由意志、正当性的权利三个要素看,舆论监督已经具备权利要素从而构成一项法律权利。而运用德国基本法上的基本权利双重属性理论进行分析发现,舆论监督权同时兼具主观权利属性和客观价值秩序,从而构成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在舆论监督的宪法渊源上,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构成公民监督权的权利体系,舆论监督是公民监督权在大众传媒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宪法》第四十一条是舆论监督的直接宪法渊源。 Kuih+Pzk+/eXHmVvBiWpLY1a8qSntjnk8XnTJpN9viQINcQxW0DgglcLV2Tpu1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